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阈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创新

2015-02-25 07:28胡伟光
学术探索 2015年8期
关键词:话语

胡伟光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中国梦视阈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创新

胡伟光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中国梦的提出和阐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创新,这种话语的创新可以从话语叙述的内容、叙述的主体、叙述的对象、叙述的方式等几个方面深入探析,通过中国梦话语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建设”话语的深入发展;推动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换;推动本土话语向国际话语融通等几个方面体现。

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创新

一、中国梦——中共执政新话语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首次亮出了他的执政新话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又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既是今日国人之理想,也是昔日先人不懈之追求。[2]中国梦一经提出立刻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搅动了13亿国人的思绪。这种新鲜的话语表达方式,平民化的叙述方法,把国人的精神追求与共同价值观念熔铸成一句鲜活可人的话语,彰显了中国梦话语的魅力和魔力,体现了新一届执政的中共领导集体的话语创新意识,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正在由传统的说教式、价值灌输式向尊重多元诉求、关照不同阶层的现代性转变。

二、中国梦的话语分析

话语理论认为话语表达会因语流的不同而发生“语流义变”,所以中国梦的话语分析要研究不同语流中话语叙述的内容即说什么,叙述的主体即谁在说,叙述的对象即对谁说,叙述的方式即怎么说。即“研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并且得到什么效果”。[3](P18)

(一)说什么——中国梦的复兴话语

“中国梦是中国志”,中国梦话语表述的主要内容概而言之就是“复兴”二字。所谓复兴就是要恢复中华民族曾经在国际上的辉煌地位,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4](P156~157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历史上曾经“为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四大发明推动人类的进步,唐代文明影响四海,郑和七下西洋向世界传播和平与文明,“康乾之世”工业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6](P186)中华民族只是在近代才走向衰弱,由于外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欺侮,国内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内忧外患使得中国与世界文明的距离越拉越远。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严峻考验。这一复兴是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复兴,是综合国力的复兴。其中最核心的当属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复兴。中国要重现像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和指南针那样能引领世界科技,列入人类最伟大的一百个发明之中的科技发明创造;[7](P79)重现16世纪以前占据300项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中的175项的辉煌。[8]科学技术的复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

(二)谁在说——中国梦的民族话语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2],中国梦话语的叙述主体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全体13亿中国人,还包括旅居海外的广大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既是中国梦的叙述主体,又是中国梦的叙述对象。构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非整个民族齐心协力不能成功。中国梦与美国梦最大的不同也就在于它民族主义色彩浓厚。[9](P183因为在近代遭受的“令人心痛”的百年屈辱,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根的民族,儒家文化沁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它塑造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屹立于世界而不倒的基因密码。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也正在于她继承了儒家文化“家国同构”“大同梦”的基因,传递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因此,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还是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梦。对于侨居海外的华人来说,“民族振兴”也与他们息息相关。因为一个民族在多大程度上被其他民族尊重和公平对待,是由这个民族的母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7](P202)在种族歧视程度大为减弱的今天,世人依然习惯于通过肤色和族群对人分类。这也说明一个民族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有可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所以,实现海外华人在国外有尊严的生活也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对谁说——中国梦的人性话语

中国梦话语的叙述对象是全体中国人,是对解决了温饱,实现了总体小康的13亿中国人的更高追求的激发,是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有益于个人的成长,使人性更完美,使人的潜力得到发挥、追求更大的幸福”,[10](P67)走向超越的“成长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是最深刻的人性需要,“是每个中国人的梦”,[2]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11](P32)中国梦的人性话语强调对个人的关怀,赋予个人梦想的自由,鼓励更多的个体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12](P48)虽然梦这个词的本义是中性的,它描述的是一种客观的精神生理现象,它的短语组合有正面和负面,褒义和贬义之别,区分的逻辑主要看能否实现或者有无现实根据。然而,人是实现梦想的最大变量。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的自觉能动性往往是决定梦想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类的各种伟大发明创造无一不是从“白日做梦、痴人说梦”等看似负面的梦想起航,最后抵达“心想事成、梦想成真”的彼岸。

况且,中国梦要重塑历史的辉煌,有现实的依据可循。中国梦人文关怀的政治理念表现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听取人民的呼声,与穷折腾、搞内耗的年代挥手告别。[7](P49)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奋斗目标。[5]用中国梦的话语“争取赢得民心”。[9](P183)

(四)怎么说——中国梦的大众话语

中国梦话语的叙述方式的最大特征就是以人民群众习惯的方式展开叙述,用贴近群众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述说,因为中国梦本质上就是每一个民众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它原本就是百姓的话语、大众的话语、平民的话语。中国梦也只有采用大众话语的叙事策略,才能把抽象化的理念、说教化的吁求遮蔽,在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个体梦”的追逐中展现其鲜活的生命力。[13]人们每晚都会做梦,每天都会解梦,说梦、解梦是民众生活当中最普通最平常也是最具话语吸引力的活动。现代医学和精神分析学认为做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和精神现象,一个人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做梦。中国梦的大众话语在于说出了人民群众希望过上好日子、住上新房子、找到好工作、生活有保障、生病有钱看、小孩有学上的普遍心声,是对人民群众追求美好未来的日常话语的高度凝练,是民众的代言。正如金元浦所说:“中国梦本质上是人民的梦,它是每一个个体和家庭的幸福梦、富裕梦、安全梦,是公平梦、成功梦、小康梦。”[14]

从以上对中国梦的话语分析不难看出“说什么”表达了中国梦的内涵,“谁在说”阐明了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对谁说”唤醒了中国梦的个体意识,“怎么说”反映了大众的诉求和梦想。中国梦正是在这样的言说当中展现了中共执政话语的创新性。

三、从中国梦的提出和阐述看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创新

中国梦从民间议论、学界探讨到官方的正式提出、阐述,表明执政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及时捕捉社会关切,回应百姓期盼,推动中共执政话语创新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用中国梦的新话语引领整个社会前进。

(一)以“梦”撩人,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建设”话语深入发展

中国梦最能撩拨人心,她包容、承认、鼓励个人梦,是“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11](P29)她带给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2](P42)中国共产党这种执政话语的新探索改变了过去居高临下、灌输教化的思维定势,树立了与民众平等交流、坦诚切磋的心态[15],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建设话语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建设话语已经取代革命话语成为中共执政的主流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代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这些建设话语在不同时期引领了改革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步伐,都是极富时代性的执政话语,但是其话语语境所指向的行动主体单一,主要是对执政党的单方面要求。即要求中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中共做到三个代表,要求中共做到以人为本,要求中共做到科学发展。而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体的人民群众在这些话语当中体现不足,更多的是处于“被代表”、“被发展”的被动地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不仅如此,单方的意识形态灌输式话语还与当今“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时代格格不入,民众对缺乏互动、枯燥单调的口号式政治宣传话语越来越失去兴趣。中国梦话语的吸引力正在于她点中了民众梦想的“穴位”,因而能实现执政党与民众的话语良性互动,“凝聚官方和民间话语共识”。[16]

中共执政话语习惯于强调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方对社会的管控力,有更多的“治理天下”、“管理百姓”的意蕴,一定程度上还是停留在古代官——民的思维模式。中国梦则更多地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自觉能动性,把这种“替民做主”的治理模式转变成“让民做主”。突破了执政党与民众沟通的瓶颈,使得国家的发展不再是执政党一方的事,国家的繁荣不再仅仅是部分社会精英的思考,而是极大地调动每一个国人的积极性,触动每一个国人的敏感神经,激发每一个国人的梦想细胞。中国梦的话语创新还揭示了中国梦的同质性和异构性,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同质性前提之下,承认筑梦之旅的不同、追梦方式的差异,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就业梦、收入梦、致富梦、住房梦、健康梦、养老梦……不啻是一种个性解放、自由筑梦的话语阐述,更是中共建设话语的深入,实现了以往建设话语所实现不了、所达不到的目的:那就是让每一个国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11](P29)

(二)借“梦”喻史,推动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换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7](P470)中国梦的由来也正如此,她“源于古代中国的盛世与近代中国的衰败”。[8]随着时空变幻、场景变化,中国梦的话语语义虽然发生了多次“情景义变”,但是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本质几千年来一脉相承,未曾改变。从《诗经》中叙述的“小康梦”到老子的“无为梦”再到孔子的“大同梦”描述的都是古代农耕文化下中国人“对和平、和睦、和谐美好生活的梦想”。[18]。虽然这种农耕文化曾经孕育过灿烂辉煌,几度称雄世界,但也因其固有的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遭遇了“两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之后,“天朝上国迷梦”被打碎,才有近代仁人志士追寻的“留洋梦”“启蒙梦”“实业救国梦”以及孙中山的“振兴中华梦”。这些梦想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中国至今仍在追求的“现代化之梦”,其实质就是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19]石仲泉说,“中国梦”不是要恢复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而是要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使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8]任晓驷也认为中国梦并非重塑汉代雄风而是要完成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9](P51)乐黛云也说:“中国梦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现代化的新中国。”[19]

对“现代化之梦”的追寻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从传统向现代转换。“中国梦从历史文化领域进入党的执政视阈”,[16]她的历史逻辑沿着民间话语向官方意识形态演进,传统的民间话语经过执政党的加工凝练而成为中共的执政新话语。但是,她在表达上又有别于传统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对话语体系进行了创造性转换,用非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意识形态的内容更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0]使人民群众更容易理解和亲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梦的话语阐释体现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尊重现代社会个人的价值追求,呵护利益诉求不同的社会阶层,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与计划经济时代追求“一大二公”,去异唯同的传统话语告别,“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尊重市场经济不同主体的自由选择。

(三)凭“梦”争鸣,推动本土话语向国际话语融通

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贴近了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21]因而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引起国际社会的共鸣,推动本土话语向国际话语融通。在世界现代史上出现过追求“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与追求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梦”。[22](P228~235)虽然中国梦和美国梦、欧洲梦发源不同、内容相异但追求相似,“都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合作的世界”。[9](P174)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23]。“梦想相通”、话语相近,使得中国梦一经提出便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热议,许多国际媒体认为:“‘中国梦’将萦绕新世界”,“‘中国梦’具有世界意义”。[22](P244)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打造的“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她推动了中共执政话语从本土话语向国际话语的演进,把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用一种全新的话语阐述出来。这种话语的内核是本国的,话语的表述是国际性的,是“所指”的本土化与“能指”的国际化的结合,实现了中国话语恰当的国际表达,用易于被世界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让世界听得懂中国的声音。这样才能“在更广泛领域构建起既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能与国际社会开展有效对话的话语体系”。[21]这种创新的话语表达还能够避开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论争,有利于我们提升国际话语权。

罗宾·洛克夫指出,20世纪末的权力与地位之争是对话语权力的争夺,语言控制权实际上是一切权力的核心基础。[24](P2)而要想获得语言控制权,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获取主动,除了有强大的国家硬实力为后盾,还必须要有软实力做支撑。话语权就是最强的软实力。只有善于把自己的执政理念、执政目标通过一种恰当的话语表达及时向国际社会传播,才能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占据有利地位,以澄清误会、消除分歧、减少“抹黑”、打破话语垄断,提升本国的国际话语权。毕竟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话语体系的思想穿透力、道义感召力和叙事感染力已经成为争夺国际话语权、赢得国际话语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15]

结 语

中国梦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汇聚中华智慧,展现中华志向的执政新话语,既体现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复兴中华民意的及时回应,又展现了一个政党科学判断形势,主动引领民意,保持自身先进性的敏锐嗅觉。用“中国梦”的全新话语撩动亿万国人,使其心向往之、劲向使之、智向倾之。不但用现代梦想的话语诠释中国传统的做梦之话语,实现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转换;而且通过中国梦的话语架起了融通世界的空中飞虹,既让中国梦的话语易于走向世界,又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只是一个像他们曾经一样的逐梦者。中国梦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注定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当中的历史性标识符号,而作为开掘并引领这一执政新话语、驾驭中国梦这一强大引擎的中国共产党则通过这一创新的话语获得了更多的民心,巩固了执政地位。

总之,“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政治话语,中国梦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25]展现了执政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熟练的话语驾驭能力。用创新的中国梦话语凝聚党心民心,消解国际社会的误解、偏见,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创新。

[1]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1).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3]尤金·奈达.关于社会语言学.祝畹瑾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6]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蒋葆英,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7]石毓智.纵横中国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

[8]石仲泉.中国共产党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5).

[9]任晓驷.中国梦:谁的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

[10]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3]周忠元,赵光怀.“中国梦”的话语体系构建和全民传播——兼论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的契合与背反[J].江西社会科学,2014,(3).

[14]金元浦.中国梦的文化精神[J].求是,2013,(14).

[15]李雪,李江源.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提升[J].理论导报,2014,(1).

[16]杜刚,刘福州.执政党视阈下的“中国梦”话语研究[J].理论月刊,2013,(12).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侯惠勤.民族复兴“中国梦”[J].瞭望中国,2012,(36).

[19]乐黛云.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J].社会科学,2007,(9).

[20]辛鸣.“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2013-03-11(01).

[21]蔡名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N].人民日报,2013 -10-10(07).

[22]公茂虹.解读中国梦——一个古老民族的百年梦想[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

[23]习近平.在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09(01).

[24]罗宾·洛克夫.语言的战争[M].刘丰海,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5]唐爱军.意识形态分析框架下的中国梦[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3).

Innovation of the Ruling Discourse of CP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Dream

HU Wei-guang
(Marxism Schoo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Guangdong,China)

The proposal and elabor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shows innovation of ruling discours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innovation can be explored in detail from the content,subject,object,and mode of narration.The advance of China dream stimulates the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the people and promot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constructive”discourse.Besides,it enhanc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discourse to modern one and the connection of local discourse with international one.

Chinese dream;CPC;ruling discourse;innovation

B25

:A

:1006-723X(2015)08-0026-05

〔责任编辑:左安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DJ005)

胡伟光,男,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执政党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话语
画与理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衰老与性别话语——公共话语与私域话语对老年女性的影响》述介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从雾霾议题报道看政府话语与媒体话语的冲突与调适
禁止“话语歪风”——管管那些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雷人话语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