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让发展行进在“对”的路上

2015-02-26 20:51罗明东
学术探索 2015年6期
关键词:常态道德发展

罗明东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新常态:让发展行进在“对”的路上

罗明东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新常态”发展观的提出,是对新阶段发展的客观认识和态度,是科学发展观在新阶段的丰富和完善,是使我国经济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新的理论思维。本文认为“新常态”发展观包含着“合理、合法、合德、合时、合地、合宜”的“六合一”发展内涵,只有坚持“六合一”整体、系统、辩证发展观,处理好改革发展中的诸多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非均衡发展、跨越式发展,才能保障发展走在“对”的路上。“六合一”发展是新常态发展的特征,也是发展的要求和目的。

新常态;发展;合理;合法;合德;合时;合地;合宜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更是硬道理,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以及依法治国的决定,中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这样关键的重要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新常态”发展观,对指导和引领中国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学习“新常态”发展观的要点是对其内涵进行正确解读,科学把握其要义,才能自觉践行,使发展不走错路、不走岔路、不走弯路,行进在“对”的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此后他又多次提及并对其系统论述。与之相呼应,社会各界纷纷从不同角度对“新常态”进行了论述,赋予了新常态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新常态”从一个经济领域的专用词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意义来理解,“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认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结合目前中国的社会现实,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之后短短两年,用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以作风建设提振全党精气神,以法治建设引领国家治理体系,以“四个全面”总纲领统率国家发展大业等系列改革举措和务实行动,对“新常态”发展观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认为:“新常态”发展是一种发展状态的描述,完整的表述就是要使发展成为一种正常的常态,这种新常态发展的本质是“对”的发展,就是要使发展处在“正确的方向,适当的步伐,前进的态势,非均衡、有针对性地推进”上,即让发展行进在“对”的路上。“对”的发展包含着合理、合法、合德、合时、合地、合宜的发展,即“六合一”整体、系统、辩证的发展。“新常态”发展观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完善和发展,是对中国发展形势的判断和态度,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指导和引领,代表着中国的发展将继续走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

众所周知,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概括。认识是一个从初浅到深化的过程,在这个深化的过程中每一阶段必然都产生相应的概念来加以概括,直至这一认识过程的终结,就必然会产生最后的概念来加以概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常态发展观的提出,是对过去长期一段时间我国社会发展中把反常的现实看作一种正常状态的不正常常态的终结。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各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反常的常态,例如:不比自己比爹妈,“我爸(妈)是……”“官二代”“富二代”“炫豪车”“炫名牌”“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成了部分年轻人追求的时尚;不遵守制度而遵“潜规则”,找(调)工作要找人、看病给红包、要项目走关系甚至连孩子在学校不被边缘化也要求班主任……吃拿卡要成了“常情”,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成了“新规则”;真的不见假的满天飞,“地沟油”“毒大米”“毒奶粉”“假酒”“注水猪肉”“美罗华”“赫赛汀”“特罗凯”等各种伪劣食品、假药到处是,有人戏言,坑、蒙、拐、骗、赌,神州大地时时处处有,成了中国一种“常象”……这些反常现象不但存在并且成为“常态”,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常态”如果听之任之,我们的发展就会走向“错”路而达不到目标,再美好的蓝图都只是一纸空文。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常态发展观的提出,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这里所说的拨乱反正就是要拨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带来的不正之风,拨不追求真善美而走假丑恶的不正之道,回到科学发展的“对”的发展轨道上来。“对”的发展应包含“合理、合法、合德、合时、合地、合宜”的“六合一”发展。

(一)合理

合理,即合乎道理或事理,新常态发展中的合理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发展要符合人的认知,即常识,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另一层是发展必须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2]合理,体现了新常态发展观的系统思维和科学思维。系统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特征,发展中的系统思维就是要把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既要关注发展的目标和结果,也要关注发展的阶段和手段。发展要符合常识,更多偏向于发展的方向和手段,也就是发展要有正确的方向,要有正当的手段,要代表大部分人的利益,这样的发展才符合人的认知和常识,也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当然,仅有常识是不够的,还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人们主观上能不能认识到这种规律,它必然存在并在发生作用。如自然领域的生态平衡规律,经济领域的价值规律,又如事物本身发展中的循序渐进规律,任何违反客观规律的发展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拔苗助长”“过犹不及”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对规律认识和实践的智慧结晶。前些年,一些为了出政绩追求GDP而不顾一切的发展行为,虽然使某些区域经济获得了暂时快速发展,但违背了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正常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为此所付出的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社会公平公正缺失、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惨重代价,这再次说明了一切不合理的、畸形发展都将受到惩罚,都将阻碍持续发展的脚步,都不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是要合理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增速调整,由高速增长期转向中高速,迈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历史新阶段,目的就是要改善结构、提高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问题,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经过30余年的快速增长期后进行自我调节的主动选择,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合法

合法,指的是任何发展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范下,不能触犯法律,法律就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任何触犯了法律的发展都是错误的发展。合法体现了新常态发展观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法治思维就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利益分歧、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张力、化解各种冲突,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根基*特别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大思维方法.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2014年09月01日。。发展要在合法的范畴内运行,就要知法、守法和用法。知法是基础,不知道法律的界限会导致违法,这样的人是法盲,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盲将寸步难行,更谈不上发展;守法是关键,守法的核心在于对法律有敬畏之感、有畏惧之心,把法律当作不可碰触的红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违法乱纪之人不是不知法,而是不守法,特别是在腐败案中落马的高官无一不是高知分子,知法懂法却视法律为虚无,屡踩法律底线红线却不惧不收,导致了无法无天,最后成了阶下囚,断送了个人发展,违法乱纪行为扰乱了秩序、阻碍了社会发展。用法是重点,是知法守法的升华和高层次境界。在个人发展中,要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对于政府或集体而言,就是要会用法律法规来夯实发展基础和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新常态”发展强调合法,就是强调法律不会束缚发展的手脚,而是要让法律保护发展、助力发展。当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围绕着“四个更好”,国家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无论是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还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上,法治发挥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正日渐凸显,全民守法、办事依法、遇事用法正在成为发展的“新常态”。

(三)合德

合德,即发展要符合道德规范,不能逾越道德的底线。这体现了新常态发展观中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发展中应有的思维方式,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出现令人难以想象的坏结果。底线不是降低标准,而是强调对危机和风险的管控。中华民族历来是讲道德的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传统美德规范,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道德系统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使中国从文明古国走向了现代文明中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无德不行,国无德不立”是历经了无数代中国人的知行实践的真理,体现了道德建设无论在个人发展还是社会、国家发展中的主流意识地位,没有道德的发展就如无源之水终将腐臭,如无本之木终将枯朽,如空中楼阁终将倒塌。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不断丰裕的同时,“范跑跑”事件、“小悦悦”事件、“药家鑫”事件等无不在显示着中国人道德在不同程度上的滑坡与失落。如果说市场经济发展要以道德失去为代价、物质富有要以精神失落为代价,这样的代价值不值?这样的发展对不对?事实上,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是相对立的概念,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诺斯曾经说过“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1],可见,市场经济同样呼唤“有良好道德的人”。客观分析现在的非道德现象,既有市场经济本身由于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因素,也有由于过渡偏重经济建设而忽视道德阵营的坚守让一些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乘机渗入的因素,在无声无息中消解了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念。要守住道德的底线,纠正道德的失位和缺位,关键在于价值观念的“扶正”,提供人们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反映了我国在新阶段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这既是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必须守住的道德底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正在成为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引导全社会尊道德、讲道德、守道德。不断涌现的道德模范,如最美女教师张莉丽、最美司机吴斌……以行动诠释了不同行业、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的美德,逐渐占领了道德高地,引领着人们向善和向上的道德追求。道德成为发展中的正能量已是新阶段发展中的“新常态”。

(四)合时

合时,指发展要符合时代特征,引领时代进步,简单而言,就是要与时俱进。任何社会形态总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这种不断变化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形态就是“时”,合时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跟得上这种变化,并能够反映和驾驭这种变化,并且还要使这种变化始终朝着前进的方向,发展和变化是无止境的,合时也是永远处在前进的方向没有止境。合时体现了“新常态”发展中的积极主动和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思维是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积极主动思维则是适应发展变化并不断调整改善推动发展的思路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其变化的总趋势是发展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它是直线前进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快有慢,甚至还会有停滞和发生错误的现象,这是客观现实。为此,国家和社会的“合时”就是要能从社会发展实践中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改正错误,丰富经验,发扬成绩,形成先进的新理论思想,应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个体发展的“合时”则是要能敏锐捕捉国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动向,把握好发展的机遇、方向、目标、重点,在融入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体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时序性中可看出在不同的时代,中国共产党都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指导思想指引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士气和斗志。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改革开放之初,要摆脱一穷二白的面貌,我们就是要重点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使国家、社会和人民尽快富裕起来,这和当时的国情和人民的需求是一致的,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如今,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道德水平滑坡、社会风气不正、腐败横生、社会秩序混乱等与人民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广大人民希望的是更有质量的“富裕”生活,期望的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淳的良好社会新风尚。为此,当涤荡“四风”、打虎拍蝇等清除损害社会的痼疾、毒瘤的强有力措施出现时,立即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拥护,希望这些措施能抓到底、抓得更长更远,成为中国社会的“新常态”。

(五)合地

合地,即发展的区域性、地方性,指发展要符合所处地域环境,即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新常态发展观中实事求是思维和辩证思维的体现,实事求是思维强调尊重事实,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运动的法则是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地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认为事物内部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原理。合地就是要辩证统一地运用好地域优势,正确看待劣势,把劣势变为发展优势。地域的地理位置和条件、自然环境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形成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也是奠定地域发展的基础,我们只有尊重这种事实才能发展。中国古代历史中不乏此类例子:如我国最早会种植稻谷技术的是福建一带的越人,汉武帝时期把部分越人迁到江淮一带改变了这一地区的主产农作物,成了稻谷的主种区,成就了江淮鱼米之乡,也是稻作文化的主要传承地,后来又把部分越人迁到了今山西西南黄河流域一带,却无声无息。原因不难分析,就是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结果。当今一些发达国家推行全球一体化遇到最大的对手势力就是地域性,地域性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甚至文化体系、道德价值观、国民认同性等是无法统一化的,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发展一定要立足所处地域才能赢得优势和更多发展机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特别是交通逐渐发达,物流业的发展,不断缩小着地域差距,但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各异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地域性造成发展的不平衡性。如我国的西部地区明显要落后于东、中部地区,落后原因除了历史因素外与所处地域是分不开的。合地就是要客观看到所处环境,并且“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既要看到所处地域所带来的不利,也要抓住地域特征发展特色,形成人无我有的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差异发展优势,才能扬长避短、化危为机。

(六)合宜

合宜,即发展要把握好节奏,即发展既要处在前进的态势上,又要统筹兼顾、快慢合适。这是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在新常态发展中的体现。系统思维强调全面整体地推动发展,辩证思维则强调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二者结合就是要辩证统一地发展、全面协调地发展,即发展要遵循规律、统筹考虑、协调推进。*习近平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滋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习近平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2015年01月25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提到的“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十个指头弹钢琴,十个指头都在用力,力度强弱不同,弹出的音不同,但是却是一首和谐优美的曲子。我个人理解这就是发展要合宜,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中各种关系,如:重点与一般、快与慢、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全程与阶段、动态与静态、继承与创新、常规与跨越、适应与引领、稳与进、基本与特色、速度与质量、变与不变等等。世界上的任何发展都不是统一推进、平铺直叙式的发展,是波浪式、跳跃式、螺旋式的发展,总方向是前进的,但同时有曲折、有迂回。合宜就是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兼顾力度,在强调基本共性达标,全面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的个性、特色和差异性,针对特定区域、领域的具体情况,也强调发展的跨越性、超常规性、非均衡性。从世界范围看,发展是非均衡的,越是发达国家占有的资源优势就越多,越有利于发展,落后的国家发展就越困难。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领域、适当的区域采取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战略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才能抢占发展先机,才能占有更多的发展资源与优势。事实证明,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成就举世瞩目。当然,不可否认在前期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出现了某些不协调,同时积累了大量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影响了社会发展全面进步,但必须客观看到这是任何国家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中国由于发展速度较快致使问题集中较明显。这些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才能克服。新常态发展引领中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既注重发展速度,更重视发展质量,同时实现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实际就是解决目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同时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和社会两者统筹协调全面发展。从国内发展来看,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十分明显的,东西部发展的差异性尤为突出。我国的发展必须在强调国家整体全面推进、发展基本目标一致的同时,针对不同地区发展实际,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动全国与省区、整体与部分协调发展,实现共同进步与个性特色发挥的和谐统一。对于后发地区、欠发达地区来说,有时采取“摘桃子,跳一跳”的办法,适当采取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方式才能跟得上国家发展的步伐,实现同步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云南为例,由于地处西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山区的实际情况,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较大,跨越发展是云南实现发展的唯一选择。只有以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视察云南时提出的“跨越式”发展要求为指导,坚持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为总纲领引领各项工作,把握好快速发展、高水平发展、非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好各种机遇和条件,选准跨越式发展的科学路径,才能走好云南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才能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才能与国家整体、与其他发达地区一起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合理、合法、合德、合时、合地、合宜”的“六合一”发展是对“新常态”发展的多维度阐释,同时“六合一”的发展既是“新常态”发展的目的,也是手段;既是“新常态”发展的价值性要求,也是规律性要求:是发展的目的与手段、价值与规律的统一。“六合一”共同发展、辩证发展,才能保证“新常态”发展永远行进在“对”的路上。

[1]叶小文.让道德成为市场经济的正能量[N].光明日报,2014,(04).

[2] 罗明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常态”观[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责任编辑:左安嵩〕

The New Normal: to Develo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LUO Ming-dong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675000, Yunnan, China)

The proposal of the development outlook of the “new normal” is an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attitude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tage as well as enrichment and improvement on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t is a new theoretical thinking, which will guide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of our country to advance along the correct direc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new normal” is an outlook of “six-features-in-one”, which is justified, legal, morally right, timely, appropriate and in its place, and it is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dialectical. Only by adhering to this new outlook of development and handling properly the relations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an we truly develop in a scientific,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way, achieve non-balanced and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and ensure us to advance on the “right” way. The “six-in-one”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w normal as well as the requirement and objective i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new normal; justified; legal; morally right; timely; in its place; appropriate

罗明东,男,楚雄师范学院校长,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地理与区域教育研究。

D616

A

1006-723X(2015)06-0009-05

猜你喜欢
常态道德发展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