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办学传统实证研究——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5-02-22 03:02张志民赵惠芳张学文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堂产学研办学

张志民,赵惠芳,张学文

(1.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与数理部,河北 承德 067000;2.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利用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各自不同教学环境、资源及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它的意义在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最大限度对接,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该教育模式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于1906年提出的。1983年成立的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标志着该教育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德国高校教育的二次革命,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英国大学的工读交替制,要求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见习一至两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科研计划,规定大学生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研方面的任务。

本课题组在梳理考察国内具有百年历史的高校时,发现创办于1903年的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承德油专),其产学研办学理念早于1906年美国的赫尔曼·施奈德,并且作为办学传统传承至今。就其110多年延续不断的办学传统来说,无疑是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成功范例。

1 适应社会需求,建造工程师摇篮

中国的近代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李鸿章认为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始了求富之路。此后的十余年间,煤矿、铁矿、电厂、织布厂、电报、铁路相继建设,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代工业的创建,需要大量的技术员、工程师等工业技术人才,而传统的私塾教育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为此,1864年李鸿章奏请清廷改革科举制度。在他的坚持下,清廷陆续开办了外文、军事、西医、电报等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始建于1903年,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工艺学堂(承德油专前身)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产生的。由此决定了该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办学基础。

2 学堂创始人—周学熙的产学研办学理念和实践

首任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实践是一所学校办学传统的基石。

周学熙(1866年—1947年),字缉之,号止菴,男,汉族,安徽至德县(今东至县)人。晚清举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山东大学堂和北洋工艺学堂创始人。1903年6月—1903年12月,兼任北洋工艺学堂第一任总办;1904年3月—1907年11月,再次兼任学堂总办。

作为近代著名实业家,他先后创办过启新洋灰公司、滦矿公司及津、青、唐、卫多家纺纱厂,组建华新银行,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等。在开办实业的过程中,周学熙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学堂为人才根本,工艺为民生至计,二者固宜并重;而讲求之道,亦属相资,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1]。因此,一生创办了多种教育实体。在两度出任北洋工艺学堂总办期间,他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教育方针,实施了他的“工学并举”的办学理念。其间,拟定学堂办学章程,严格管理制度,规定教学内容,聘请日、美、英、德籍学者任教,多次选拔优秀学生赴日本、英国实习,开国内学校派学生赴国外实习之先例。

在其两度出任学堂总办期间,注重“学理与实行两方面尤须并进”,大力兴办实习工厂。1903年办学初,学堂即以13 000两白银筹建了化学实验厂、机器实习厂以及颇具规模的附设实习工场,经考证,是我国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高校校办工厂。为加强实习环节,学堂还聘请日本化学工师驹井於菟等3人为匠师,聘早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的何贤梁为机械教员兼机械工师,负责学生的实习和工厂的技术工作。学生实习以制造成品为主要内容,有胰皂、雪花膏和轮轴、螺钉、螺母等,颇受市场欢迎。这与通常的学校实习已有本质的区别(通常的校内学生实习是财、物的纯消耗)。1904年,校办工厂扩大到50余间,并设有染色、织布、胰皂、砑光、刺绣、制燧(火柴)等科。1905年2月学堂又在天津河北窑洼购地38亩,建厂房及办公用房546间,建筑面积8 200m2。新设实习工场12个科,即东织科、西织科、北织科、织巾科、染色科、胰皂科、木工科、窑业科、制煫科、提花科、刺绣科及图画科等。1907年,机器科学生在英国头等机器师德恩的率领下成功试造了3马力和6马力外燃机。该时,校办工厂已具相当规模,当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向清政府的奏折中称“所收工徒八九百人”,“先后毕业者七百余人,分赴本省、外省充任工师匠目,凡百余人转相传习。”当时“实习工厂与工业学堂联为一气”,“以工厂为学生之实验厂,即以学堂为工徒之研究室”,学生“半日听讲,半日入厂习练。既领会理化之精微,又经历其实验”。毕业的学生既有理论储备,又有动手能力娴熟的长处,十分抢手,赞誉颇高。当时的北洋工艺学堂也成为享誉中国的、最早的工程师摇篮。

作为1903年北洋工艺学堂的创始人,周学熙的产学研办学理念和实践是非常先进的,评价为中国第一人,乃至世界第一人应不为过。因为今天世界公认的首次提出产学研教育模式的是1906年的美国人赫尔曼.施奈德。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理念和实践被学堂的后人薪火传递,连绵不断。

3 1926年—1936年,校长魏元光的产学研办学理念和实践

魏元光(1894,12—1958,10),字明初,男,汉族,河南省南乐人。现代中国著名的爱国工业教育家。1926—1936年,任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及升格后的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承德油专的前身)的院长。主要著述有:《我国工业教育历史的检讨》(1944)、《工业教育学制之回顾与前瞻》(1945)等。

魏元光主持学校的10年,是承德油专的百年办学传统承上启下、夯实这一办学传统的关键10年。教育不能关着门办,必须与社会紧密结合是他的一贯主张。

3.1 与全国多家水利部门合作,在校内建设“中国第一水工实验所”

历史上,中国人虽有都江堰、大运河人类水利工程的杰作,但近代水利科技却远远落后于欧美。该时学院有市政水利工程系,但严重缺乏学生实习场所。为此,1933年,在魏院长的争取下,学院与国内多家机构达成在学院建河工实验所的协议。规划设计由学院教师李赋都博士承担,预算经费由学院及多家参建单位共同出资。

实验所于1935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达2 100 m2。主体工程包括储水池、回水池、大试验渠、木槽及高低水箱等。实验所的建成,既为国家的水工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基地,更为学院水利工程系的师生提供了一流的教学实验场所。

3.2 与河北省建设厅合作,研制改良农具

1934年,河北省建设厅两年前在保定投资设立的农具改良制造厂,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魏院长知晓后,于当年12月向河北省政府请求,可否将该厂归并于学院,合作研制改良农机具。1935年4月,应学院请求,省府裁撤该厂,并将该厂的设备、库存品全部归学院。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实习条件得到了加强的同时,也使社会上有了一个农具改良研制的长久基地。此后,学院对相关的专业师生提出了利用寒暑假回乡,调查了解农具状况的任务,以为研制改良农具做准备。

3.3 与国家棉统会合办棉业教育

1933年冬,在得知国家棉统会拟办棉业教育以为本系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后,魏院长多次向设在上海的棉统会提出申请,强调学院的办学特点、地理位置、师资等有利条件,希望与棉统会合作。棉统会专家来学院实地考察后,认可学院为华北棉业教育基地,达成合作。办学所需的德、日进口新式纺织试验设备由棉统会向学院捐赠,600 m2的纺织试验馆由学院自筹款项。学院设“纺织特别班”,每届招30人,学费由“棉统会”承担,学生毕业后由棉统会接收。

3.4 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既习其理,又习其器”是魏院长倡导的校风。“我国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即学生在校只读书本,失之以空……关于机械制造,我主张由设计而制图、而制造,经过全过程,制成一种机械,把以前所学的设计、制图,以及工厂实习,综合起来作一个练习……诚以中国教育的失败,全因失之以空。我们学习制造,更不能徒托空谈;且社会物色人才,罔不以能亲自动手为标准。我们办工业教育的,既认定需要,即当认真去做,绝不可因被动而去做”[2]。从1932年暑假后开始,学院大幅压缩理论教学时数,以增加实训教学时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机电工程系的学生,在大三、大四两年的实训时间里,在实训老师指导下,由设计、制图到零件的切削加工,再到装配成整机,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成的30余台实验设备和皮带机床,质量和性能接近进口同类产品,既可充实学院的实验室,还可以向社会出售。

市政水利系学生制成的桥梁模型、房架模型及各种木接榫等数十种,可装备150 m2的建筑模型陈列室,市场价值是所消耗材料的几十倍。

魏院长对此曾总结道:“这样做的目的,意在教学相长,使学生增进制作能力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以适应我国社会的需要”[3]。一般学校实习用的原材料,是纯消耗,并不创造价值的。而魏院长主持的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其附设实习工厂是学生实习与商品生产并重的工厂,是把一般学校纯材料消耗的实习变成创造价值的实习。学生一旦实习就与实习工厂的工人一样入岗劳作。这在当时以至今天来看都是独树一帜的。

当时学院实习工厂由学生和工人生产的机械、纺织和制革类产品有百余种,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1934年的“第三届全国铁路沿线出产品展览会”上,学院参展的机械、制革产品十分抢手,销售额近万元。同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职业学校劳作成绩展览会”上,学院实习工厂的制革、机械产品获优等奖。1936年,在“全国职业学校劳作科成绩品展览会”上,其产品荣获甲、乙两等奖。

实习工厂在为学院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避免了学生空读书本,提高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奠定了学校的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在产学研的办学特色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供不应求。

对魏元光的办学成就,当时的南京政府教育部视察员给与了高度评价,称“省立工业学院进步奇速”、“该院魏元光院长努力精神,致全力于学校,以图进展,十足钦佩”[4]。学院一时声名鹊起,成为当时的工业名校。林森、孙科、王世杰等民国要人纷纷为学校题词,给与褒奖。

4 1953年—1999年,学校隶属于石油部时期的产学研合作办学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为了发展石油工业,教育部将该校的办学方向调整为面向石油工业,为石油战线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与国家石油系统在办学规模、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科研服务等方面的联系互动十分紧密。“既习其理,又习其器”的校风,“工学并举”产学研的办学传统得以延续。

出于培养石油工业的实用性人才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对原有的实习工厂进行了调整和改、扩建。1953年,学校建成了11个厂馆室。1958年,承德石油学校机工厂和化工厂拥有钳工、机工、铸木工、锻工、铆焊、电机修理与制造、变压器制造、化工、炼油、热机等10个车间。1962年,实习工厂面积达到3 400 m2。1995年,6 500 m2的工程技术训练中心落成,集机械制造、电器与电子技术、内燃机等专业的全部基本工艺训练场地。这在当时国内的高等工科院校是少有的。

1989年,为满足石油工业的实用性人才需要,学校实施“三循环教学模式”。即针对学生专科3年的由实践到理论三个循环教学,实践学时占3年总学时的45%左右。

该期间学校秉承“既习其理,又习其器”崇尚实践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被用人单位誉为“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的毕业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建国以后,为国家的石油工业输送了数万名工程技术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期间学校与石油系统的科研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校企合作范围广泛,涉及石油行业的地质、钻井、采油、炼制、储运;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管理;环境保护;计算机中心网络和局域网络工程等近百项。

1987年,化工系郑若芝、张国钊、张文桓教授与胜利、华北、四川、青海等油田合作,经过三年的努力,成功解决了油田钻进盐膏层时所遇到的喷、卡、漏的技术难题;1994年,热工系与华北物探公司共同对W-T50W汽车液压钻机进行技术改造,即研制和加装机械式或电子式调速器。1994年12月,该科研项目通过了河北省科委的鉴定。1998年9月,学校机械系与承德曲轴连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攻克了“齿轮加工变形控制技术”,研制的“F8L413曲轴”通过了省级鉴定,2000年被国家经贸委确认为国家级新产品。与辽河油田供电公司合作的“用电管理系统”项目的研制成功,每年为辽河油田创造1 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校的热管技术及产品开发,为辽河、玉门、胜利等油田和兰州炼油厂创造了8 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此外,为青藏高原炼油锅炉提高出力的研究与改造、与河北怡达食品集团公司合作的废水处理工程技术攻关改造、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合作的“岩组结构与理化性能和敏感性关系的研究”课题等等,都获得了较大的校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校企双赢。

1997年,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单位和教育部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1]丁德全.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王纪安.魏元光工业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魏元光.序.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校友录[M].天津:工业学院出版社,1931.

[4]张志民,李振铎.魏元光教育思想浅议[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80-84,88.

猜你喜欢
学堂产学研办学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