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逻辑前提

2015-02-25 07:28陈道武蒋锦洪
学术探索 2015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建构马克思主义

陈道武,蒋锦洪

(1.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2.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37)

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逻辑前提

陈道武1,2,蒋锦洪1

(1.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2.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37)

“生活世界”概念引入无疑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的生长点。但“生活世界”这个概念在西方学术中并没有明确的内涵,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且理论自身也存在着“缺陷”。因此,要深化生活世界理论研究,必须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而建构这一理论的逻辑前提是必须确立马克思的实践观作为其理论基点,对人的现实生活反思作为其理论依据,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理论核心,才能建构科学、合理的生活世界理论,以指导人类走出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生活世界;实践;基点;依据;核心

“生活世界”(lebenswelt)概念源自20世纪20年代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是现代西方哲学生活世界转向的重要标志,并被之后众多哲学流派在其各自理论体系中加以诠释。国内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将“生活世界”概念引入无疑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的生长点。但“生活世界”这个概念在西方学术中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且理论自身也存在着“缺陷”,不可能给予我们太多的有益价值。例如,如果不加批判地“移植”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并按现象学研究范式去研究生活世界,就会导致真实生活世界的遗忘,也不可能建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世界理论;同样,如果遵循维特根斯坦、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等人的观点,把语言学与生活世界进行抽象地统一,将生活世界理论立足于“语言游戏”之上,而不是去面对人的生存这一基本事实,其结果,建构的生活世界理论也是非科学的。因此,要深化生活世界理论研究,必须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

一、确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基点

“生活世界”这个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文本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但其思想体系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世界内容。马克思所描绘的生活世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感性活动的世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P79)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在实践中生成了“现实的人”以及“人的生活世界”。诚然,实践既是生活世界的现实基础,又是生活世界的内在本质。因此,要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理论,其逻辑前提必须确立实践作为其理论基点。这一论断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加以阐释。

(一)实践的本体论维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对对象、现实、感性不能只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而要同时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P133)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一种能动自觉的活动,人通过实践活动的展开创造了人的存在、人的生活以及人的生活世界。可见,马克思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感觉直观也不同于唯心主义的思维抽象,而是从实践出发去把握生活世界,换言之,实践是生活世界的基础、本质、原则,是现实性的存在,实践正是因此被马克思赋予了本体论的意义。

旧唯物主义所追求的本体是立足于抽象的社会基础之上的本体,是遮蔽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本体;唯心主义所追求的本体是“精神世界”的本体,是悬置于人的生活世界之外的本体。实践在马克思语境中具有本体论意义,正因为马克思是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并从人的存在出发去诠释存在的意义。实践活动以缩影的形式映射着感性世界,蕴含着生活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人类面临的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因此,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世界就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自在存在,而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塑造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现实生活世界。由此,从生活世界的本身去揭示人的生存状态,抽象的主体和自在的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都获得了现实性,这样,人生存和发展于其中的现实生活世界就是“现实的自然”和“现实的人”相统一的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61)马克思这里所指的世界,就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桥梁纽带联结而成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相统一的“现实生活世界”。

(二)实践的思维方式维度

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里,马克思对实践赋予了本体论意义,这就意味着人的思维方式要与实践相统一,并要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生活世界的本真,即对人本身、人的本质、人的生活做出真理性的解释。正如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P16)。

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人的生活世界,探寻生活世界的本真,究其实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从人之为人的自身存在根据去理解人自身。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性以及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特质所在。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2](P25)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感性活动,人正是因为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不断进行自我否定、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同时,人不断占有自身本质以实现人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才能在生活世界里实现人的自身存在。第二,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其实质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它既不是精神也不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而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感性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并非旧哲学所描绘的“抽象实体”或“主观经验”,而是人的生活实践对象和产物,人类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断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实现自然向人生成和人向自然生成的双向互动过程。如果离开实践活动,人类将无法认识生活世界的本真。第三,从现实的人的基本生存活动去理解人的生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即是人的生活,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在马克思的实践域中,自然、社会都不是独立的存在,自然是向人的生成,是人的对象性存在,是人赖以存在的基础;而社会则变现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实践,它是人的活动借以实现的形式和条件。由此,自然、社会都在实践的视域中,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理解它们的意义所在。

(三)实践的生存论维度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本体的追问以及对本体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其生存样式。马克思在现实生活世界语境下赋予实践本体论意义,并要求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的生活本真,从而决定了实践本身蕴含着生存论的意蕴。无论当代西方哲学家立足于人的何种生存样式来建构生活世界,并形成怎样的哲学理论形态,“生活世界”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理论的构想,而是人的生存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因此,关于人及其生存的问题应该到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人的生活世界中去求本溯源,并在生活世界中探寻人及其存在的全部奥妙。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生成是人类存在的根本维度,实践的生成活动与人类的生存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思维之间的生成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与感性世界的基本联系。由此,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本身就内蕴着人的生存结构以及人的生存状态,如果脱离实践去理解人的生存,不过是一种抽象的生存论,因此,人的生存是建立于实践基础之上的生存,实践就是人的生存活动,生存活动即实践,实践于生存两者是内在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此,马克思做过精彩的描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P97)可见,人的生存不同于动物的生存,动物只是一种消极、本能、被动式生存,而人的生存是积极、自觉、主动式生存,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对象性活动。人正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使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并作为自觉能动的类主体存在着,同时人的生命力量的展开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或人与社会构成的生活场域中自我展开,并遵循着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实现人的存在。因此,实践不但创造了属人的自然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并体现了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

二、对人的现实生活反思作为理论依据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P220)生活世界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形态,是时代精神精华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建构必须摒弃外在的、观念的、抽象的思维世界,而走向现实的生活,贴近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感性活动的人,在超越感觉、超越表象、超越主观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时代精神。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但现实生活世界仍然存在着物质财富的悬殊,精神家园的荒芜,以及威胁人类文明与历史进步的全球性问题。人类必须理性地反思时代问题。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以指导人类走出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对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展开批判

反思生活世界,既合乎哲学的精神,也反映当代人类对现实生活的诉求。所以,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秉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武器”对当代生活世界存在的问题加以批判和克服,同时人类本身要自觉地对“人的生活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的生活”进行追问,反思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澄明生活世界的本真。

人类在近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过程中,实现了人的理性回归,人已不再是自然界的“奴仆”和上帝的“婢女”,在某种程度上说,人已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人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与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然而,人类在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满足自身物质欲望的同时,使得人的生活世界不断地“物化”,人受物的“奴役”。可见,人类自身与生活世界完全陷入困境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如此的紧张和脆弱。首先,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工具理性的扩张导致了世界是外在于人的,人与外部世界被割裂开来,世界只是在功利的意义上被理解,人的世界变成了“物的世界”,世界的丰富性、鲜活性被遮蔽;人类凭借发达的科技工具对自然界进行疯狂的掠夺,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各种灾难性的后果。其次,资本逻辑操纵下的当代社会,物化、商品化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赤裸裸的物与物关系,人成了商品的奴隶,人的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物或货币的拥有的感觉所代替。再次,“一切都倾向于成为商品,哪怕传统商品之外的事物也无法幸免:艺术、爱情、人际关系等。”[4](P102)人迷失了自己,陷入了商品拜物教,不能自拔,同时主体被消解,主体的价值被异化,人的精神死亡,呈现出一个价值虚无和精神虚空的现实生活世界。道德沦丧、精神萎靡、信仰缺失、及时行乐、自我迷失的人类重新置入自我反思的精神困惑之中,我们要面对的还有虚拟世界、人工授精、安乐死等带来的伦理问题。所有的这一切,从各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生活世界已经陷入前所未有的深重危机之中。

(二)重塑当代人的精神生活

生活世界究其本质是人的生活,人的生活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相对于物质生活而言的,是指个体内心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体认、反映、创造、确证并享受自身存在本质与价值的生命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在某种程度上使人的精神生活陷入物化、异化和庸俗化的困境。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必须摆脱当下现实处境,才能真正自由自觉地发展。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指导下,反思和重建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文化多元化的交汇作用下,人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精神生活异常的匮乏。个体普遍存在着生活意义的迷失,生活目标的困惑以及生活价值的失落;个体极大限度地追求精神生活的物化,舍弃了传统的抽象性和神圣性而趋附于感性世俗的物欲化生活,物欲的刺激与满足成为精神生活的核心主题。在这样的生活世界里,人的安全感和家园感岌岌可危,正如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全球化——人类的后果》一书中所说:“无论是实际上,还是预感上,所有的人也许都是流浪者”,无家可归、无所依靠,“我们在分裂中前行”。[5](P82,84)人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并没有随着西方传统人学终结而结束,人类对自身完美的期待,对意义世界的依赖,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永远超过了对物质的单纯追求。当今社会,人的物质生活已基本得到满足,但人的欲望的无限性,诉求的多样性,价值的多元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人的精神生活困惑、混乱和不安,因此,人们的精神世界迫切需要一种关怀、一种有序、一种镇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世界理论必须承担起这一迫切任务。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要为人的生存提供安身立命之本,为人的生活提供“意义”支持。精神生活不仅反映和表征着人的生命发展状况,而且还引导和塑造着人的生命与生活的发展。这是我们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建构必须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去解蔽人的本质,关注人的生活,思考人类在这个时代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真正体现出它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质。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生活世界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哲学始终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旨趣,并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阐明生活世界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解放、自我发展之域,并揭示人的存在意义与生活价值,从而确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生活世界的核心。马克思认为,人自由全面发展是在人的感性活动中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实现的历史性过程,而这一历史性进程始终是实然与应然,认识与价值,必然与自由之间张力作用的结果。因此,生活世界的全部内容和实质始终是围绕人的解放何以可能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何以可能进行展开的。

(一)实然向应然的过渡

“生活世界”是集诸多矛盾关系的世界,在其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背后,蕴含着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这一矛盾运动,人通过实践对这一矛盾不断地加以解决,不断地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过渡。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想获得一个绝对的知识体系,而是想获得一个与人类生活基本价值息息相关,能够不断调整和改善人类生活过程的生活信念,所以,实践活动所生成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动鲜活的意义化人文世界。在这种世界之中,任何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都有着自由与不自由、自觉与不自觉、独立与不独立、平等与不平等相统一的双重规定性。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用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P123)可见,人的应然本质与实然本质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人不仅是实然性存在,而且还存在着一种应然性,即对实然性的超越。所谓“应然”即意味着尚未“实然”,只有实然之人才是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人。然而,人总是不满足于自身的生活现状,对于自身的应然期待是不言而喻的,总是要以自由创造的方式超越既有的现实,从而在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使人在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矛盾中演化和发展。因此,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矛盾世界,根本上是理想与现实对立统一的世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从实然之人的真实生活出发,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依据,来设定和论证人自身发展的应然目标——“人的解放”“人自由的全面发展”。诚然,无论是现实世界人的应然性的生活方式,还是人的自身发展的应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世界的理论宗旨都要谋求从实然性向应然性过渡。

(二)认识向价值的转换

人是生活世界的主体,既是主体性的存在,也是价值性的存在,人作为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存在物,总是向往过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生活价值和创造生活价值,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生成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过程中,人既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所谓的认识就是主体对客观对象进行能动反映的过程,是对客观对象的知识性把握,而价值作为主体性范畴,表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其在认识活动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认识不仅仅不局限于对事物的知识性认识,而是把这一知识性转换成主体的意义,即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换言之,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的展开中形成了人对世界的认识,而社会生活的展开并不是脱离人而存在的东西,它就是人的生活状态本身。所以,我们说,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来进行认识,同时又通过认识来展开自己的生活。因此,认识不可能停留在对客体属性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而是通过认识这一手段来满足人的自身需要,即人的内在尺度。可见,只有从价值的角度出发,才能清楚地说明我们的知识性质以及我们对知识的基本理解。因此,我们既不能将生活世界沦为一个失去了科学尺度、知性原则,充满本能、情欲的世界,也不能将生活世界沦为一个失去人文内涵、生活旨趣的工具化的世界,生活世界中的人是需要在实践中理解和证实生存意义的存在;同时人的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决定着人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限度,价值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性,可见,人的认识、人的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是内在统一的,价值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只有在人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才能实现。因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实现认识向价值的转换,满足人的自身需要,才能促进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必然向自由的飞跃

所谓的“必然”是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即事物本质所规定的联系和趋势;“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与自由共处于一个矛盾体中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实现必然向自由的飞跃。

世界上自从有了人类,自由与必然始终共存于人的感性活动中,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历史性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类在不断地挣脱必然的束缚,走向自由的世界,在不断地超越必然、实现自由的张力中构成人类生活世界的全部内容,因此,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实现的历史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无法回避地生活在自由与必然的场域网中,因此,可以说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是人类存在的本原性结构,是对人类自身生活样态的真实写照。从西方各个哲学流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自由发展问题的批判,足以证明自由和必然的矛盾统一问题是人类不断为之奋斗的永恒课题。正因为这一历史的诉求,马克思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路,就是把一切都纳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让一切回归生活世界,通过人的感性活动改造对象性世界,创造人本身、人的生活、人的生活世界,实现人类的理想化生存,去解决必然和自由这一人类存在的本源性矛盾,真正地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达到人类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所描述的人的理想生活状态:“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财富,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才能,那时,人们的社会关系全面丰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人们对人的本质得以全面占有。”[1](P294)人类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真正得以实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林和生.悲壮的还乡——精神家园忧思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5]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郭国良,徐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On the Logical Premise of Constructing the Marxism Theory of Life World

CHEN Dao-wu1,2,JIANG Jin-hong1
(1.Research Centerof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2.Department of Basic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PLA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stitute,Hefei,230037,Anhui,China)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life world”has opened up a broade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and expanded the growth point of Marxism theory.But we should know that this theory has no clear and agreed connotation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field and it is not perfect either.Therefore,to deepen the theory research on life world,the Marxism theory of life world must be constructed.The logical premise of the construction is to establish Marx's practical concept as its starting point,to reflect on the contemporary people's real life as its basis and to take people's free all-round development as its core.Only in this way,can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theory of life world be built to guide humans out of the plight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life.

life world;practice;starting point;basis;core

A715

:A

:1006-723X(2015)08-0021-05

〔责任编辑:李 官〕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KS001)

陈道武,男,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2012级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蒋锦洪,男,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建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