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与中国“智造”的发展研究

2015-02-26 04:06无锡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现代金融 2015年10期
关键词:智造制造业融资

无锡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金融支持与中国“智造”的发展研究

无锡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本文从金融支持制造业创新的现状入手,剖析了影响金融资源在制造业发展中有效配置的制约因素,提出了金融支持中国“智造”发展的对策,以期加快制造业和金融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一、金融支持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对国内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金融支持对制造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也逐渐得到印证。

一是金融支持制造业融资方式多元化。金融支持引导资金投资导向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使其投资渠道更加丰富,投资方式更加灵活。首先,在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的比重逐渐缩小,在外源融资中,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比重和重要程度也在逐渐降低。以股票和债券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的比重和重要性迅速增加。二是金融支持制造业结构升级。金融业借助产业政策与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产业间的资本流动进行调节,使现有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包括金融资源投向、投入要素比例等,从而改变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流向,推动产业的升级优化。一方面,商业性金融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推动市场资金从低效部门流向高效部门,提高投入要素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则主要是通过利率、财政等政策对资金导向进行倡导和补充,引导资金更好的投向高效能产业,矫正和补充市场缺陷。三是金融支持减少制造业市场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的专业技术分析,能够及时、高效地找到具有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的企业和产业部门,然后将金融资本投向该企业或产业,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制造产业结构优化。

二、金融支持制造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指出,为应对全球经济新形势以及我国经济转型需求,我国制造业要加快创新升级的力度与速度,积极面对这场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导向的新一轮科技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目前,金融机构对制造业普遍采取审慎态度,制造业企业融资环境并不是很理想,融资渠道过窄,资金短缺问题依旧难以有效解决。

(一)银行经营理念滞后于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受自身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影响,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与基础建设有关的传统产业部门,这些产业部门往往具有一定的垄断性,风险相对较低,这就造成当前传统产业与高新制造业获得金融支持力度的失衡。制造业尤其是高新制造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这些特征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安全”的经营理念相背,因此,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高新制造业提供金融支持的积极性不高。

(二)缺乏针对高新制造业的发达、高效的金融市场。

高新制造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周期性长等行业特征,同时还具有时效性的特点。从初期创新研发,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充分的金融支持,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一旦资金发生短缺或滞后,造成项目进度拖延,最终将可能使得研发成果在行业中失去领先优势,从而大大降低高新项目的回报率。因此,健全、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是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必要前提,在重视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建立服务高端制造业的高效而发达的金融市场。

同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评估体系中,仍然将企业的净资产、销售额以及产品库存作为信贷评估结果的重要依据,但是高新制造业尤其是处于创新探索阶段的制造业,不可能拥有可观的库存产品与固定资产,这些企业往往无法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评估,因此商业银行应将高新制造业的信贷评估标准与其他传统产业区分开来,制定更科学有效的金融支持方案。

(三)制造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近年来国内劳动力与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以及制造业竞争加剧所引发的“价格战”,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业企业陷入“低利润高融资成本”的困境。2014年国内部分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年息基本维持在11%至12%,而信用贷款的年息则高达14%至15%,高额的融资成本进一步压低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从另一角度看,高新制造业所面临的微薄利润率以及高额融资成本的“两难”境地,削弱了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

三、金融支持制造业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信贷资源配置,降低融资成本。

积极响应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初衷,结合制造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特点,调整银行对制造业的经营定位,优化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对高新制造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金融领域的改革,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可持续发展的新兴领域。商业银行要简化流程、降低融资难度,中国进出口银行可以加大制造业走出去的服务力度,国家开发银行可以增加对制造业的贷款投放力度,为制造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信贷评估体系,保障制造业创新的金融支持。

针对高新制造业领域的行业特征与发展现状,应敦促金融机构尽快建立更科学、合理的信贷评估体系,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同时,也促进金融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这一目标的落实。主要体现为:在政府部门监督的前提下,制造业企业与商业银行充分沟通,展开对相关领域的市场调查,充分了解该领域的投资方向与发展趋势,实现对制造业创新项目的阶段性还款能力与贷款风险的科学、有效评估。同时,引入制造业创新企业的征信记录体系,并按照不同领域或行业分类进行风险评价,减少高新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信息非均衡程度,提高其信息透明度,通过构建完善的信贷评估体系,保障高新制造获得最大限度的金融支持。

(三)创新研发多元金融产品,拓展制造业融资渠道。

我国制造业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依然是银行信贷。因此,应加大、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向制造业提供符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通过融资租赁推动制造业的滚动升级,这一方式可减轻短期资金压力;进一步完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加快制造业进军资本市场,丰富制造业融资的手段;推进产融结合,取得产业与金融协同效应,增强竞争优势,利用产业的资源和品牌优势支持金融的发展,并以金融资本为后盾推动产业资本的发展;通过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以及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金融工具为企业服务。

(四)积极推进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建立。

积极推动建立以民营银行为代表的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机构。区域性中小型银行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特征,同时,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银行具备信息和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可以为制造业提供较低成本的融资需求。中小型制造业或者处于创新初期的制造业企业,企业本身规模较小,其所需的单笔融资需求的金额也较小,由此引起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导致大型商业银行不愿为其提供信贷支持。因此,需积极推动建设和扶持区域性、专门性的中小型银行,以缓解中小型制造业在创新发展中所遇到的融资困难问题。

[1]曲风.“中国制造2025”探秘[J].新产经,2015,4:009.

[2]张辉.装备制造业金融支持的问题与对策[J].开放导报,2013(6):61-64.

[3]王子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4]马晓霞.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9):88-90.

[5]郭淼,陆琳琳.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J].消费导刊,2007,10:051.

[6]宋智文,凌江怀,王健.高技术制造业金融支持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5):166-169.

(课题组成员:朱鸽、徐欣、胡均如)

猜你喜欢
智造制造业融资
蓝月谷“智造”幸福生活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山东智造”闪耀冬奥会
融资
融资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7月重要融资事件
中国智造
5月重要融资事件
3D打印智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