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谎言”还是谎言

2015-03-01 23:45孔祥科
新闻爱好者 2015年6期
关键词:谎言美丽

□孔祥科

“美丽的谎言”还是谎言

□孔祥科

2014年9月25日,我参加河南电视台“金像奖”的评比,发现有一个叫《为“谎言”点赞》的社教节目,内容是:

郑州市金水区一位叫陈贝宝的环卫工人,为了解决小女儿的入学问题,找朋友借了3000元钱,乘公交车回家时不慎丢失。

丢失3000元钱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个很大的损失,因此老陈回到家中便对妻子谎称没有借到。但是“纸里包不住火”,妻子得知真情后难免埋怨唠叨。老陈觉得窝囊,便到外面喝得酩酊大醉,并在街头哭泣。后来被巡防队员发现救助。

这一幕被人拍成视频发到了网上,引来省内外许多网友的关注,他们纷纷谎称捡到了那笔钱。结果老陈丢了3000元,却回来了8000元,悲剧变成了喜剧。

该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反复说:

“一般情况下,在我们的认知里,诚实一直被人称赞,而谎言则一直招人诟病。然而前不久在河南郑州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们所有的人深切地感受到了‘谎言’的美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而对谎言,为什么人们不是责备而是赞赏呢?”

“是什么原因让所有的人都说着同样的谎言?”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老陈把多出的5000元送到医院捐给了更需要的人,电视台趁机做了一期谈话节目。

由于这个故事确实美丽,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投了赞成票。

但是,类似的“美丽的谎言”,在我们的媒体中可不是第一次报道;报道的标题大同小异,形式也没有多少独创性、新鲜性。现据我积累的资料略举几例:

例(1):两千人编织美丽“谎言”圆绝症女童梦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禇晓亮2006年3月25日报道:

长春市有一位患了绝症的8岁女童,已经脑部积水,双目失明。她平时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在操场上升旗。希望有一天能够去一趟北京,看看天安门广场上飘起的五星红旗……

小姑娘的心愿引来各界的关注,有人愿意出资帮她圆梦。但是医生明确告知:如果去北京,小姑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呢?家长看着女儿那充满渴望的笑容,心都碎了。无奈,想出了一个看似荒唐的主意:带孩子在长春转一圈,找一个能升国旗、奏国歌的地方……

这一想法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于是,一个有300万人口的城市,为了满足这个小女孩的心愿行动起来,2000多人自发参与了这个美丽“谎言”的编织。

例(2):赡养老人女教师“假冒”外孙女22年

《河南商报》记者胡志强2007年3月21日的报道有这么一个阅读提示:

22年前,开封市向阳路小学女教师张继红“冒名顶替”,自称“外孙女,认下一位洛阳老人做外婆。她既不图名,也非图利,而是不忍心让老人知道,其真正的外孙女已不在人世。

22年后,老人已90岁高龄,亲人相继离世,只剩她孤身一人。女教师依然保守秘密,并将老人接到身边赡养。

“外孙女”说,她本不该再瞒下去,但为了让老人愉快地度过晚年,她要将这场骗局一直演到底。

好心的编者还特意加了这样一句提示:

这里也提醒大家一句,如果您看了这篇新闻,可别告诉老太太。

当然,截至记者发稿的时候,这个美丽的谎言还在继续着。

例(3):18年的漫漫道路,一个虚拟的“爸爸”始终伴随着女儿成长

单亲妈妈的美丽谎言

这篇报道是《信阳日报》2005年3月2日转载自《信息日报·周末》的:

18岁的大连少女王文,带着一个摄人心魄的亲情故事,走进了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外语系:她有一位“父亲”,因为从事的是“保密工作”,自记事起,父女俩就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父亲”的书信和关爱却总是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她,使她健康地成长、求学,直至跨进大学校门。生命中的每一天,王文都深为自己有一个伟大的父亲而骄傲。她每天都在期待着父亲结束工作,回到她的身边,和她、她的母亲,共享天伦。

然而,就在王文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她的梦碎了……

谜底是这样揭开的:

女儿金榜题名,王素华喜极而泣。权衡再三,决定把真相告诉女儿:“王文,真的对不起你,给你写信的这个爸爸根本不存在,我和你的亲生爸爸在你一周岁的时候就离婚了。那些信都是我用左手写出来的,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你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让你在长大过程中有一个‘好爸爸’相陪伴。”

我不知道这个“美丽的”谎言会给这个女孩的一生带来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但文章叙述说:“听完母亲这一番话,王文刹那间完全傻了。她无法相信,18年来那魂牵梦绕的父亲,竟是母亲虚拟的幻影!多么残忍的现实。眼泪模糊了她的视线,她号啕大哭起来。”

作者说:“对王文而言,这‘父爱’恰似大厦轰然倒塌,但她没有被击垮——此时此刻,她愈加意识到自己竟拥有一位人世间最伟大的母亲!”

我猜,这话恐怕是作者善意的臆想和对小姑娘的良苦劝慰。今后,这件事情对女孩起到正面作用大还是负面作用大,暂时是不好下结论的。但是,我们从上述几篇报道来看,作者对于“美丽的谎言”,一般都是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这就值得讨论。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丽的谎言”也是谎言。谎言的“美丽”或“丑恶”,在上述作者看来,区别似乎主要是在它的出发点。只要出发点是善意的,人们就可以原谅甚或予以肯定。可是,出发点是“善”是“恶”,又由谁来界定呢?这又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人们的价值观不同、认识水平有高低、看问题的角度各异,对于一个具体问题的“善”与“恶”,是很难达到完全统一的;即便出发点的“善”能够被大多数人认可,而“好心办坏事”的现象也是经常发生的。所以谎言的美丽与否,除了出发点还有效果问题。没有被社会大多数认可的效果,出发点的“善”也就难免被人怀疑。

此外,无论是“美丽的谎言”最终被说破,还是丑恶的谎言最终被揭穿,当事者都要面对事情的本来真相。比如,环卫工人陈贝宝,不仅要面对全国诸多网友为他捐款的事实,还要面对多捐的5000元如何处理的问题,以及一生都不能忘却这个好心人集体制造的“美丽谎言”;少女王文虽然在妈妈的谎言包裹下“茁壮”成长到终于考上了大学,但是从此以后,她不但要面对父母早就离异的事实,还要背负起自己有个“人世间最伟大的母亲”这个荣誉的包袱;而希望到天安门看升国旗的小女孩和失去外孙女的老太太在“美丽的谎言”面前,似乎可以无憾了。但是人们用这种形式来满足他们于一时于一事,难道真的是只有高尚、自得的感觉,而没有一丝的不安吗?

当然,我们不能也不必过多地对于“美丽谎言”的制造者求全责备,但也不必给予过多的表扬和赞美,从而使它成为一种导向,形成一种风气。事实上这种“美丽的谎言”像吗啡一样,某些情况下,对于疗治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病痛,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这恐怕是人们容许甚或赞美它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现在应该认识到:某些药品使用过度人体就会产生耐药性,又何况对于类似吗啡类的毒品呢!

说到底,我认为“美丽的谎言”就是一剂疗治心灵的汤药,虽可使用,但不可滥用;而现在的问题是有滥用的趋向,就像现在的过度医疗、滥用补药一样,而且是没有征询对方意见的强行进补。因而,我认为,它产生的正面作用是有限的、暂时的,而副作用则是隐性的、长远的和宏观性的。就是说,它对于培养我们坚忍的民族精神、坚强的民族性格是不利的,对于造成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实事求是的民风民俗,也没有什么好处。此外,制造“美丽谎言”者,都是预先将自己置于强者的地位,将对象置于弱者的地位,站在道德的高地,以施恩者的心态、行为,施之于特定的对象。这不但有些主观地强加于人,而且有些情况下,对于行为对象也缺乏必要的尊重。因而,这种“好心”,未必一定就有好的效果,或者说效果未必全都是好的。毛泽东就曾赞扬过拒绝“嗟来之食”的骨气,一个饿得要死的人,尚且如此要强,可见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不愿意被视作弱者被他人恩赐的,他们内心的自尊自重是隐性的、敏感的,又是十分强烈的。

还有,从知情权方面考虑,我觉得一方以使用谎言的办法强加于另一方一些善事,也不一定合适。比如,施之于我们这位环卫工人的谎言,很快就被他发觉了。但媒体却就此大做节目,炒作这件事情,我总觉得是在“消费”弱者,会给这位环卫工人增添更多的压力(有许多时候,我们发现,真相往往是当事者忍不住有意无意地泄露出来的)。当然,我这里不是否定乐善好施和主动帮助别人,而是强调:从小的方面说,要尊重受助者的意愿、感受和权利;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要倡导一种诚信、求是的精神,发扬一种民族的刚毅之气。

说到求是精神,我想到毛泽东的一件往事:在中共七大的时候,他有一个著名的讲话,其中有一段收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时加了个题目,叫《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专门讲“不吹”的问题时他说:“还有一个是不要吹,就是报实数,‘实报实销’。在座的同志不是讨论过党的历史吗?大家发言,说内战时期我们养成一种习惯,向上级报告工作,夸大一点才像样子。……我们的情报要真实,不要扯谎。”“关于讲真话,我们现在发了一个通令,要各地打仗缴枪,缴一支讲一支,不报虚数。我们曾经有个时期分对内对外,内报一支是一支,外报一支是两支。现在我们专门发了这个通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支为一支,两支为两支,是知也。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党的作风就可以更切实了。”

从这个讲话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初期,为鼓舞斗志,宣传群众,也是制造过所谓的“美丽的谎言”的,即有意识地夸大战绩。二是毛主席认识到这种做法不妥以后,对此作了批评和纠正。这说明:即便是出于好心的谎言、出于宣传需要的谎言和内外有别的谎言,他都是不赞成的,都是要制止的。

应该说,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一些很不健康的东西。说谎就是很突出的一点:统治者为了说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宣传“天授人权”,宣传谶纬之学,制造愚弄人民的政治谣言;而被压迫者为了反抗,也“以毒攻毒”,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美丽的谎言”来动员群众。从陈胜吴广夜半假装狐狸叫、制造“大楚兴陈胜王”的谎言,到元末白莲教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并同时在河道中自埋自挖“一只眼”的石人,都是这种手法。但他们这种弄法,在思想水平上并没出超出统治阶级。可悲的是,我们把它视作农民起义的正当智慧而给予了过多的同情和赞扬,而对更多的宵小不法之徒玩弄这种伎俩,也没有给予应有的谴责和揭露,这就使一些“戾气”在社会上有了更多的存在空间。

说到培育民族的刚毅之气,我想起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引用“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样的古诗,高度颂扬中国人民的铮铮铁骨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而这种刚毅不屈的精神是和孱弱的性格不相容的,而一个民族要有刚毅的精神,就必须在平时养成啊!

今天,我们社会的萎靡之风日盛,声色犬马、纵情享乐之风戕害着青少年的魂灵。虽然在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八项规定”、狠狠治理“四风”之后,这些行为有所收敛,但距离强化我们的民族精神还远远不够。而在今后几十年内,只有真正具备“河南好少年”那种坚强意志和心态的人,才可以担当国家民族的大任,才可能真正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值得庆幸的是,如今摒弃各种谎言,敢于面对各种压力、灾难、不幸,正在成长为一股正能量而受到社会的追捧。

《人民教育》刊载过一个小学教师的文章,内容是在给小学生讲《李子核》时发生的故事:瓦尼亚趁家人不注意偷尝了一颗李子。妈妈知道后问谁吃了李子没有。瓦尼亚说自己没有吃。后来他听妈妈说,谁要是把李子吞下去了,肚子里会长出小树来。瓦尼亚被吓得脸色发白,赶忙说把李子核扔到窗外去了。这个故事是要告诉孩子们做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能说谎话。多数孩子听了老师讲的故事,都说“很怕肚子里长出小树来”。这很符合老师的设计和理想。但有一位平时不大听话的孩子坚持举手发表不同意见:“瓦尼亚撒谎是他的不对;可妈妈不是也在撒谎吗?”这话使老师感到震惊和尴尬。这位老师的思考是:我们习惯性地教育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成人来说,“善意”却经常是“谎话”的幌子,信誉也时常被我们抛在脑后。

去年,微信上疯传的一则“医学博士给父亲的临终方案”的帖子,更是让人感到耳目一新:2011年4月,浙江医科大学一附院毒理专家、医学博士陈作兵的父亲陈有强被诊断出患了腹膜恶性间皮瘤,而且已经是晚期;主治医生对陈作兵如实相告。陈作兵和家人商量后决定由父亲自己做出决定。父亲问:化疗放疗后可以多活多长时间?陈作兵说效果好也许几个月。父亲又问:得花多少钱?对人体有什么不好?陈作兵回答:全部公费,副作用是脱发、无力、胃口不好等。父亲考虑后决定放弃治疗,回老家。于是,陈作兵开车五个小时,把父亲送回老家诸暨,让他度过最后一段时光。2012年春节后,老人因病重住进了诸暨人民医院。按照父亲的意愿和陈作兵的交代,治疗只是普通的补液,缓解疼痛。当3月22日最后时刻来临时,陈作兵交代母亲,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者心脏停跳,也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让他安静地离开人世。

微信说:“这就是一个医学博士对父亲临终治疗方案的抉择。”

这个抉择充满了儿子对父亲的尊重和大爱,也充满了医学博士的理智和对病人的尊重。对此,我觉得,作为儿子,他是坚强的;作为大夫,他是仁慈的、博爱的。我认为,面对已经无法挽回的生命来说,这个抉择不知要比多少“美丽的谎言”都令人感动、敬佩;无论多么“美丽的谎言”,在这个抉择面前都显得那么矫揉和无力!因此,我希望我们的媒体多报道一些这样的事例,逐渐使之成为社会的常态,有朝一日不再成为令人惊讶的社会新闻。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谎言美丽
谎言之境
美丽的夜晚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谎言之境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真实的谎言
谎言
揭穿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