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演变的动因、方式及研究方法

2015-02-27 02:21邱春安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音变动因外国语

邱春安

(1.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2.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语音演变的动因、方式及研究方法

邱春安1,2

(1.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2.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语音演变的原因涉及诸多因素,既有语言结构的内部因素,也有外部的社会因素,还有人的发音生理因素。结构主义、转换生成学派和国内方言学者对语音演变的动因有着不同的解释。语音演变的方式包括谱系树模式、波浪型模式、直线型模式、词汇扩散模式和叠置模式。实验语音学方法和社会语言学方法是两种基于实验分析的研究方法。只有结合各种音变理论和研究方法,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对各种语音演变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语音演变;动因;方式;研究方法

明代陈第(1541-1617)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清朝段玉裁(1735-1815)在《六书音均表一·音韵随时代迁移说》中提出“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并且将唐以前的古音分为三期。这说明早在明清时期,人们就已经明白语音是变化发展的。受时代所限,他们没能对语音演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但这些思想完全可以被看作音变研究的滥觞,因为这至少要比青年语法学派19世纪70年代提出“语音规律无例外”早一两个世纪。由布鲁克曼(Brugmann)和奥斯特霍夫(Osthoff)等人创立的新语法学派提出语音变化是有规则的,音变只受语音条件制约[1]15。他们同时强调语音变化中的类推作用[1]91。这种规则音变论奠定了历史语言学的基础。本文讨论新语法学派之后诸流派对语音演变动因的不同解释,归纳语音演变的模式,并简述语音演变研究的两种实验方法。

一、语音演变的动因

(一)结构主义对语音演变的解释

索绪尔(Saussure)曾列举了七种语音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种族说、环境说、省力说、教育说、历史说、底层说、风尚说。他认为这些说法都不能够完全说明问题[2]。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对于语音演变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音变是一种历史事件,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某一个具体的人群,因此我们不可能依据普遍的考虑或者观察其他时间、其他地点说话的人来找到这些原因[3]477-480。结构主义虽然区分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但是把语言系统的研究仅仅限定在语言要素之间的共时状态,而不考虑历时的因素,所以这实质上是一种线性的静态语言观,也就不可能对历时的音变作出合理的解释。语言的历时演变被结构主义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二)转换生成学派对语音演变的解释

转换生成学派的“标准理论”认为语言由深层结构经过一系列规则转换为表层结构,再经过语音的手段转换为现实语言的句子。而一个词的不同语素音位变异则决定了底层形式的特征[4]。在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下,语言系统由语法、语义和语音构成,这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语言观。不过,转换生成学派认为语音的演变实质就是语音规则的演变,而不是具体音段的变化。乔姆斯基(Chomsky)仍然把语言看成一种完全同质的静态系统,因此,他本质上还是一个结构主义者。只有到了拉波夫(Labov)时代,人们才意识到语言系统的结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在时空中“呆在原来的地方”不断地运动着的结构[5]68。

(三)国内方言学者对语音演变的解释

国内方言学者,如王福堂、李如龙、游汝杰、徐通锵等人都对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回顾200多年的音变研究历史,可以发现人们对音变的解释在不断深入,对音变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语音的演变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语言结构内部系统的因素,也有外部的社会因素,如经济联系、人口流动引起的语言接触,还有人的因素,那就是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各种音变理论和方法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多维度、多层面的研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汲取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对音变作出合理的解释。

[注 释]

① 引自胡明扬在石锋《语音学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中作的序言。

[1] CAMPBELL L.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M].3rd ed.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3.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205-211.

[3]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4]陈忠敏.音变研究的回顾和前瞻[J].民族语文, 2008 (1): 19-32.

[5]徐通锵.语言论: 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6]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2版.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5.

[7]李如龙.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J].语言研究, 1999 (1): 102-113.

[8]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9-41.

[9]房青.非线性音系学与汉语研究[J].汉语学习, 2003 (2): 76-80.

[10]严修鸿. 结构所引起的辅音音变[J].语言科学, 2008 (5): 449-458.

[11]徐通锵. 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12]侍建国. 历史语言学: 方音比较与层次[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173-186.

[13]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48.

[14]WANG W S-Y. Competing changes as a cause of residue[J].Language, 1969(45): 9-25.

[15]OHALA J. Sound change is drawn from a pool of synchronic variation [C]∥BREIVIK L E. & JAHR E H. Language change: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its causes. Trends in linguistic studies and monographs 43,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89: 173-198.[16]朱晓农.历史音系学的新视野[J]. 语言研究, 2006 (4): 31-42.

[17]时秀娟.汉语方言的元音格局[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201-212.

[18]王萍, 石锋.北京话一级元音的统计分析[G]∥ 中国语音学报编委会. 中国语音学报:第一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104-110.

[19]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0]拉波夫.拉波夫语言学自选集[M].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1-50.

[21]王萍.北京话声调和元音的实验与统计[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96-114.

[22]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23]潘悟云.面向经验科学的第三代音韵学[J].语言研究, 2011 (1): 59-63.

Sound Change: Causes, Laws, and Research Methods

QIU Chun-an1,2

(1.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2.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China)

After a brief review of the causes of sound change proposed by theorists of structuralism, generativism, and scholars of Chinese dialects, the paper discusses five laws of sound change, i.e., family tree, wave theory, linear theory, lexical diffusion, and overlapped theory. This paper also summarizes two experimental methods of sound change, i.e., experimental phonetics and variation sociolinguistic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possibl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in the study of sound change.

sound change; causes; laws; research methods

2014-11-23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40075)

邱春安(1976- ),男,福建武平人,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汉语方言学、实验语音学研究。

H01

A

2095-7602(2015)03-0050-06

猜你喜欢
音变动因外国语
对外汉语教材中语流音变的注音与编排研究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An Analysis on Holden’s Anti-hero Image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郑州外国语学校
문학텍스트를 활용한 한국어교육―발음 ,어휘 교육을 중심으로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An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Yue Lai Yue X”
汉语单数人称代词音变式的功能演变及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