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童心

2015-03-01 21:17◎俞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童心秩序小男孩

◎俞 磊

那天看中央11套少儿频道的“绿野寻踪”,4岁的小男孩在主持人的要求下兴高采烈地表演“黄鼠狼放屁熏倒小狼”的剧情。他憨态可掬地站在桌子上,笑眯眯地不住扭头看着另一个装扮成小狼的大男孩悄悄接近他身后,但是,大男孩接近了一次又一次,他一点也没有“真作假时假亦真”的“洞明”与“练达”,就是不作势“放”出个“屁”来以便皆大欢喜。主持人启发了数次皆无果之后,忽无奈地对扮作小狼的大男孩说:“看来他要酝酿一个真的屁来熏倒你了!”

顿时绝倒!

我在为主持人机智幽默的脱口秀倾倒的同时,不禁深深沉浸在小男孩清澈的童心里不能自拔。多么剔透宁静的童心呵!

是的,我们要保护孩子的童心,让这份纯净如花般开在清晨的薄雾里,最好太阳永不升起,最好露珠永在花瓣间滚动。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写作教学者呼吁“童心作文”,呼吁“童心回归”,呼吁清新、朴素、自然的文风。仿佛童心有了,对学生们来说写作就什么都有了!与之相反,少年老成的文章被斥为“成人化写作”,是生搬硬造、虚情假意、丢失童心的当然表现。

呵护童心,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有时事情真的会被矫枉过正,呵护童心不应成为拒绝成长的口实,欣赏清澈不应成为拒绝复杂、忧伤与深刻的盾牌。成长才是少年生命里真正的宏大命题。以童心的名义,是否在拉起阻碍孩子们成长的藩篱?清清童心是否会晃花孩子们追逐真相或者深邃的眼睛?我们的孩子终究要长大,什么时候开始让他们知道人间的艰辛或烦恼?什么时候开始让他们思考世事的无奈与纷杂?

所以,我对小学甚至初中写作教学里的“一揽子”童心主张不以为然。所谓“一揽子”,就是一年级到六年级甚至初一初二不加分别,我以为童心旨归的教学主张与实施应该有其界限,就如文前所述说的故事,4岁时候盎然的童心是令人抚掌大笑、由衷感动的,而倘若小学高段起(五、六年级)甚至初中的孩子仍然在津津有味地述说“小白兔大灰狼”的故事,也许我们要皱眉并且担心他们心智的发育程度了。

抛弃了对静态文章学研究的新世纪写作理论家们认为,写作的本质是写者对精神秩序的创生与建构,是对无序感的否定与批判,是用文字建造自己理想中的思想秩序、精神秩序、思维秩序与情感秩序,用自己的心血与辛劳建造精神的大厦,进而构筑生命的宁静之所,进而“诗意地栖居”。所以,思想的建立与思维力的养成永远是写作的第一要务。于是,我们有理由担忧——某些教学者打着童心的旗号,行的却是稚嫩化、浅薄化教学,背离了写作教学以培育人的内在精神秩序创生能力为目的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想再次重申:我绝不是反对“童心”教学,而是反对打着“童心”教学进行的伪童心教学或反成长教学。如果我们承认语文的科学性质的话,就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建立他们的人文思考方式,养成他们的人文素养。而这种养成,显然应该以渐次深刻的思想培育为教学目标。高年级的学生大多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情感与思维开始觉醒,开始思考人、社会和生命,还一味地“童心”,就有装嫩之嫌。再说,童心并非孩子所独有,只要有一颗真挚、敏感和善良的心,童心永存!

猜你喜欢
童心秩序小男孩
“聪明”的小男孩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秩序与自由
小男孩
童心绘天下
萌萌哒的小男孩
孤独与秩序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