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长期存活肾细胞癌诊治简介

2015-02-20 11:34南勋义范晋海杨林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右肾压痛根治性

南勋义 范晋海 杨林

·病例报告·

2例长期存活肾细胞癌诊治简介

南勋义 范晋海 杨林

本文报告2例肾细胞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长期存活患者(例1存活35年,例2存活36年)的诊治情况。

例1,男,42岁,于1975年9月以无痛性、间歇性全血尿1月为主诉入院。入院1个月前无诱因突发血尿,无痛,无发热,1 d后自行消失,此后3周内先后发生类似全血尿2次,伴有腰胀痛不适,随即入院诊治。查体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无压痛,血压120/75 mmHg(1 mmHg=0.133 kPa),体温正常,双肾未触及包块,右肾区有轻度叩压痛。常规化验肝功能、肾功能正常,血沉、血常规正常,尿常规隐血+,胸片心肺无异常,心电图正常。静脉肾盂造影:右肾实质有约4 cm×3 cm占位肿物,中、上盏受压变形,左肾显影无异常。放射科诊断右肾肿瘤。随后在全麻下行经腰部根治性肾切除术,保留右肾上腺,手术顺利,未触及肾区有肿大淋巴结。纵行剖开肾脏见肾中上部有4 cm×4 cm黄褐色肿块,病理报告为右肾透明细胞癌,FuhrmanⅡ级(高分化)。临床Ⅰ期肾癌。伤口Ⅰ期愈合出院。多次随访自觉良好,检查无局部复发和转移征象。术后23年因BPH再次住院行TURP治疗,术前常规检查示肺、肝、骨无转移癌改变,肝肾功能、血常规正常。2010年7月即术后35年随访时自觉情况良好,无肾癌复发征象。

例2,男,49岁,于1979年11月以无痛性血尿半月为主诉入院。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全血尿,无痛,无尿频、尿急,无发热,排尿2~3次血尿自行消失,未重视,约10 d后再次全血尿即入院诊治。查体心肺无明显异常,血压125/80 mmHg,肝脾未触及,无压痛。双肾区无隆起,未触及肾脏和包块,叩压痛阴性。化验肝肾功能正常,胸片心肺无异常,心电图、血常规、血沉正常,尿常规隐血阳性。膀胱镜检膀胱未见异常。静脉肾盂造影:右肾中部稍外突,肾盂、肾中盏受压变形,肾盂、输尿管无充盈缺损,左肾无异常。放射科诊断右肾肿瘤。同年11月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腰部右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手术顺利,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保留右肾上腺。剖开

右肾见肾中部有约4.0 cm×3.5 cm黄褐色实性肿块,病理报告为右肾高分化透明细胞癌,未侵及包膜及肾盂。临床分期Ⅰ期,属小肾癌。伤口Ⅰ期愈合出院。此后每年随访均未发现肾区及肺、肝等器官转移。于2009年因BPH行TURP治疗,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胸片、双肾及膀胱B超、肝肾功能等无明显异常。于2015年5月患者已85岁,健康检查除高血压、动脉硬化外,余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肾膀胱B超检查均基本正常。

讨论 本组2例肾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保留全侧肾上腺)能长期生存30多年至随诊时仍可以生活自理,无肾癌复发和转移征象,根据文献[1-2],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①肾肿瘤分期低,属Ⅰ期,且肿瘤≤4 cm,属小细胞肾癌;②病理类型虽属透明细胞癌,但分化良好,属高分化类肾癌;③从诊断到手术治疗仅数天时间,治疗及时;④患者均为50岁以下,体能状态良好,KPS>80;⑤2例患者化验无贫血、无高血钙、无高乳酸脱氢酶等改变。基于以上诸多有利因素,本组2例均属MSKCC (低危组),故2例患者长期存活35年以上。

本组2例均在20世纪70年代,在当时对肾细胞癌施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属于该时代的金标准。加之当时保留肾单位手术国内尚未广泛开展,故对此2例均施行了保留同侧肾上腺的根治性肾切除术。2例患者肾癌体积较小且位于非患肾上极处,故仅行根治术而保留了肾上腺组织。

[1] 那彦群,叶章群,孙颖浩,等.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 201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11.

[2] 顾伟杰,施国海,常坤,等. 肾细胞癌肝、骨转移对舒尼替尼靶向治疗患者的预后影响[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5,30(6):406-409.

(本文编辑:熊钰芬)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杨林,E-mail:forest3011@126.com

10.3870/j.issn.1674-4624.2015.06.015

2015-10-05))

猜你喜欢
右肾压痛根治性
右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合并透明细胞癌1例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背下方入路肾蒂处理技术在经腹腔途径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后腹腔镜下右肾癌根治术中肾静脉处理方法比较
阿巴西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右肾动脉变异一例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肠梗阻的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