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在《暗恋桃花源》中的语用功能探究

2015-02-28 10:52王晨欣
现代语文 2015年33期
关键词:江滨春花桃花源

□王晨欣



模糊语在《暗恋桃花源》中的语用功能探究

□王晨欣

摘要: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即所谓的“模糊概念”。模糊语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语言应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探究模糊语在话剧《暗恋桃花源》中的语用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感受模糊语所折射出的艺术魅力,并从中获得启示。

关键词:模糊语语用功能《暗恋桃花源》

一、引言

模糊语作为一种语言特征,在语言应用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逐步进入了不同领域并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有关模糊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新闻报道和广告应用等领域,很少涉及话剧领域。话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和文化载体,其文化传播作用不言而喻。模糊语在话剧中的语用功能可以有效地增强艺术效果,使学习者和欣赏者全方位了解其艺术内涵,创造艺术文化的和谐氛围。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角度探究话剧《暗恋桃花源》中的模糊语现象,并从中得到启示。

二、L.A.Zadeh和伍铁平的模糊语理论

模糊语言学是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学科,它运用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语言的模糊性。1965年,美国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电机工程系和电子学研究实验室的教授查德(L.A.Za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最早提出了“模糊集理论”,使得模糊语言学真正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他认为,存在于现实物质世界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这种不能精确划定范围的类别,在人的思维中,特别是在模式之别、信息传递和抽象中都起着重要作用[1]。

在我国,最早对模糊语作出定义的是伍铁平先生,他于1979年在《外国语》杂志上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一文。“其实,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即所谓‘模糊概念’”[2]。此后,伍铁平先生陆续发表了三十多篇模糊语研究论文,从不同角度对其作出阐释,并在1986年将已发表的20多篇模糊语言学论文汇编成册,出版了《模糊语言学》一书。该书汇集了伍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学成果,也是中国模糊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模糊语言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就。随着模糊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例如:文学、法律、商务、影视等。与此同时,一系列新学科也应运而生,如:模糊逻辑、模糊数学、模糊语言学等。

三、《暗恋桃花源》中模糊语及其语用功能

话剧《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岛内轰动,编导赖声川于1988年获“国家文艺奖”;1991年,该剧在美国、香港巡回演出;次年由赖声川亲自执导改编为电影,影片获1992年第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银奖,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剧片和最佳录音入围,及台湾影评人协会评选的1992年度十大华语片第3名。

该剧故事很简单:“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在此彩排的合约,遂发生了对舞台的争夺。“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亦因战乱离散;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一见,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濒临病终。

“桃花源”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渔夫老陶,其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缘溪而行,发现桃花源;入桃花源后,遇见的人还是春花和袁老板,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过愉悦的时光;老陶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但家境破败。

《暗恋桃花源》因此成为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

(一)委婉的功能

在交际中,为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为对方保全面子,照顾他人感受,或者避免触碰到别人不愿意提及的话题,说话者常常不直言其事,而是使用模糊语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例如:

第一幕:

江滨柳:有些画面,有些情景你这一辈子也是忘不掉的。

云之凡:可是你一定要忘记,你一定要学着去忘记呀!

江滨柳:好,就像这段时间我们两个在一起,你说我会忘得掉吗?

云之凡:哎哟,我又不是让你忘掉我们之间。我是说那些——不愉快的事。

云之凡怕提起江滨柳的伤心往事会给江柳滨带来不好的情绪,所以只是模糊地说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而不直接说战争和死亡。

(二)联想的功能

在某些情景下,不确定性的描述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相比于精确的语言表达,模糊语在使用时能够扩大语言内涵,传递出更大的信息量,使接收者产生联想,在文学作品中也能够表达出更加丰富的内涵。例如:

第一幕:

导演:不是这种感觉。(对两人说戏)我记得当时呀,不是这个样子。

江滨柳:导演,你是说我们刚才戏里什么东西不对吗?

导演:江滨柳,你要了解江滨柳的遭遇,看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你更要了解,这场戏,就是整个故事的关键。(拉过云之凡的手)小手这么一握,是最甜蜜,也是最心酸的一握。

导演对云之凡和江柳滨这场戏的指导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意见,应该怎样来表演,只是大致地描述了一种感觉。使用这样的模糊语,一方面是因为时间久远,或许导演自己也无法具体说出当时的情景,另一方面,用这样一种模糊的语言能够给饰演云之凡和江柳滨的演员以想象的空间。也让观看《暗恋桃花源》这出戏的观众能够细细品味,想象其中的情感。

(三)自我保护的功能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为了自我保护,以防泄露更多信息而对自己不利,会避免正面回答对方问题,而是给对方一个模糊的回答。例如:

第二幕:

袁老板:你们家的棉被又旧又破不能用了(捂嘴后悔)。

春花:就是。

老陶:哦。嗯?我们家的棉被又旧又破,你怎么知道?

袁老板:嗨,我是关心你——们嘛!(打开棉被,走向前台)老陶,这床棉被是我专门拖人从苏州带回来的,你过来看看呀。

老陶的妻子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袁老板到老陶和春花的家中去找春花,没料到老陶也在家。当老陶对袁老板送被子提出疑问时,袁老板并没有直接回答老陶的问题,而是非常模糊地给出回应。此时,袁老板的回答是为了自我保护,防止老陶发现他和春花之间不正当的关系。

(四)概括的功能

在言语交际中,如果信息量过大,语言表达过于复杂,往往会造成解释不清或者浪费时间的后果。模糊语在语言表达时有概括的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想要传达的意思,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使交际更加方便。如:

第二幕

袁老板:(指春花)对她!

老陶:哦,对她!

袁老板:对她也太那个那个那个什么了。

老陶:好,就算是我对她是那个什么了点儿,可是我对她再那个那个那个什么,那是我们之间的那个那个那个——什么。可是你呢?你那个那个那个……

袁老板:我哪个哪个哪个……

老陶:你那个那个那个又算是什么呢?

袁老板:好,就算我那个那个那个不算什么,可是你那个那个那个……

老陶:我哪个哪个哪个……

袁老板:你那个那个那个当初!

老陶对袁老板和春花私通非常愤怒,但袁老板的房东身份和对妻子出轨的羞愤使他没有使用看起来较为清晰准确的词语,而以“那个”代替。但是老陶所要表达的意思却顺利完整地传递出去了。

(五)象征的功能

荣格说:“当一个词或者形象蕴含着比其明晰和直接的意义更多的蕴意时,那么它就是象征性的,它具有一种永远无法规定其意或是完全释义的更为扩大的无意识的体。”[3]在语言表达中,当人们无法确切地形容一种事物时,往往用象征性的事物来代替,而这种模糊语能够更好地传递其意蕴。例如:

第三幕:

江滨柳:导演,你的意思是说,江滨柳……

副导演:导演的意思是说……

导演:云之凡是一朵白色的山茶花。就是在最不留情的情况下,她也是一朵在夜空中开放,最诚恳的白色山茶花。

云之凡:导演,你老是说白色的山茶花,这很难演呐!

导演:你们是演不出来的,你们是演不出来的!

导演在和演员说戏的时候并没有详细地介绍云之凡是一位怎样的姑娘,而是以“一朵在夜空中开放,最诚恳的白色山茶花”来象征云之凡。这种模糊的表述一方面让演员一时无法了解导演想要她呈现的云之凡是怎样的一个人,另一方面又能让演员自己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对于《暗恋桃花源》的观众来说,又能体会到云之凡这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

(六)幽默的功能

模糊语言在对话中往往会让人无法掌握对方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而产生误解,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话剧中会产生幽默的效果,从而调节气氛,增强话剧的艺术感染力。如:

第六幕:

老陶:春花,我回来的目的是想把你一块带走。

袁老板:完了,完了!

老陶:怎么了,袁老板?您也想一块去吗?

袁老板:我就知道他放不过我!(颤抖,跑开)

老陶:对不起,对不起!我想你们两位是误会了吧,以为我……没有,没有。我想,我应该向你们两位解释一下。好,我就把这话从头说起吧!那年,我不是到上游去了嘛,然后,缘溪行,就忘路之远近了。

袁老板:(对春花)他已经上了黄泉路了。

老陶:快到水源的时候,我还遇上了一个漩涡。

袁老板:(对春花)他就是在那儿完蛋的!

老陶:这时我发现一个山口,隐隐约约地有光。

袁老板:(对春花)阴曹地府的幽光!

老陶: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船舍弃了。

老陶从桃花源回到武陵,来到春花和袁老板的家中,春花和袁老板一直认为老陶在去上游打鱼时已经丢了性命,此时老陶回来,二人认为是老陶的魂魄。老陶说来带春花走,但没有明确地说要带她去哪里,春花和袁老板则认为老陶是来要他们的性命。老陶在描述自己进入桃花源的经过时,春花和袁老板认为是老陶去到阴曹地府的经过。这种模糊的语言表达很好地表现了话剧中的冲突,调节了气氛,使观众感到其中的风趣幽默。

四、结语

模糊语不但在人们的交际和写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话剧、戏剧等文艺领域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暗恋桃花源》中模糊语的运用,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能帮观众更好地感受话剧所折射出的艺术魅力。正如伍铁平所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模糊词语,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更不会有文学作品。”[5]我们相信,随着模糊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模糊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模糊语的语用功能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伍铁平.模糊语言初探[J].外国语,1979,(4).

[3]赖声川.暗恋桃花源:红色的天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4]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163.

[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王晨欣浙江杭州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11121)

猜你喜欢
江滨春花桃花源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休妻用狠招
吃虾记
春花依然盛开
《桃花源记》
又见春花遍地开
让汽车开到终点不停车
美丽春花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