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针治疗皮肤病临床心悟

2015-02-19 00:55范瑞娟,张璞,阮雅敏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10期
关键词:梅花针临床经验皮肤病

梅花针治疗皮肤病临床心悟

范瑞娟张璞阮雅敏

(山西省运城市中医医院,044000)

【关键词】皮肤病;梅花针;临床经验

梅花针是新九针中的一种,以五枚短针集束一起,针尖围列似梅花而得名,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通过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活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梅花针治疗病种非常广泛,在皮肤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和显著临床疗效。

梅花针治疗皮肤病的取穴原则

梅花针治疗皮肤病的取穴原则仍遵循中医的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但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注重经络辨证,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寻找疾病经络阳性反应点:用拇指的指腹在患者体表反复循按、触摸、推压,找出病区及邻近部位和脊柱及其两侧的阳性反应处,如条索状物、结节状物等,或是酸、痛、麻木等感觉异常处。检查时要有耐心,注意询问患者,观察患者的表情,找出阳性反应处时应立即打上标记。因为这些阳性反应处是非常重要的叩刺治疗部位,即梅花针治疗的首选部位。阳性反应物的多少与病情的轻重多成正比,多则病重,少则病轻。

2.背俞穴选穴的基本方法: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调节五脏六腑,振奋人体正气的要穴,并与相表里的经脉相互络属脏腑,气血相互沟通。故用梅花针叩击背俞穴,可以治疗同名脏腑及相表里脏腑的疾患,并通过调节脏腑达到近治、远治作用所起到的整体调节作用。

3.辅助穴位的选择:在阳性反应点和背俞穴选穴之后根据辨证的结果还需要按照经脉配穴和部位配穴的原则,选取相应穴位,加强疗效。

操作方法

选好治疗部位后,按常规消毒。术者右手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夹持针柄,针柄末端靠在手掌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用腕关节的灵活弹力(肘、臂不动)提起来回叩打,使局部有轻微点状出血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10 d。

梅花针叩刺时要灵巧地运用手腕部弹力,使针尖叩击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迅速弹起,仅在表皮上一击而起,急刺速离,要有弹性,弹跳着连续有节律地叩刺,要做到平稳、准确和灵活,叩刺速度要均匀。要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如持针不牢,提针慢或针尖带钩,都容易产生拖刺,容易划破皮肤,形成“一”字形的伤痕,并使患者产生刺痛和畏针。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防止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注意事项:①治疗前检查针具,凡针面不平整,针尖有倒钩、锈钝者均不可用。②叩刺时针尖要垂直于皮肤,避免斜、钩、挑等,以减少患者疼痛。初次治疗患者应给予轻叩。③局部有外伤、溃疡、湿烂者不宜使用。④施术过程中若发觉患者有异常现象即停止使用。⑤注意严格消毒,尤其是较重刺后,以防感染。⑥妊娠期不宜使用。

临床应用

案1.患者某,女,27岁,2014年9月12日初诊。右大腿簇集样水疱渐增多伴疼痛3 d,皮损色红,基底浸润,疼痛难忍。口苦、咽干,平素性格急躁,小便黄,大便两日未行,舌质红,苔淡黄,脉弦。中医诊断:蛇串疮(带状疱疹),证属:肝经湿热证。因患者处于哺乳期,故不建议口服中药治疗,给予梅花针、围刺、拔罐治疗。

治疗:嘱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患处,病变局部常规皮肤消毒。先用灭菌后的梅花针叩击病变周围及夹脊穴,配穴加阳陵泉、太冲、侠溪、行间等穴,以潮红为度。再用毫针将病变部位围刺,留针30 min后取针。最后用火罐拔病变周围,留罐5~10 min。每天1次,10次后疼痛消除,皮损消失,临床治愈。

按:中医辨证认为,带状疱疹无不与“热”与“湿”有关,而治则以“清”为主。在治疗带状疱疹中多以针刺法或循经取穴施治,应用梅花针叩刺局部,起到清肝利胆、泻火解毒、通络止痛的作用,使机体热毒祛除,气血通畅,阴阳平衡,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案2.患者某,女,52岁,2014年4月20日初诊。面部红斑、丘疹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周。患者10年前鼻头出现绿豆大小红斑,外用皮炎平软膏后消退,停药后皮损复发。之后反复使用激素类药膏,皮损亦反复。现面部弥漫性红斑、丘疹,焮红肿胀,皮损主要分布于眼周、鼻周、双脸颊,基底浸润。平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细。查血常规、肝功、肾功、抗核抗体等,均为阴性。诊断:激素依赖性皮炎;证属:脾虚湿盛夹有热毒证。治疗给予:梅花针叩击背部夹脊穴,脾虚湿盛加配穴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等。

治疗:嘱患者取舒适体位,选准穴后酒精常规消毒,用梅花针以弹刺的手法,反复叩击左右两侧夹脊穴,以潮红为度。起到运脾化湿、清热解毒的作用。每日1次, 20 d后皮损色退,40 d后皮损基本恢复正常,嘱其巩固疗效。

按:《难经·六十七难》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脏病多与背俞穴有关。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激素依赖性皮炎虽病在颜面皮肤,但却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故对本病除停止用各种激素性外用药外,应以调节脏腑为主。另外,手法以潮红为度,取其行气而不伤气,活血而不失血,治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案3.患者某,女,29岁,2014年7月8日初诊。双足背,脚踝皮肤肥厚、脱屑、瘙痒渐加重10余年。平素性格急躁,自诉压力大时皮损范围扩大,瘙痒加重。口苦、咽干,月经来潮前乳房胀痛,大便2~3 d一行,质干。舌质红,苔黄,脉弦。中医诊断:松皮癣(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证属:肝经郁热证。治疗给予:梅花针叩击皮损周围及背部两侧夹脊穴,配穴选太冲、阳陵泉等穴。

治疗:局部常规消毒后,重点局部叩刺,用梅花针从患部外围向内重刺,以潮红甚至微出血为度,且根据病变部位在脊柱两侧叩刺,皮疹在下肢可叩刺腰骶部两侧,起到清肝泻火、化瘀软坚的作用。每日1次,20次后皮损面积明显减小,瘙痒减轻。40 d后皮损基本痊愈,仅留色素沉着。嘱其放松情绪,调畅情志。

按: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癣。本病例患处瘙痒,皮肤肥厚,呈苔癣样变,反复发作为疾病特征。病位在足部,偏于下。治疗用梅花针叩刺脊柱两侧,且以腰骶为主,又叩击太冲、阳陵泉起到清肝泻火、活血化瘀软坚的作用。重点叩击局部以能耐受为宜,使病灶周围皮肤及组织的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气血运行通畅,皮损消失。并叮嘱患者皮损局部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等刺激。

案4.患者某,女,48岁,2014年4月28日初诊。头部斑片状脱发2个月。2个月前因情志不遂焦虑紧张,睡眠不佳,头部出现斑片状脱发,不伴瘙痒,头皮无油腻感,外用生姜涂抹,效果不佳。头部右侧可见一片圆形脱发区,直径约4 cm。脱发区光滑平亮,少量黑色绒毛生长。平素头部有针刺样疼痛,经行腹痛,有血块,二便调,舌质暗,苔白,有瘀斑。中医诊断:油风(斑秃),证属:瘀血阻窍证。治疗给予:梅花针叩击局部脱发区及夹脊穴,选取配穴:百会、风池、膈俞、足三里、太冲、血海等。

治疗:将脱发部位充分暴露,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用梅花针叩打患处,强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先从脱发边缘开始做圆形呈螺旋状向中心区叩刺,中度刺激,局部以皮肤潮红,轻微渗血为度。叩刺过程中,配合我科室调配方斑秃酊涂擦患处,起到活血化瘀、养血祛风的作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有细绒毛生长,继续2个疗程治疗以巩固疗效。

按:梅花针治疗斑秃文献中早有记载,《医宗金鉴》曰:“宜针砭其光亮之处,出紫血,毛发庶可复生”。而《素问·皮部论》曰:“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以梅花针叩刺患处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达到活血生新发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5-01-06)

猜你喜欢
梅花针临床经验皮肤病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高瞻治疗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治疗后代谢并发症的临床经验
闵晓俊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害临床经验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方邦江教授治疗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经验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30例
梅花针叩刺增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光线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
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