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八郎本《昭明文选》音注特点及其版本价值

2015-02-27 02:21董宏钰崔秀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注音文选

董宏钰,崔秀兰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 佳木斯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陈八郎本《昭明文选》音注特点及其版本价值

董宏钰1,2,崔秀兰2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 佳木斯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本文对陈八郎本《文选》五臣音注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五臣注除了辨字、释义外,还给难字注音,反切、直音、四声三法兼用,以反切注音为主,辅以直音注音。并与朝鲜正德本《文选》、唐写本《文选》残卷中的五家音进行比较,总结出三者之间的异同,还原陈八郎本《文选》五臣音注真正的文献价值。

文选;五臣;音注特点;版本

中国古代典籍的流传以文字记录为主,要想读懂古代典籍不能不从知音开始。顾炎武《答李子德书》言:“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1]所以,读《昭明文选》(以下简称《文选》)必先识字,一字之中以音为首,形、义之变多以音之通转为其枢纽。《文选》中的作品必先抚声朗诵,聆其音节抑扬顿挫之势,方能体味六朝文字声律之妙。故音韵贯穿《文选》始终,音韵明是《文选》通之必要条件之一。

梁朝太子萧统编纂的《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涵盖面极广的诗文总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唐显庆年间,李善集其大成,析萧统《文选》三十卷为六十卷,流传至今。唐玄宗开元年间,工部侍郎吕延祚召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以正“善注”的“繁酿”及“释事而忘其义”之病,撰《五臣集注文选》三十卷。自五臣注成,与李善注并行于世,因其符合时代的需要而成为当时士子考取进士必读的教科书。五臣注是“文选学”研究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历来学者常因其内容浅白而轻估其价值。事实上,五臣注在成书千年之后,尚能经得起时空的考验,以几近全帙的样貌保存至今,当有其不容抹灭且值得深入研究的价值。然《文选》五臣注中之音注甚为丰富,惜研究甚少,这可能与黄季刚先生所论之“五臣注既谫陋,亦必不能为音”有关①。若对五臣音注作一详细梳理,即可发现其有别于善注之独特性。

台湾游志诚先生曾言:“惟欲参五臣,必先得五臣真本,亦必先据五臣原貌,否则,徒引现存已经删节窜乱之六臣本,谓五臣即如此,遂盲从前人之攻五臣而复攻之,变本加厉,究非征实之道。”[2]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有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建阳崇化书坊的陈八郎宅刻本三十卷;朝鲜正德四年(1509年)五臣注《文选》现藏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两者虽都为五臣单注本,但版本体系不同。常思春先生认为陈八郎本是毋昭裔“两川”本的递修刻本,正德本为“平昌孟氏”本的递翻本;傅刚先生认为陈八郎本虽与正德本都沿袭了古《文选》文体体制,分为三十九类,但两者不属于同一版本系统,正德本与陈八郎本相异,正德本底本当出自“平昌孟氏”本;王立群先生认为陈八郎本极有可能以“两川、两浙”本为底本翻刻而成,而与“平昌孟氏”正德本五臣注不同。正德本与陈八郎本不属于同一版本系统,两者是有差别的,已为学界共识。

本文研究的对象以五臣注为主体,五臣注的完整与否是其重要考虑。因此,本文在版本选择上以陈八郎本《文选》五臣注为工作底本,厘析五臣音注,并以朝鲜正德本、明州本与奎章阁本中的五臣音注及唐写本《文选》残卷中的五家音为参考补充。

一、陈八郎本《文选》音注体例

五臣注《文选》除了辨字、释义外,还给难字注音,反切、直音、四声三法兼用。五臣为《文选》注音是一字一音或一字一切,这类音注的实际功能是给常用字正音、释义、辨字。“陈八郎本《文选》音注共有6958例,其中反切3743例、直音2824例、声调316例、协韵75例,重复的反切728例、直音821例、声调140例、协韵6例,除去重复剩余反切3015例、直音2003例、声调176例、协韵69例。”[3]从中可知,五臣音注以反切注音为主,辅以直音注音。

五臣音注的体例是在正文需要注音的字下面直接标音,这与李善在注文中注音不同,这是我们分析、辨别六臣注中注音的标准。五臣注音的体例有两种形式:一是五臣音注在正文句中,正文下以小字直注“某、音某、某某”或直接标出平、上、去、入四调;一是被注字在正文句群末尾,以小字直注为“某、音某、某某反”或直接标出“平、上、去、入”四调,但是,在个别地方的反切掺杂少量“某某切”形式,数量较少。五臣把音注视为一家之音注,没有区分是五臣中何人所作音注,这与释义体例不同。

(一)被注音字在正文中间时

1.直音法,为“某、音某”

例如:

(1)余监音缄抚馀闲,居多暇日。(《文选序》)

(2)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愬音素。(《文选序》)

(3)於是睎音稀秦岭,睋音我北阜。(《西都赋》)

(4)阗音田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西都赋》)

(5)列棼汾橑老以布翼,荷栋桴敷而高骧音相。(《西都赋》)

(6)发五色之渥彩,光焰艳朗以景彰。(《西都赋》)

2.反切法,为“某某”

例如:

(1)於是左墄仓则右平,重轩三阶。闺房周通,门闼洞开。(《西都赋》)

(2)增盘崔族回嵬五回,登降炤烂,殊形诡轨制,每各异观。(《西都赋》)

(3)红罗飒苏合纚所绮,绮组缤纷。精曜华烛,俯仰如神。(《西都赋》)

(4)内则别风之嶕慈遥嶢牛条,眇丽巧而竦擢。(《西都赋》)

(5)经骀音殆荡而出馺苏合娑苏可,洞枍乌诣诣以与天梁。(《西都赋》)

(6)虽轻迅与僄匹照狡,犹愕五各眙敕吏而不能阶。(《西都赋》)

3.四声法,标为“平、上、去、入”或在“平、上、去、入”后再加“声”字

例如:

(1)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去声,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文选序》)

(2)退傅有“在邹”之作,降下江将着“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入矣。(《文选序》)

(3)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平七代,数去逾千祀。(《文选序》)

(4)故娄敬度入势而献其说,萧公权宜而托音託其制。(《东都赋》)

(5)故下人号而上诉,上帝怀而降监平。(《东都赋》)

(6)盛三雍之上仪,修衮龙之法服。铺平鸿藻,申景铄伤酌,扬世庙,正雅乐。(《东都赋》)

(二) 被注音字在正文句群末尾时

1.直音法,则为“音某”

例如:

(1)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跻。轶音逸云雨於太半,虹霓回带於棼音汾楣音眉。(《西都赋》)

(2)於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岩峻崷自由崪慈律,金石峥仕耕嵘音宏。(《西都赋》)

(3)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音宜。(《西都赋》)

(4)於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然发愤,应若兴云。霆击昆阳,凭怒雷震音振。(《东都赋》)

(5)绍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荡滌音狄。(《东都赋》)

(6)於是庭实千品,旨酒万锺。列金罍,班玉觞。嘉珍御,太牢饗音香。(《东都赋》)

2.反切法,则为“某某反”,几乎没有“某某”形式

例如:

(1)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彼娇并驱丘遇反。(《文选序》)

(2)尔乃移师赴险,并蹈潜秽。窮虎奔突,狂兕音似触蹶居衞反。(《西都赋》)

(3)於是天子乃登属玉之馆,历长杨之榭。览山川之体势,观三军之杀获于怪。原野萧条,目极四裔。禽相镇压,兽相枕藉慈夜反。(《西都赋》)

(4)蔕音帝倒茄音加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饰华榱音衰与璧珰音当,流景曜之暐音伟晔于劫反。(《西京赋》)

(5)刊层平堂,设砌厓隒宜险反。(《西京赋》)

(6)千乘雷动,万骑龙趋。属车之簉楚廋,载猃吕验猲音歇獢许乔反。(《西京赋》)

3. 四声法,标为“平、上、去、入”或在“平、上、去、入”后再加“声”字

例如:

(1)仲连之却秦军,食音异其音饥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去。(《文选序》)

(2)宾曰:唯唯上声。(《西都赋》)

(3)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岨塍绳埒劣长城,豁险吞若巨防去声。(《蜀都赋》)

(4)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下辇而自王去声。(《蜀都赋》)

(5)泓澄奫於旻潫於權,澒胡贡溶余腫沆户朗瀁余两。莫测其深,莫究其广。澶音纏湉音恬漠而无涯,揔有流而为长上声。(《吴都赋》)

陈八郎本《文选》被注音字在正文句群末尾时,反切则为“某某反”,几乎没有“某某切”的形式。唐代初年的《经典释文》以及近代发现的唐写本《唐韵》,反切都用“某某反”形式。据说唐代中期以后,唐代的统治者忌讳“反”字有“造反”之义,不祥。为了避统治者之讳,反切法注音大都改“反”为“切”或“反”“切”参用,后来用“切”逐渐成为主流。以后的明州本、奎章阁本、四部丛刊本《文选》,亦“反”“切”参用。从这一点来讲,陈八郎本保存了大量写本时代《文选》五臣注的原貌。

二、陈八郎本与正德本音注简单对比

1.陈八郎本有音注,正德本无音注,以《江赋》为例:

(1)陈八郎本:骇浪暴洒,惊波飞薄。迅澓扶福增浇,涌湍土官叠跃。 正德本:骇浪暴洒,惊波飞薄。迅澓扶福增浇,涌湍叠跃。

案:陈八郎本对“湍”字有音注,正德本无音注。

(2)陈八郎本:潜演音胤之所汩古没淈胡骨,奔溜之所磢楚爽错。 正德本:潜演胤之所汩淈胡骨,奔溜之所磢楚爽错。

案:陈八郎本对“汩”字有音注,正德本无音注。

(3)陈八郎本:排流呼哈呼合,随波游延。或曝采以晃渊,或吓呼厄鳃先才乎岩间。 正德本:排流呼哈呼合,随波游延。或曝采以晃渊,或吓呼厄鳃乎岩间。

案:陈八郎本对“鳃”字有音注,正德本无音注。

2.陈八郎本无音注,正德本有音注,这是两书差别最大的地方,笔者认为正德本多的这部分音注很有可能是后人增刻上去的,这有待以后证明。以《文赋》为例:

(1)陈八郎本: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正德本:妍五贤蚩好恶,可得而言。

案:陈八郎本对“妍”字无音注,正德本有音注。

(2)陈八郎本: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 正德本:至于操错高斧伐柯,虽取则不远。

案:陈八郎本对“操”字无音注,正德本有音注。

(3)陈八郎本:故夫夸目者尚奢,惬苦颊心者贵当去声。 正德本:故夫夸苦华目者尚奢,惬苦颊心者贵当去声。

案:陈八郎本对“夸”字无音注,正德本有音注。

3.陈八郎本有音注,正德本有音注,但两者切语不同。

(1)陈八郎本:介鲸乘涛以出入,鯼子洪鮆音荠顺时而往还。(《江赋》) 正德本:介鲸乘涛以出入,鯼祖洪鮆荠顺时而往还。

案:陈八郎本“鯼”反切为“子洪”;正德本“鯼”反切为“祖洪”,两本声纽用字不同。

(2)陈八郎本: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音留亮。(《文赋》) 正德本: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音溜亮。

案:陈八郎本“浏音留”;正德本“浏音溜”,两本直音用字不同。

案:陈八郎本“鍖”反切为“丑锦”、“銋”反切为“尼凛”;正德本“鍖”反切为“勑锦”、“銋”反切为“昵凛”,两本声纽用字不同。

从以上可知,陈八郎本与正德本不属于同一版本系统,正德本属于“平昌孟氏”系统五臣注,但“平昌孟氏”系统五臣注音注并非五臣原始之音,是以宋韵正之,此可从1983年韩国正文社影印出版的奎章阁本《文选》末所附沈严《五臣本后序》可知,《五臣本后序》言:“字有讹错不协今用者,皆考五经宋韵以正之。”故其音注多与《集韵》《类编》同,反映的是宋代的语言系统。陈八郎本不属于“平昌孟氏”系统,而且刊刻早于正德本,所以陈八郎本五臣注《文选》反映的至少应该是宋朝以前的语言系统。

三、《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中五家音简单分析

徐之明曾对《唐钞文选集注汇存》(简称《集注》)考证发现:“在《集注》残帙的二十四卷中,共有冠以‘五家’的音切121条。其中反切48条,直音69条,标示声调4条……五家音当即五臣音。”[4]徐之明在唐写本《集注》残卷九十三卷中发现“五家刘治音也”字样,可以证明“五家音”即为五臣音。下以《蜀都赋》为例简单介绍:

(1)符采彪炳,晖丽灼烁。

《集注》:五家:炳音丙;灼音酌。

《集注》:五家:梫,七林反;楩,频绵反。

(3)木落南翔,冰泮北徂。云飞水宿,哢吭清渠。

《集注》:五家:吭,胡浪反。

(4)外则轨躅八达,里闬对出。

《集注》:五家:闬音汗。

(5)殆而朅来相与,第如滇池,集乎江洲。

《集注》:五家:朅,绮列反。

(6)罨翡翠,钓鰋鲉。下高鹄,出潜虬。

《集注》:五家:鰋音偃。

《集注》中的五家音,分为三种:其一,直音法,“音某”;其二,反切法,“某某反”;其三,四声法,“平、上、去、入”四声。陈八郎本中的直音法、反切法、四声法与《集注》中的五家音形式基本一致,依然保存着唐写本“音某”、“某某反”、“平、上、去、入”的音注旧式。从这一点来说,陈八郎本保存写本时代《文选》五臣注原貌要比其他版本较多一些。这为我们更好地研究五臣注找到一个比较接近原貌的版本,对“文选学”研究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陈八郎本《文选》五臣音注特点如下:

(1)陈八郎本《文选》五臣音注以反切为主,直音为其补充,并标出平、上、去、入四调。

(2)五臣音注标出“某、音某、某某”,却不说明是五臣中何人所注音,这与其释义体例不同。陈八郎本《文选》被注音字在正文句群末尾时,反切则为“某某反”,几乎没有“某某切”的形式。用“切”而不用“反”是为了避统治者之讳。五臣音注与《集注》中的五家音形式基本一致,保存了唐中期以前写本时代《文选》五臣注的原貌,这有重大的文献价值。所以,吕延祚在给唐玄宗《进集注<文选>表》中言:“记其所善,名曰集注,并具字音,复三十卷。其言约,其利博,后事元龟,为学之师。”由此可见,吕延祚所言不假。

(3)五臣音注直接出现在正文被注音字的下方,这样的注音方式比较直观,符合读者阅读习惯,便于阅读文本、掌握字音,为人们阅读《文选》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五臣音注具有随文注音、顺读选文的特征,可以显现出五臣随文注音的用意。随文注音都有重复注音现象,有的音注在一篇文章中不避重复而多次出现,也是为了加强读者对生僻字的认识。其切语的选用,有以简驭繁的现象,切字多以常见、常用字为主。

[注 释]

① 关于五臣能否为“音”,见拙文《五臣“能为音”说》,《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②“唐玄度《九经字样·序》曰:‘避以反言,但纽四声,定其音旨。’其卷内之字,盖字下云:公害翻,代反以翻;受字下云:平表纽,代反以纽。是则反也,翻也,切也,纽也,一也。然张参《五经文字》并不讳反,则知凡此之类,必起于大历以后矣”(顾炎武著《音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4页)。“今案敦煌所发现之唐写本《唐韵》概作反而不作切,即宋椠《尚书释文》等书,亦尚反与切参用,则唐玄度所言,殆亦一时之避忌而已”(罗常培著《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 1956年版,第79-80页)。

[1]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73.

[2]游志诚.《昭明文选》学术论考[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96:3.

[3]董宏钰.陈八郎本<昭明文选>五臣音注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

[4]徐之明.《文选》五臣音声类考[J].贵州大学学报,2001(6).

2014-11-23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013B100)。

董宏钰(1978- ),男,黑龙江伊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佳木斯大学中文系教师,从事《昭明文选》及韵文研究。

H11

A

2095-7602(2015)03-0007-05

猜你喜欢
注音文选
画与理
CONTENTS
画与理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