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品德教育的“助力器”

2015-02-26 15:3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中心小学张征红
新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助力器品德教育品德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中心小学 张征红

体验:品德教育的“助力器”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中心小学张征红

【摘要】品德教育必须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亲学生、亲生活;通过课程的多元整合,教育的多维融入与渗透方式,走出说教的围城,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空间的优质德育资源,最终生成道德行为的生命体验过程。

【关键词】品德教育多元整合多维融入

品德课程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小学德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有生命涌动和心灵追求。从家庭走进学校,走向社会,他们的生活空间随之拓展,并开始对公共生活产生兴趣,且具有一定的参与意识。由此审视小学德育课程和德育对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定生活化与体验性是小学德育课堂的主要走向。

一、开拓生活空间,建构道德认知体验

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生活是品德教育资源的生成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现实的生活空间具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即学生身处的生活背景、经历的生活情境、感受的人物事件、形成的生活经验、建立的真情实感、积淀的儿童文化、观察的思考结果等。来自学生真实生活的教育内容,充满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可给学生以教育的亲和力,呈现过程体验的生动演绎。这便是生活中存在的德育资源对《品德与生活》教育的价值所在。品德教育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首先要做好德育载体的生活性与体验性建构。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生活空间选择涉及人文的、人性的、道德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的、文明礼仪等内涵的生活素材,运用教育的智慧和艺术,通过精心加工,对《品德与生活》教材的重组、充实,使教育载体具有丰富学生对生活文化、品行、情感的心灵体验,优化其心智结构的功能。

小学生的可塑性大。教师振振有词地说理,他们似乎一听就晓之,什么是真、什么是美、什么是善,怎样做对,怎样做错;教师要是问起来,学生都会给出一个个满意的答案。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却总会出错,行为习惯表现不能让人称心如意。学生这种“知”与“行”不能合一的表现,验证了品德教育“说教”的苍白无力。道德认知重在身心体验。经历心灵深度体验的道德认知方可见于“行”。泛泛而谈的大道理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因为其缺乏心灵体验的牵引力,娓娓道来的“金玉良言”往往也会付诸东流。

常熟钱丽霞老师《在餐桌上》的教育演绎了品德课堂的“生活化”。她的教育可给我们很大的启迪。课始,老师问:“有没有小朋友没吃早饭的?”

生:没有。

师:早上你们吃了什么?

(生纷纷举手)

师(小结):吃饭的学问可大呢。走,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吃自助餐,请小朋友给自己选一份早餐,注意不争不抢,做文明的小客人。

(教师带学生来到模拟餐桌前,学生可感兴趣啦)

(五分钟后)

师:你们都选了些什么?

生1:我选了牛奶、鸡蛋、西瓜。

生2:吃不饱的。

生3:最好再加一份面包。

师:好建议,早上可要吃饱学习才有精神。

生1:那我选面条、面包、鸡蛋、粥、花生、牛奶、西瓜。

(生惊呼)

生2:太多了!

生3:肯定吃不完,太浪费了!

师:一顿吃这么多,你的胃可要向你“抗议”哦。重新选一下,要能让你美美地、舒服地吃一顿。

(生重新挑选,选了适量的面包、牛奶、鸡蛋、西瓜,其余学生鼓掌)

师:吃饭是门学问,掌握了这门学问,对身体才有好处呀!

(学生纷纷点头)

整个课堂教学驾驭的是生活德性认知体验载体,学生与老师在课上一起进行“生活学习”,心动引发情动,情动导致行动。教育彰显生活性与体验性,不作刻意追求完美,而是用心去达到一种淡化教育痕迹、润物无声的境界。

二、建构实践活动,丰富道德品行体验

道德认知是一个心灵体验过程。教育的潜移默化需要由文化和智慧建构的载体,更需要通过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活动不断生成心灵体验过程,从不同的生活层面,有层次、有联系、多渠道、多维度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基于现代文明社会建设和幸福生活的创造要求,德育实践活动可以从生活德性和行为习惯两方面切入,培养学生正确的公德与私德、责任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德育实践活动可以是合作做一件事,如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主动承担责任;或参与一项社会公益实践,让学生学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或参与体育、技能、才艺的比赛,学做挑战勇士;或举行文娱联欢,富有生活情趣的野炊、游览或参加军训;或是读书等。引导儿童获得经验,形成体验。内涵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彰显的是课程整合和教育融入与渗透构思,采用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体验”的教育方式,顺应了小学生道德认知的需要,满足了小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期待。

2.教育实践活动诠释。我校青年教师朱振娟执教的一年级品生课《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有一个环节,以《照镜子》的游戏活动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了现实生活镜头中。她让所有学生两两相对,边拍手边唱儿歌:“镜子镜子照一照,看我坐得

对不对!”孩子们都兴趣盎然,个个坐得腰板笔直,又仔细地观察对方;因为游戏活动一结束,每人还得指出对方坐姿不对的地方。一会儿,孩子们纷纷举手:“他坐的时候,肩膀一高一低。”“他的双脚没有并拢。”“他的头没摆正。”……接着,是另外两个“立、走”的“照镜子”游戏,大的游戏活动分解为三个小活动,通过“做一做,评一评”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坐、立、走的姿势更标准了,课堂教学真正达到了有效。

品德行为教育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方式,有效突破了以往品德课堂苍白说教、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使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呈现心灵和谐律动,使学生在动态生成中经历生命体验。

三、采用多元评价,实现道德愉悦体验

道德行为的多元评价可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体验过程的持续生成、心灵体验的进一步深入。师生、生生全员参与的评价创造的是一个平等民主、精神自由、个性释放的道德行为体验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师生、生生真情互动,认知冲突引发的争议和思辩使个体走进自我的生活,走进自我反省。道德践行的自我反省是道德行为认知体验的一个高层次。在信息输入刺激状态中的自我反省,会使学生检点自我的德行和行为,以及生活的智慧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心智结构优化,并积蓄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力量。这其中还要注意两点——

1.评价给学生以适当的鼓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增长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多样性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如尊重优异表现的“高难度的问题都解决,掌声鼓励”,激励谦让的“谢谢你把机会留给了别人!”,有真善美引导的“你很有爱心,是我们大伙儿的榜样!”,有表扬集体的“你们都聪明极了,小猴都比不过你们!”,等等。话语情真意切,句句包含着深刻的激励意义,让学生动心动情。

2.评价激励引导物质与精神生活和谐律动,使品生课融进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身心体验中。笔者听过张家港蒋老师的一堂精彩的品生课——《我要攀登》,其间的精彩激励让人记忆犹新。蒋老师问:“孩子们,攀登累不累?”“累!”孩子们异口同声。“来,送你一顶遮阳帽,前进脚步别停下!”“送你一支冰淇淋,凉快凉快再攀登!”“送你一把遮阳伞,遮住烈日继续攀!”……老师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地用纸板画出了各种漂亮的图案,再剪下,成了一件件既精美又适宜的课堂小礼物,整体课堂气氛别提多棒了。

有创意的、赞美的、富于启发和诱导性的激励评价,贴近学生的心智,使我们的课堂更宽松、更和谐,也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做了准备。

德育课程回归生活,德育才能亲近学生,增强生活性和体验性,通过新理念、新方式,生动具体演绎教育的爱、教育的智慧和艺术,追求品德教育本真,才能走出传统德育说教的“围城”,才能优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心智结构,让美德占据学生心灵。

猜你喜欢
助力器品德教育品德
真空助力器带制动主缸总成耐腐蚀性试验
基于故障树分析的直升机助力器卡滞故障诊断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新加坡小学品德教育目标刍议
试论助力器在商用车变速箱上的匹配与应用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考虑助力器动力学的舵系统结构非线性颤振特性分析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