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央视春晚中的民族国家形象建构

2015-02-26 18:48刘辛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024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对外传播

刘辛未(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试论央视春晚中的民族国家形象建构

刘辛未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摘 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或“春晚”)作为中华民族的除夕“狂欢”,也是“建构民族共同体”的手段之一,其本身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审美价值。本文从春晚自身的特性与优势、对内对外国家形象塑造两大方面,具体阐述了“春晚”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在集合中华文化精粹、传播与弘扬民族精神的潜质、建构国家形象和对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央视春晚;对外传播;国家形象;民族共同体

央视春晚是80年代中国电视人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中国文艺特色的演艺模式,尽管在过去的30多年间央视春晚毁誉参半,但其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宣传的重要窗口,担负着对外传播的重任。国家形象的概念在国内学术界有不同理解,《国家形象论》主编管文虎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1]内部公众的意见具体反映为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程度,而外部公众的评判则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国在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与他国交往过程中给外部公众留下的一种综合印象,是国家实力的衡量指标之一。

一、春晚作为国家形象传播途径的特性与优势

节庆文化的世界性、春晚自身的民族性与开放性等因素成就了央视春晚的社会政治功能和对外传播功能。

(一)从圣诞节到春节:节庆文化的世界性

春节渊源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自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祖活动开始,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民俗特征最为浓厚的节日。在世界范围内,“春节热”也成为“中国热”之后又兴起的“中国潮流”。在亚洲地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等国家,春节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除了亚洲地区以外,春节也是其他地区广大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在英国,伦敦市每年都会举办“中国在伦敦”的活动;美国邮政局每年到农历新年时则会发行生肖邮票;而在有“世界大都会”之称的纽约,自2003年开始,纽约市议会就将中国农历新年纳入了公共假日。春节所代表的中国魅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其所传递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越来越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

类比西方的圣诞节,其最初只是宗教节日,但是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世界性节日,这种带有宗教因素的节日推广到非信教国家和地区,加上商业的包装和宣传,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时尚娱乐性节日。因此,节日文化并非以宗教信仰、民族差异为阻隔,节庆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也可以是世界的。以“圣诞节”现象反观中国的春节,国家、民族、语言也并不构成绝对的传播障碍,春节现已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各地人们所接受。而春晚则直接根植于传统的春节节庆文化,用电视文艺的方式展现传统年文化、表现风俗民情、展示民族风貌、颂扬高尚品质、倡导社会价值,并借助于其文艺晚会的特质,成为世界观众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是展现民族文化及民俗风情的绝佳平台。

(二)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春晚的民族性与共同美

春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丰富的民族元素和传统色彩。从春节联欢晚会本身的构成元素上来看,无论是舞台布景的构成,抑或是节目展演的内容,都始终在对“中国元素”有明确的重视。央视春晚每年都会有大量反映传统风土民情的民族歌舞,注重运用中华文化符号,如戏曲、诗歌、武术等。2015年羊年春晚中《中华好儿孙》就融入了大量的中华诗词和文学典故,创意武术节目《江山如画》更是突出了我国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春晚还在舞美、灯光、动画等技术中,重视“中国红”、灯笼、丝绸等民族特色元素的运用,成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舞台。春晚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件儿”进行视觉创意处理,进行艺术化的呈现,从而勾连起民族“天涯共此时”的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借助春晚的传播平台,这些中国元素也将得以贯穿时间、横跨空间地广泛传播。

一种民族性包含着较多的人类性、共同美,因而它就超越了褊狭和怪异,其民族独特性就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为世界各民族所理解和接受。[2]能够走向世界的文化一定是具备较多的人类性、共同美的,从春晚的主题和节目当中,我们就可以发掘到很多人类性和共同美,春晚传递出一种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依恋与追求,渗透了一些共同提倡的社会公德。春晚首先注重的是家人之间的亲情感受,感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顺、歌手本位的人伦温情;并依次向外推广,注重亲朋好友之间、邻里乡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在更大的圈层上它追求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神州大地上的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人。[3]从历届春晚的主题定位上不难发现,春晚强调的除了民族性较强的家国之感,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具有世界性的人文主义情感,是全世界人民共晓共通的伦理道德情感,这意味着春晚具备了为世界观众所接受的潜质。

(三)开门办春晚:春晚的开放性与国际化

春晚舞台不仅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民族美”,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开放胸襟与气度。一方面,春晚在形式上是开放的,草根平民的登台和外国友人的亮相让春晚从一个星光熠熠的舞台变成全民参与的梦想之地;另一方面,春晚在内容上是开放、健康的,春晚的节目类型很广泛,从少儿元素到流行文化再到京剧国粹,可谓“老少咸宜”。以“开门办春晚”为指导原则的春晚,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开放自我。1988年,南斯拉夫的卡尔罗作为春晚上的第一个外国演员亮相,他和中国相声演员常宝华等表演了群口相声《对话趣谈》,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诠释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他的出现拉开了外国人上春晚的序幕,也是春晚发展史上的一大创新性的开始。[4]春晚经历了三十年多的发展,从传统单一的茶话会发展到如今恢宏大气的视觉盛宴,是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奇迹,并且越来越走向开放、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西方文化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春晚也吸取了西方文化的精粹,包含了更多元的世界性元素。从外国演员到外国节目,从席琳·迪翁到苏菲·玛索,从《大河之舞》到《天鹅湖》,近年来春晚一直秉承着“开门办春晚”的理念,也使得春晚可以包含许多现代化、国际化元素,从而为世界观众所认同和接受。新理念、新内容的不断更新,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加入,更使得春晚逐渐具备了走上世界舞台的条件,成为世界范围内收视率最高的“超级晚会”,也理所当然成为我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不可忽视的阵地。

二、春晚对国家形象建构的作用与影响

在春节这一特定时间段内构建民族国家形象以及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春晚扮演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由国家形象的内涵不难看出,国家形象既包括内部公众对国家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认同,也包含外部公众对该国软硬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认可。因此,春晚在展现和传播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同时包含了对本国观众的认同感的建构,以及对他国观众的文化输出。若在异质文化的交流中,能够寻求一种文化共识,则是对国家形象的最好注脚。

(一)内部建构起“家国一体”的民族国家形象

从央视春晚的“出身”来看,它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之中,期间夹杂着启蒙与禁锢,体制内外的相互博弈,中国也从较为封闭的政治环境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话语中走出来,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以“阶级斗争”等一系列关键词所代表的社会构建和治理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此,构建一个新的共同体形象以重构社会团结和集体认同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5]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春晚”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带有着民族国家思维和叙事的成分,“家国”话语的言说也始终成为春晚舞台上的主导力量。举例来说,从1984年春晚舞台上港台歌手张明敏以一曲《我的中国心》走红到2012年张明敏再次重返春晚舞台,并以同样的曲目致敬“春晚三十年”,这首歌曲中包含的如个体想象进化为集体记忆、表达热爱家国的情感和民族共鸣的情绪,进而形成的对民族国家认同等诸多有关“家国”的内涵,却历经三十年丝毫未变。每个中华民族个体,在特定的时空中,共同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一行为,都被赋予了相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身份。

从春晚的根本定位而言,春晚是除夕夜全社会共同渴求的一个结构性仪式。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种电视文艺形式进入中国人的家庭,与其说是对传统家族观念的认同,不如说正是传统家族仪式所连接的天、地、神、人的观念及其实质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它所留下的结构性空缺被电视弥补,才使得晚会成功地镶嵌在了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里,而过去这个时间是属于神和祖先的。[6]由于宗族家庭为单元的复杂祭祀仪式和其内涵衰落,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出现了结构性的空缺,而春晚作为一种构建“民族共同体”的仪式行为,恰好填补了这个时间和内涵上的空缺。

因此,可以说,凝聚民族情感、构筑共同理想、增强民族认同感是春晚的一种基本诉求。这种诉求,既源于春晚演变成为“新民俗”的重要特征,亦是来自于国家层面的政治需求。[7]凭借横跨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电视媒介,利用它特殊的话语权力,春晚以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将个体和国家结合起来,将分散在不同空间却又共同承认“春节”的观众以无形的方式组织起来,在他们当中推动族群的认同感,并最终建构起一个“家国一体”的民族国家形象。

(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央视春晚以其传播载体的权威性、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和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集中对外展现的公共空间和舞台。从现实层面来讲,我国当前的文化软实力不足,竞争力仍然较弱是不争的现实。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节庆文化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肌体里无处不在的软实力,其间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情感观念、道德观念、伦理意识、宗教信仰、审美方式和艺术特色。[8]以春节和春晚为代表的节庆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资源,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春晚”的国际化传播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对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谈及“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就意味着中华文化的繁荣不仅在于对自身文化资源和传统的发掘创新,更重要的是,提升这种文化资源对“异质文化”的影响力。而文化本身常常成为异国文明拉近距离的纽带,艺术是沟通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的媒介和桥梁。[2]春晚的优势就在于其不仅可以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进行文化的传播,还可以将国家意识形态及政治社会功能融入节目之中,起到文化输出的作用。

正是由于春晚作为“新民俗”的存在,其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连接海外与大陆、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播中华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早已超越单纯文艺晚会的央视春晚来说,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对外传播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春晚作为中华民族“被发明的传统”,作为一种“新民俗”,能够让独特的“民族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新生,推动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展现底蕴深厚的中国“年文化”。

(三)寻求共识:以自身“和谐”呼应世界“大同”

春晚作为大年三十这天全世界华人的文化飨宴,首要之义就在于烘托节日气氛,表现祥和与团圆,最先呈现给观众的便是“家和”。其次,春晚也会根据当年度的大事记进行主题升华,使春晚不仅是娱乐平台,也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舞台。因此,“国和”也就自然成为春晚的主旋律。春晚中不同节目的串联、节目与整台晚会的配

合等方面都蕴含着中国人对和平、和谐的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播理想境界,然而以“和谐”为社会的理想状态可能并非只在中华文化史上孑然独存。托马斯·雅各布森(Thomas Jacobson)教授在《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媒介:传播行为视角》一文中声称:“西方对集体福利与和谐的尊重程度有时候要大于其获得的评价,集体价值观在许多欧洲国家得到良好的表现。即使是在美国,小镇的价值观也总是显示出对本地方式和集体团结的重视”。[9]近年来,集体主义价值观在西方世界越来越多地被重视和倡导,“和谐”逐渐成为一种共识。2005年胡锦涛出访俄罗斯时,将“和谐世界”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时隔十年,“和谐世界”的理念早已被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认同,“和谐”的追求深入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

文化的传播特别是跨文化的传播更能够突出“和谐”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异质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其独有魅力,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和谐状态,并成为一种创造性的结合体。央视春晚作为一台面向世界的文艺晚会,其30年来沿革下来的“和谐”理念,既呼应了世界大同的时代潮流,也在国际范围内塑造了中国寻求“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M].中央民族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3]耿文婷.中国的狂欢节——春节联欢晚会审美文化透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4]宫承波,张君昌,王甫.春晚三十年[M].泰山出版社,2012.

[5]吴海清.论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对春节文化的重构[J].河北学刊,2004(11).

[6]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Z].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2006.

[7]黄梦阮,詹正茂.民俗传统和国家话语[J].今传媒,2008 (3).

[8]两岸学者谈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须春节先行[EB/OL]. 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1-04/02/content_2228 0238.htm.2015-05-18.

[9]赵晶晶(J Z爱门森).“和实生物”——当前国际论坛中的华夏传播理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刘辛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6-0003-02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