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亮教授温病湿热证诊治验案拾贝

2015-02-22 17:47杨兆文指导吕文亮
新中医 2015年2期
关键词:淡竹叶滑石温病

杨兆文指导:吕文亮

1.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疑难杂症科,湖北 武汉430061

吕文亮教授温病湿热证诊治验案拾贝

杨兆文1指导:吕文亮2

1.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疑难杂症科,湖北 武汉430061

温病;湿热证;吕文亮

吕文亮,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吕教授在临床中,善用温病理论辨治各种湿热型疑难杂症,处方及用药经验继承温病医家如薛雪、叶天士等人的思想,方以银翘散、宣痹汤、甘露消毒丹多见,显现“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的主旨,用方加减精妙,效果明显。笔者师从吕教授,侍诊跟前,受益匪浅。现收录验案几则以供探讨。

1 理论探微

清代温病学发展空前,承仲景伤寒医学源流,出现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医学思想。在湿热证的治疗上,薛雪在其所著《湿热病篇》中详细介绍湿热证的病机治法,如“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指出湿热之证的病机是素体湿邪内盛,故较易感受外在湿热,内外合邪而致病。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两者在湿热证病机认识上相同。湿热之治,当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兼顾肺卫治表,病有湿温、湿热、温热之别,但俱当遵从“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之治法,使湿热不能相搏结,治之则易;此外,治湿热当以辛温香燥之品,合用淡渗利湿之物,兼风则加入薄荷、牛蒡子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2 紫癜案

李某,男,15岁,2014年2月15日初诊。患者诉3天前因发烧(体温具体不详)在当地医院用激素和头孢治疗,3天后症状未见缓解,两大腿出现密布红色斑疹。诊见:体检见两侧大腿密布紫癜,手触之高出皮肤,有向腰部蔓延之势,手臂微见,胸背未见,小腿肌肉痠胀不已,咳则胸痛,咽部偏红。体温为37.3℃,白细胞(WBC)5.7×109/L,见舌红、苔薄微黄,脉浮数。吕教授诊之为外感风热,湿邪困阻,风热伤络,迫血妄行之风热表证。治当以疏风清热,辛凉解表之剂。处方银翘散原方加减:鱼腥草20 g,黄芪15 g,金银花、连翘、生地黄、荆芥、牛蒡子、淡竹叶、芦根各10 g,淡豆豉5 g,薄荷、桔梗各6 g,生甘草3 g。7剂,水煎服,嘱患者自主煎药,闻其药味。二诊(2014年2月22日):诉上方服2剂后自觉身凉热退,诸症大减,余药未服,体检示双下肢紫癜色深,上肢紫癜消失,言小便偶黄,微咳,小腿时有痠痛,舌质淡红、苔转薄腻,脉浮略滑。中医诊为紫癜,辨证为风热、湿毒渐去。处方为续服上方,去生地黄、淡豆豉、荆芥,加苦杏仁10 g,川牛膝、桑叶各20 g,三七粉(冲服)3 g,水牛角(冲服)15 g。7剂,水煎服。三诊(2014年3月1日):紫癜几乎全部消退,无新发,咳止。

按:叶天士《温热论》中谓:“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1]风热挟湿犯表,郁于肌腠,损伤血络,迫血妄行,以致身热不退,紫癜密布,以下肢甚者,因风热之邪偏走表,而湿性趋下也。本案当属风热表证,兼有挟湿,湿热相搏。腿肚痠痛是湿邪阻滞,气血不濡所致。方用银翘散,并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义,用生地黄清热凉血,金银花、连翘透热解毒。用黄芪能托毒外出,助湿热毒邪向外透散。复诊可见已外透,有咳当用苦杏仁宣肺降气。加桑叶透肺中余热,兼能润燥养阴。加三七活血消斑,水牛角凉血解毒。银翘散名方,外感风热之证加减效果较优,温病更善专用。

3 湿疹案

孟某,男,46岁,2014年4月26日初诊。患者诉脑后及小腿反复出现片状湿疹5年余,伴有颈项不适,腰背不舒,右手臂胀痛,舌头溃疡,饮食差,大便或利、不实,小便偶黄,口中和,舌质略红、苔薄黄、边有齿痕,右边可见绿豆大小溃疡,脉沉细。吕教授诊为湿疹,认为此乃脾肾不足,痰湿蕴毒,外郁肌肤,太少同病。当以甘露消毒丹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宣表除湿,清热解毒。处方:薏苡仁30 g,茵陈、葛根、白鲜皮、苦参、当归、滑石(冲服)、茯苓、车前草、车前子各20 g,连翘15 g,麻黄、淡竹叶、白豆蔻、藿香、木通、肉桂、白术、生甘草各10 g,黄连、干姜各6 g。7剂,每天1剂,分3次温服。二诊(2014年5月3日):言诸症俱消,另诉左肩痠痛。察舌脉见舌质略红、边有齿痕,脉偏弦。以上方加海风藤20 g,羌活10 g,续用7剂,祛风通络除湿,诸症悉愈。

按:湿热蕴毒,泛溢肌肤。在上者,脑后湿疹,兼有腰背颈项不适,乃太阳经湿热困阻。在下者,湿性下趋,出现小腿部湿疹。此湿热证,太阳经气不利,当从仲景伤寒治法。湿流下焦,当顺势利导,薛雪《湿热病篇》第11条文讲:“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下焦,宜滑石、猪苓、茯苓、泽泻,萆薢,通草等味。”[1]遂处方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解毒。太少合病,表里同治,本证有脾肾之虚,故寒温并用。对于湿热证治疗,不可过用寒凉,所谓“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所以吕教授用药顾其阳气,入干姜,肉桂温补脾肾阳气,合用苦参、白鲜皮是经验用药。复诊可见湿热之邪殆尽,然风邪犹存,以其善动不居,以右易左,更加海风藤、羌活祛风通络。

4 皮肌炎案

邵某,男,40岁,2014年4月12日初诊。因四肢关节疼痛肿胀20余天前来诊,自诉3月8日因肺部感染(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在武汉天佑医院住院用抗生素治疗,后因住院房装修油漆引起四肢关节疼痛、肿胀近20天,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怀疑结缔组织病。诊见: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有发热感,间断性低热(体温37.5~38.0℃),手背散在疮疹,手指红色,指头红肿如杵,口干喜温饮,咽中有痰,口苦,二便正常,舌质红绛、苔根黄黏,脉滑数有力。吕教授诊为湿热痹证,乃因风热挟湿,湿热蕴毒,阻滞关节所致,遂处方宣痹汤加减:薏苡仁、桑叶各30 g,连翘、黄芩、淡竹叶、当归、丹参、忍冬藤、滑石各20 g,蚕砂、苦杏仁、薄荷、片姜黄、清风藤、佩兰、黄柏、龙胆草、枳壳各10 g。14剂,水煎服,每天1剂。患者于5月3日复诊,言诸症明显减轻,外院检查怀疑皮肌炎,现用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局部散在红丘疹,口干,寐差,舌质略红、苔薄,脉滑。前方有效,效不更方,处方以上方去佩兰、黄柏,加红花6 g,夜交藤、远志各20 g。 7剂,水煎服,以继续清热除湿行痹,减轻患者症状,稳定病情。

按:吴鞠通《温病条辨》有言:“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2]。宣痹汤能蠲痹除湿,清热利湿,通利关节。本案患者证属湿热蕴毒,闭阻关节。湿痹疼痛明显者,当从“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2]。咽中有痰合并口干苦,是湿热伤中,热盛伤津的表现。湿热阻滞,关节血行不利,故加当归、丹参之类活血养血,佐以藤类药祛风湿通络。黄柏、龙胆草苦寒败热,燥湿力强。从复诊效果看,对于皮肌炎等证属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免疫性疾病,症情复杂难治,能14剂使患者证轻痛减当属不易。后加红花活血消肿,夜交藤宁心安神,续用原方维持疗效。

5 消渴案

周某,女,29岁,2014年3月15日初诊。患者因口干伴有乏力1周余就诊,自诉口干严重,疲倦乏力,易饥饿,少气懒言,胸中烦闷,月经量少,周期长,嗜睡,偶有腰痛,小便色黄,舌质淡、苔根薄少,脉见缓象。吕教授诊为气阴耗伤之消渴症。外感湿热之邪入里耗损气阴,或脾胃气阴不足导致津不上乘,故口干与乏力并见。当以益气养阴之法治其虚,以健脾化湿之剂祛其邪。方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加减:炙黄芪、茯苓各20 g,陈皮、党参、苍术、白术、当归、葛根、生甘草、五味子、沙参、黄芩、枳壳、淡竹叶各10 g。7剂,水煎温服,每天1剂。3月22日复诊:诸症大减,口微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有力。仍以上方不变,加天花粉20 g,桑叶10 g。续服7剂,巩固疗效。

按:薛生白《湿热病篇》云:“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主治。”[1]外感湿热,入里伤津耗气,有如中暍,然本案患者3月所得之证,非王氏清暑益气汤所主。湿热之邪碍胃伤脾,热久耗伤气阴,故见口干乏力。诚如薛氏所言,湿热由外入里,停留中焦,当从东垣清暑益气汤治中焦脾胃,湿困脾,热伤阴,遂加茯苓、淡竹叶渗湿于热下,湿去热孤也。消补并用,气阴得补,湿热亦除。复诊加桑叶透余热,天花粉生津润燥。方以清补为主,祛邪为辅,证因同治。

6 小结

论治湿热之证,乃温病源流。上四案有湿热挟风犯表者,有湿热泛溢肌肤者,有湿热蕴毒阻滞关节者,有湿热耗气伤阴口干者。病有所异,证治一同,异病同治之理。观吕教授用药,挟风兼表当善用清轻透表之品;湿滞中焦,多用茯苓,滑石之流。湿易与热相合,蕴结难解。在上焦者,当以“其高者,因而越之”,麻黄、桑叶、金银花之类可证;在下焦者,当以“其下者,引而竭之”,滑石、竹叶、茯苓之属可从。湿热在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综上言之,湿热之治,治从脾胃,分清上下,卫气营血,证分三焦,盖其要义。

[1]杨进.温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383-509.

[2]方药中,许家松.温病条辨讲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7-348.

(责任编辑:骆欢欢)

R249

B

0256-7415(2015)02-0294-02

10.13457/j.cnki.jncm.2015.02.134

2014-08-06

杨兆文(1992-),男,2011级中医教授实验班本科生。

吕文亮,E-mail:lvwenliang66@126.com。

猜你喜欢
淡竹叶滑石温病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识别真假淡竹叶
中药淡竹叶质量标准分析研究
水滑石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水滑石在软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研究
十四烷酸插层稀土类水滑石的合成及其对PVC的热稳定作用
淡竹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碳酸盐型滑石物相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