《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死亡意义

2015-02-14 00:23薄亚萍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伊娃基督教小屋

薄亚萍

(西安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死亡意义

薄亚萍

(西安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和伊娃面对死亡的态度呈现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具有神圣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小说一方面宣扬基督教爱的精神,体现对生命的恩典;另一面,汤姆面对死亡的勇气也成了反抗罪恶的奴隶制度的有力武器。

汤姆叔叔的小屋;基督教;死亡意义

前言

人从生下来那一天就注定要死亡,每个生命在最后都必须面对结束。但是大部分人认为死亡是恐怖的、黑暗的。人们否定死亡,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可见对于死亡的拒绝与排斥。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构成了人生最大最深的痛苦。心理学家库伯勒·罗斯在其著作《论死亡和濒死》一书中把一般临终病人的心理过程概念化五个阶段:否认,愤怒,协商,抑郁最后才是接纳,但虔诚的基督徒认为死亡是通向永生的珍贵实际,死亡之际也是表达对上帝之爱最高行为之时。《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死亡就是典型代表。作为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销量仅次于《圣经》。但是由于主人公汤姆叔叔缺乏反叛奴隶制的精神,他的形象在今天被认为是窝囊软弱、逆来顺受的代名词,但是在面对和接受死亡方面,汤姆叔叔是从容不迫的英雄,他面对死亡的勇气展示出了超越死亡的宗教意义;小说中的另一人物伊娃濒临死亡的体验也是不寻常的光明之旅。

老黑奴汤姆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女奴凯西和埃默林因为不忍奴隶主格雷的残暴而出逃,被激怒的格雷把这股狂怒落在汤姆头上,汤姆因为不愿揭露她们逃跑的行径,被残忍的雷格鞭打几近致死,但是即使这样,临终前的汤姆对探望者仍然充满了爱和对生命的感激:“我爱你们大家,我爱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我只有爱!……做一个基督徒多好啊!”汤姆对两个打手同样表现了宽恕的美德,他在濒死之际的爱心和坚忍唤醒了他们的良知,因为他们都是为了生存才不得不伤害汤姆,汤姆的宽恕使他们感动,最后都选择归顺了基督。即使是面对残忍的雷格里,汤姆也是以德报怨:“他并没有真正伤害我,他不过替我打开了天国的大门而己!”他含笑长眠之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毫无怨言“谁,——谁,——谁能使我们离开基督的爱?”虽然肉体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汤姆临死前的这番话把他的博爱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汤姆始终坚信爱的力量,坚守人生中最宝贵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和爱,这是因为汤姆对生命存在本身的知足与感恩,他相信可以到达超越生命的永恒。汤姆对死亡的勇气正是该小说宣扬基督教爱的精神的体现,是对生命的恩典。

对待死亡,汤姆丝毫没有恐惧,这样的死亡态度无独有偶,也体现在另外一个人物身上,小伊娃之死也是不同寻常的死亡体验。伊娃是善良的奴隶主圣·克莱尔家的小姐,小小年纪的她非常漂亮,也充满爱心,是天使的化身。在她临死之前,她给家里的每一个奴仆一络金黄色的头发,以表达对他们的爱和纪念,并希望他们成为基督徒。小伊娃平静地接受死亡,认为死后一定能在天堂能与耶稣团聚。她濒临死亡的体验是不寻常的光明之旅。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是天性使然,但是汤姆叔叔和伊娃对死亡丝毫不恐惧,他们从容镇定的面对死亡。从汤姆死亡的状态能看出,他从来没有排斥生和死的痛苦,相反,他把痛苦当成是一个精神净化的过程。他对死亡并不看的草率,接纳死亡代表了他的心理发展过程最后一次对自我的超越,是生命阶段的升华。而伊娃的死亡有一种庄严和别样的美丽,让人们感到安宁与哀伤的肃穆。伊娃感受到“爱,—快乐,—宁静”,她的死亡是不同寻常的体验,她在其中感到自己与一个更高,更深的力量接触,甚至合二为一,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和信心。

汤姆叔叔的死是宽容的,充满爱的;伊娃的死亡是光明而唯美的神圣体验。对天国和彼岸世界的信仰淡化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他们两个的死亡场景充满了明显的基督教色彩,他们的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基督教信仰。这要从汤姆和伊娃的“母亲”——他们的创作者斯托夫人的基督背景说起。

斯托夫人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她的父亲和兄弟都是很有名望的牧师。斯托夫人自幼就受到家庭的影响,父亲用严格的清规戒律来统治家庭,他希望男孩们长大后成为传教士,女孩们嫁给传教士。而她的婚姻加强了这种影响:她的丈夫是一位牧师,神学院的教授。这一切都促使斯托夫人的创作蒙上了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尤其受到《圣经》的极大影响。从斯托夫人的家庭背景及自身的宗教信仰来看,斯托夫人强烈地希望将宗教或哲学的意义赋予她创作的小说的主人公们,而汤姆和伊娃的死亡时的表现正是基督教影响的高潮体现。

福音书中耶稣教导说认为不要害怕肉体生命被剥夺,因为肉体生命被剥夺后,外在世界就再也不能把你怎么样了。这也就是汤姆和伊娃临终时心中出现的那种“信仰上帝现在并没有离开我们,我们是多么幸福”的体现。汤姆叔叔和伊娃知道生命结束之后自己的去处,他们已经做好死亡的准备。他们面对死亡的勇气,源于他们相信死亡并不意味着完结,而能体现一种神示的动力,是一种庄严的生命认知与态度,是一种肉体舍离的豁达与决意,可以让人追求更大的自我完成。汤姆叔叔和伊娃通过死亡的契机将痛苦、烦恼、沮丧以及对生命的抱怨升华,是一种更高意志力的提升,将自己的痛苦转化为对生者的祝福。蒙田说过的“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3]。汤姆的身份虽然是奴隶,但是他的精神和灵魂是和他的信仰在一起的,他抓住死亡的时机,接受死亡,超越死亡,在信仰中延续自己的精神生命。

基基督曾说过“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这正符合基督教“仁爱为怀”和“以德报怨”的教旨。死亡是个体生命的终点站,也是人的生命必然要来又不知道何时会来的可能性。

这种以死观生的思维有助于我们理解汤姆的性格,因为对待死亡的坦然源于汤姆何伊娃对生的感恩,促使他们形成坚忍的人格力量,用爱化解仇恨和恐惧。从宗教超越层面来说,他们的行为超越小我而转化为一种解脱,体现了他们对生命本身持有的恩典和对待死亡的无比勇气。而这部支持废奴的小说同样也体现了作者斯托夫人的恩典与勇气,她从她的爱和信仰中获得精神支持,在她后来迁到与南方蓄奴州仅一河之隔的辛辛那提,目睹了奴隶主令人发指的残暴血腥之后,促使她写这样的作品,有勇气来反对奴隶制度。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死亡意义更是延伸到现实领域,对读者产生了教育意义。首先,斯托夫人通过小说主要人物表现的生的恩典和死的勇气为她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北方信奉基督教的白人做一场生死教育,通过他们的死亡使读者接触自己的灵魂,用笔杆作为武器使读者支持废除奴隶制的斗争。

汤姆在临死之时把死亡看作是得到上帝的救赎,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忠贞不渝,这使读者在体验他人的死亡时,灵魂受到冲击和震动,让读者感受到南方奴隶主们的野蛮与残暴以及善良的奴隶们受到的不公和虐待,从而谴责奴隶制,对美国废奴运动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汤姆叔叔对上帝虔诚,对主人忠诚,坚守自己的灵魂,最后却招致被主人活活打死的悲惨结局。汤姆之死正如耶稣之死一样,以其基督英雄主义昭示世人反对罪恶的奴隶制度。这正是斯托夫人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希望通过汤姆叔叔唤醒人们对奴隶的同情和对奴隶制的批判。从这个层面来看,汤姆的死正如基督那样意味着生的力量,是拯救的福音。这本小说对美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美国的废奴主义运动和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起了推动作用。

汤姆的死亡意义还跨越时空,激起人们对其他国家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反抗。英国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就曾经写信给斯托夫人,“我最希望做的事就是唤起男男女女对自己在习俗及信仰上最不相同的人类中的那些种族的想象力,从而认识到这些种族作为人的权利的要求”,她在自己的小说《丹尼尔·德隆达》中攻击英国的反犹太人的思潮,“我感到有一种力量促使我以自己的天性和知识所能及的高度(在作品中)以同情和理解来对待犹太人……”。艾略特和斯托夫人一样不能对人们悲惨的命运视而不见,不能漠视他们的痛苦与挣扎。这股力量来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同样也是汤姆激发出来的正义感。

小结

从汤姆叔叔和伊娃对待死亡的态度,一方面可以发现他们对死亡的超越,反观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昭示死亡对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汤姆虽然宽容友善却命运如此悲惨,激起读者对奴隶的同情和蓄奴制的反抗,汤姆的死亡因此具有了现实意义,从而达到了作者斯托夫人反对奴隶制度的创作意图。

[1]王平,李海燕.死亡与医学伦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73.

[2]斯托夫人,王家湘译.汤姆叔叔的小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432.

[3]Michel de Montaigne,The essays of Michel de Montaigne,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M.A.Screech. London:Allen Lane,1991:95.

[4]汪丽华,何仁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与灵性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2011(5):147-153.

I106.4

A

1674-6198(2015)03-0090-02

2015-05-14

该课题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学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和教育部2012—201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项目“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子课题。

薄亚萍(1981—)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猜你喜欢
伊娃基督教小屋
春天的小屋
波比建小屋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山中小屋
自从有了赵肉肉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丝绸去哪儿了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
速写本里的记忆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