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深度报道记者情怀颐养刍议

2015-02-27 14:3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三农情怀深度

李 成

(眉山日报社,四川 眉山 620020)

三农深度报道记者情怀颐养刍议

李 成

(眉山日报社,四川 眉山 620020)

编者按:

说到记者,我们总是会想到“博学多才 ”、“英勇无敌”这些形容词。因为有他们的爬山涉水,我们才能看到大山里的变化,因为有他们的不停奔波,我们才能第一时间知晓各地发生的事件。但是,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无冕之王”们已不单单只是做好“本职工作”那么简单,新的融合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期的专题,特意为大家选取了5篇文章,文章作者们都积极地、有条理地展现出了在新背景下,该如何更好地做一名“新”记者。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期专题,大家能够更多地了解记者。

新时期农业农村农民新闻宣传迫切需要引入深度报道理念和方式。三农深度报道将是融媒时代地市州报的看家本领、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之一。本文结合作者采写实践体会,就提高深度报道采写水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三农深度报道记者必须具备的一个特质——三农情怀和新闻旨趣,提出:三农情怀是一名优秀农口记者必备的“定海神针”;深度积累成为读懂三农、践行深度报道新闻旨趣的“压舱石”;思辨采写让深度报道在灵感“活鱼”捕捉与变局逻辑厘清上见真金。

深度报道;三农情怀;新闻旨趣;深度积累;思辨采写

三农领域是地市州一级党委机关报传统的重要的“服务区”、“读者群”、“富矿区”和“市场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在农村全面践行,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日益深化,现代农业发展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步步走高,农村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新型农业主体风生水起……农业、农村、农民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种波澜壮阔、日新月异、关联复杂的社会环境,不仅使得读者需要了解一时一地的新闻动态——“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更需要记者通过对主体事实的解释性、调查性或者预测性的报道深化,进一步告诉人们新闻之“何如”,即这个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弄清它所蕴含的意义、形成的背景、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趋向,从而对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有更加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新时期三农新闻宣传迫切需要引入应用深度报道的理念和方式。三农深度报道将是融媒时代地市州报的看家本领、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三农新闻宣传、提升三农深度报道采写水平,成为地市州报的重要使命和当前课题。

这里,结合笔者最近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看见村头·三农创新实践深度报道集稿》一书的编采思考与实践,谈谈提高三农新闻深度报道采写水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三农深度报道记者必须具备的一个特质——情怀的颐养,与同行们探讨交流。

一、三农情怀:优秀农口记者必备的“定海神针”

一个优秀的农口记者,除了需要打好一个合格新闻工作者五个方面的“根底”之外,最重要的是颐养一种大情怀——热爱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精神和深度报道的新闻旨趣。

农业、农村、农民乃“人类之源”、“家国之本”。对此如果缺乏真切认识和体验,你就难以产生与积淀一种特殊思想情愫和认知能力——对三农“相知”、“相惜”、“相系”;你就难以迸发并坚持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殚精竭虑地去深究并呈现“为什么”。

这就是笔者特别强调的农口记者必备特质——“三农情怀”。情系三农、自觉担当、成就事业的大局意识,淡泊名利、竞争奉献、百折不回的淡定心态,学习积累、见微知著、完善自我的勤奋习惯,蹲守一线、吃透两头、贴近三农的服务作风,都是三农情怀的题中之义。

具有这样一根“定海神针”,你才会全身心去关注这个领域,去学习积累,去调查研究,去观察发现,去酌量价值,老老实实去干好与此相关的一切“幕后的活儿”。从小处说,想着对得起报纸上署的“本报记者某某某”那几个字;往大处说,想着对得起党的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重托和关注你的报道的父老乡亲。

这里说的是“颐养”而不是“养成”,就是强调这样的情怀和旨趣,需要自己有比较明晰的职业梦想和新闻主张,有目的地去锻炼和养成,并不懈坚守、积累与身体力行。因为它不在嘴上、纸上,而在胸中、在腿上、在笔端,在读者大众的印象间。

这就需要我们“淡定、淡定、再淡定”。跑农口是一份苦差,常常一条稿子得跑大半个县。十几年来,笔者长期与三农工作者、农村基层干部、典型农民交朋友,跑遍了全市每个乡镇以及八成以上的村子。如果“盲考”比谁能够最先与某村某位村民接通电话,笔者肯定是快手之一。如果老想到有没有“红包赠品”、稿子能不能评“好新闻”、报道能否获得“市长签批”,你就很难从容,很难快乐,也难以取得成就。所以,三农新闻记者首先就必须是一块“特殊材料”。

二、深度积累:三农新闻深度报道的“压舱石”

眉山三农是一本厚厚的书,洪雅林场也是一本厚厚的书;水利战线是一版书,畜牧战线又是另一版书。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史。

积累的厚度,决定了一个记者的视野和新闻采写的角度、深度、高度。作为三农新闻记者,心中需要有许多“不同版本的厚书”。每一场新闻采写,就是去读一本厚厚的书。

“学习、学习、再学习”,当是三农深度报道记者的一种职业必需和工作习惯。

十几年来,笔者所学习积累的三农背景资料,足可在电脑上装两三个G,每次采访出征前的案头准备得心应手。做记者可能被报社安排到的活儿很杂,但是完全可以根据“新闻基本业务能力+三农领域综合能力”的模式来建设自我。学习积累三农政策法规、举措成就纵横、史地文化掌故、乡村风土民情、本地及阜外相关报道或范文,去增长农村经济管理、乡村社会治理常识,去夯实自己的农村生活底子。

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每逢“中央一号文件”及其相关解读发布,或者本地区各级党政重大三农举措出台,无须谁来督促检查,笔者总是抢早阅读全文,勾画要点,批注感受,收藏备查。这样的习惯,能够让你随时开眼、明势、知新,阐释深奥术语时也能说得出几句靠谱的大白话。

向政策资料学,向基层内行学,向网上全国同行学。在专业上,笔者有一个很费事但很管用的学习方式——“看门道”:就同一次采访或同一类题材,看同行怎么采访的、现场抓取了哪些东西、幕后还进行了哪些补充采访或案头工作,然后看人家发表出来的作品的观点提炼、角度选取、素材取舍、结构章法、标题安顿,从而比较彼此得失。新闻学首先是一门实践学,这样的“观摩与悟”,比单纯从书本上学习来得更快更扎实。

“调研、调研、再调研”当是三农深度报道记者学习内化、读懂三农、提升观察发现能力和开掘报道深度最为有效的路径。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经过调研,即使作为记者也难以掌握话语权。“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要成为三农宣传报道的行家里手,必须做足调研功课,特别是采访前后的案头研究准备,从而锤炼自己洞悉三农领域时局变化及其新闻价值的敏锐性,及时发现亮点、热点、难点、盲点并确定报道选题的策划力,对各种坑农害农、伪创新、假为民、过时招的辨识力,为提升报道的前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打下坚实基础。

笔者跑农口十几年来,一直努力做一个思考型、研究型、策划型的记者。正由于干一行钻一行,笔者在某些方面的见解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认可,不少地方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治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等等,常常邀请“记者老李”参与策划或者担任“甲方监理”。融入三农生活,立足岗位“三贴近”,给自己的报道工作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养分。同时,新闻“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在乡村也得到另一种体现,作为记者也多了一份成就感。

三、思辨采写:新闻敏锐与报道深度的“分水岭”

新闻报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不是社会生活的“实录”或“直播”。地域辽阔、行业纷繁、情况复杂、素材散碎的三农领域报道,更需要记者以一种思辨性态度去采访和写作。对此,笔者有两点感受特别深刻:一是带着思考去采访,去辨识现场的各类事实现象,在现场和感动中捕捉灵感与“活鱼”。二是带着研究去写作,调动积累,探究真相,厘清报道对象变局的逻辑关联。

(一)采写三农深度报道要融入现场,高度敏感

2005年5月下旬,笔者深入市内东、中、西三个村采访,被几个村一些共同的东西所吸引,提炼出了“村民富,因为我们跟上党支部;村民富,因为坡上栽有摇钱树;村民富,因为村里有套好制度”的村镇发展新趋势,发表系列报道《三村采访见闻与启示》。这恰恰“暗合”了后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

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源于对新闻现场的深度融入和有效观察。“活鱼”总是在“水”中,而不是在文件材料和网络粘贴上。搞好三农深度报道,首先要不辞劳苦深入采访,“不去现场,难写深度;不到现场,不写深度”。其次,“感动别人首先感动自己”。在采访过程中,要高度珍惜和捕捉那种能够令记者“眼睛一亮”、“心头一颤”、“热血一涌”的感觉,这些东西往往就是灵感,就是活鱼,就是内核。循此深化采访,稿子便总有几分精彩。

(二)采写三农深度报道要深挖背景,敏锐分析

记者的新闻敏锐性源于对新闻背景的深度研究。深度报道成败的关键在于深度——深刻揭示事物变化的本质真相、内在逻辑。在平时学习、观察和调研积累的基础上,在选题策划时更多关注三农领域发展环境之变、生产方式之变、生活方式之变、内心世界之变的同时,具体到一篇报道,特别重要的就是对相关主体事实与背景素材的整合性研究。

通过整合研究、敏锐分析,深化对报道对象变局来龙去脉的挖掘,才利于精心设计报道单元,行文时用活素材深刻揭示它的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做出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报道,让读者明了“为什么”,报道才会有更高立意、更大价值和更多可读性。这也是深度报质量水准与新闻宣传服务水准的一道分水岭。

G212

A

1674-8883(2015)23-0003-02

李成(1964—),常用笔名红杉树、中流,主任记者,高级策划师,眉山市名评论员,四川眉山日报社记者,战略与传播策划人,一生钟情于乡村教育、三农新闻报道、区域发展战略和休闲农业项目策划,十七年从教,十七年从记,以热切的三农情怀和独特的新闻视角,守望乡村成长路上的喜怒哀乐,主要作品有《看见村头——三农创新实践深度报道集稿》等。

猜你喜欢
三农情怀深度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