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57年整风运动中党群关系处理的教训与启示

2015-02-21 11:51赖朝梅
关键词:整风权力中国共产党

彭 升, 赖朝梅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在中共“八大”确立的正确方针引导下,全国上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方面领导全国各民族、各党派积极进行经济建设,不断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另一方面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隐患,中共中央决定于1957年开展全党的整风运动,期望以整风的形式消除党内骄傲自满、脱离群众的隐患。

一、改善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发动1957年整风运动的重要原因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明确了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总任务的确立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另一方面随着党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党内影响党群关系的苗头开始抬头。

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居功自傲,存在享乐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影响党群关系。早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就已经意识到成为执政党之后的中国共产党必然会受到形形色色的诱惑。如何在执政之后继续保持党的本色,继续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摆在了党的面前。尽管党中央对执政之后党内可能出现脱离群众的现象进行了相关的预防,但随着政权的不断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党内仍然出现了享乐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比如,有些干部争名夺利,唯利是图。在评级过程中,有那样的人,升了一级不够,甚至升了两级还躺在床上哭鼻子,大概要升三级才起床。”[1]330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了党群关系。因此,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严厉批评了党内的某些干部,“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群众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我说革掉很好,应当革掉”[1]326。

二是部分党员干部缺乏管理经验,存在主观主义,影响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长期活跃在农村、局部执政的党,转变为一个带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党的执政方式与执政思维都亟需从局部思维、斗争思维转向管理、发展思维。这一重大转变对于一个长期在农村进行武装斗争的大党而言,短期内实现转变绝非易事。早在新民主主义胜利前刘少奇就指出,“以前在山头上,事情还简单,下了山,进了城,问题复杂了,我们要管理全中国,事情更艰难了。”[2]尽管在夺取全国胜利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已经意识到了党自身管理经验的缺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试。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来管理和建设国家,部分地区的领导干部面对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仍旧缺乏思想准备。如1956年底甘肃兰州一所技校,外省籍学生要求发给寒假回家的路费,学校不同意,300多名学生闹了起来,学校领导采取强硬办法,抓了60多人,认为他们是反革命[3]。部分地区党员干部的简单处理方式不仅没有及时恰当地处理好“群众闹事”的问题,反而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情绪。因此,毛泽东在1957年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发表了他对罢工、罢课、游行和请愿的看法,指出“发生少数人闹事,有些是由于领导上存在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在政治的经济的政策上犯了错误。还有一些不是政策不对,而是工作方法不对,太生硬了”[1]353。

三是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的消极影响,使党的高层意识到妥善处理党群关系的必要性。1956年2月,在苏共召开的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了不恰当的评价,丑化了共产党,加之西方基于冷战政策的需要对共产主义进行攻击,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共产主义信念,引起了思想的混乱。同年6月,波兰波兹兰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的工人因自身诉求未能得到满足,引发了民众的不满,酿成了流血事件。10月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爆发大规模的反政府事件,许多游行示威者在少数右翼分子的煽动下冲击占领政府机关,造成了局势的动荡。

苏联和波兰、匈牙利事件充分暴露了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一些矛盾。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意识到尽管经过镇反、“三反”“五反”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在国内已经丧失了内外反动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但是如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也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的敌我矛盾。因此,要避免“波匈事件”在中国重演,就必须纠正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消除党内脱离群众的隐患,妥善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牢固铸就党群一体的钢铁长城。

二、整风运动中处理党群关系的历史教训

1957年的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进行的一次积极尝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对执政党如何处理与群众关系的积极探索。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预期的设想与实际结果截然相反,从密切党群关系的初衷出发,在开始之后转向反“右”、反“右”扩大化,不仅没有达到密切党群关系的实际效果,反而伤害了党群关系,尤其是伤害了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在党处理党群关系的历史上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一)以群众运动改善党群关系的方式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群众运动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在一段时期内,群众运动对纯洁党的肌体、密切党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延安整风运动依靠群众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党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运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战争问题,确实得心应手,无往不胜。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中大搞群众运动,虽然遇到很大阻力,但终究战胜了阻力;遗留问题虽不少,但总算没有出大乱子。这时毛主席和我们这些人,坚信这套传统工作方法也可以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4]正是基于这种惯性思维的认识,1957年整风运动延续了革命思维,采取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群众运动斗争方式。大规模地发动群众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效遏制了党内不正之风的滋长,但是群众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实现社会变革的手段,是一种阶级斗争的主要方式。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继续以发动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密切党群关系,显然不再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时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资产阶级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员,国内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继续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来改善党群关系,不可避免地会走入误区。

(二)开门整风是处理党群关系的“双刃剑”

开展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1957年整风与以往整风不同的是,采取了以“内外夹攻”开门整风的形式。中国共产党号召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向党提意见,帮助党克服脱离群众的问题。“为发动党外人士帮助党整风,中央统战部于五月初和五月中旬,在全国政协和国务院礼堂分别召开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和工商界人士座谈会。”[5]整风运动正式开始以后,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定范围的以党外人士为主体的自由批评空气。许多党外人士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同时党外人士通过各种“鸣放”座谈会、整风文章等方式在社会上进一步形成了对党的舆论压力,起到开门整风、帮助党改正缺点的作用。

在整风运动开始前,尽管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承认共产党确有缺点,但又十分乐观地坚信建国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只是少量的党员干部存在脱离群众的问题。对于部分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对党的批评缺乏心理和思想准备,加上少数右派分子对党进行攻击,导致了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使1957年整风运动从整风转至反“右”甚至反“右”扩大化,大批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开门整风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中国共产党通过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另一方面由于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当时形势的误判和少数“右”派分子的攻击,不仅使开门整风没有达到整风的初衷,反而严重影响了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破坏了党群关系。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影响党群关系的处理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党的角色已由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党,转变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执政党,在这种情形下党的任务与功能也必然要发生变化。但是这一转换并非易事,当时党内很多同志都未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革命党”的思维与执政党的地位发生了错位,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仍然延续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思维定势。

正是由于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局限性,在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之后,毛泽东对社会各界给予共产党的批评做出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把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当成社会的主要矛盾,认为少数“右”派的进攻是“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和人民的矛盾,是敌我矛盾,是对抗的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矛盾”[1]456。正是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局限,致使1957年的整风从整风急遽转至反“右”、反“右”扩大化,不仅中断了整风运动中改善党群关系的进程,而且偏离了整风运动改善党群关系的初衷。

三、新时期处理党群关系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6]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地获得人民群众拥护、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党执政过程中处理党群关系的教训加以总结,对今后提高党的群众工作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群众路线,同样要防范群众运动

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在长期的革命与改革历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正是依靠党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党内许多同志一直把群众路线等同于群众运动,模糊了两者的区别,在他们看来,搞群众运动就是贯彻群众路线。“有些同志把群众运动当作是群众路线的唯一方式,好像不搞群众运动就不是群众路线。”[7]这种观点忽视了群众运动与群众路线的区别。群众运动作为革命时期实现社会变革的一种手段,具有规模大、暴力性、无序性等特征,更多的是凸显其“破坏性”而非“建设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一个缓慢、有序的过程,更需要一个团结安定的环境。运用革命时期发动群众运动来改善党群关系的方式,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只能走进名义上是依靠群众、实际上是脱离群众的误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在党的历史方位、历史角色和人民群众自身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我们更需要汲取党处理党群关系偏差的历史教训。以当前我国的国情与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基石,既要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又要及时区分群众运动与群众路线的差别。一是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在实践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制定,党员干部在落实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中更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行动准则。同时,各级党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头羊”。三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1957年整风运动中的党群关系启示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否则党的群众路线实践一旦陷入误区,则会给党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根据中央的部署,在法律、法规的允许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探索处理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党员干部不仅要继承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应该不断地研究探索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群众工作思路和方法,创新处理党群关系的模式。

一是把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脉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才能更加坚定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合理协调群众之间的矛盾,及时化解党群矛盾、干群矛盾,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才能更加坚定群众对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力的认同感。

二是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增强群众对党的信任感。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与渠道越来越复杂,群众自身的利益诉求发生了深刻变化,群众对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民意表达渠道比较单一,群众反映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很好、很快的解决,影响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今天,更需依靠新兴媒体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及时做到信息透明公开,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问题,提高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三是及时剔除党内存在的“毒瘤”,努力消除党在群众中的消极影响。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部分党员干部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为各种腐败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破坏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党员干部应切实转变作风,努力涤除自身存在的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消除党群关系中存在的鸿沟,努力改善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消除群众对党执政能力的疑虑,构筑良性的党群关系。

(三)完善制约与监督机制

表面上看,党群关系指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但实际上反映的是党与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8]。中国共产党的权力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权力的转让,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群众在行使权力,中国共产党除了群众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因此,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慎用手中的权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部分党员干部不能慎用手中的权力,各种权力寻租、权力腐败、权力滥用的现象层出不穷。要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必须依靠行之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制度予以规范。对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9]。要保证人民赋予给党的权力能够为人民谋取利益,一是紧紧依靠制度建设。虽然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监督机制,但是并没有有效地遏制各种权力寻租、权力腐败、权力滥用等影响党群关系的现象。因此,在坚持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的同时,更应强化参政党监督、人民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的有效性。通过自律与他律来维护党的肌体纯洁,维护良好的党群关系。二是增强党内监督机制的时效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队伍、人民群众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内监督机制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党内监督机制,保证党内监督机制的有效性。三是强化对领导干部和易发腐败问题等重点领域的监督与制约。领导干部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人民群众通过对领导干部的作风、言行的观察来了解党。因此,必须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与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维护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同时,强化对易发腐败问题的重点领域的监督与制约,有效遏制各种权力寻租、腐败等影响党群关系的问题,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13.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402.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574.

[5]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831.

[6]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6.

[7]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04.

[8]张荣臣.谢英芬.为民务实清廉: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怎么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5.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猜你喜欢
整风权力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晋陕调查:行动上的整风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用整风精神学习讲话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