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语言超常搭配的认知研究

2015-02-22 01:19张懂,白解红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意义建构

中国古诗词中语言超常搭配的认知研究

张懂,白解红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大量超常搭配现象。该研究运用认知的语义框架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对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形成的认知理据和其意义建构过程进行试探性分析,发现上述理论对于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拓宽了中国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超常搭配;认知理据;意义建构

收稿日期:2014-07-18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简介:张懂(1990-),男,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义学研究;白解红(1952-),女,湖南永州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认知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志码:A

中国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超常搭配现象。超常搭配是一种“反常合道”的反映客观现实的语言现象,它是对逻辑语义规范的突破,却仍然遵循客观世界的常规关系[1]。Fillmore从认知角度将框架定义为:特定而又统一的知识结构组织或对经验的连贯性图式化。他还通过引入完型心理学中的主体和背景分离理论来解释和区分具体词概念和与其相关的背景框架知识[2]。任意词语都会激活相关的概念框架知识或语境知识,框架作为一种背景知识结构,是我们理解特定的一组词的基础[3]。框架内的概念元素互相联系,表征概念时,有的元素被凸显,有的元素被隐略,这是受到元素本身的凸显性、说话人或作者的视角选择、识解策略、语用目的等因素的影响。读者在理解诗句时,需要根据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建构认知框架,去推理作者想要在诗中表达的意义。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重要的认知工具,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重要基础;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体现在我们的语言、思维、行动和日常生活之中[4]。隐喻映射过程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地、单向地映射,将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的过程,其实质是以一事物来理解或经历另一事物。隐喻具有将抽象事体形象化、生动化的特征,这一特征和诗歌语言特征相吻合,诗歌中大量超常搭配现象是隐喻思维作用的结果。Langacker认为,转喻过程就是在心理上由一个概念实体理解另一个概念实体。他将转喻看成是参照点现象,一个概念实体作为认知参照点,为理解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5]。在生成诗句时,诗作者可以而且经常利用框架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元素来指代整体或其他部分元素,从而形成超常表达现象。以往对于古典诗词超常搭配现象的研究多选择文学、修辞、语用等角度[6-8],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以语义框架、概念隐喻、概念转喻等理论为依据,从语法超常和语义超常两个方面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语言超常搭配现象进行认知分析,以期发现超常搭配现象形成的认知理据。

1对古诗词语法上超常搭配的认知理据分析

1.1 主语后置的认知理据分析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此诗句会激活一系列相关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我们在脑海中构想出一副诗歌所描述的画面,并作为背景框架知识,帮助我们理解诗句所表达的确切语义。若按客观环境和认知主体的认知规律,事件的动作顺序应该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正常的语序应是: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所以,原诗句是超常搭配。语言超常搭配之所以能形成和被理解,是有其深层的认知理据的。形成这一超常搭配的认知理据是:在这一位移事件框架结构中,“洗衣归来的浣女”和“移动的渔舟”具有动态性,是主体,作为动作链的起点,更易引起人们注意,从而在人们概念系统中获得凸显地位,在相应的语言表达中也得到了突显。“竹”和“莲”分别作为框架中的认知参照点是突显的基础。把“竹喧”“莲动”放在诗句开头,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读者的注意力和画面中心便相应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之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动作的过程得以不断延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性、鲜明性、生动性和视觉美感。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根据该句所表征的意义,该句常规的组织语序应该是: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在这个诗句所激活的框架知识结构或场景中,居于主体地位、被凸显的是景色,即“汉阳树”和“芳草萋萋”。而“晴川”和“鹦鹉洲”则作为背景知识结构,用以帮助支撑主体,主体因依靠背景而被理解。突显在意义的建构和识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交际需要突显出框架的某一语义成分。框架的建构和很多因素有关,例如认知主体的认知、经验、知识结构、语境、识解手段等等。选取什么样的框架由识解决定,取决于说话者如何把自己的经验概念化以促成交际,便于听话者理解。

1.2 名词活用为量词的认知理据分析

(3)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

“一螺青黛”中的“螺”本是“青黛”的喻体,又因为出现在数词之后和名词之前,因此在此又活用为“青黛”的量词。形容水仙刚刚梳洗罢盘起的乌黑发髻,呈现螺壳那样的形状,富有动态感和层次性。这一诗句所激活的相关框架中的知识结构元素及元素间关系有:“水仙”“梳洗”“地点”“湖面”“山在湖水中的倒影”等。其中,“青黛”引发了作者的联想,使其和“螺壳”形状并置并受“螺壳”修饰限定。“一螺青黛”中的“螺”是转喻用法,以领主即“螺”代所属即“螺壳”的外形特征。转喻是基于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映射现象,喻体“螺”作为认知参照点,为同一概念框架内的元素,即目标概念“螺壳”提供心理可及,从而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目标概念上去。从作者对水仙发髻的细致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蕴藏的对“君山”和“水仙”的无比喜爱之情。

(4)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陆游《鹊桥仙》)

“竿”和“蓑”分别置于所修饰名词前和数词后,用作量词,属于超常搭配现象。在此句所描述的行为事件框架中,“竿”指代的是施事工具,即鱼竿,再通过实施工具,指代施事行为,即垂钓;“蓑”原始意义是蓑衣,雨具的一种,此处指代的是穿蓑衣的人,即施事者,是以所属代领主。用施事工具代指施事行为和用施事者的穿着特点来指代施事者的认知理据是:施事工具和施事行为同位于行为事件框架的第一层次,具有客观上的邻近性和人们心理上的相关性;施事者的穿着作为施事者的最易被观察到的外部特点,最具有突显性,更易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用施事者的所属特点代替施事者,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因而使得这种具有转喻性质的语言超常搭配的生成和理解是很自然的。

1.3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认知理据分析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本来是只是表示结果或状态的形容词,但在此句中,“绿”为使动用法,后面带了宾语,属于超常搭配,意为“使……变绿”。“春风”“大江”“南岸”等认知单位或语言形式单位,会激活相关的概念语义框架或场景:“温柔的春风又再次吹绿了大江南岸,感叹岁月无声、时光易逝,多与描写思乡有关”等等。该句中超常搭配形成的认知理据是:在诗句所描述的致使事件框架中,“春风”是施动者,“江南岸”是受动者,“绿”是致使事件的结果。因为结果或状态和致使其存在的动作,无论在客观世界还是人的心理认知世界,都密切相关,并且处于同一个致使事件框架的同一层次。所以,我们可以用事件结果或状态转喻性地指代导致结果或状态出现的动作,读者依靠其固有的经验和相关框架知识也能够很容易地理解。

1.4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认知理据分析

(6)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雪”原本是名词,常用来充当句子主语或宾语。而此句中的“雪”跟在意愿动词“欲”之后,应为动词词性,意为“下雪”,因此属于句法上的超常搭配现象。此类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认知机制是概念转喻,过程如下:“雪”和“下雪”均属于“天要降雪”行为事件框架的概念元素,即二者位于同一认知域,具有邻近性和相关性,这是转喻的基础。用“雪”来代替“下雪”,属于在同一行为事件框架内部,以结果带动作。之所以用“雪”来转喻性地指代“下雪”,还因为受到诗词文体的字数限制和语言表达经济性的需要。该转喻用法能被读者理解的基础是人们共同的关于“天要降雪”行为事件框架的背景框架知识。

2对古诗词语义上超常搭配的认知理据分析

2.1 主语和谓语超常搭配的认知理据分析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溅泪”、“鸟”/“惊心”连用属于超常搭配。形成这一超常搭配的认知理据是:诗人将“人”作为喻体,“花”和“鸟”分别作为本体。在隐喻映射的过程中,关于“人”的意象图式或知识结构跨域映射到“花”和“鸟”本体上,使其具有了“人”的部分属性特征,如“会流泪”“会伤心”等,因此有了“花溅泪”和“鸟惊心”的表达方式。依靠我们头脑中存储的关于“花”和“鸟”的框架知识,以及这首诗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我们能够理解其形式上的超常搭配所表征的复杂意义:“对于战火不断、断壁残垣、国破城荒、妻离子散的悲凉情景,花儿也为之落泪,鸟儿也为之伤心。”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潜入”的主语一般是人等具有生命特征的施事者,而在此句中,潜入的句法逻辑主语却是“春雨”,因而属于超常搭配。这一超常搭配所依赖的框架是“降雨”行为事件框架或可理解为位移事件框架,施事主体“春雨”限于诗词的格律和字数限制,没有被表征出来,但读者依据其框架知识和语境信息,在识解时会自动填充缺省信息。“潜入”表征的是动作本身和动作的方式,依赖于整体事件框架,同时加入了作者的观察视角和主观评价。“春雨”被隐喻性地概念化为“人”,具有了人的部分属性特征,因而可以“潜入”。

2.2 定中结构超常搭配的认知理据分析

(9)“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温庭筠《惜春词》)

诗中用“愁”这一具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词修饰形容词“红”,属于超常搭配。结合经验和语境、场景等,诗句所表征的意义和组构的场景是:秦女皱着眉头望向烟云笼罩的月亮,忧愁的容颜带着露珠空对远方。这里,“愁红”原指枯萎或即将枯萎之花,因其状似女子含愁之态,所以此处借指诗中的“面带忧愁女子”。 其意义建构过程如下:“红”是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指代“花朵”,是以所属“颜色特征”代替领主“花朵”。这一转喻是以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常常将红色的花作为花的原型范畴,因此红色也就成了花的颜色范畴的原型颜色。例如,我们常说“红花绿叶”,就是这一认知现象的语言表征。在此基础之上,又根据花和女人的相似性,将花隐喻性地指代女人。隐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如“漂亮”“优雅”“精致”“干净”“易老去”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隐喻和转喻一样,都需要以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为基础的。汉语中,常见“女人如花”等类似的语言表达。因此在理解诗句,特别是有文化象征含义的诗句时,读者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对于诗句超常搭配的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词语/意象并置形成意象格的认知理据分析

(1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作者利用了各种不同的意象,组成了不同意象格的并置来表示萧瑟肃杀的秋日景象和诗人羁旅漂泊的凄凉之感。诗句中仅用单个意象的简单罗列,没有用表示关系的谓词,因此属于汉语中的超常搭配现象。“枯藤老树昏鸦”所建构的心理表征是: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 一群乌鸦落在树枝上凄凉地叫着。该超常搭配现象形成的认知理据是:根据经验,人们发现某一特定场景的不同事物经常互相联系、相伴出现。这些事物在心理上的表征具有邻近性。且语言的表述和诗人所采取的视角有关,观察视角决定了语言形式结构。此句中,诗人概念化场景时所采取的是由下及上的视角,因此,由此而产生的语言表达也是由下及上来组织的,即由“枯藤”到“老树”,再到“昏鸦”。同理,“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框架结构是按照由近及远组织的,对应的语言表征也是按照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排列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框架结构和语言表达,都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组织的。

3结语

本文通过运用语义框架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以中国古典诗词超常搭配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了超常搭配现象的形成和理解以语义框架作为概念基础,其认知理据主要为隐喻和转喻。由于分析的语料有限和意义建构本身的复杂性,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和补充。

参考文献:

[1]巨芸.世界图景、常规关系和超常搭配[J].外语学刊,1999(1):55-60.

[2]FillmoreC.FramesandTheSemanticsofUnderstanding[J].QuadernidiSemantica,1985,6(2):223.

[3]EvansV,GreensM.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UniversityPressLtd,2006:222.

[4]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1-8.

[5]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1993(4):1-38.

[6]郭凤军.《红楼梦》诗词联语超常搭配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7]冯广艺.超常搭配的语用价值[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66-70.

[8]张媛媛.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柳克

ACognitiveStudyoftheExtraordinaryCollocationinChineseClassicalPoems

ZHANGDong,BAIJiehong

(ForeignStudiesColleg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Abstract:ThereareplentyofphenomenaofextraordinarycollocationinChineseclassicalpoems.Fromtheperspectivesofcognitivesemanticframetheory,conceptualmetaphortheoryandconceptualmetonymytheory,thisstudyattemptstomakeananalysisonthecognitivemotivationandmeaningconstructionprocessoftheextraordinarycollocation,findingthatthesetheorieshaveagreatexplanatorypoweronthephenomenaofextraordinarycollocationinpoems,whichwidenstheresearchfieldoftheextraordinarycollocationinChineseclassicalpoems.

Keywords:Chineseclassicalpoems;extraordinarycollocation;cognitivemotivation;meaning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意义建构
主题意义建构在高中英语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答—问”:以评价促进学习的对话
关于情景认知与意义建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农村失独者的心理困境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阅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
基于互动假说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传播和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对预算管理演进的影响
建构主义下的高等数学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