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茶研所百年史拾遗——纪念安徽省农科院茶研所建立100周年

2015-02-23 03:18汪德滋
茶业通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祁门茶业红茶

摘要:回顾祁门茶叶所百年发展史,从其历史背景、沿革、成因和成果等历史侧面反映出祁红乃至我国红茶在国际茶市变化的影响下,必须由传统因循守旧走向近代复兴改良才有出路和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68(2015)03-0135-05

〔收稿日期〕2015-04-2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简称“祁门茶叶所”)的前身是1915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于安徽省祁门县南乡平里村创办的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下设祁门历口、秋浦和江西修水、浮梁4个分区)。其后,因机构变动和经费短缺等问题,多次办办(18次更名)停停(奉命保管),至1949年解放由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接管,才使其单位稳步走向恢复和发展。

1 该场创办之前的中国红茶出口及相关动态

英美和世界各国饮用的茶叶向由我国供给,后因华茶的海外贸易先后由荷兰、英国东印度公司龚断经营,又因我国当时采取外贸闭关政策,促使英国殖民者在其侵占的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茶区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排挤和抵制我国红茶输出,进而夺取我国茶叶的国际市场份额,使我国红茶从1880年突破100万公担,至1886年后输出大滑坡,1890-1895年降为60~70万公担,1905~1916年再降至30~40万公担,这无疑影响到国家外汇、税收和茶农经济生活,使我国茶业由传统因循走向近代复兴改良已急不容缓了。

1896年两江总督刘坤-“明令以机器制造外销茶叶”等国内茶叶复兴改良政策研究引起当时各方的关注。1905年安徽至德人周馥任两江总督,派遗郑世璜道台率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业,于当年归国后撰文指出:华茶“艺之无法,制之无具,拘于故常而不复求精,而外洋产茶之地方,且日新月盛,尽力推广,以与我争衡”。其结论云:“彼中茶商(指印、锡茶商)皆谓,中国红茶如不改良,将来决无出口之日,其故由印、锡之茶味厚价廉,西人业经习惯”。故于1907年,清政府江南商务局支持赴印、锡考察茶业归来的郑世璜在南京紫金山创办江南植茶公所,其后划归劝业道管辖,改名江宁植茶试验场,由皖南茶釐局提银2万两为办场经费,还在城南丁家桥设立茶务所(1914年间停办)。

嗣后,1909年湖北省在羊楼洞设立茶业模范场和附设讲习所。翌年,四川雅安设立茶叶公司,江西设宁州茶业改良公司。茶区地方政府复兴改良茶业鹊起,农商部于1913年委派陆溁等分赴皖、浙、闽、赣、鄂、湘等茶区调研和提出调研报告。北京政府农商部于1915年决定选址祁门县平里村设立模范种茶场(首任场长陆溁1905年曾随郑世璜道台赴印、锡考察茶业),1918年又在安徽休宁县屯溪设立茶务讲习所(两年后停办)。

上述表明,我国茶业复兴改良工作终在国际茶市加剧竞争中艰难地起动了。

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2.1解放前

1915年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1917年初度更名农商部茶业改良场。1927年2度更名安徽省立第二茶业试验场。1928年3度更名安徽省第二模范茶场。同年4度更名安徽省第一模范茶场(秋浦的第一茶业试验场并入为分区)。1929年5度更名安徽省立第一模范茶厂。1931 年6度更名安徽省立茶业试验场。1932年7度更名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1934年8度更名祁门茶业改良场(由全国经济委员会、实业部、安徽省政府合管,在祁门县城南门外凤凰山新建厂房,设立总场,平里为分场。江西修水茶业改良场并入祁场)。1936年9度更名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由实业部和安徽省政府合管。1938年改属省政府建设厅管辖。同年因抗战奉命保管,总场迁入平里分场办公)。1944 年10度更名安徽省立祁门茶业改良场(由省建设厅农业处管辖。1945年,屯溪茶业改良场并入祁场,改为屯溪分场。总场迁回祁城原场址办公。1948年,婺源武口茶业改良场并入祁场)。

2.2解放后

1950年11度更名祁门实验茶场(1949年由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接管,1950年改组,设改迁平里的祁门实验茶场、城区的祁门精制茶厂、历口茶厂)。1952年,茶场改由农业厅管辖,场址迁回祁城。1955年12度更名祁门茶叶试验站。1960年13度更名安徽省茶叶科学研究所。1962年14度更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1969年15度更名祁门县茶叶研究所(由祁门县农水茶管理站管辖)。1973年16度更名安徽省农林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1978年17度更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1995年18度更名安徽者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3 祁门茶叶所跨越百年之成因探讨

清末民初,我国茶叶出口滑坡,竞占国际市场份额剧降。为此,政府多批次组团考察印锡茶业,推进了各地茶业复兴改良热潮。诸如,1907年创立南京江南植茶所,1909年设立湖北羊楼洞茶业模范场,1910年成立四川雅安茶业公司,江西宁州茶业改良公司,以及1941年在衢州成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茶叶研究所”(当时的所长吴觉农的讲话),该所隶属于当时的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其前身为东南茶业改良总场,后迁址崇安。基于多方面原因影响上述的场、所,均未能在原地扎根续办百年而早已撤消了,唯有祁门茶叶所在原地扎根而跨越百年并发展。其优势何在?

其一,祁红的品质优势所至。后起之秀的祁红,因其品质优异,香味独特,英国王室和伦敦红茶市场惯用祁红拼入印锡红茶,以提高其香气,故祁红输出不衰。1915年,祁红荣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大奖章和金牌奖章,在国际市场上更是声誉鹊起。但“中国参赛茶叶,经审定其质虽优于其他国家,然而参赛的印度红茶和日本绿茶,由机器制造,色香兼美,规格整齐,几乎夺去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摘自郑孝胥题签、陈琪主编《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记实》)。此年,有英商代表柏雷德(上海锦隆收茶洋行经理)请求农商部给予顾问名义,偕同茶师组团赴祁门考察红茶获准(派遣佥事陆溁陪同)。当年,他随即又来农商部要求到祁门设茶厂。因“照条例,外商不得到内地设厂。……经国务会议,决由部自办祁门茶场,抵制其觊觎。此事请陆佥事兼任场长,刻期开办”(农商部继任部长周志廙的指示)。这就使得研究和示范祁红的复兴改良机构在祁门问世且久未中断。

其二,祁红复兴改良拥有稳定的生产基地优势所至。祁红传统产区,山多田少,茶叶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来源。借助自然环境和地域优势,祁红品质优异,使得祁红在我国红茶出口总量剧降年份,其生产和出口均维持稳定水平。1932年和1933年的祁红输出量分别占全国红茶出口总量的27.9%和26.7%,1939年祁门县的红茶年产量约占全国红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祁红的复兴改良与祁红的产销相互促进,这使得有稳定的红茶复兴改良基础的研究推广机构也有其生存空间。解放后,总场改组,分设场、厂,场改由省农业厅管辖,其人员和经费稳定增长,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同步发展。计划经济后期,拥有40多公顷茶园的年收益几达自给水平。改革开放后,组建示范茶场和初精制联厂,这促进了技术经济体的组合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其三,祁红输出持有多元化的外销市场优势所至。我国红茶的英销大市场被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红茶所夺占后,红茶输出数量剧降,但祁红因其品质优异,也为俄商所赞赏,1907~1912年,祁门、至德和浮梁三县的祁红年产量共达13万余箱(约7~8万担),推销多在汉口,大半为俄商承办,余则英、美、德、法、丹麦等国合为市场。1914年欧洲战争爆发,汉口的俄商洋行相继停业,祁红销路受阻,祁红由汉口先改九江,后转销英商为主的上海茶叶市场。抗战初期,上海途塞,洋商改由香港收购箱茶,祁红就改水路入赣,转粤汉铁路至香港输出,保持外销市场畅通,使得茶农的经济生活、政府的出口茶和茶税收入仍有来源,这也使得受命政府复兴改良红茶之责的祁门茶叶所,虽时办(管辖更名)时停(奉命保管),终有幸未撤牌除名也。

其四,祁红复兴改良机构拥有扎根的人才优势所至。创业难,守业难,留住人才更难。祁门茶叶所从1915年创办至解放的30余年间,机构无度撤并,领导频繁调动,经费常年短缺,其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难,全靠职工设法自救解除。这在1934年胡浩川先生从上海来到祁门县平里村担任场长后的工作总结中谈到:“当时灾荒之后,地方不静,米盐缺乏,日恒两粥,且为淡食”。他带头以“个人不离场,工厂不空废,茶园不生荒”自励,团结全场员工坚持一面自园产茶,一面收购茶叶加工和承受委托及联营制茶,以茶养场,卒使事业未断。这在前任的吴觉农场长也说到:“每月经费,仅有600余元,以较外国之茶业研究机关,不及一高级技术人员一月薪金之多。且积欠数月,日常业务进行感受限制”。为此,他倡导本场所在地成立平里信用茶业运销合作社,所有资金费用,先由本场筹垫,收买、制造、运出、售卖,也由本场经手主持。1937年还在上海出版的《茶报》(杂志)创刊号上刊登了祁门茶业改良场的广告:“祁门红茶是全世界最好的红茶,祁门茶业改良场的出品是红茶之王,香气浓厚,滋味纯正,机械制造,清洁卫生”。广告宣传促销更使当年祁门“所有茶号,均告亏折不堪之日,合作社员竞有纯盈利益15%,可以分配”。这项创举,不仅解困了本场经费短缺、积欠,也打破了中间盘剝,以此实例倡导更多茶农加入茶叶运销合作社,为皖赣两省统制红茶运销提供了范例。回顾在那个艰苦年代立志复兴改良我国茶业而远离家乡或豪华大都市生活,扎根穷山僻壤、交通闭塞的山区茶乡,这在解放前有陆溁、吴觉农、胡浩川、陈序鹏、冯绍裘、傅宏镇、潘忠义、方君强、庄晚芳、张辅之、钱梁、范和钧、何德钦、陈观沧等先后进场和离场共120多人,以及解放后有徐楚生等前辈诸君,“不爱人间富贵花,只爱平凡快乐茶”,以其来自时任上海商品检验局等知名单位的职权和公信力,及诸君离祁走向京、粤、滇、川、鄂、赣、浙、苏等地任职与其专长所链接的人脉关系,促进祁红复兴改良工作,也造就了祁门赞誉为“全国茶业科技人才的摇篮”,代代相传,以其满腔心血浇灌祁红花开香四海,百年同庆祁门茶叶所。

4 祁门茶叶所之茶业科技成果略述

回顾祁门茶叶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在解放前建立了成片的新式茶园,提供了新法种茶、科学采管、机械制茶的试验结果,培训了多地茶技人员,编发了多种茶叶技术推广资料等,这为安徽乃至全国茶业复兴改良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实体经验。解放后,随着机构、人员、基地和经费的稳定增长,茶业科研工作有计划地充实和发展,成果示范推广从点扩面,继而皖南、皖西老茶区及皖中新茶区,还有不少省外茶区慕名组团前来参观取经者。目前在所内设有茶树育种中心、综合栽培研究室、机械制茶研究室、化验质检室暨院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等科研部门。还设有国家茶树育种安徽分中心、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黄山综试站和试验基地(种质资源圃、品种示范园、高效示范园)与生产茶园(原有42公顷,被政府征用后尚存10多公顷)。现有各类仪器设备230余台(套)。拥有红、绿茶试样研制的成套微型机具和红、绿茶初精制配套加工机械设备,其名优茶和红绿茶机具共100余台(套)。中外茶学为主的书刊资料2万余册(卷),立卷科枝档案800余卷。现有在职职工70多人(1985 年175人,1949年41人),其中有高中级科技人员20余人。解放以来获得茶业科研成果120多项,其中获奖成果7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省级以上茶业学术会议和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交流)论文近千篇。来自苏联(今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比利时等国的专家、学者、留学生进行考察、讲学和合作交流的有10余批200余人次。

4.1茶树栽培方面

农商部时期,在平里建立丛式茶园143mu,1933~1935年在郭口建立梯式条植茶园230亩(后几荒芜),在县城杨桃岭建立梯式条植茶园189mu,分平地、山地的单、双行密植建园,采取选种、施肥、采摘等试验,1940年达到年产鲜叶12200多kg。解放后,提出茶园条播优于丛播的试验结果,山地梯式茶园开辟和播种的提早高产技术。适应化肥工业和新农药发展,试验成果提供茶园合理施肥、合理化防和综防技术。不同树龄期茶园达到持续丰产优质的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茶树6年生快速高产达到888kg鲜叶的试验成果。总结茶园持续丰产优质的演变水平,明确连续20年平均亩产鲜叶小面积900多kg,大面积约700kg。亩产越高,稳定年限越短。茶树20年左右,必须复壮一次,否则会大幅度减产。试验夏茶后重修剪复壮技术,取得改造后不经减产过程的增产经验。在低产茶园改造试验和茶区经验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改树、改土、改园和改革栽培管理技术的“四改”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取得改后第一年减产增值、以后连年增产增值的效果。

4.2茶树育种方面

解放前进行了祁门本地茶种和一些外地茶种的调查观察和选种准备工作。解放初期进行茶树性状研究,明确了祁门槠叶种是茶树优良群体品种。其后选育出安徽1、3、7号3个国家级茶树无性系良种,全省建立了13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其后各产茶地又建立了20多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培育良种茶苗,加快茶树良种化进程。同步进行茶树品种资源调查与利用、茶树新品种选育、无性系良种快繁与优质高效配套技术研究应用等,又选育新品种(品系)17个,引进省外茶树品种36个,国外茶树品种2个,观察和鉴定其生态和栽培性状。其后又育成凫早2号、石佛翠(合作)2个国家级茶树无性系良种,波毫、黄山早芽、黄荆茶等省级无性系良种,以及 石佛香等省级特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系。

4.3机械制茶方面

1933年设有红茶初制厂,从国内外选购红茶初制机械设备,系统开展了工夫红茶初、精制技艺试验研究,为机械制茶,提高制茶品质和效益,打了初步基础。解放后,在广泛深入我省茶区调查红、绿茶初制厂和机械制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进行了红、绿茶初制机械设备性能改进试验和配套技术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安徽历史名茶开发和创制名优茶技术研究,以及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领域的试验研究,研制开发的祁红香螺、黄山白雪和绿香兰等获得名优茶成果。新世纪以来,迎合现代制茶工业加快向清洁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研制(合作)工夫红茶、外销绿茶清洁化、智能化加工生产线,获得了成果和应用生产。

4.4成果推广和技术服务方面

解放前,新建单行和双行密植试验茶园和引进试用工夫红茶初制机械及加工技艺,为皖赣红茶提高产量和制茶质量起到示范推广作用。解放后,老茶园在夏茶后重修剪试验在祁门县历口首获成果,得到农业部的好评,并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茶叶会议上交流推广。改造低产茶园的改树、改土、改园和改革栽培管理技术的“四改”综合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在歙县潜口示范推广后,有省内外茶区不断组团来参观学习。梯式条播密植茶园开辟和管理综合技术成果,在舒城县舒茶公社(毛主席视察舒茶前,地名原称“沟二口”)首获大面积推广应用。上述的“三口”(历口、潜口、沟二口)科技成果,在上世纪中叶广获省内外茶业界的注重和好评。茶园持续丰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得到国家科委印发单项研究报告的肯定和奖励。其后在海南岛海口召开的全国茶叶丰产及新茶园垦植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和获得好评。茶园肥料施用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在祁门县召开的全国茶园肥料科研会议上交流和好评。茶叶化学分析与土壤农化研究,为茶园肥培管理、育种和茶叶初制技艺等研究,提供了数据和改进方向。茶树主要害虫预测试验和综防、生防等技术研究成果,在省内各茶区获得推广应用。安徽1号、3号、7号、凫早2号和石佛翠5个国家级良种以及省级良种,在推进我省乃至全国良种基地建设和茶园良种化得到推广应用。解放前的机制红茶试验成功,起动祁红初制加工从手工走向机械制茶的进程。解放后的红、绿茶初制机械调查和性能试验研究,为制茶机械的选型配套和提高机制茶品质,提供了改进依据。历史名茶和新创名优茶的开发研究成果,提高了皖茶的知名度和附加值,获得生产上推广应用。主持制订全国首部地方名茶行业标准SB/T10167-93《祁门工夫红茶》,由国内贸易部发布实施。NJ224-8《采茶机试验方法条件》(合作)成果,获得生产应用。改革开放初期申报的茶叶技术经济政策情报研究,获得省级成果和奖励,还在国际茶叶情报会议(杭州)上交流。承担我省国际合作项目“油茶资源与深加工技术研究”等,获得了预期成果。除通过上述的科研项目带动、建立示范基地、以及驻村科技扶贫和办班培训等外,还开办茶校中专班(招生2届)、示范茶场(自主经营、单独结算、差额拨款)、技术援外(柬埔寨种茶)、智力支边(贵州省纳雍县茶业考察、培训、制茶)、省外开发(江西省浮梁县广明茶场规划设计、开发茶叶生产基地)、生产实习基地(大、中院校茶学专业)、茶产业决策参考(撰写茶情动态、产销对策等,送交省科技情报所《决策参考》审定和上报)等项科技服务,以及编写、出版茶叶专著、期刊、资料:解放前有年度业务报告、复兴计划、《茶业浅识》(红茶做法、烘法、复制、看法等)丛书。解放后有《茶叶试验研究资料集刊》(1~6期)、《安徽茶业科技》(内刊。曾用名<茶叶科学简报>,1960年创刊,1967-1969年停刊,1970年复刊至1992年又停刊),专著《安徽名茶》、《茶叶科技问答》、《茶叶技术资料》(含画册)等,以及专著《祁红》(合作)、《中国农业名产-茶叶分册》(参加)、《茶叶生产二百题》(主编)等书,由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

祁门茶叶所百年进取,成果累累,任重道远。立足祁门,拓展在屯溪新建该所黄山研发中心,其科技创新大楼早已落成,试验茶园基地也已启动科研工作,这将为安徽茶产业发展谱写新篇章。

(责任编辑:章传政)

猜你喜欢
祁门茶业红茶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蜜香红茶
Happy Afternoon Tea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茶业大事记
祁门红茶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祁门傩舞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全民健身视角*
理学、商业与宗族——祁门韩楚二溪汪氏研究
族谱撰修与宗祧承继——以祁门高塘王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