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战地报道的“铿锵玫瑰”

2015-02-26 18:48丁莉莎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北京100013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

丁莉莎(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北京. 100013)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战地报道的“铿锵玫瑰”

丁莉莎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北京. 100013)

摘 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顾历史,我们会铭记和缅怀那些为世界和平而捐躯的战地女记者,她们用血肉之躯去捕捉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侵略行径,让世人见证历史真相不容篡改。对于以任何政治图谋和借口企图否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行径的言行,中国13亿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绝对不会答应。

关键词:二战胜利;抗日战争;战地女记者

纪录片《二战启示录》中有几个镜头至今难以忘怀,那就是战地女记者冲锋在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用一个个镜头、一卷卷胶片为后人记录了战争残酷瞬间。

二战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是电影中两军对峙的交战态势始终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特别是那些战地铿锵玫瑰——女记者报道新闻的身影仿佛就在昨天。自从1854年2月,英国诞生世界第一位随军职业战地记者威廉·拉塞尔时起,千万名记者走入战争的殿堂,以他们的战争日记、报纸照片、战后回忆录、长篇通讯,铭记炮火纷飞、激烈对抗、残酷厮杀,以及在这些中间不灭的希望、和平。例如,中国战地记者萧乾,1939年8月31日奔赴战火洗礼的欧洲战场。1949年9月,德国空军狂轰滥炸伦敦时,萧乾用手中的笔把战时伦敦的被炸场景记录下来、展示出来,成了那个时候国内读者了解欧洲战况和战时英国的一个窗口。

二战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口头语是美英苏,而中国英勇抗击日本的行为和贡献一直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近年来,随着抗战记者留存的珍贵照片和历史资料的发现,西方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清醒的认识。西方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改变了东亚与世界的政治格局,有力地消耗了日本军力,改变了日本的“北进”计划,延缓了日军的“南下”步伐,为苏美英等盟国赢得了宝贵时间。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中国抗日战争在为同盟国而战,也是为世界而战。中国远征军数十万人,两次入缅配合盟军作战,历时3年多,直接打击了侵缅日军,解救被围困的英军7000余人,解放了缅甸大部地区,消灭日军5万余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伟大贡献。

一、欧洲战场:西方女记者还原二战境况

战地记者,是指专门从事战地新闻采访与报道任务的军地记者,具体可分为随军记者和独立记者。战地报道则专指战地记者根据亲眼所见所闻撰写的战地报道,它不同于战争新闻。战地记者坚持时间就是效率的原则,要求快速、客观和公正地将战争新闻宣传报道出去。正是基于他们从事高危职业发出和平的声音,人们才知晓战争的真相,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血腥,更深刻地体会和平的难能可贵。目前,世界并不太平,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女记者出现在战乱地区,发来前线报道,但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却很少见。据资料显示,1970年之前战地记者中女性只占到了6%。在新闻报道方面,二战为美国妇女提供了战地报道机会,涌现出来一些出类拔萃的女性,包括记者、编辑、评论家、出版商、印刷商等。由于美国性别歧视,有些具有丰厚经验的美国女记者,被限定在所谓的“妇女新闻”之类的新闻报道上。只有极少数女记者闻名世界,让人刮目相看。例如,玛格丽特·富勒、简·斯威斯赫姆、安娜·本杰明、佩吉·赫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佩吉·赫尔。她于1917年奔赴欧洲战场,所报道的战地新闻均发表在《芝加哥先驱报》上,备受法国各界欢迎。而男性记者赫赫有名较多。例如,以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闻名于世的厄尼·派尔,他于1945年被日军枪弹击中牺牲。派尔在枪林弹雨中捕捉的一线报道,生动鲜活地向世人展现了二战中美国大兵的英勇形象。英文《中国日报》4月14日刊登美籍记者兰迪·赖特讲述父亲二战经历的文章《一场血染的黑白战争》。该文揭露日本南京大屠杀暴行,并指出,事实不会因为日本修改教科书表述而被抹去。日本的态度是在背叛和欺骗自己的后代,不仅是对中国人、朝鲜半岛人民的侮辱,也是对美国人的侮辱……我了解到日本在南京对平民犯下的暴行,受侵害的包括老人、妇女、少女、儿童。黑白新闻影片记录下了一座死亡之城。70年前,被人们称为“诺曼底登陆的女子英雄。”女记者玛莎·盖尔霍恩在给美国军事部门一封信中说:新闻报道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想看而看不到战况的千百万美国人来说,我就是他们的千里眼。她在二战中报道最有影响力的独家新闻写道:她偷偷地登上一艘医疗船到达诺曼底,把自己反锁在厕所里,成为第一个报道这场突袭的女记者。李·米勒1940年大空袭中,她出门走在伦敦的大街上,用镜头拍摄因空中狂轰滥炸带来的严重破坏。1942年,她委派成为《时尚》的一名战地记者,并在《时尚》写道:“我隐蔽在位于城墙下一个德国人的防空洞里。我的脚后跟碰到一只死人手,我诅咒德国人对这座美丽的城镇造成的破坏。我捡起那只手,把他扔到我的来路上,并跑开,那条路划伤了我的脚,撞到了摇晃的石头推上,血流了下来。天哪,太可怕了。”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例如,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

二、亚洲战场:中国战地女记者成为“花木兰”

中国俗话说:战争“让女人走开”。那么在二战亚洲中国战场上,中国女记者却没有远离战争,反而成为战地记者?因中国古代存有男尊女卑社会习俗,中国女记者从抗日战争到信息化战争走出了一条经历战争洗礼之路。抗战爆发后,数以万计青年妇女被迫奔赴全民抗战的伟大实践,并采取多种方式为争取抗战胜利支前。例如,赵一曼。在这种恶劣环境中,1937年10月,八路军在延安正式成立战地记者团。10中旬,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总会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工作指导方针等问题召开专门会议。10月20日,在长沙正式成立国际新闻社。1938年黄薇访问延安时,她当时被这里抗日精神所鼓舞,一心想留在延安学习,但毛泽东同志鼓励她继续当记者,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向海外华侨宣传中国抗日精神。在毛泽东同志鼓励下,她最终放弃自己的想法,走上了战地新闻工作的道路,从此中国首次出现了战地女记者的身影。胡济邦,她是苏德战场上唯一持有外交官护照的中国女记者的佼佼者,据说她跟苏联元帅斯大林在一起时说俄语,跟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英国首相张伯伦、丘吉尔在一起时说英语,跟法国总统戴高乐说法语。她还用流利的匈牙利语采访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匈牙利总书记卡达尔。同时她还会日语、拉丁语。在苏德战场上,胡济邦真实地记录下许多战时的实况。1943年,胡济邦在去斯大林格勒路上,亲眼看见该城市被德军炸成一片废墟。胡济邦于1945年5月9日在二战胜利之际写下了《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的文章,再一次唤起二战的记忆。

由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局限性,中国妇女战地记者还处于萌芽发展时期,她们通过模仿男性的方式奔赴战场。据资料介绍,晋冀鲁豫分社女记者曾克,当时已经是孩子的母亲,且身体十分虚弱,组织研究决定不让她随军南征,可她坚决请缨,经刘伯承、邓小平特批,终于加入参战部队。戈扬,她是一位既拿笔杆又拿枪杆的女战士,为抗战胜利撰写了大量鲜活报道。而拿枪的战地女记者只是当地一个缩影,并非只有她自己。1940年1月22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延安分会召开第三次会议。2月7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延安分会向全国通电,反对“日汪密约”。3月1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太行分会出版会刊《记者通讯》。3月3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延安分会举行报告会,邀请来自华北抗日前线的记者刘白羽做专题报告,传达战地新闻工作具体要求。3月11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晋察冀边区分会成立。7月,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总会电告晋察冀区、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延安等分会,研究决定成立总会北方办事处,主要负责长江以北敌后区域及陕甘宁边区新闻记者学会的工作。1941年1月1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派记者到抗日前线129师386旅进行战地采访,受到陈赓旅长亲切接见。1942年4月2日,毛泽东及《解放日报》社长博古在杨家岭召开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就新闻工作发表重要讲话。5月,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北方办事处主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何云等50多名编辑、记者和报社工作人员牺牲、失踪或被俘。10月10日,国际新闻界朋友、德国著名记者希伯在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反扫荡中不幸牺牲。抗战时期《星洲日报》的特派记者、爱国华侨黄薇,她作为武汉记者团中唯一的女性在徐州前线战地采访时,为了战地采访便利,而且不被人发现她是女的,她断然把头发剪短,把衣裙换上军装,变成了一个战士,堪称抗日前线的“花木兰”。

女记者带着对男性不服输的勇气,在战地采访中自然而然地向男性看齐。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激发她们从事战地新闻工作的毅力,同时战争也成就了她们战地“铿锵玫瑰”的美梦。在这种同男性记者竞争模仿中,她们有时为抢第一条新闻、拍第一张图片,难免会遭到敌人袭击。1943年5月4日,山东省各界沉痛追悼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山东分会会长、《大众日报》社长李竹如同志在战斗中牺牲。1944年6月9日,苏北新闻界举行联席会议,决议加强战地报道工作。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行21人抵达延安。1945年6月24日,华北新闻界通电,建议成立中国解放区新闻记者联合会。6月28日至7月10日,陕甘宁边区、晋绥解放区、晋察冀边区、太行区等地新闻界和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延安分会、晋察冀分会、晋绥分会、太行山分会均复电,表示赞同成立中国解放区新闻记者联合会。7月12日中国解放区新闻记者联合会筹委会在延安成立。

三、冷战以来:战地记者与死亡相伴

战地记者是一个富有挑战的高危行业,但也是一个与死亡相伴的危险职业。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时至今日,战地女记者以惊人的勇气、毅力和卓越的表现,在近20年中争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记者殒命冲突现场。战地记者的生存条件恶劣和工作环境艰苦,既有可能遭受炮火的袭击,又有可能遭到搜身、毒打甚至遭到非法关押、绑架劫持。实践证明,深入前线阵地采访,面临着生命危险,难免会流血牺牲。据报道,二战中,《消息报》有44名记者牺牲。据美联社报道,1965~1975年越战期间,共有71名记者因报道这场战争而遇难,其中在柬埔寨遇难的有34人,越南33人,老挝有4人。截至目前,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战地记者遇难人数最多的战争。在越战中遇难的71名记者中,来自美国、法国和日本的最多。其中20人来自美国,14人来自法国和日本。波黑内战前两年,死于巴尔干地区的各国记者约68人。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伊始,就有两名西方记者丧生。而在贝尔格莱德,南联盟有10余名记者殉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女记者首次上了牺牲名单。2007年9月15日,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病逝,享年77岁。据报道,法拉奇10岁起就“参加了革命”,给抵抗运动放风、传递情报,还曾把逃出法西斯魔掌的盟军士兵领到安全地带。这种勇敢的性格为她日后成为著名记者打下了坚实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期,她奔赴越南战场,多次被弹片击中,但总是有惊无险、化险为夷。其中,最危险的战地采访是在墨西哥。1968年在奥运会举办前夕,墨西哥发生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法拉奇在采访政府派兵镇压时身中三枪,被士兵拖着头发拽下楼梯,扔在大街上。但她临危不惧、大难不死,被人救了过来。正由于她先后报道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重大冲突,成为当代最著名的战地女记者之一。

四、局部战争、武装冲突:世界女记者军中马前卒

20世纪80年以来,世界冲突和局部战争接连不断,中国女记者主要经历柬埔寨战争和中越边境反击战的洗礼。中越反击战中首都女记协曾组织记者团到老山前线采访,显示出女性对战地采访的自强自信精神。柬埔寨战争中,女记者蔡锡梅两次参加新华社记者组奔赴前线。中越边境反击战,唯一代表《光明日报》的女记者吴力田拍摄不少颇有影响力的照片。20世纪90年代,北约轰炸南联盟,中央国际广播电台的王智敏赢得了“身穿‘CRI’服装的战地之花”的评价。这个称呼赢得女性战地记者的一席之地。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新华社女记者黄文是中国第一位前往国际战场的摄影记者。香港第一位战地女记者张翠容,历经15年,跑遍世界局部冲突地区,于2001年出版记录她战地采访心路历程的《行过烽火大地》。新华社记者女邵云环,1990年到1993年首赴贝尔格莱德,1999年主动请缨再赴南斯拉夫,为世人报道北约空袭南斯拉夫的事实真相。同年5月7日在北约空袭中国驻南大使馆事件中以身殉职。伊拉克战争中,闾丘、露薇等5位女记者成为凤凰卫视战地报道的主力军,她们报道技术水平、能力素质比起男记者丝毫都不逊色。特别是闾丘,被人称为战地玫瑰。2001年她三次入阿富汗、伊拉克,成为中国战地记者第一人。2003年3月7日,《国际先驱导报》大篇幅报道《谁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一文,刊发3篇新华社战地女记者洪漫、周轶君、张兰华分别从科威特、加沙、巴格达发回的战地报道。同样表现出色的还有中央电视台的梁玉珍、20世纪就以战地报道著称的张翠容等。

近年来,在这个曾经属于男性报道的境地,战地女记者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参与次数不断增多、人数规模逐渐壮大、社会影响力越来越突出。外国战地女记者们经常奔赴烽火弥漫的战场,特别是在阿富汗、科索沃和伊拉克、叙利亚,她们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将第一手的战地报道公之于众,让世人了解战争的残酷惨烈和生命脆弱。2009年1月7日,几名女摄影记者出现在加沙地带北部的炮火隆隆的战场上。据1995年《参考消息》报道:从波黑战场回来的女记者们应邀出席一个研讨会,讲述各自经历。听众恍然大悟地发现,女记者并没有因性别歧视而影响战地报道。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日战争正面战

场(下)[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2]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抗日民主根据地与敌后游击战争[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3]邱钱牧.中国民主党派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4]殷啸虎.近代中国宪政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军言.二战记者重返中国[J].军事记者,2011(12):44-47.

[6]王黎燕.二战开放在战地的第一批“玫瑰”[N].人民日报,2014-6-10.

编者按:

在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今天,并非只有军事政治为唯一桥梁与世界各国建立沟通通道,不容忽视地,文化输出这一软性力量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期的专题,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地剖析了树立国家形象的重大意义。从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到美国“电视剧”中的华人形象以及在“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下,国家在树立国际形象中又有哪些优势与不足呢?希望这期的专题讨论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丁莉莎(1980—),法学硕士,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编辑记者。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6-0001-02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第一卷)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可喜成果——“抗日战争史丛书”首批著作出版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抗日战争研究》创刊三年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简介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