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映月——星云说偈》的选偈范围与特征探微

2015-02-24 12:08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5年5期

罗 凌



《千江映月——星云说偈》的选偈范围与特征探微

罗凌

摘要:佛教诗选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可以提供一个立足宗教本位立场来探讨中国诗歌史的重要维度。《千江映月——星云说偈》属于佛教诗偈的选评本,涉及选偈的范围和标准,并建构出其诗选学的特征。其选偈范围,体现在时空、宗派信仰和体式三个方面;其选偈特征方面,除了外在显性的宣教文学特征,亦存在内在隐性的宣教体系,仔细分析每一则偈颂所呈现的核心旨归,不难见出个中星云法师所援据的信解行证四门方便法;至于其语言风格层面,则表现为选偈标准上和阐释层面上的语言通俗性而非典雅性特征。

关键词:《千江映月——星云说偈》; 选偈范围; 宣教文学; 星云大师

唐代以来,佛教偈颂和传统诗歌逐渐融合,拾得和尚这样说:“我诗也是诗,有人唤作偈。诗偈总一般,读时须仔细。”*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中华书局2006年,第844页。因此,对于诗与偈,不再强调其分别,而混称诗偈,而且随后出现了大量僧俗创作的诗偈作品。佛教的诗偈,本来是活泼自在的诗性文字,其能指导后学直指人心,见性悟道。然而现代人在阅读这些直润心田的诗性文字时,在悟解和阐释层面会出现比较大的障碍。诚如星云法师所说:“传及后世,因时空隔阂或个人体验不足,使得初学者往往欲一窥堂奥,却不得其门而入。”*星云法师:《千江映月——星云说偈·序》,佛光文化出版社1992年,第1页。1989年元月,佛光山电视弘法委员会邀请星云法师在台湾电视公司主持“每日一偈”单元,节目延续长达两年之久。后整理结集,便是《千江映月——星云说偈》(下文省称《千江映月》)成书的由来。《千江映月》共选取诗偈100首,并予以言简意赅地解说。既然其属于佛教诗偈的选评本,就涉及选偈的范围和标准,并建构有其诗选学的特征。

一、 选偈范围

唐代以来的僧人诗偈,可谓诗界之奇葩,同时,文人士大夫以及民间诗人在体验佛教、玩味诗意的过程中,也撰著有大量涉及佛教主题的诗偈,共同构成洋洋大观的佛教诗偈别集、总集和选集。如《唐音癸签》卷三十之“方外部”中收录唐代诗僧的作品集,计有26部之多,另如宋僧有雪窦重显编《颂古百则》、子升等编《禅门诸祖师偈颂》、慧湛等编《禅门拈颂集》、无准师范撰《偈颂》,尤其是南宋法应集、元代普会续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为现存最早的诗偈作品总集,汇集了5700多首诗偈,可谓花繁锦簇。

《千江映月》出版20年以来,随着佛光山佛教推广的深入人心,这个诗偈选本在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力,可见星云法师的选偈范围和标准,亦有用心独到之处。《千江映月》的选偈范围,具体可以从时空、宗派信仰和体式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千江映月》所选诗偈,主要以撰作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次。其中有三则诗偈署名为“古德”,分别是第2则“人生难得今已得”、第3则“佛在世时我沉沦”和第4则“向前三步想一想”。经考订,第2则当为近现代高僧德森法师所作,第3则选自宋代永明延寿禅师之《三时系念仪范》,第4则文献无征,笔者怀疑当为明清以后的作品。另外,第5则当为唐代印度高僧阇那多迦所译《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中“第六跋陀罗尊者”之颂,而非原署名晋代之跋陀罗;第9则“终日寻春不见春”当判断为元代无名比丘尼的作品。从选偈的时间范围来看,唐以前的诗偈,星云法师不予收录;清代佛教中衰,名僧名偈不多见,亦不予选录。《千江映月》所选编的诗偈大致可以分作唐五代时期、两宋时期以及元明时期三个大的时间段。具体唐五代时期,选偈26则;两宋时期,选偈36则;而元明时期,选偈36则,另有2则,一则为近代,一则不能确知时代。唐宋时期是诗偈的创作高峰阶段,《千江映月》所收录的诗偈则达到62则,占据绝大多数。宋代以后,包括禅宗,也开始逐渐衰微,故元代仅仅选录了4则。明代虽说选录了32则,但是除去所录憨山德清22则诗偈的这种偏爱之外,其他人仅仅收录10则。因此,从时间层面观照,星云法师尊重了诗偈本身的时代发展规律,在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对唐宋时期有相应的强调。

从选偈的地域角度来看,《千江映月》并不局限于国内的高僧大德,也包含了国外如印度、朝鲜的几位高僧。印度高僧所传译的诗偈,共有2则:即第1则,为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本《华严经》中的1则偈子;第5则,为阇那多迦所译《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之“跋陀罗尊者”颂。朝鲜高僧则选录1则,即第15则,作者为后世尊为地藏菩萨的金乔觉。

国内范围是选偈的重点。其选偈的地域,我们不拟分具体省份进行区别,而采用川蜀、山陕、江浙等大区域予以归并,文人居士等以其籍贯为地域之准,禅师则以其住山限域为准。有姓名可考的诗偈作者共计55人,其中川蜀之地有知玄禅师、性空妙普禅师、张无尽、苏轼等4人;山陕地区有杜牧、白居易、孚上座等3人;河南河北有赵州从谂禅师、圆泽禅师、长灵守卓禅师、怀志禅师、枯木法成禅师等5人;江西湖广有石头希迁禅师、洞山良价禅师、龙牙居遁禅师、五祖法演禅师、兜率从悦禅师、云盖智本禅师、同安常察禅师、佛印了元禅师、黄龙慧南禅师、天如惟则禅师、王安石、朱熹等12人;皖闽地区有黄檗希运禅师、白云守端禅师、龙门清远禅师、此庵守净禅师、慈受怀深禅师、憨山德清禅师、朱元璋等7人;江浙地区有德森法师、永明延寿禅师、鸟窠禅师、大梅法常禅师、布袋和尚、寒山禅师、瞎堂慧远禅师、无门慧开禅师、天童正觉禅师、浙翁如琰禅师、石屋清珙禅师、净土惟正禅师、雪窦重显禅师、晦山愿云禅师、浮峰普恩禅师、恕中无愠禅师、楚石梵琦禅师、呆庵普庄禅师、莲池大师、于谦等20人;另外还有零星的区域,如陇右的李翱、山东的宗渊禅师、北京的耶律楚材以及不明属地的张拙秀才等。个中不难见出,江西湖广与江浙之地占据了绝大多数,尤其是江浙地区,占1/3强。江西湖广是禅宗兴起的重要区域,禅宗五家宗派多与此地相关;而江浙则是宋代以后禅宗发展的中心,历代高僧辈出,兼之星云法师籍贯江苏,故选录诗偈相对较多。

二则为宗派信仰范围。中国佛教有所谓八大宗派之说,星云法师的选偈并不强调宗派信仰范围属性,故《千江映月》收录有不同宗派信仰传承的诗偈。但是,鉴于禅宗在佛教史上的强势地位,《千江映月》所录100则诗偈,其中87则与禅宗有关联。具体从禅宗不同宗派的角度分析,与临济宗相关的诗偈达57则。最令人注目的是,选录了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禅师22则诗偈。憨山德清禅师(1546-1623),安徽全椒人,号憨山,法名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其人辩才无碍,具足菩萨行,曾经卷入朝廷政争而获罪,发配广东,但在苦厄中,中兴曹溪南华禅寺,多年弘法护教,为当时佛教争取生存与发展的契机与空间,是明代佛教史上杰出的内护。从宗门角度说,憨山德清禅师为临济宗门下,而星云法师则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法嗣,故这种偏爱,也颇能体现出《千江映月》以禅宗、甚或以临济宗诗偈为主体的特色。

除了禅宗,与其他宗派相关的诗偈,如华严宗:第1则偈子选自《华严经》,其为华严宗的宗经,则与华严宗有所关联。净土宗:第2则偈子出自德森法师,德森法师追随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的大德;第3则偈子源出永明延寿禅师,则相对复杂,因为永明延寿主张禅净融合,既被尊为禅宗法眼宗三祖,又被推尊为净土六祖;第42则偈子语出净土惟正;第76、77、78则偈子出自莲池大师云栖袾宏,其为净土八祖,故皆当与净土宗存在关联。天台宗:《千江映月》选录的第25和第26两则寒山的偈子,寒山隐居天台国清寺,虽没有明确的宗门派性,但是多少与天台宗建构有联系。

除了不同宗派,佛教内还有一些菩萨信仰范畴。星云法师选录的第15则,是金乔觉的一首偈子,金乔觉即后世所尊之地藏菩萨,则与地藏信仰相关;又选录了布袋和尚四则偈子,分别为第21至第24则,布袋和尚即弥勒菩萨的化身,其中展示出与弥勒信仰的关系。

居士佛教是佛教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唐宋以来的居士佛教有长足进展,故星云法师选录了一部分士大夫居士的诗偈,如李翱、白居易、张无尽、王安石、苏轼、耶律楚材等。

以上是佛教宗派信仰范畴的选偈。比较有特色的是,《千江映月》还选录了一些佛教界外人士,如第8则杜牧、第10则张拙、第38则朱熹、第68则于谦和第70则朱元璋,这些人众,与佛教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并非佛教宗派人士,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星云法师不专主一家的选偈范围。

24 h动态心电图数据经计算机处理,转化为以RR间期为纵坐标的序列图。判断并标记该心动周期属于心率减速还是心率加速周期。判断心率段长短值,进行不同心率段的有序分列。对不同心率段进行位相整序,应用DMS动态心电记录分析系统,自动计算出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加速力。DC值≤4.5 ms提示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AC值>-7.0 ms提示交感神经活性减弱[4]。

三则为体式范围。《千江映月》所选一百则诗偈,体式较为规整,其中99则为七言四句,唯有一则为七言八句,即第15则金乔觉的偈子。但是我们发现星云法师在体式选择层面,并没有一定之规,举凡长颂短偈,只要能够进入星云法师的法眼,与其选偈标准相应,则予以简择。因为我们发现一部分偈子,其本身并非仅有七言四句,而星云法师在选偈过程中,为了保持全书整体体例的一致,对这些偈子有相应的截取。最典型的例证即第1则偈子:“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华严经·如来现相品第二》所载全首偈颂原文如次:“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法界周流无不遍。一切剎土微尘数,常现身云悉充满,普为众生放大光,各雨法雨称其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实叉难陀译,载《大正藏》卷十,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第30页。原偈颂是一首长颂,有四十句,而星云法师只是选取了其首四句。又第2则,为近代高僧德森法师在灵岩山寺述偈:“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无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弹指过,为人能有几多时?人命无常呼吸间,眼观红日落西山;宝山历尽空回首,一失人身万劫难。一句弥陀最方便,不费工夫不费钱;但教一念无间断,何愁难到法王前。”*道泉心果:《德森法师劝念佛偈》,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e30030102ecj9.html,2012-07-16。星云法师亦仅取前四句。第3则,语出《三时系念仪范》:“我等自从无量劫,不知不觉染诸尘。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我今对佛法僧前,一一披陈皆忏悔。”*延寿述:《三时系念仪范》卷一,载《新纂卍续藏经》第74册,河北省佛教协会影印2006年,第70页。所述诗偈为七言八句,星云法师所选诗偈为截取中间四句。第5则,为《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卷一“第六跋陀罗尊者”之偈,*《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卷一,阇那多迦译,载《新纂卍续藏经》第2册,第893页。《千江映月》所选四句,仅仅只是这首二十八句长颂的中间四句。第10则,《五灯会元》所录为七言八句,《千江映月》仅选取前四句。因此,从体式范围来看,星云法师遵从的是从不规整中见出规整的原则,但是,选偈内容在整体上却没有明显的割裂之感。

二、 选偈标准中的宣教文学特征

更仆难数的文学作品,如何甄辨出优秀典范而且能够作为后世楷式指导后学的精品?因时契机,产生选本。诗选学堪为狭义范畴的选学,当然也有自己的选诗标准和特征,其应对的是鱼龙混杂的诗人群体和良莠不齐的诗偈作品,选家的工作是披沙拣金,其“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六,中华书局1965年,第1685页。,故选本的集萃功能便得以凸现。

如何编选出一部建构有自己特色的佛教诗偈文本?诚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课题。必须注意的是,《千江映月》作为诗偈的选本,与世俗文学的选本有差别,星云法师并不强调通过评选某类典型的文学作品,藉文本的品评来申张自己的文艺观点和诗文审美情趣,以此游声求胜,而是以诗偈的特殊性质来弘扬佛法,诱人取信开悟,强调选本的宣教功能,诗偈只是一种方便的宣教文学载体。我们可以分析《千江映月》在宣教层面的显性构成要素:节目主办方为佛光山电视弘法委员会,具有佛光山的宗教弘法背景;节目主讲人为星云法师,则本是佛光山的开山长老;而其所讲解的内容为诗偈,诗偈是带有浓厚佛教特征的一种诗歌文学体式;最后,它面对的对象亦当为佛教信众以及对佛法有兴趣的社会人群,仍然与佛教信仰建构有密切的关系,也体现出《千江映月》显性的宣教文学特征。

除了外在显性的宣教文学特征,《千江映月》亦存在内在隐性的宣教体系。从学理而言,内在的宣教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则为星云法师在讲解过程中的内在宣教逻辑体系;一则为星云法师所选一百则偈颂本身所体现出的内在宣教体系。我们主要从诗选学角度探讨《千江映月》的特征,故前者不在本文研讨的范畴之内。

《千江映月》的宣教体系是怎样建构起来的?细心具体分析每一则偈颂,根据其内容呈现的核心旨归,不难见出星云法师所援据的信解行证四门方便法,这也是宗门大德宣教的根本法。

信解行证四门直接指示出修学佛法的进程和步骤。所谓信,就是对佛法僧三宝具有正信,对正法拥有信心,不怀疑正法;同时对生命本体应生起信心,相信自性能够觉悟成道。如《千江映月》所选的第1则偈子:“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佛身”指佛的法身,还可以指佛所具有的种种理想的德性,与宇宙真理的“法性”同义。“佛身充满于法界”,说明佛身、佛法充溢遍在于世界,在一切众生周边眼前都可以得到呈现。但是佛身法性有变又有常,它既可以随缘化现,“靡不周”指没有不遍及的地方;又可以如如不动地待在金刚菩提座上。诚如星云法师的解说:“你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世间一花一叶、一沙一石都是如来法身的显现,都能‘普现一切群生前’。”*星云法师:《千江映月——星云说偈》,第2页。因此,对于佛身、佛法,应该生起正信。至于对生命本体生起信心,确信自性能够成佛这个层面,星云法师强调自性成佛,选取偈颂甚多。如第2则:“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佛经中的常用语,东汉安世高所译《佛说阿难同学经》已经有“人生难得”*《佛说阿难同学经》,安世高译,载《大正藏》卷二,第874页。的表述,强调人身的难得,应该在此生知闻佛法,方能得解脱自在。因此,星云法师这样阐释:“生而为人,要懂得修持;即使是天人,若只知道享福,而不知道修持,福报享尽时也会堕落。我们已得人身,如果不趁早精进修持,在这一生消逝前求得度脱的话,将来要向何处超度此身呢?”*星云法师:《千江映月——星云说偈》,第5页。其主旨在引导众生生起信心,精进向佛。

除了第1、2则偈颂,另外如第7、17、23、24、26、32、38、68、73、74、75、78、86、95、97等15则偈颂,主旨都对修学佛法的正信有所强调。确信自己本有佛性、本来成佛,坚信自己真性被染污,去掉染污即可以恢复清静本性,同时信佛法为正法,先信“自”,后信“他”。对于佛教,能够生起这样坚定的信心,是佛教信仰的基础,否则其他所谓知解、渐悟、顿悟等都是无本之末,是空中楼阁。

解,指理解与阐释,是对佛法义理获得正解。仅仅有对佛法的正信还不够,在正信的基础上求得佛法的正解,才能不为外道所迷,才能够破执断惑,才能生起法喜快乐,才能逐渐一切通达明了。如第11则所选白居易的诗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苦空”指人世间一切皆苦,名相法我俱空。佛法解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苦以及无量诸苦;空指缘起性空,缘起即世间诸法众缘和合而生,性空即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唯有空性自体。星云法师这样解说白居易的困惑:“世间万种苦,有身体的苦、精神的苦,我和人相处不好也苦,物质不调和也苦,求不到想要的东西也苦,身体老病死时也苦,内心被贪瞋痴驱使也苦……,真是众苦泛滥,苦海无边。”“‘空’是一种正见,一种缘起,一种般若,一种真理。空有空的背景、内容,空是建设性的。因为空即是色,有空才有有,有空才有万物,万物亦是空。”*星云法师:《千江映月——星云说偈》,第22页。幻梦与人生究竟应该是什么关系?“人生如梦,却不知浮生是梦中!假如你懂得人生如梦的话,梦中何必争人我?就不会太计较人我是非了。”*星云法师:《千江映月——星云说偈》,第3页。人生如幻如化,短暂如朝露,如果体悟到“无生”的道理,超越时间、“去”、“来”的限制,生命就能在无尽的空间中不断的绵延扩展,不生亦不灭。又如第13则鸟窠禅师的偈子“来时无迹去无踪”,解说人生的生灭断常;第14则知玄禅师的偈子“生天本自生天业”,阐释业报缘起;第15则金乔觉的偈子“空门寂寂汝思家”和第16则赵州从谂禅师的偈子“四大由来造化功”等,都是解释四大皆空的道理;第18则洞山良价禅师的偈子“不求名利不求荣”,表面上是说戒贪破执,但其主旨重在第二句“只么随缘度此生”,强调缘起性空之佛理;第27则龙牙禅师的偈子“朝看花开满树红”,分析空性与无常,诸如此等,不烦赘述。另有第8、31、34、40、43、44、51、53、55、59、60、61、62、63、64、65、69、77、80、81、83、84、87、91、92、94等共33则偈颂,个中皆透漏出对佛法教义的阐释解说。

行即修行,是依据佛法修正自己行为的过程,是一个面对自己心灵、剖析自己灵魂而回归空性的过程,在这种进程中,逐渐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佛教在修行层面有专门的对治手段,最常见的有所谓灭贪瞋痴三毒、忏罪、四摄、六度等。如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循此阶次,做到一念清静,进而打成一片,念念清静,就可以获得般若智慧。星云法师在选偈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不同修行阶次的宗教诱导功能,故《千江映月》中选编了大量与修行法门相关的偈颂。第3则偈子“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主要是说对于业障的忏悔。第4则偈子“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瞋心起时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瞋恨之心生起,一定得三思而后行,是对治瞋恨之毒的偈颂。第5则偈子“不结良缘与善缘,苦贪名利日忧煎;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闲看几十年”,指出对名利的贪婪执着会结恶缘,所有的金银财宝,只是临时保存几十年而已,那么,布施而三轮体空,则是对治贪婪执着的最好手段。第22则偈子“若逢知己宜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虽说是知己,也应有个限度;即便是冤家,其实也是逆增上缘,由此诱导众生多隐忍,则可以豁开心地,亦显示出容人的雅量宽怀。另外如第19、20、21、25、28、29、33、36、42、46、47、57、67、76、79、82、88、89、90、93、96、98等22则偈颂,皆与修行法门联系紧密。

证,就是由修行而证得果位、证得第一义谛。在信解修行的基础上,通过参悟,如果修行得力,有内在的体验,达到一心不乱、能所双亡,便能亲见自性,当下证得解脱。星云法师在证悟层面所选的偈颂达24则,如第6则所选偈子“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则偈子尽管是李翱所作,但是其中最核心的句子“云在青天水在瓶”,却是药山惟俨禅师开示李翱的话。《宋高僧传》卷十七云:“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谓道邪?’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第424页。佛教注重开悟,什么是道?断除一念无明现行,消除烦恼执障,解脱分段生死,道就是青天上的浮云和净瓶中的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道并非神秘的玄义,道就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无私呈现,关键是我们应该把握当下,有明道之心,各安本位,洞见自己清静本性,就是解脱证悟。《千江映月》第9、10、12、30、35、37、39、41、45、48、49、50、52、54、56、58、66、70、71、72、85、99、100等23则偈颂,都涉及到见性证悟。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和修行阶次,无非希望修行者摆脱烦恼执着,其终极目标是获得智慧,解脱成道,这也是《千江映月》编纂的本旨。

三、 选偈标准中语言的通俗性特征

佛教诗偈选本与经论注疏和佛家说法的高头讲章大异其趣,《千江映月》的成书,受电视传媒谈话节目的性质以及受众的市民阶层特征影响,我们能够得知其语言风格上的特点,即选偈标准上和阐释层面上语言的通俗性特征。

语言的通俗性特征首先体现在选偈标准上。诗偈的创作,在语言上可以呈现出典雅和通俗等不同特点。什么是典雅?《二十四诗品》这样阐释:“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至于通俗,郑振铎先生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的,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页。依此类推,诗偈语言的通俗性,也就是关注其民间性和大众性,其语言表达更生动、更灵活、更贴近生活,更为大众所理解。当然,通俗并非典雅的直接对立面,雅与俗本质上属于一种相对的辩证审美关系,是相互依存并可以互相转化的一组审美矛盾心态:雅到通脱即是俗,俗到极致亦堪雅。《千江映月》的选偈,能够符合语言上典雅标准的偈子,相对甚少。唐宋时期的诗僧包括执着于文字禅的僧人亦构成一个诗偈创作群体,其创作雅俗俱存。但是,我们注意到,星云大师在选偈时,似乎有意回避了典雅类作品。知名诗僧,唐代诗僧以皎然、灵澈、贯休、齐己、寒山、拾得等人为代表人物,宋代亦有参寥子道潜、觉范慧洪、圜悟克勤等杰出诗僧,但是,星云法师仅仅选取了一个寒山。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禅宗六祖都有传世的偈颂,尤其是慧能与神秀大师的开悟偈等等,在禅门中影响深远,星云大师却一无所取。包括禅宗的五家开宗祖师,遗留下不少经典的诗偈,但是,星云法师只选取了洞山良价禅师一则相当浅显简明的偈子:“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时?为他闲事长无明。”除了禅僧之外,《千江映月》选偈的诗作者中不乏学问僧和文人士大夫,学问僧如实叉难陀、阇那多迦等,士大夫居士如李翱、苏轼、王安石、张商英、耶律楚材等。亦录有文人的诗歌,如杜牧之《赠猎骑》诗、朱熹之《活水亭观书有感》诗等,甚至还选录有唐代秀才张拙、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明代名臣于谦等世俗人士的诗歌,可谓林林总总。但是这些诗偈,并不以语言上的典雅见长,相反,所选录的诗偈,往往以语言的通俗性见长。

语言的通俗性特征还体现在星云法师对诗偈的阐释层面上。一则为用浅近通俗的语言阐述佛教深奥的概念或义理。如解说唐朝鸟窠禅师的偈子,其云:“有人在旷野中,被狮子追赶,无处可逃,刚好看到一口枯井,就攀着井中树藤想躲到井里求生,爬到半途,看到井底有四条毒蛇咻咻吐舌,头上又有黑、白两只老鼠啮咬他攀附的树藤。万一树藤被咬断了,不跌死,也会被井底的四条毒蛇咬死。正在万分惊慌恐惧时,飞来五只小蜜蜂滴下五滴蜜,蜜刚好滴入他的口中,满嘴香咧咧的甜蜜滋味,使他忘记了生死边缘的可怕。这寓言显示了人生。人生,被无常的狮子逼到枯井里,井下是生老病死、地水火风四蛇正在盘踞吞噬,而生命的藤枝又被象征昼夜的黑白二鼠啮食着,多么危险啊!五只蜜蜂比喻五欲财、色、名、食、睡,一点点甜头,就使我们忘记了危险,如此愚昧的人生很不值得。”*星云法师:《千江映月——星云说偈》,第27页。鸟窠禅师的偈子“来时无迹去无踪”语涉玄妙,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但是星云法师以人求生之譬喻故事进行阐释,将浮生与幻梦进行通透地阐述。又如在解释四大时,星云法师这样说:“像花草树木的生长,需要土壤,是地大;要有水分滋润,是水大;要有阳光,是火大;要有空气,是风大。有了土地、水分、阳光、空气,花草树木才能成长。人也一样,人的身体骨头、毛发,是坚硬的地大;人的大小便、汗、痰是潮湿性的水大;人的体温、肝火,是火大;风大,是指人的呼吸,要是一口气不来,人也不能活下去。四大因缘聚就成,四大因缘散则灭。”*星云法师:《千江映月——星云说偈》,第33页。四大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但是星云法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现象,以“花草树木的生长”和“人的生长”进行类比,对四大予以简洁明了地解释。

一则为尽量选用民众常用的一般性的口语,即俗语。如其解释石头希迁的偈子第一句“从来共住不知名”,这句偈子看似浅显平淡,但是实际上指向禅家汲汲追求的真如佛性、自性清静心。法师这样阐释:“‘从来共住不知名’,久远以来,我们就和一个跟我们最亲近的人住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罢了!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佛性!人,最可悲的就是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家本来面目,每天对着别人都叫得出张三李四,却不知自己是何等人物!”*星云法师:《千江映月——星云说偈》,第14页。口语是一种生动活泼、灵动不拘、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运用这样的语言进行佛法的宣讲,当然明白流畅、轻松自然。而且星云法师的解说,不故弄玄虚,不做作买弄,没有酸腐气,完全如同邻里熟友拉家常,娓娓而谈,真切随意,又通俗易解,故能达到很好的佛教传播效果。同时,口语特征表现在句子长短参差,尤其是多短句,其结构松散,关联词少,语序灵活,整散结合,这些都和书面语有比较大的区别。如其解说慈受怀深“若能闭口深藏舌”偈句:“所谓闭口,是要我们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不理是非,而不是如哑巴似地不开口。一般人常犯的毛病是赞己毁他,把我的一分好夸成十分,把他的一分坏毁成十分,炫己抑人,徒然多招反感。少说人家的是非,少论他人的短长,‘便是修行第一方’了。诵经念佛,固然是修行;实行佛法,更是大修持。能真心赞美人,对人说好话,向人行注目礼,给人欢喜,对人恭敬,不记恨,不起瞋心,心口合一,这些都是第一方的修行妙法了。”*星云法师:《千江映月——星云说偈》,第114~115页。其语言组织以短句为主,杂有长句,节奏参差,朗朗上口,但都平白如话。

传统诗学理论的系统建构,有其诗之道、诗之法、诗之格、诗之思以及诗之艺等范畴,从其本质探讨到功能阐释,从诗学体验到师古创新,从审美范畴的传释到理想风格的追求,从构思表达的精思妙悟到天然浑成,从结构的张力到语词声律的魅力,诸如此等,前贤已经有系统精到的理论著述。佛教诗偈的生成,其中佛教义理以及宗教审美情趣的渗透和援入,拓宽了诗歌的创作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创作范型,增进了传统诗学的审美特征与艺术功能。《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由此建构出文选学的研究范式。《诗经》堪称最早的诗歌选集,作为诗歌的顶峰时期,单纯有唐一代,开元年间即出现唐人选唐诗的《正声集》,到清末,古典文献载录的唐诗选本就达600多种,兼之不同时代的选诗,各擅胜场,共同形成传统诗选学。佛教诗偈的选本有其论述话语,亦衍生出佛教诗选学,作为传统诗学内在构成中的有机部分,其宗教文学的内核,决定有相应的诗选学特征的建构和审美意识的体认,这种建构和体认可以充实传统的诗学理论和内容。《千江映月》已然是一个具有强烈现代性的成功的佛教诗偈选本,星云法师的选偈范围,在时空层面,尊重了诗偈本身的时代发展规律,鉴于唐宋阶段为佛教诗偈的高峰时期,故亦有相应的强调;地域层面,江西湖广与江浙之地为禅宗发源地和发展中心,故选偈亦占据了绝大多数。信仰层面,其以禅宗诗偈为主,同时兼收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以及地藏信仰、弥勒信仰等的诗偈。体式层面,星云法师遵从了从不规整中见出规整的原则。同时,作为佛教诗偈选本,《千江映月》除了外在显性的宣教文学特征,亦存在内在隐性的宣教体系,即星云法师所援据的信解行证四门方便法。语言风格层面,则表现为选偈标准和阐释层面上的通俗性,用浅近通俗的语言阐述佛教深奥的义理,尽量选用民众常用的一般性的口语。通过上述分析及阐述,《千江映月》选偈的范围和标准,推进了中国宗教文学的复兴,是宗教实践的文学层面映现,体现出佛教诗选学不同一般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佛教诗选学是值得研究的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周裕锴先生说:“中国诗歌阐释策略的选择,与其对应的文本类型、或阐释者判定的文本类型密切相关,二者互相制约。”*周裕锴:《中国古典诗歌的文本类型与阐释策略》,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38页。佛教诗偈有其特征,故与其文本类型对应的佛教诗选学也建构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吴光正、何坤翁两位先生主张建构中国民族诗学:“即通过对中国宗教文学史实和相关评论的梳理,揭示宗教到底给文学的表达(叙事和抒情)提供了一些什么样的要素,并进行理论提炼,建构民族诗学。”*吴光正、何坤翁:《坚守民族本位,走向宗教诗学》,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262页。佛教诗选学是民族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宗教特征为民族诗学注入独具特色的灵性。诗言志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从宗教角度的言志,或可以提供一个立足宗教本位立场来探讨中国文学史的关键维度。

●作者地址:罗凌,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Email:luoling197412@163.com。

●责任编辑:何坤翁

DOI:10.14086/j.cnki.wujhs.2015.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