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语境下社交网络的认同探究
——基于人人网的分析

2015-02-26 09:48李冶陶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4期
关键词:认同感群体社交

李冶陶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圈子语境下社交网络的认同探究
——基于人人网的分析

李冶陶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变革与普遍应用,人际关系网络化成为一种趋势。网络人际传播学者贝斯认为,人们通过网络活动,重新塑造自己的社会形态。只要人们愿意,可以隐藏起不愿为人所知的自我;同时又展现被压抑未被展示的自我。交往本质是一种在群体里面的表达和获得认同的心理需求。这一观点表明,社交作为一种圈子,“认同”是其重要特征。在Web3.0的共享时代,互联网作为媒体新锐,为人类的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范式。人人网作为我国社交类网站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对于新媒体在拓展和维系人类交际网络的平台作用方面极具传播研究的价值。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域,并且能在这个相对开放的空间里与他人进行访问式流动。本文基于对人人网以电脑互联和手机互联为平台的受众群体行为及心理分析,试阐述受众通过新媒体获取的认同感。

1 人人网使用主体特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助力企业发展,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该《报告》同时显示,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作为媒体新锐,互联网在其发展的短短十数年中就拥有了如此大的普及度,足可见其影响力。根据凯度发布的《2015中国社交媒体发展报告》,社交媒体用户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日趋主流。社交媒体用户在城市居民中的百分比已经从2013年的28.6%上升到2014年的34%。社交媒体用户年龄结构呈现多元化:90后成为最大人群,70、60、50后份额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人人网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实名制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平台,其注册用户在2015年1月已增长至3.2亿,其中82%为大学生,可见其受众主要为青年群体。

人人网在2015年推出灰度版,摆脱过往内容通过分享进行小圈子传播的途径,以全新的内容直达方式,为原创者提供展示的渠道。此前人人网的用户对其养成了两个固有认知——第一是找到认识的人,第二是认识想认识的人,这对圈子拓展形成限制,不利于优质内容的广泛传播。灰度版保留了实名制,但对想认识的人的特征进行了放大。同时,人人网用户可以通过推荐的内容轻松地找到年轻人中的红人。人人网红人用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名流,但他们很有能力,在年轻人的圈子里边能够创造出很多有趣和有用的内容,通过对这部分人所制造内容的放大,能够增加用户对人人网里边一大堆优秀的年轻人创造的内容的认知。这些改变,有助于价值内容广泛分享传播,有助于提高用户粘性,方便用户找到并结识更多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

2 圈子文化语境下凸显认同感需求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助长了人们传播方式的多样和传播行为的活跃,使社会价值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状态下,信息的准入和获取门槛相对降低,使话语权的表达下放到了个人,这一较传统媒体来说相对开放自由的流通形式,使主体逐渐呈现多重化、散播化和去中心化,使集聚的群体不断进行着瓦解和重构,这样,流动性的增强使人们的认同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正是在这样一种相对宽容的社会和媒体环境下,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和信息量的剧增使人们面临太多的选择,也极容易使自己淹没在大众化的潮流中。青年一代作为新媒体技术的最大使用者和受益者,在信息膨胀的环境下既能将新媒体运用得如鱼得水,又易受新媒体的多重冲击而变得不知所措。因此,这一群体尤其强烈地需要一个凸显自我存在的平台,互联网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人存在于社会就离不开与他人产生关系,并希望自己为他人所认同,找到一种“归属”。SNS正是基于一种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寻找一种自我存在和归属的需要而建立并发展壮大的。从国内社交网络人人网受众群研究来看,其活跃用户主要为19-25岁的青年人群体,他们通过使用人人网来满足联系交流、放松娱乐、信息共享等沟通需求。笔者认为,其实质就是希望以此获得一种“被见证感”,即通过在人人网的一系列操作展示自我,使自己被见证、被关注,获取个体的存在感;若操作还能成功产生与他人的互动或对他人施加影响,就是更进一步的“被认同感”的满足。在人人网这个真实的人际关系平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交际网络,这些人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生活状态、奋斗理想、兴趣爱好,即有共同语言,甚至由于其实名性而大多数相识,因此这类人超越空间地自觉聚集在了一起。同时,这个交际网络一旦建立,又具有相对的排他性,外部的人将很难渗入,因此它又具有一定的稳定。稳定性的确立保证了影响力的显著,进而凸显自我存在,自己的观点和行为通过展示可以对他人的思想和行动施加影响,从而进一步确认被他人的认同。

3 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实现身份认同

人人网以实名制为基础,为用户提供新鲜事、日志、相册、状态、分享、礼物、社交游戏和公共主页等丰富的产品,在与他人的联系中保证自己的“被认同感”的满足。它所开发的各种功能都是基于一种交流的需要,而交流最终的指向,笔者都将其归为认同感的获取。

那么,人人网如何有效实现和满足受众的认同感?

首先,人人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名制。相较于国内其他社交网站的匿名登录,人人网独以实名注册、实名登录为基础,且在其受众群中大多数为白领阶层和学生,这样的人际关系使信息传播更加可信可靠。身份的确认,保证了在虚拟世界的一种真实存在感和安全感。正是基于实名制这一基础,用户的“被见证”才变得有意义。

其次,通过一些基础功能提升用户的认同度。一是状态的编写和转发,通过随时更新自己的心情、想法和正在做着或关注的事情来实现自我表达和展示而展示自己的实质就是渴望被关注;同时,希望通过他人的回复或转发来进一步确认自己是受关注的。二是对日志、相册、音乐的上传或分享,使自己活跃在新鲜事的页面上,赚取他人的点击率,增加访问量,传达自己的存在的信息。三是通过一些社交游戏、公共主页和投票,以参与的方式主动融入群体,既消解孤独,又表明自己的存在。

最后,人人手机版的开通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用户的彼此认同感,可以说手机版是人人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阶段。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上网成本的降低,手机上网越来越便捷化,我国手机网民中,社交应用是用户在移动端的主要应用之一,移动用户中有60.2%的人在使用手机社交软件,且手机自媒体的作用还在不断凸显。根据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引喻,手机可以说是“脚的延伸”,确保了移动状态下的自媒体传播的顺利进行。2008年3月,人人网的前身——校内网正式开通手机版,这确保了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登录人人,通过手机发状态、传照片、写日志,并与好友保持联系。这种即时性使用户充满了现场感,且便捷的人人网手机客户端大大提高了用户对该网站的黏着力和用户的活跃度。这一切都使用户的认同感前所未有地强化。2015年,人人网客户端在转型图片社交应用之后,发布了《2015图片社交用户报告》,首次对年轻人的各类图片社交行为和习惯进行细致和全面的盘点。结果显示,在图片社交平台上红人美女的照片是最容易博得用户眼球的,尤其是关注人数很高的网红和人像摄影师发出来的照片,更能获得海量的关注度,而点赞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照片也均是此类,尤其是在人人网客户端推出了无限赞功能之后,很多女孩的照片都能获得上万个赞。

4 社交网络青年群体的认同反思

人人网用户的认同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其他一些如FACEBOOK、Myspace、开心网等社交网络以及博客、微博客等传播平台也成为了受众寻求被认同的场所。这些新媒体前途大好,很大的原因正是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即受众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表达自我,展示自我,从而得到他人的回馈以实现对自我存在感的确认。那么,人人网的主要用户群,即本文所界定的青年群体(19~25岁),为什么希望得到“被认同”呢?这个时代的社会特征决定和影响着新一代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里,经典权威不断被消解,青年人出于凸显自我的需要而追求特立独行,希望有一个私人空间再造一个自己想要的“自己”,摆脱束缚,来传达和维护自我个性,并在他人的观看和反馈中寻求一种被确认,即确认一种自我的存在感,谋求别人的在意和认同。

SNS对于维系人际关系,拓展人际网络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人人网上,通过反复被他人见证,可以有效提高自己在这一特定社交圈的知名度,加深他人对自己的了解,对今后的人际交往具有无限潜力。马斯诺需求的五个层次中,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类进一步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精神世界包括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被见证感”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是现代人在价值观泛化的背景下实现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显性方式。人类天生具有自我表达的习惯,在私人空间的自我展示能够通过他人关注和反馈变为一个互动空间,当参与互动的人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集聚时,就成为了公共的互动空间,这使个人的被认同需求无限加强,有效地实现自我存在感。

“认同需求度”在人人网上最显性的体现就是好友的访问量统计。访问量的统计对于用户更新自己的主页,令用户活跃在社交网络内具有激励作用,但一旦据此形成盲目的炫耀和攀比心理,就会歪解了社交网络维系朋友的功用。毕竟人人网的实名制并不能保证人人都是真正的“实名”,其认证环节的疏松也为希望匿名登录的人提供了机会,甚至还存在一人注册多个用户名的情况。毕竟身体不在场,行动也就相对地不受限制,因此用户可以有选择性地呈现自己,通过网络改造一个自己想要的“自己”,而这一旦超越一定限度,就会滋长人的欺骗心理,要么企图粉饰自己要么极端丑化自己,或以另类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关注度的攀升,这都是有悖于正常的社交的。因过度追求网络世界中的“被认同”而上瘾也是青年群体突出的问题,青年群体的自制能力不高,很容易沉迷在虚拟的社交圈中,通过刷新页面、查看自己主页的访问量,打理自己的主页等方式获得一种不真实的“被认同”,这反而忽略了自己的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交际,使自己隔离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而越来越变得孤独,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李冶陶,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认同感群体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社交距离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