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主体性解读

2015-02-14 00:23张彩云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守望者

张彩云

(延安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主体性解读

张彩云

(延安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以揭示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主体性为特征的小说作品。结合小说的具体故事内容,通过分析小说题材中的主体性体现、人物形象中的主体性体现、叙事策略中的主体性体现、以及主题内涵中的主体性体现等,来进一步深入剖析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主体性。

主体性;霍尔顿;叙事策略;主题内涵

美国作家J.D.塞林格(J.D.Salinger)在其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为世界各国的读者塑造了一个主体性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即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该小说记叙了十七岁少年霍尔顿,在圣诞节前被学校第四次开除后,带着无以名状的心情在纽约街头游荡了三天的心里路程。根据《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具体故事情节,分析和阐释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主体性,即他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既有利于每一位读者把握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丰富意蕴,又有利于普通的读者在感悟小说精髓的主题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作者塞林格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在此有必要结合诸多研究者对小说进行的各方面阐释,并根据自己的阅读反思,对霍尔顿的主体性内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客观地分析。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读视角梳理

目前国内对于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合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特点,从成长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在这类的研究与阐释中,研究者比较关注对小说主题中有关“成长”问题的阐释和说明。例如,《成长小说视域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的研究成果,比如《逃离中的成长——〈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解读》等都是如此。其次,有关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翻译与传播中的问题研究。任何一部外国小说的研究都会涉及到小说文本的翻译问题,都会涉及到小说在国内传播的相关问题。因此,对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也不例外。再次,对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性研究。所谓文学性研究就是从文学的角度对小说涉及到的各种文学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比如,对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比如对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的悲剧成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比如对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小说文本进行多维地解读等。综观以上对本小说的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使读者发现这样的研究缺陷,即缺少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主体性进行解读,虽然大多数的研究者都承认这部小说的主体性非常鲜明,但却忽略了这个对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都会有所帮助的理论性探索。

因此,以霍尔顿的主体性为研究对象的实践,既是对以前研究空白的一种弥补,又是对小说研究现状的一项拓展。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的主体性解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一部以霍尔顿的主体性为主要特点的小说作品,对其主体性的解读可以结合小说的题材选择、人物形象体系设计、叙事策略选择、主题叙事特征、故事情节安排等方面进行解析和说明。

1、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题材选择中的主体性

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主体性发挥几乎充斥了整篇小说。首先决定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主体性的根本性因素就是小说的创作题材。换而言之,正是小说的题材选择决定了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主体性的存在。在此之所以有如此的论断主要是基于以下诸多的理由:首先,小说的核心故事是再现霍尔顿逃学后的流浪生涯及其感悟。然而无论是叙说霍尔顿的逃学原因,还是阐释后者霍尔顿对生活的感悟,都必须把霍尔顿作为叙述主体。霍尔顿之所以会逃学,霍尔顿之所以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与众不同的感悟,那都是由他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他的创造性特征决定的。他是自己思想的主导,也是自己行为方式的主导。其次,《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题材中蕴含着的社会意义需要以霍尔顿主体性来叙述。通过分析这篇小说的背景,我们发现霍尔顿几乎成了当时的一个时代符号,一代青少年的代表。他的思想以及他的行为方式都表现了美国50年代所有青少年的特征。本小说是一部以“垮掉的一代”的代表——霍尔顿的言行来反对美国当时社会异化、政治高压与保守文化为题材的小说。为了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小说中塑造这样一个涉世未深,却又个性鲜明并颇具逆反性格的人物形象就非常的有必要,因此,小说的题材选择首先铸就了霍尔顿的主体性存在。

2、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形象体系设计中的主体性

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都必须有一个由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体系作为支撑。《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正是如此。作者精心设计了如:他的老师,他的同学,他的女朋友以及他的妹妹等构成的人物形象体系来进一步凸显霍尔顿的主体性。同时,作者利用了霍尔顿的主体性发挥以及他和周围的其他人所构建的关系网来揭露社会问题。霍尔顿在形象上是一个负面人物,他善于说谎,满口脏话,整天做的事无非就是抽烟,酗酒,谈论性和女人;看不惯父母,看不惯同学的家长,厌恶校长、老师和同学,甚至讨厌当作家的哥哥。几乎所有的人和事在他眼里都是假模假式。但他的内心世界却始终渴望美好的东西。他以善良纯真却早年夭折的弟弟艾利作为自己的“镜子”,力求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他和出租车司机讨论中央公园的那群小鸭子,他关心小鸭子却无视出租车司机异样的眼神和不解;他慷慨解囊,去资助那俩个街头募捐的善良的修女;他想守护妹妹不被世俗污染永远做一个小孩,尽管此想法违背自然;他憎恶他的舍友,因此挨打,却依然自我;他渴望在一个只有孩童,没有任何虚伪的世界里,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悬崖边守护那群和妹妹一样纯真善良的孩子们。所有的这一切无不表明,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有自主的强烈意识,他主宰着自己所有的行为,尽管他也为自己的独树一帜付出惨重代价。总之在他和他周围的人所构成的这个巨大的关系网中,他的主体性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这张网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虚伪,人们的浮躁以及价值观的沦陷。

3、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策略选择中的主体性

霍尔顿的主体性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策略中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首先,从叙事人称的层面分析,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就是小说故事的叙事者。在小说中,小说故事情节所涉及到的全部内容都由第一人称的“我”来完成的。在小说的伊始,作者运用以霍尔顿为第一人称的口吻这样叙述道:“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这样一段叙述可以使读者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即小说中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将以“我”(即,霍尔顿)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逐一展开。无论是以霍尔顿作为第一人称对过去在学校学习时诸多事情的回忆,还是对其逃亡到纽约后诸多经历事件的叙述,亦或是展现霍尔顿内心对这些经历的思考,无不体现霍尔顿在整个故事中的主导性作用。其次,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策略还表现在“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上。纵观整部小说的全部故事内容,可以把其分成三部分,即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经历的事情和心中所想的事情三大部分。对于前者而言,所谓的“过去的事情”是指发生在霍尔顿在学校学习时的诸多事情;所谓现在经历的事情是指霍尔顿在纽约逃亡、流浪时正在发生的事情,即那三天两夜的具体经历;所谓“心中所想的事情”是指经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引发的作者的思考。在小说的叙事中,作者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不停地转换这些事情发生时的场景,而在这些场景转换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因素就是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主体性发挥。换而言之,小说故事内容的转换是以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亲历经历和所想所为为基础而进行的。例如:霍尔顿从学校来到纽约后,在小旅馆里,他面对那些男扮女装的男人,面对那些相互嬉戏而又故作忸怩之态的男女而生厌烦,于是他才决定去夜总会鬼混,而后又因为良心发现而把招来的妓女打发走了。在这一段故事发展中,在旅馆里面对那些男扮女装的男人,以及看见那些相互嬉戏而又故作忸怩之态的男女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而霍尔顿因此心生厌烦则是他的内心所想;于是在这两个场景的作用下,作者通过发挥霍尔顿的主观能动性,即其心中所想又把故事的内容转换到了另一个场景:霍尔顿用钱把那个妓女打发走的场景。总之,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策略中,霍尔顿的主体性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4、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内涵中的主体性

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表现及其内涵中,也蕴含着主人公霍尔顿的主体性。众所周知,小说的主题蕴含在小说全部的构成之中。在这篇小说中,体现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内涵的那一句话是霍尔顿对他自己想作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因阐释,原句如下:“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那么多个小孩子,附近竟然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段霍尔顿的自白来自于他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反思。他之所以会学习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力有问题。而是因为霍尔顿对这种以成人思想为核心而对孩子们实施的教育政策感到厌恶而放纵自己为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有的研究者把小说的主题内涵定义对“成长”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他们觉得这段话里表达的意义与鲁迅在其《风筝》一文的主题非常相似,他们都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有的研究者从成长的层面上,把霍尔顿对儿童成长问题的担忧与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那句“救救孩子们”的呼声相类比,认为这里的霍尔顿与鲁迅小说中的“狂人”做着相同的事情,即都在向所有的世人呼吁关注孩子们的成长问题。然而,无论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形象的呼喊,还是塞林格在其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通过霍尔顿形象向读者说明关注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都是以小说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为作为表现媒介的。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狂人”对现实生活中的那么多的狂想,他也不会有“救救孩子们”的体会,如果没有霍尔顿对自己学习生涯的回顾及思考,如果没有霍尔顿对自己流浪生活的认真反思,他也不会固执的要做一个麦田里守望者。所以说,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内涵上也体现着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主体性特点。

结语

总之,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以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主体性为特征的小说作品。分析霍尔顿的主体性,不仅可以使读者更加容易地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意蕴,而且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小说那多义的主题内涵。

[1]阮倩.人物主体性的构建与自我拆解—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

[2]J.D.塞林格,周晓波,译.麦田里的守望者[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3]袁小明.国内塞林格研究述评[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4]拉康,褚孝泉,译.拉康选集[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Interpretation of Holden olden’s Subjectivity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he Rye

Zhang Caiyun aiy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in Yan’an University,Yan’an Shaanxi 716000)

The Catcher in the Rye,the only full-length novel for Salinger,focus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tagonist’s--Holden’s subjectivity.W ith the detailed content of the story,analyzing Holden’s subjectivity and the problems it produced could help readers further interpret the theme of the novel,and improve the readers’standard of appreciation as well.This article aims to interpret Holden’s subjectivity in four aspects:subjects,character image,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eme.

subjectivity;Holden;narrative strategies;connotation of the theme

I106.4

A

1674-6198(2015)03-0092-03

2015-05-14

延安大学外语学院2014年度横向项目:《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拉康式主体性解读。项目编号:YDH 2014-14

张彩云(1977-),女,延安大学外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守望者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大桥上的守望者
守望者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汉白路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
守望者:动态漫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