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内地敦煌本《历代法宝记》研究综述*

2015-02-20 11:17翟兴龙
关键词:达摩巴蜀法宝

翟兴龙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引 言

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简称《法宝记》,以下同)是记录唐代巴蜀禅宗史的重要资料。据写本题记记载,《法宝记》写于唐大历年间(766—779)。《法宝记》首先记录了汉明帝感梦求法、护法之事,再叙禅宗自释迦牟尼至僧伽罗叉的传承,并严厉批评净觉《楞伽师资记》引求那跋陀罗为东土禅宗第一祖的说法,认为其说“不知根由,或乱后学”[1]。再叙东土禅宗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的传承。再叙净众保唐禅系在四川巴蜀地区的传承,其法脉为智诜—处寂—无相—无住,重点是保唐无住的事迹。因为《法宝记》记载达摩祖衣被武则天由慧能处取来交予智诜,所以将净众保唐禅视为弘忍之后的嫡传。

敦煌现在发现的《法宝记》的汉文写本13 个,有 S.516、S.1611、S.1776、S.5916、S.11014、P.2125、P.3717、P.3727、Ф261、津艺 103V、津艺304V、Ch.3934r、日本石井光雄积翠轩本。

《法宝记》发现以来至2000年的研究状况,张子开已经有所论述[2]。21世纪以来的《法宝记》研究,依旧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文本研究,巴蜀禅宗史研究及其他各个方面,现对此进行分类论述。

1 《法宝记》文本研究

对《法宝记》的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校录、人物研究与达摩祖衣研究三个方面。

1.1 文本校录研究

对《法宝记》写本的校录研究,除柳田圣山对其进行校录外,新世纪以来荣新江校录了日本石井光雄积翠轩本的《法宝记》[3],郝春文以S.516为底本,参校 S.1611、S.1776、S.5916、P.2125、P.3717、P.3727,校出所有异文[4]。与学界较为关注国外所藏《法宝记》写本不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两件《法宝记》似乎无人问津,更无人对其内容做详细考察,分析其与法藏、英藏、俄藏内容有无不同之处。

1.2 人物研究

屈大成《〈历代法宝记〉中的二十九祖说与菩提达摩多罗》[5],认为《法宝记》中的“西天二十九祖”是《付法藏因缘传》与《达摩多罗禅经》的结合,并指出《法宝记》记载的菩提达摩多罗与菩提达摩并不是同一人。荣新江《〈历代法宝记〉中的末莫尼和弥师诃》[6],考订了《法宝记》中末曼尼和弥师诃两个人物,谈及吐蕃地区藏文摩尼教与景教文献的来历,认为765年唐蕃会盟之后不久,吐蕃入唐求法的使者将《法宝记》禅系说带入吐蕃。王书庆、杨富学《敦煌本〈历代法宝记·弘忍传〉考论》[7],就《法宝记》不同写本中的弘忍传部分进行了考释。徐文明《智诜与净众禅系》[8],对杜斗城《敦煌本〈历代法宝记〉与蜀地禅宗》中智诜的论述提出了异议,认为智诜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为五祖弘忍门下弟子;处寂实则有两人,即《法宝记》中记载的唐和尚处寂,还有一位与唐处寂同时代的周处寂,无相是哪一位处寂的弟子,值得探讨;徐文最后认为无住作为无相的法嗣,并未得到公认,其禅法也与无相有异。张子开《唐朝来蜀的新罗国僧金和尚事迹考》[9],结合传世资料详细考订了无相的生平事迹。曾其海《新罗无相与剑南保唐禅》[10],则重点论述无相对保唐禅系创立中的重要作用。郑祯诚《广德寺开山祖师克幽禅师法名考》[11],认为克幽禅师即是无住禅师,克幽是其谥号,广德寺是净众保唐禅的发祥地,此论与以往讨论净众保唐禅的观点差异较大。普正《唐代克幽非保唐无住考》[12],从克幽与无住的文献记载、生卒年、驻锡地等六个方面考证,认为克幽绝非保唐无住。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法宝记》的人物研究有达摩、末曼尼、弥师诃、达摩、弘忍、智诜、处寂、无相、无住等,主要集中于与巴蜀净众保唐禅系传承人物的研究。但是就其中的人物关系,仍旧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其一,智诜与玄奘的关系。《法宝记》记载智诜少时从玄奘学经论,后离玄奘依弘忍。玄奘曾入蜀,能否从其他材料找到智诜与玄奘的相关内容。其二,处寂与无相的关系。《法宝记》中无相之师处寂,究竟是唐和尚处寂,还是周和尚处寂,需要进一步明确。其三,无相与无住的关系。《法宝记》载,无住入蜀前,曾就陈楚章处学法。无相与无住相处仅有三天,却定无住为正传,无相与无住间的禅法也略有差异。无住与无相另一弟子神会的关系如何,若有相关材料,也值得探究。

1.3 达摩祖衣研究

王书庆、杨富学《〈历代法宝记〉所见达摩祖衣传承考辨》[13],论述《历代法宝记》记载达摩祖衣的传承问题,观点新颖,认为达摩祖衣入蜀是可信的,提出慧能不传祖衣袈裟,是由于武则天将祖衣袈裟赐予智诜。由于掺杂了政治因素,与之前的祖衣传承方式不同,所以巴蜀禅系不敢称“祖”。

关于达摩祖衣有没有入蜀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杜斗城认为达摩祖衣入蜀不可能发生,而且认为“传衣”传的是武则天赐处寂的“磨纳袈裟”,而不是赐予智诜的。王书庆、杨富学则认为达摩祖衣入蜀是可以成立的。但综合来看,达摩祖衣入蜀说是值得怀疑的。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认为祖衣入蜀是虚构的,《全唐文》可以找到肃宗请袈裟入宫供养,代宗元年又送回的记载[14]。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第六章第一节有“传衣”条,同样引证史料讨论了达摩祖衣在六祖慧能时的传承。菏泽神秀在洛阳也直言祖衣在曹溪[15]。

既然祖衣在曹溪慧能处,唐代皇帝还曾下诏请祖衣入宫,又怎么能说祖衣在蜀中呢?此外,《中国禅宗史》也提及,自五祖弘忍时禅宗就出现多头弘化的问题,六祖只是“多头”之一。自慧能之后,多头弘化趋势更加明显,达到“凡言禅者,皆本曹溪”的时代。菏泽神秀坚持一代一人的观点,并将《六祖坛经》代替达摩祖衣,即“坛经传宗”论。菏泽神会一系也曾入蜀,那么,净众保唐禅系有没有受“坛经传宗”论的影响,而敷衍“祖衣在蜀”说?抑或净众保唐禅系自己有传衣的传统,而传承处寂得赐的磨纳袈裟?这都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2 《法宝记》佛教史料研究

以《法宝记》为史料研究禅宗史,无论在2000年前抑或2000年后,都是《法宝记》研究的重点,其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禅宗史,其二是巴蜀地区对外佛教交流史。

2.1 禅宗史研究

斋藤智宽的《关于禅宗西天祖统说的若干问题》[16]一文,站在思想史的立场上,详细探讨了小乘僧人能否成为禅宗祖师的问题,认为《宝林传》之前,禅宗仅《法宝记》对禅宗祖师有规定,除此之外的禅宗文献只列祖师名号,不立传记。方光华的《试论南宗禅的形成及其理论创新》[17],以《法宝记》为依据,论述无相、无住的禅法,以及无住对无相禅法的突破。方文依宗密观点,以无相为净众宗、无住为保唐宗,将之归入北宗,并指出了宗密归保唐宗入北宗的局限。杨富学、王书庆《蜀地禅宗之禅法及其特点》[18],讨论了智诜、处寂、无相、无住四人的禅法。邢东风的《南宗禅的地方性》[19],引《法宝记》记载慧能三拒武则天征召,不惜以上交达摩祖衣为代价,论述了南宗禅“回避皇权排斥依附皇权而贵族化”的独立思想,表现出特有的南方性佛教特征。张子开《念佛、净土观念与早期禅宗弥勒信仰》[20],探索早期禅宗与弥勒信仰的关系,提出禅宗传衣说源于释迦授记弥勒,引《法宝记》为证;并从《法宝记》的记载和出土文物两方面论证净众保唐禅派的弥勒信仰。屈大成《〈历代法宝记〉的护法意识》[21],从佛道之争的角度就《法宝记》前面所列37部经典来讲《法宝记》的护法意识。祁和晖《巴蜀禅系论略》[22],称巴蜀禅系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肇始于智诜,后兼有南北二宗特色,并大胆提出了禅宗三大派:南顿派、北渐派、非南非北的巴蜀派。与此观点相反,向世山《“巴蜀禅系”是个伪命题就巴蜀禅宗流播及特点与诸时贤商榷》[23],从禅宗在全国的衍化、巴蜀僧人出蜀及本土禅宗特色论述,并引《法宝记》记载的达摩祖衣的传承、智诜与处寂的关系、无相与无住的关系等疑问,认为“巴蜀禅系”作为一个禅派是不存在的。王大伟的《保唐无住禅法与〈大乘起信论〉渊源试论》[24],就《法宝记》记载的保唐无住禅法,论述了其与《大乘起信论》在法脉和思想上的渊源关系。王玲、王大伟《无相禅师及其弟子的头陀行》[25],引《法宝记》论述净众无相禅师修持头陀行,及其对无住、道一的影响,肯定了净众无相在净众保唐系推行头陀行的关键作用,并且提出净众保唐是过渡性禅派。道坚的《保唐无住的禅学思想探究》[26],讨论了保唐无住的禅学思想。倪亮的《唐、五代禅宗灯录概述》[27],将《法宝记》看做是禅宗的灯录,研究禅宗的传法世系。

上述以《法宝记》为资料研究禅宗史,主要成果有南宗禅、巴蜀禅系及无相与无住的禅学思想对巴蜀禅系形成的作用。然而仍旧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巴蜀禅系到底存不存在?其与南宗、北宗禅系有何区别?这些问题,单凭借《法宝记》的记载是无法解决的,还应该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进行综合考察。

2.2 巴蜀对外佛教交流史

所谓巴蜀对外佛教交流史,主要是指巴蜀佛教与巴蜀之外其他地区的佛教交流。张子开《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所见蜀地和长安之间的佛教交流》[28],以《法宝记》为资料,讨论了巴蜀与长安两地佛教间的交流。朱丽霞《8~9世纪流传于吐蕃的禅宗派别考兼论宁玛派与禅宗的思想渊源》[29],结合敦煌发现的藏文《法宝记》,探讨《法宝记》记载的净众保唐禅在西藏的传播,指出宁玛派对净众、保唐禅的有限的融合,并提出《法宝记》的内容先于文本传入吐蕃。杨富学、王书庆《关于摩诃衍禅法的几个问题》[30]、秦才郎加《摩诃衍禅法在吐蕃的传播与影响》[31],讨论了摩诃衍禅法在藏地的流行,指出了无相对摩诃衍禅法的影响。牛宏的《论敦煌藏文禅宗文献中的“吐蕃禅宗”》[32],以“顿渐法诤”为中心,将藏文禅宗文献分为早、中、晚三期,认为“顿渐法诤”之前,吐蕃流传的主要是巴蜀的保唐禅法。可以看出,巴蜀佛教的对外交流除长安外,主要集中在巴蜀与西藏地区,具体是净众保唐禅对藏传佛教中的禅法的影响。巴蜀净众保唐禅系入藏,前节荣新江先生一文有所揭示,然而,巴蜀地区与《法宝记》的发现地敦煌地区在唐代关系密切,藏经洞中有许多文献是从巴蜀地区流传过去的,那么,净众保唐禅法是如何传入敦煌地区的,需要进一步讨论。

3 与佛教之外相关问题的研究

《法宝记》主要记录禅宗的相关内容,但也可以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这一部类在张子开的研究中并未作相关的述评,现加以补充。

张海沙《野:杜甫诗境与心境》[33]、谢思炜《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年的禅宗信仰》[34]、刘宝《杜甫流落西南时期的佛教思想与山水诗创作》[35]、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36],讨论了杜甫的禅宗信仰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成都时的禅宗信仰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邵颖涛《高适、岑参、李欣、王昌龄四位诗人的佛教意趣》[37],讨论了4位诗人诗歌创作中的佛教意味,并引《法宝记》记载岑参从杜鸿渐迎无住禅师,探讨无住禅法对岑参诗歌创作的影响。张子开《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所见岑参事迹考》[38]、陈铁民《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所见岑参事迹考求疵》[39]、陶敏《〈历代法宝记〉、杜诗及其他》[40],探讨了《法宝记》载岑参的有关事迹。陶文还对《法宝记》中记载的人物与杜诗的关系及《法宝记》成书年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郑祯诚《三江盘龙山与古蜀文化调查》[41]则从经济与旅游的角度考察《法宝记》中的佛教名山。总之,《法宝记》佛教之外的相关问题研究集中于曾在巴蜀生活过的杜甫与岑参二人,主要涉及二人在巴蜀时期的事迹以及诗文创作中所体现的禅学思想。

4 结语

以上就21世纪以来的《法宝记》研究状况及张子开研究未涉及的部分作简要的概述,涉及《法宝记》文本、巴蜀禅宗史及其对外交流史等,目前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地方尚有:

(1)《法宝记》文本研究需要继续深入。其一,就校录而言,对敦煌的不同本子作整体的考察,能否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补充,特别是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两件《法宝记》的校释研究工作,亟待进行。同时应结合传世文献,形成《法宝记》校释的专论。其二,《法宝记》所涉及的相关人物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如智诜与玄奘的关系、两个处寂与无相的关系、无相与无住的关系,需要结合更多的材料进一步探讨。其三,达摩祖衣有没有入蜀的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2)《法宝记》所记载的禅宗史研究依旧需要加以完善。巴蜀禅系是否是一个独立的禅派,净众保唐禅法如何传入敦煌,需要继续研究。

综上所述,《历代法宝记》是研究早期禅宗发展史的重要材料,虽有出入的地方,但不能忽视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同时这些有出入的记载,更是研究的重点部分。要结合传世的禅宗史料,对其加以校勘考辨,最大限度地还原其历史本貌,这对修正禅宗史具有重大意义。

[1]河北省佛教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51册[M].杭州:中华佛教出版社,2009:180b.

[2]张子开.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研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2):11–19.

[3]荣新江.有关敦煌本历代法宝记的新资料[C]//戒幢佛学:第2卷.长沙:岳麓书社,2002:94–105.

[4]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67–564.

[5]屈大成.历代法宝记中的二十九祖说与菩提达摩多罗[C]//国学研究:第19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5–156.

[6]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43–368.

[7]王书庆,杨富学.敦煌本历代法宝记·弘忍传考论[C]//敦煌佛教与禅宗研究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6:169–180.

[8]徐文明.智诜与净众禅系[J].敦煌学辑刊,2000(1):39–47.

[9]张子开.唐朝来蜀的新罗国僧金和尚事迹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0,9(3):62–66.

[10]曾其海.新罗无相与剑南保唐禅[J].佛学研究,2002(0):161–164.

[11]郑祯城.广德寺开山祖师克幽禅师法名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15–17.

[12]普正.唐代克幽非保唐无住考[J].佛学研究,2006(0):270–279.

[13]王书庆,杨富学.历代法宝记所见达摩祖衣传承考辨[J].敦煌学辑刊,2006(3):158–164.

[14]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北京:中华书局,1979:372.

[15]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52–155.

[16][日]斋藤智宽.关于禅宗西天祖统说的若干问题[J].佛学研究(0),2003:249–259.

[17]方光华.试论南宗禅的形成及其理论创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4):12–18.

[18]杨富学,王书庆.蜀地禅宗之禅法及其特点以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为中心[C]//白化文.周绍良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35–443.

[19]邢东风.南宗禅的地方性[J].世界宗教研究,2005(1):17–27.

[20]张子开.念佛、净土观念与早期禅宗弥勒信仰[J].宗教学研究,2006(4):82–89.

[21]屈大成.历代法宝记的护法意识[C]//扬州大学佛学论丛1.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137–160.

[22]祁和晖.巴蜀禅系论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68–73.

[23]向世山“.巴蜀禅系”是个伪命题 就巴蜀禅宗流播及特点与诸时贤商榷[J].社会科学研究,2011(6):99–107.

[24]王大伟.保唐无住禅法与大乘起信论渊源试论[J].宗教学研究,2008(4):191–194.

[25]王玲,王大伟.无相禅师及其弟子的头陀行[J].宗教学研究,2013(1):132–134.

[26]道坚.保唐无住的禅学思想探究[J].中国佛学院学报:法源.2002:41–57.

[27]倪亮.唐、五代禅宗灯录概述[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4):62–66.

[28]张子开.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所见蜀地和长安之间的佛教交流[J/OL].佛教在线(.2009–11–10)[2015–04–26].http://www.fjnet.com/fjlw/200911/t20091110_140682.htm.

[29]朱丽霞.8~9世纪流传于吐蕃的禅宗派别考兼论宁玛派与禅宗的思想渊源[J].西藏研究,2004(2):73–77.

[30]杨富学,王书庆.关于摩诃衍禅法的几个问题[C]//唐史论丛:第10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228–247.

[31]秦才郎加.摩诃衍禅法在吐蕃的传播与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08.

[32]牛宏.论敦煌藏文禅宗文献中的“吐蕃禅宗”[J].宗教学研究,2014(1):87–91.

[33]张海沙.野:杜甫诗境与心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3(3),83–87.

[34]谢思炜.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年的禅宗信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33–36.

[35]刘宝.杜甫流落西南时期的佛教思想与山水诗创作[J].江淮论坛,2007(4):136–139.

[36]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

[37]邵颖涛.高适、岑参、李欣、王昌龄四位诗人的佛教意趣[D].陕西师范大学,2005.

[38]张子开.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所见岑参事迹考[J].文学遗产,2000(6):107–109.

[39]陈铁民.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所见岑参事迹考求疵[J].文学遗产,2001(2):119–122.

[40]陶敏.历代法宝记、杜诗及其他[J].文学遗产,2001(2):123–126.

[41]郑祯诚.三江盘龙山与古蜀文化调查[J].阿坝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4):25–28.

猜你喜欢
达摩巴蜀法宝
防高处坠落“法宝”请收好
达摩祖师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精读、善悟、念好经是成功法宝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对“统一战线是党的重要法宝”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