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无意识之溯源

2015-02-21 09:37王力平司国安
关键词:荣格宗旨道教

王力平,司国安

(1.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辽宁沈阳 116011,2.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陕西西安 710049)

意识与无意识之溯源

王力平1,司国安2

(1.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辽宁沈阳 116011,2.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陕西西安 710049)

中国古老的哲学概念“有”、“无”是不同的状态,卫礼贤在《金花的秘密》中把中国道家的“无为”译成“无意识”,把“有为”译成“意识”,实际上“无意识”在“无为”中,“意识”在“有为”中。只有达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才能真正体会到“有”与“无”的奥妙。

意识;无意识;道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

意识与无意识是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但要从根本上研究这些问题,还是要从中国古老的哲学概念“有”、“无”等来入手进行深入的分析[1],以得到有益的启示,这或许对现代身体哲学学派的深入研究有些促进[2],中国古代对身体哲学的研究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3-5]。

“道”是中国古老的一个人文思想(法),她包罗万物、万象,自然宇宙且囊括其中。“道”派生出两大家族:道家和儒家,由此也产生出两种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道家是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这是《道德经》中对“道”最好诠释。“有”与“无”是不同的概念和状态。“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6]。“无”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没有。无中可生有,有中能存无。“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1]“无”、“有”又是指“道”的运动方向。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了东方所特有的智慧和观念,是永恒不可磨灭的,既不受任何具体事务的束缚而独立存在,又周行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6],复统御天地万物始终。

道家派生出道教,道教是中国的国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家和道教肯定有一致的思想、民族的想法,民族的根基实际上是在道和道教。道家产生一个道,就用道教去实证这个道。道教其实是验证了道和道家的科学思想。道家有一套完整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6]。《道德经》中有“道生一(气),一生二(阴阳),二生三(物),三生万物”。道家的宇宙观在其中已经完全体现出来了,道教一直在寻找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人和宇宙及人与人相互间的关系,统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科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复杂。科学发展到现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危害。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7]《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7]从三才修道的用法上看,道教和佛教是有本质区别的。佛教的三才是从出世入手,出世就是要修行者离开人世,把父母、儿女、情意等全都断绝,也就是人为地去断掉七情六欲,出家之后就不认父母,以无意代有意,以无情代有情;而道教要求修行者要在完成七情六欲之后再去修道,道教是以有意代无意,以有情代无情。

中国道家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李约瑟认为,中国文化如果没有道家文化,她就会像一颗烂掉根的大树[8]。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柢是在“道”文化[9]。但是中国道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只传理不传法,古时在道教内要求先进入道教拜师入道后才能进行修炼。其传承主要是靠师徒间口传心授、秘而不宣,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今天才开始公开教授,让公众修炼探讨。

中国古代道教的经典是祖师爷们已经修炼成功后所写的著作,不是正在修炼时写的,未写中间修炼过程,只写出了成功和失败的结果,且用语隐晦,所以很难读懂,光从经典文本的字面来学习和理解是很难理解其奥秘的。古时中国有一种特有的传承文化的方法,叫口传心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是要经过实修来证实的,这种独特的传承和实证方法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传播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不管朝代如何更替,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文明时隐时现,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成为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许多古老的经典上都明确指出要想得到其中的秘旨,必须要请教明师指点[10]。本文的第二作者在学习和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就有缘拜访到本文第一作者这样一位明师,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奥秘,深感身心愉快。

本文第一作者出生书香门庭,是民国三十八年、中华初年生人,生于民国、长在中华见证者之一。少年有缘拜中国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六代张合道(无极道人,清朝皇宫太医,世称“神医”,生于清朝,成于清朝,归于民国,延于中华)为师爷,拜中国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七代王教明、贾教义(清静道人,黄埔军校早期教官,武艺既高,算机又妙,世称“神机”及清虚道人,以针不进体治病叫绝,世称“无极针”,生于清朝,成于民国,延于中华)为师父,得名永生,号孤独,专修“金丹秘法”及道家“五术”(命、相、卜、山、医)之道法。祖师曰:中国元朝,丘祖处机,一统中国道教,统归龙门。师传我脉,实修“金丹秘法”及道家“五术”最小一分支“灵宝通智能内功术”。道教“金丹秘法”以老子《道德经》为本,钟吕祖师经典为基,重阳祖师经典为础,丘祖经典为规,历代祖师经典为矩,师授“金丹秘旨”、内丹诀诀,背文诵经、口传心记,活学精练几十年,交天地阴阳,奥妙无穷[11]。

1985年在北京西山八大处,本文第一作者开始教授“灵宝通智能内功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今已三十余年了。“灵宝通智能内功术”是继承《易经》与《黄帝内经》,以老子《道德经》为本,钟离权、吕洞宾祖师的《灵宝毕法》和吕洞宾祖师的《太乙金华宗旨》等经典为基的道家自然哲学体系及修真体系最主要的主体[7][13],是中国古代道家的内功术和养生术,是动静相兼,性命双修,灵活多变,运用自如,简单易学的“金丹秘法”[14-15]。这些年来,本文第一作者受海外邀请,到美洲、欧洲、亚洲、中东、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教授“灵宝通智能内功术”,深知世界人民对中国老子及《道德经》的热爱,对中国道教“养生术”及“金丹秘法”等修炼方法的热恋。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有价值的东西认识的非常深刻,非常渴望学习和得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能在博物馆、图书馆,看到陈列和典藏着一本重要的经典著作《金花的秘密》[16]。《金花的秘密》是中国唐初道教吕洞宾祖师所著《太乙金华宗旨》的译本。20世纪20年代初,德国牧师、汉学家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卫礼贤来中国青岛学习《太乙金华宗旨》并于1929年译成德文出版,传播到欧洲,旋即引起很大轰动,连续再版发行五次,后又被译为英、日、法等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并请20世纪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荣格写了专文评价。在荣格的理解中,“金华”是道家练功时,通过坐禅和沉思,在体内出现的一种神秘光感,它会导致一种精神顿悟,一种智慧的升华[17]。道教文化对荣格的研究具有解困破冰的重要影响。荣格对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推崇备至,认为中国其实有着非常发达的科学(不同于西方所谓的科学)——易经。荣格在《金花的秘密》德文第二版的序中说:“在我工作最关键的时候我已故的朋友卫礼贤本书的作者之一,给我送来了他翻译的《太乙金华宗旨》”,“卫礼贤送来的经典帮助我摆脱了困境……本书成为一个发表我的一些研究成果(即便还不成熟)的很好的机会”,“《太乙金华宗旨》使我第一次步入正确的轨道。”[17]最终,“这一道教典籍不仅使荣格理论的轮廓蓦然清晰,更重要的是从方法论层面对其以其实。”[18]

把《太乙金华宗旨》译为《金华的秘密》还真有意思,太乙金华宗旨里确实隐藏着诸多的秘密,如宇宙生成的秘密,能量及能量转换的秘密,“天人合一”的秘密,人体内功线的秘密,人类健康长寿的秘密,心授心受之秘密,光与身之秘密,内观的秘密……《黄帝内经》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12]现代科学也证实了,哺乳类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7倍,与《黄帝内经》中的提法一致[19]。破解了这些秘密之后,人类健康百岁长寿就会实现,就可以为人类造大福了。这些秘密的破解经过明师的指导是可以实现的。

欧洲人很喜欢《太乙金华宗旨》,他们认为《太乙金华宗旨》是开启人们心灵的一把钥匙,可以使人类的心灵得到改善,并把《太乙金华宗旨》修炼方法写进了心理学。太乙金华宗旨是经久不衰之法,从创立太乙金华宗旨开始到现在也没有衰败。经过这么多年,太乙金华宗旨确实在世界各地又掀起了一个热潮,热爱的人在国外比国内还要多得多。尤其是在印度,太乙金华宗旨对应楞严大法,这两个经典是相对应的,可以相对性地炼,由此形成了一种大圆满,大光明的训练方法。

《太乙金华宗旨》是中国道教“金丹秘法”中以“性”为主,静功修炼的方法宗旨之一。其中有一秘诀,修炼者以“有为”的肉身慢慢进入“无为”的真身。封闭“六感”(眼、鼻、口、耳、身、意),心不外想,神不外驰,开启“心中记忆”,而得:神光智慧。再以“无为”之真身,慢慢返回“有为”之肉身(修炼者肉身为基础),开通“六感”,使心之外想,神之外驰,开启“思维记忆”,而得:识光聪明。这是中国道教“金丹秘法”奥妙之处,影响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整整一个世纪,时至今日,仍在不断地研究、讨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荣格对中国道教“金丹秘密”的研究、讨论。荣格从心理学的角度,将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一般由被意识到又被忘却的心理内容组成,而集体无意识是与所有种族差异无关的大脑结构全同性的心理表现,其内容在人的一生中却从未被意识到。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共有的,靠遗传所获取,而非由个人经验就能获得。荣格所研究的“意识”、“无意识”,尤其“集体无意识”层面,一生不知何因,因为他不知怎样从“无意识”层面返回“意识”层面。他也不知,从“意识”层面,怎样巧妙地进入“无意识”层面。他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全部过程,一切事物的变化、过程是重要的,结果是随之而生。

在为《太乙金华宗旨》注译本评述中,荣格也发现无意识是内心孤独问题的根源。荣格认为在自我形成前,无意识决定意识,人主要依靠集体无意识,当个人经验丰富后才拥有意识,但当意识形成试图挣脱无意识束缚时,则产生内容的孤独感等。而荣格试图使用各种方法说明“意识”与“无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但终找不到一个完美的说法。因为,他不知道“金丹秘密”更深的修炼方法及其中的奥妙。但可以肯定的是,《太乙金华宗旨》为荣格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他找到了“自我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联结点,并依据道教“返本归元”“德至同于初”发展其人格理论研究。荣格不得不钦佩中国道教传统文化,“意识到西方文化中意识过度发展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危害,他看到与西方意识片面发展的情形不同,中国人善于平衡理智和情感这两个对立方面。”[20]西方人对自己的拯救多依赖“上帝”的恩典,而中国道教更多的赋予每个个人,通过个人的修炼而达到更高的层次。“中国的生命之书”[21]——《太乙金华宗旨》中的道家思想促使荣格正式形成了他关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形成无意识,意识与无意识共同建构起的整个人格理论。

西方对于“意识”与“无意识”的探索一直不懈。从17世纪笛卡尔尝试将精神欲缠身精神的活动剥离开来,到佛洛依德无意识论,再至18世纪莱布尼茨提出意识与无意识的等差概念,以及法国启蒙运动先驱卢梭从情感方面探索无意识问题,直至19世纪,法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对无意识理论的发展,以及当前美国心理学家巴尔斯对意识与无意识间认知加工特征的比较,最近阿姆斯特朗的“高层次知觉说”,无疑均在努力揭示意识与无意识间的渊源关系。外国人把中国的“无为”译成“无意识”,把“有为”译成“意识”。实际上在修炼“金丹秘密”中,“无意识”在“无为”中,“意识”在“有为”中。怎样感悟“有”与“无”呢?相对于西方人的探索,早在公元前5世纪老子已在《道德经》中阐明了意识与无意识的真谛:“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这就是“有”与“无”的奥妙!这确实是老子的伟大,是“金丹秘法”的玄妙!正是《太乙金华宗旨》这部著作,带来了中国精神的鲜活胚芽,使荣格在自我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中找到了存在的联结点。在《纪念卫礼贤》中不得不感激:“从那里我获得的教益比任何人那里得到的都多。”[22]

科学的科学是哲学,哲学的哲学是道学。伴随着中国文化的自觉自强自信,沉睡千年的道统文化必将被唤醒,必将融入时代的潮流,必将参与和推动史诗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全球化”进程中,也必将注入与西方力量平衡的东方力量,增进不同文明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融合与和谐共生[23]。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成为世界人民都热爱和喜欢的文化,亟需大家努力研究、探讨、传播,使全球和谐发展造福人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4]。因此,我们倡议设立老子学院,学习、整理、传承和宣传道家思想文化,启迪国人的思想和灵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造福中国,造福人民。进一步开掘并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能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了解中国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自然和平相处;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主导性的独有的和特有的话语权,为世界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1] 吕岩,注.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M].韩起,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 梁丘子,注.黄庭经集释[M].蒋力生,等校注.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4]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集释[M].朱熹,等注.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5] 尹真人高弟.性命圭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6] 王力平.初论老子之“道”与世界观[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0-83.

[7] 周易[M].郭彧,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8] 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2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 鲁迅.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0] 杜光庭,吕纯阳.清静经集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11] 陈开国,郑顺朝.大道行——访独孤居士王力平先生[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12] 姚春鹏,注.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3] 钟离权.灵宝毕法注译·钟吕传道集注译[M].沈志刚,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 吕纯阳.太乙金华宗旨[M].杜琮,张超中,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 沈志刚,刘亚丕.行大道[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

[16] 卫礼贤,荣格.金花的秘密[M].邓小松,译.合肥:时代出版传媒公司黄山书社,2014.

[17] 申荷永,高岚.理解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18] 吕锡琛.道学健心智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9] 龚鉴尧.长寿·生命统计与统计群体[J].统计与预测,2003(6):9.

[20] 吕锡琛.道学与西方心理治疗学的互动及其意义[J].文史知识,2009(4):24.

[21] 李建华.道德情感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2] 卫礼贤,荣格.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23] 沈志刚.道行天下——王力平讲课录[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5.

[24]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EB/OL].[2014-10-15].http://news.sina.com.cn/c/212230994688.shtm/

(责任编辑:冯 蓉)

On 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Unconscious

WANG Liping1,SIGuoan2
(1.Liaoning Sports committee,Shenyang 116011,China;
2.Journal Editorial Center,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There exist different states for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concepts"yes"and"no".Richarrd Wihelm,in the book Secrets of the Golden Flower,translated the Chinese Taoism term"inaction"into"unconscious",and the term"promising"into"consciousness".While,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state of"unconscious"can be perceived in the state of"inaction",and the"consciousness"in the"promising".If one can reach the state that desire-free enables us detect the subtlety of life,and endless desire leads us see nothing but semblance of the world,the state of"yes"and"no"can be truly appreciated.

Consciousness;Unconsciousness;Taoism;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223.9

A

1008-245X(2015)06-0079-04

10.15896/j.xjtuskxb.201506012

2015-05-28

王力平(1949- ),男,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干部,中国道教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司国安(1954- ),男,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常务副主编,编审。

猜你喜欢
荣格宗旨道教
牢记宗旨 永葆初心 再铸辉煌
赢创AEROSIL气相二氧化硅分散液荣获2020年荣格涂料技术创新奖
崔适《五经释要》的思想宗旨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恪守为民宗旨 忠实履职尽责
荣格用温暖点亮孩子梦想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
荣格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