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主体性教学方略——“倍数和因数”教学例谈

2015-02-20 09:26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
新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小云因数倍数

□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 彭 恽

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主体性教学方略——“倍数和因数”教学例谈

□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彭恽

【摘要】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独立且隐性的思维过程,其间起着决定作用的是思维能力。由于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没有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思维品质有效提升教学方略

思维品质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如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等。相关调查显示,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发展思维品质,乃是目前小学教师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试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一课为例,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主体性教学方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一、静待花开——挑起思维品质主体性培养的“序曲”

英国教育家迪恩斯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该依靠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依靠教师的经验。”所以,课堂学习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向他们提供有数学思维含量的活动机会,引领他们主动介入数学学习的过程,以此挑起学生的思维经验,使思考在活动中深入。

【课例回放】首先我以提问的方式直奔主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相关思考。如: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接着让学生拼摆图形,并进行相关思考。如:课前老师请大家用8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去拼一个长方形,并有序记录结果,我们来作个交流。交流:你是怎样拼摆的,说说你的拼摆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依次出示相关图形和算式,并形成表格)

师(质疑):那可不可以一行摆5个?为什么?

生:每行摆5个,摆不成长方形,没有哪个数乘5等于8。

师:8不能由若干个5来组成,它会有余数。(图形演示)

紧接着引导观察,如:仔细观察这样的一些数,与8有着怎样的关系?

预测学生的回答:1、2、4、8这些数都是8的因数,而8是它们的倍数。

师(质疑):要想成为8的因数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师(评价):同学们很有迁移能力,原来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回顾此段,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摆小正方形的活动,从直观和具体的活动中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既是复习铺垫又自然引入新课。而在交流中,我特意提醒学生思考:“有没有每行摆5个的拼法?”让学生体会到“以5为单位量,不能合成8”,5就不是8的因数。这样的编排思路,既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能使学生对于“倍数和因数”的产生有一个丰富而直观的认知基础。

这样静中有动的思维过程,能让模糊的经验变得清晰起来,让片面的问题变得完善起来,让零散的知识变得结构化起来,引领着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促使着经验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基于此,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得到新的发展,学习也才会出现“静待彼岸,陌上花开”的美丽意境。

二、静展花艳——凸显思维品质主体性培养的“内核”

“内核”寻其解释为“最主要的中心部分”。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处于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位置,它富有再生和迁移的意义,是赖以支持其他知识点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将数量众多的一般性知识“聚焦、固着”在相关的核心知识上,围绕核心知识进行深加工、精安排,从而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自身的学习感悟,以此凸显数学核心知识的引领价值,从而提升学生敏捷的思维品质。

【课例回放】当学生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之后,笔者就着手系统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我首先让学生寻找30的因数,并展示了其中三位学生的作品。如下:

让学生通过展示、评议,形成思辩的过程。在此其间,我便质疑:三位同学在找因数时,都不约而同地借助了一个什么方法?顺势引出用乘法或除法算式来帮助思考。紧接着,进行比较分析。

师:观察这张表,三栏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

生1:它们都是有序思考的,都是从1开始找的。

生2:都是根据算式一对一对地找因数。

师:那又有何区别呢?

生1:小张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的,小云则是一对一对写的。

师(质疑):就写的过程看,哪一种更好一些?

生1:我觉得小云的好,她一对对找比较准确、简洁。

生2:我也觉得是小云的好,一个算式写两个因数的话就不会遗漏了。

(此时,班中有半数的学生表示赞同)

但没等我提问,第3个学生立即质疑道:老师,我觉得她的写法虽然感觉挺好,但不是最好的。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有很多个的话,就会显得有些乱。

师:经过你们的评析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3:我认为小张的写法好些,虽然看上去小云的思维方式占了上风,但小张这种写法体现了有序的思考,其实她刚才也是根据除法算式一对对找的,只是写的时候从1开始排列,按从小到大顺序写的。我认为:这样的书写过程就显得比较清楚,值得推荐。

(一语惊人,全班顿时鼓起掌表示同意,自然的表情融入,也令实践体验变得更为深刻)

随后,我总结道:是的,从数学的角度看,按顺序写比较有序而清晰。

三、静留花香——提升思维品质主体性培养的价值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体验及本质的逐步深化过程。它建基于学生的“生活化经验”,发展于学生的“过程性探究”,最终提升于学生的“建构性理解”。如此的经历,可把冰冷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其鲜活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过程、感悟知识,继而经历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思维品质的成长。

【课例回放】

1.认识“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

出示:以5×2=10为例,你能完整地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吗?

生:5是10的因数,2也是10的因数;10是5的倍数,10也是2的倍数。

再出示:40÷4=10,同桌互相说说。

2.内化相互依存关系。

师:根据“10是40的因数”,你能推想到什么?

生:反过来,“40就是10的倍数”。

师:根据“10是5的倍数”,你又能推想到些什么?

生:反过来,“5就是10的因数”。

质疑:观察两句话,有没有更深的体会?

指出:10当指向40时,它是40的因数;当指向5时,又是5的倍数。那10这个数到底是因数还是倍数,这个身份是固定的吗?(概括相互依存关系)

3.认识倍数和因数的特点。

回顾因数和倍数的例子,用韦恩图表示。(图略)

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略)

有了前段知识经验的积累,此段中的自主梳理,则是知识经验的一个深化和发展,是感性经验提升到理性的理解,是实现师生间共同成长的教学历程。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意识地唤醒孩子们的思维潜质,点燃他们的学习激情。只有这样,才能既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追求教学的本真,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以此切实提升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小云因数倍数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云彩大作战
积的变化规律
变化的小云
倍数魔法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