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民族乐器的形制探究与演奏传承

2015-02-22 03:06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835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期
关键词:哈萨克民族乐器哈萨克族

沙 莎 (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 835000)

哈萨克民族乐器的形制探究与演奏传承

沙 莎 (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 835000)

本文从乐器的构造、发音原理及演奏特点入手,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常见的哈萨克民族乐器进行粗浅的形制探究。并从转变观念、加强基层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加强专业院校传承力度等方面对哈萨克民族乐器的演奏传承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哈萨克;民族乐器;形制;演奏传承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2011-2012年度开放课题一般项目《哈萨克民族乐器与键盘乐器的室内乐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JEDU080112C06)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哈萨克族为146.2万人,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勤劳智慧的哈萨克人在游牧、迁徒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音乐文化。用畜骨、畜皮、畜肠、畜鬃、苇竹等材料制作的民族乐器是哈萨克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与哈萨克民间文化一脉相承,不断发展充实,日臻完善,成为中华民族乐坛上的一枝奇葩。各地区的哈萨克民族乐器略有不同,笔者从乐器的构造、发音原理及演奏特点入手,研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常见的哈萨克民族乐器形制。

一、哈萨克民族乐器的形制及特点

哈萨克传统音乐在调式、旋法、音调上体现出“东西兼备”的多元化特征,律制方面,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主,既具有东方的五声调式、又具有欧洲大小调式的典型特征。因此,哈萨克有固定音高的民族乐器,如冬不拉、库布孜等,大都是欧洲音乐体系的集中代表之作。哈萨克乐器从演奏形式上分为弹拨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四大类。由于乐器的构造、质地及发音原理不同,乐器音色有的空灵清澈、有的激越跌宕、有的悲泣哀怨、有的如吟似歌。

(一)弹拨乐器

常见的弹拨乐器有冬不拉、谢勒铁尔、节特根和斯尔那依等。冬不拉(Dombra)是哈萨克族音乐的精神和灵魂,流行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是音箱呈椭圆形的“江布尔冬不拉”。琴身全木质,一般用松木或柳木挖槽,上蒙松木或云杉为面板,长约90厘米,张两到四根弦,过去用羊肠弦,近代改为丝弦,琴身有塑料细线或羊肠弦品位,后增加铜质品位。一般定弦为(D-G)或(C-G),常规音域为(D—d1)或(C-c1),其音域的跨度也适合大部分哈萨克族音乐的形态特点。通常人们所说的冬不拉更多是指中音冬不拉,为了扩大音域、增大音量,哈萨克族音乐工作者在冬不拉的槽面、覆手、大小、长短、琴弦和品位数目等方面进行了改良,制成了4弦12品到3弦19品的最高音冬不拉、高音冬不拉、次中音冬不拉和低音冬不拉等各种音高的冬不拉。这些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各有千秋,丰富了冬不拉的艺术表现形式。冬不拉最普通的弹法是,左手指肚按弦,五指根据品位音高上下左右滑动,右手四指向下扫弹,大姆指向上挑拨,通常以同度、四度、五度、八度和音最为常见,尤其适合演奏情绪欢快、明朗的乐曲。通过变化多端的速度及力度,形象生动地表现骏马疾行、潺潺流水、鸟啼兽鸣以及牧民欢乐幸福的生活。近年来,哈萨克斯坦的专业冬不拉演奏家借鉴其他民族乐器(诸如维吾尔族的弹布尔、都它尔、西方现代弹拨乐器吉他以及中国弹拨乐器琵琶)的演奏技法,采用五指循环轮奏的技巧,既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冬不拉的音乐表现力,也使得演奏技巧逐渐趋于丰富化、规范化,表现力趋于多样化、细腻化。

谢勒铁尔(Sherter)是哈萨克族另一个常见的弹拨乐器,外形近似冬不拉,琴长约 65—70公分,音区较高。琴体用整块木料挖凿而成,琴腹蒙皮革或木质面板为音箱。随着乐器制作技术的发展,琴弦数目由原来的两弦、三弦增加为四弦;从无品拓展为有品。音色清澈明亮,适合表现山间流水、林中鸟鸣等恬静的旋律线条,演奏方法类似于冬不拉。

节特根(Zhetygen),类似汉民族古琴、古筝等卧式弹拨乐器,用整块木头雕凿成一米左右的长方形琴身,覆以薄木板为面板,张有7-14根琴弦。古老的节特根琴码为羊髀石,没有松紧琴弦的琴轴,通过左右移动髀石来调节音调的高低。由于共鸣箱较大,琴弦数量多,因此,节特根的音域宽、音量大、音色浑厚饱满。为突显其优美的音色,常与数量不多的几件乐器重奏,不适合多件乐器合奏。

斯尔那依(Sernay),哈萨克人称之为口弦。虽放在唇边演奏,但仍属弹拨乐器。斯尔那依的制作材料以角质、骨质和苇质为主,现多用铁、铜、银等金属材料。形状像摄子,手掌大小,外圈中部连簧片,簧舌尖端向上弯曲突出。演奏时左手拿着口弦放在上下唇之间,右手拨簧舌尖端,靠口腔共鸣发出类似蜂鸣音,同时借助口腔、唇、舌等形状和位置的变化改变音高和音色。斯尔那依的音量微弱,音色优美迂回,充满神秘色彩,近似浑厚的男中音,常给人以窃窃私语之感。

(二)拉奏乐器

库布孜(Kobyz),有着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是哈萨克族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拉奏乐器,根据音高不同分为高音库布孜、中音库布孜、低音库布孜、倍低音库布孜等。由琴身、琴弓和琴弦三部分构成,琴颈向内弯曲,琴头无饰,也有部分库布孜的琴头雕琢成天鹅头状,琴身由整块桦木挖掏成形。古典库布孜(克勒库布孜)全长60-70厘米,琴腹呈汤匙形,上宽15厘米,下宽10厘米,长24 厘米。共鸣箱腹面裸露,因音高不同,共鸣箱有上半部木制面板半露或镂空状。琴体下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皮膜上置有琴码,上张两根用马尾或牛筋、骆驼筋制成的琴弦。弓子的形状为弓形,琴弦和弓弦均用松树胶擦拭,音色深沉浑厚。现代库布孜(斯姆库布孜)仿制小提琴而制,经改良后,增加为四根钢丝琴弦。琴码木制,长2公分,高3公分,琴杆笔直并装有指板,弓子的形状与小提琴的弓子相似,音域为g—e3。音色纯净细腻、典雅柔美,富于表现力,擅长演奏歌唱性的旋律。库布孜的演奏方式比较独特,演奏时用双膝夹住琴箱下部,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甲盖里侧与第一关节处中间,由内向外抵弦按音,难度较大;右手则执马尾弓粘松香在弦外拉奏。古典库布孜的运弓方式类似于二胡;现代库布孜的运弓方式则类似于大提琴。

(三)吹奏乐器

斯布孜额(Sebezghl),哈萨克语“吹”的意思,是哈萨克族最常见的一种吹奏乐器,被哈萨克人喻为“心灵的笛子”。这种乐器类似汉民族的萧。最早用草原上的一种“从文依草”制成,现以木质为主,也有铁筒、钢管为原料。斯布孜额长约50一70厘米不等,管开3孔、4孔、5孔、7孔、9孔。奏法颇为独特:吹奏前,先润湿管口,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为吹孔。先由喉部发一长音,将气息送入管中,形成管内气柱振动,通过按孔的开闭和超吹,可奏出十一个管音。管音承担旋律声部,喉音则作为持续低音声部,即使在旋律声部出现休止时,喉音仍持续下断,形成双声部。斯布孜额音量较小,音色柔和,音质温暖,似鹿鸣。

萨孜斯尔那依(Sazsernay),是用陶制品做成的吹奏乐器,外形类似汉民族的埙,拳头大小,棕褐色。乐器的前部雕有五个孔,后面一个孔,通过按孔的开闭,吹奏出不同音高。音质清新,音色空灵、悲切,极富远古气息。

(四)打击乐器

哈萨克民族乐器中打击乐器的种类极多,因其形制与质料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色彩,主要都是节奏性乐器[4]。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常见的打击乐器主要有穆伊孜塔克勒达克、斯尔得里马克、阿提推亚克、阿斯克塔克勒达克、查尔特里达克等。这些乐器充分运用了自然材质,以木质、骨质、皮质、铁质为主,无固定音高,音色却丰富多彩。穆伊孜塔克勒达克,由两只大小不一的牛角制成锥状,角尖相连并用铆钉固定,管口呈空心状。大管壁厚1.6厘米、根部外径5.5厘米,小管壁厚1.8厘米。根部外径5厘米,全长约25厘米。演奏时左手持两角细端相连处,管口朝上,举至胸前,右手执羔羊小腿骨敲击粗端边缘部位,由于两角长短不一,因此发音高低有别,音色短促,类似木鱼。阿提推亚克,由一对马蹄壳制作。演奏时,双手各执一只马蹄壳,相互击打,通过速度快慢、力度强弱,模拟出各种马蹄声。萨合畔,木质,高约20厘米,手柄上连接一个能转动的长方形木板,转动时木板里端的舌片拔动手柄中间木质的齿轮,发出“咯嗒咯嗒”的声音,音量较大,音色明亮。斯尔得里马克,形似芭蕉扇,全长30厘米左右,上下两张木质镂空面板,四周穿有若干铁片,手柄在下方。演奏方式类似铃鼓,演奏时持柄抖动手腕,通过铁皮互相碰撞制造声音,也可击打在另一只手掌上,音色清脆、激越。阿斯克塔克勒达克,由整块木头雕琢骨架,外形近似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里拉琴,琴头两侧各雕琢一只嘴冲外的天鹅头,骨架中部横穿三根细木杆,每个木杆上串有4-5颗羊髀石,演奏方式同斯尔得里马克,音色较前者黯淡。查尔特里达克,全长约20厘米左右,木质,形状类似沙锤,有手柄,上方呈开放式的四方形,上大下小,中间串有五个同形状的木板,木板的厚度决定音色的明暗,演奏方式也近似于斯尔得里马克。

二、哈萨克民族乐器的演奏传承

哈萨克形式各样的民族乐器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传承乐器的演奏是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目前,全国范围内,培养哈萨克民族乐器演奏人才的高校只有中央民族大学、新疆艺术学院及伊犁师范学院,且培养层次均为本科。由于基层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力度欠缺,精于乐器演奏的人才不多,因此给高校招生的生源方面带来困难。加上高校对主讲教师的学历职称方面要求严格,导致符合条件的专业器乐演奏教师匮乏,另外人才培养方案还不健全,相关的教学大纲、进度计划不够完善,导致哈萨克民族乐器的演奏传承不能有序地进展下去。通过调研与实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希望有助于改善困境。

(一)转变观念

就哈萨克民族乐器演奏者现状来看,仅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例,伊犁州歌舞团、原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塔城、阿勒泰地区歌舞团等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职业冬不拉、库布孜演奏者,年龄大都在40至50岁之间,年轻的专业演奏者寥寥无几。流行音乐、现代音乐穿梭于大街小巷,巨大的冲击力反衬出枯燥乏味又艰辛漫长的传统民族器乐学习之路,学习民族器乐的兴趣很难带动。器乐演奏的传承出现断层,现状令人担忧。面对这种情况,年轻一代的哈萨克人应该意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每个哈萨克人应尽的义务,义不容辞。

(二)加强基层少数民族音乐教育

器乐演奏要从小抓起,加强少数民族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力度。广泛开展兴趣班、特长班等第二课堂活动,聘请当地专业团体演奏员或有专业资质的教师授课。打破“血缘传承”“师徒传承”“群众传承”等民族乐器演奏主要的传承方式,把器乐演奏做为一项基础教育,长抓不懈。冬不拉简便易学,传承范围较广。由于历史问题,库布孜的传承、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度的制约。加上库布孜演奏用手指第一关节外侧抵弦,较指肚按压方式难,其特殊的演奏方式,会让很多初学者望而却步。器乐学习不能一蹴而就,要依靠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基层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夯实民族乐器演奏的“童子功”。

(三)加强专业院校传承力度

除中央民族大学外,新疆仅有两所高校开设哈萨克民族器乐演奏专业,培养定位本科生。但近几年教学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生源质量不高、人才培养模式模糊、师资力量薄弱等现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音乐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在民族音乐传承方面肩负重任。

1.要保证优秀生源,需要对口输送人才单位的支援,每个培养哈萨克民族乐器演奏的高校都要和当地中、小学建立联系,保证每年输送高质量的专业演奏人才。

2.采用“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培养师资。哈萨克斯坦国有着近百年民族乐器的繁荣发展史,可以引进国外专业演奏人才。同时选派国内优秀的毕业生出国留学深造,可选派专业基础深厚,有培养前途的大二、大三年级学生赴哈国交流或短期培训。还可聘请哈国著名的民族乐器演奏家到国内举办学术讲座及音乐会,拓宽器乐学习的视野和思路。高校对民族乐器演奏专任教师的学历及职称要求,可适当放宽,以演奏资质、教学能力及水平作为选择任用的优先条件。

3.人才培养方案应明确化、细致化、全面化,民族乐器的教学大纲、进度计划应逐步细化,根据年级及教学安排,明确每个阶段学习的内容、程度,细化到具体的演奏曲目及完成要求。

4.课程设置方面,应开设哈萨克民族室内乐,强调器乐学习的舞台实践锻炼,通过不同乐器之间的合奏,提高演奏者的音乐素养、演奏水平及合奏能力,加强演奏能力的培养。

5.集合社会多方力量,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积极申办民族器乐硕士点,提高人才培养规格。

三、结语

哈萨克民族乐器的研究对民族乐器演奏传承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相关专业演奏人员的培养要靠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哈萨克族人民群策群力,依靠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共同完成的一项伟大工程。每一个热爱哈萨克民族音乐的人都有义务为繁荣和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做出贡献。笔者粗浅的见解仅为抛砖引玉,希望能对从事哈萨克民族乐器研究的朋友们提供一定的启发。

[1]雷嘉彦.冬不拉与库姆孜的比较研究.[J].大舞台,2013(7).

[2]王建朝.冬不拉,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族群记忆[J].歌海,2013(1).

[3]樊琴,阿勒努尔.库布孜——永远的音乐风景[J].中国民族,2009(3).

[4]托汉·斯马古力.浅谈哈萨克民族乐器的历史与种类[J].艺术教育,2005(4).

[5]黄中祥.哈萨克英雄史诗与草原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努尔兰·穆哈泰.哈萨克民间乐器集锦[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张燕.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库布孜的发展历程及形制探析[J].陕西教育,2009(10).

沙莎,1977年4月生人,女,汉族,新疆奎屯人,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键盘器乐教研室主任、讲师、文学硕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哈萨克民族乐器哈萨克族
新时期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体系的构建
初探中国民族乐器发展之路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以二胡为例简析中国民族器乐的创新与发展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适彼乐土
与生灵共舞
如何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浅析新疆哈萨克族民间劳动舞蹈的动作来源与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