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家庭因素

2015-02-27 08:42高敏潍坊市奎文区直机关幼儿园山东潍坊26100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31期
关键词:社会化子女道德

高敏(潍坊市奎文区直机关幼儿园,山东潍坊 261000)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家庭因素

高敏
(潍坊市奎文区直机关幼儿园,山东潍坊261000)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家长则是子女的启蒙教师和终身教师,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家长与子女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优势,所以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教育能力等,无不对儿童的价值判断、道德认知与行为规范,产生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家庭儿童社会化文化素养

人的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等,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家庭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文化素养影响

文化素养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基本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水平。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与其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受教育程度高,其文化素养则较高;受教育程度低,其文化素养则相对较低。

文化素养高的家长,拥有较为强烈的教育意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他们的教育方式更趋理性,对教育目的的理解更加明确,能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道德素质的要求,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研究发现,文化素养高的家长倾向于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而文化素养比较低的家长往往采取放任型、专制型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二、家长的道德素养影响

家长的道德素养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品德与修养,是家长的人格品质的具体外在表现。家长的道德素养作为儿童道德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源,对儿童品德的培养具有奠基性作用。

首先,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反映了家长是如何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看待生活以及如何对待周围的人与事,它决定了家长能否给予子女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是子女学习的社会公德典范和榜样,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子女的言行举止。如果家长能够做到举止端庄、言语文明、尊老爱幼,那么这些美德也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再次,家长如果重视家庭道德,夫妻之间能做到孝敬父母、相敬如宾、互信互让,则对子女树立正确的家庭伦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家长的教育素养影响

家长的教育素养是指家长作为家庭中的执教者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能力、教育期望等,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家长教育素养的统一体。一般说来,家长的教育素养越高,家庭教育成效就越大,儿童的社会化的实现水平也就越高。

首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教育观念是构成家长教育素养的核心,是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内在依据和基础,虽然它不能直接作用于儿童社会化发展和道德品德形成,但它通过对家庭教育目标、教育方向的把握,影响着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和儿童的社会化进展。[2]家长只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化教育。

其次,家长的教育能力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一是了解子女,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与子女沟通,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指导子女,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只有掌握了这些能力,才能发现子女思想品行等方面的细微变化,把子女思想品行中的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子女在愉快的气氛中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倾向,从而为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铺平道路。

四、家长的教养方式影响

一般来说,家庭教养方式可粗略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四类。

1.民主型。指家长平等地对待和尊重学前儿童,家庭成员之间民主气氛较浓,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是爱而不宠,既严格又民主,充分地尊重儿童的人格。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能体贴关心别人,有较强的分辨是非能力,具有强烈的同情心、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感。[3]

2.专制型。指家长在学前儿童面前享有绝对的权威,很少考虑到学前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导致其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容易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特点,同时还会引发和强化逆反心理,危及学前儿童社会化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

3.溺爱型。指家长对儿童缺乏理智的爱,过分娇宠、过分迁就,对子女有求必应,无原则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使子女养成任性、自私、放肆、好逸恶劳、骄横霸道等恶劣品行。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限制学前儿童自由活动,使学前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勇敢精神难以形成和发展。

4.放任型。指家长对子女采取“听之任之”的教育态度,既缺乏爱的投入,又缺乏对子女行为的要求和调控,放任子女的品德发展,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从而阻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家长在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教养方式等方面的优势,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拥有健康的身体,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2]叶金辉,陈文豹.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影响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4

[3]高志敏.谈幼儿和谐人格的培养构建[J].邯郸学院学报,2006,12(4):88一90.

猜你喜欢
社会化子女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