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机而坐”再解——兼与王景琳、徐匋老师商榷

2015-03-01 08:34夏松平
学语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脚后跟臀部庄子

□夏松平

在《文史知识》2014年第9期上读到王景琳、徐匋老师的文章《〈庄子·齐物论〉中的“吾丧我”》,笔者受益颇多,惟对文中“隐机而坐”的解释,有点不同想法。下面,笔者不揣冒昧提出来,就教于高明。

“隐机而坐”出自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句中“隐机而坐”何意?西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彪把“隐”解作“冯(凭)”,也就是“靠”。 郭庆藩在《庄子集释》中引卢文弨曰:“机,案今本作‘几’。”清末郭庆藩,他的《庄子集释》是替《庄子》注解作总结之作。《集释》收录了郭象《注》、成玄英《疏》和陆德明《音义》三书的全文,摘引了清代汉学家如王念孙、俞樾等人的训诂考证,卢文弨的校勘,并有郭嵩焘和郭庆藩自己的意见,是目前研究《庄子》的重要资料。因此,后来的注释者大都采用前说,把“隐机而坐”解释为“靠着几案(小矮桌)坐着”。

对此,王景琳、徐匋老师撰文质疑:“释‘隐’为‘靠’,好像说得通。……先秦时人的所谓‘坐’其实是跪着的。这样话,‘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就成了他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还能向后仰靠在几案上。试想人要靠着几案而坐,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可以给自己一些支撑,避免疲劳,二是为了‘坐’得更舒服。可是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如何倚靠几案,无论前倾或后仰似乎都很不容易。如此,‘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应当不是靠着几案而坐。……把‘隐’解为‘蔽’,把‘隐机’解释为‘遮挡住了几案’才更说得通。如此一来,‘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就成了南郭子綦坐在小几案上,身体和宽大的衣服遮蔽住了小几案。”(同上)

笔者认为,王、徐老师的这种质疑是有违文史常识的。

大家都知道,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踵上。古人的这种坐的姿势,接近于现代通称之“跪”。诚然,这样坐着,时间久了,人肯定会感觉到累。而几的作用,就是供人坐时凭依以稍休息。例如:“俾筵俾几,既登乃依。”(《诗经·大雅·公刘》)几是上古室内的一种陈设,为长方形,不高,类似现在北方的炕桌而更狭长。“俾筵俾几,既登乃依”的意思就是让人为宾客铺设好了席、几,客人们登上了筵席,靠在几上。

那么,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如何倚靠几案,以稍休息呢?有图显示:人在坐着时,“膝纳于几下,肘伏于几上”。这样看来,王、徐老师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平时倚在几上,则是懒散不严肃的表现。《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依)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恭敬)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但是,对于老人来说,隐几则是理所当然的事。《礼记·曲礼上》:“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帝王赐人以几杖则表示养尊敬老。《陈书·王冲传》:“文帝即位,益加尊重。尝从文帝幸司空徐度宅,筵宴之上赐以几。其见重如此。”

从三国时代起,几已不多见了。《三国志·毛玠传》:“初,太祖平聊城,班所获器物,特以素屏风、素冯(凭)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几的历史,由此可见一斑。

在古代,供人坐的主要是床,而不是几。例如:“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又《酷吏列传》:“数年,(朱买臣)坐法废,守长史,见(张)汤,汤坐床上,丞史遇买臣弗为礼。”(《史记·郦生列传》)古人室内的床之与现代的床,较矮,较小。

总之,笔者认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的意思应当不是“南郭子綦坐在小几案上,身体和宽大的衣服遮蔽住了小几案”,而应当还是“南郭子綦靠着几案(小矮桌)而坐”。

[1]许嘉璐:《古代的衣食住行》,《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

[2]邹清泉:《隐几图考》,《文艺研究》2012(2)。

猜你喜欢
脚后跟臀部庄子
白日梦
对称
阿喀琉斯的脚后跟
脚后跟干裂怎么办?
手到病除
激活臀部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肌肉注射给药致臀部大出血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