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41例临床观察

2015-02-28 08:07韩丽云马林霞袁玉欣杨玉杰
河北中医 2015年7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针刺

韩丽云 马林霞 袁玉欣 杨玉杰

(河北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综合内科,河北邢台 054000)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可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早期进行针刺治疗及系统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恢复,降低病残率,减轻病残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2-3]。2010-03—2013-03,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41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41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82例均为河北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综合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44~78岁,平均(58.3±3.6)岁;病程1~10 d,平均(3.4± 1.2)d;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9例,中学学历18例,小学9例,文盲5例。对照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45~79岁,平均(59.6±4.1)岁;病程1~10 d,平均(3.7±1.1)d;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8例,中学学历17例,小学11例,文盲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

1.2.2 纳入标准发病年龄在40~80岁之间,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为首次发病,无进展性神经症状,神志清醒,可配合完成治疗。

1.2.3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有精神症状、失语、严重意识障碍者;发病前患有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等精神类疾病者;患有严重内科疾患及运动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脱水降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血小板聚集及营养神经治疗等。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

1.3.2.1 针刺疗法头针取穴:四神聪、百会及水沟,使用1.5寸毫针平刺。体针循经取穴:廉泉、颊车、地仓、太冲、三阴交、足三里、伏兔、血海、髀关、合谷、外关、手三里及曲池,均取患侧,使用1.5~2.0寸毫针直刺。均留针30 min,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每周5次。

1.3.2.2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包括姿势矫正、肌力增强及关节活动度训练。患者卧床期间可进行被动运动、体位转换、起坐训练及保持良肢位训练等,预防关节挛缩、压疮。患者可离床后主要进行起立训练、平衡训练及坐位训练,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患者可步行后主要做步行训练,以改善患者步态。脑梗死发病4周内康复训练以床上翻身为主,在做翻身运动时,患者可取健侧或患侧卧位、仰卧位,枕头高度合适,以便保持正确卧位,患者手指分开、肘弯伸直、屈曲下肢,尽量使小腿与脚掌呈直角。教会患者做握手双手交叉,先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完成先向患侧、后向健侧翻身,然后逐渐独立完成。针对关节不能自主活动的早期瘫痪患者,可对患肢各关节做被动活动,以促进静脉回流[5-6]。

1.3.3 疗程2组均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观察比较2组临床症状变化,并采用Blessed Roth行为量表(BBS)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定[7]。

1.5 疗效标准基本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显著进步:病残程度为1级,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进步:病残程度为1~3级,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或增加≤18%;恶化:死亡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8]。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例(%)

由表1可见,2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BBS及MMSE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BBS及MMSE评分比较分,±s

表2 2组治疗前后BBS及MMSE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组(n=41)对照组(n=41)治疗前治疗后BBS评分7.55±2.106.05±2.08*△治疗前治疗后7.49±2.097.32±2.33 MMSE评分20.13±2.0924.84±2.33*△20.23±2.1320.74±2.04

由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后BBS及MMSE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BS评分降低,MMSE评分升高;对照组治疗前后BBS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发病后,患者中枢神经及结构会发生功能代偿重组,对脑梗死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治疗,调动残余脑组织细胞功能,可加快运动功能恢复,促使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促进再生与重组,减轻伤残严重程度,从而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脑梗死后患者普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据相关文献报道,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7 d内,约有61%的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发病后6个月认知功能障碍遗留比例仍高达37%[10]。认知功能障碍不仅会对患者的肢体功能、神经功能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是阻碍患者回归社会,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是由脑梗死导致的脑损害,局部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细胞供血不足,慢性缺氧、缺血,导致神经细胞萎缩、软化,神经功能退化所致[11]。

大量临床报道表明,针刺疗法对脑梗死后患者认知障碍及肢体功能康复具有确切疗效,针刺可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纠正气血逆乱,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使局部缺血区的脑血流障碍得以改善,从而改善认知及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12-13]。中医认为,头为经络的中枢,诸阳之会,即“头者,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头针取穴为百会安神定志,平肝熄风,醒脑开窍;水沟、为督脉要穴,具有回阳救逆、熄风止痉、开窍醒脑的功效,是神志疾病治疗要穴;四神聪为经外奇穴,能使人神志聪明,调节阴阳,使阳气壮、脑髓充,具有补髓宁神的功效。同时再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循经选取体穴,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行气通经,活血通络,促进患者康复。脑梗死后肢体运动障碍给患者带来了极大不便及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丧失部分活动功能,如急性期卧床制动等容易造成废用综合征,对患者日后肢体功能恢复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14]。但训练内容一定要结合患者的病情恢复同步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明显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认知状况,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1]任雪梅,杨光福.脑梗死治疗研究现状与进展[J].河北医学,2010,16(2):237-239.

[2]于涛.中老年高血压脑梗塞出血患者个体化外科治疗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 54-55.

[3]高生业.针灸推拿配合西药治疗脑梗塞60例[J].陕西中医,2011,32(8):1058-1059.

[4]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379-380.

[5]周樊华,黄群华,肖文文.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和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4,19(2): 124-125.

[6]王新宇.改良穴位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3):179-181.

[7]段晓宇,江新梅.HDS、MMSE、BBS在痴呆筛查中的应用[J].中风玉神经疾病杂者,2002,19(3):167-168.

[8]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9]刘颖,贾俊红,安丹凤,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1053-1054.

[10]王利平,卜淑霞,包晓群,等.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7):656-658.

[11]师景英.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8): 999-1000.

[12]于金栋.针刺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1,33(9):1411-1414.

[13]白雪芹.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1,30(21):133-135.

[14]郑超英,赵超蓉,嵇强,等.脑梗塞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 (3):304-305.

(本文编辑:石康)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肢体针刺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