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视野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危机与路径

2015-03-02 03:13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价值观道德

马 月

(渤海大学 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近些年来,新闻报道的各种道德滑坡事件接踵而来,如小悦悦事件、大学寝室投毒案等,不一而足。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此类事件为什么会频频出现?纵然表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究其根源,我们却无法回避当下青少年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唯有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时至今日仍以巨大的历史惯性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当下青少年道德教育富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一、当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危机

(一)道德教育价值观的扭曲

首先,当下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深刻影响着道德教育价值观。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追求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古今中外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图景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深度影响,都加剧了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形成,使人性之美被物欲所掩盖,淡化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使许多人摒弃了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观。其次,学校唯考试是举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也影响了道德教育的价值观。当前学校教育重视的是“利”,而不是“仁”、“义”;重视的是外在的形式化教学,以应试教育的态度培养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内在道德修养。对学生而言,学校是一个投资的场所,通过学习换得优异的考试成绩,进而给自己未来的人生进行长期投资,换取未来的利益回报。在个人的利与义面前,传统道德文化所倡导的学校道德教育在当代教育中显得如此渺小和不屑。“人们习惯于把学校教育视为社会道德的中流砥柱,当社会颓风四起,人们还在仰望着学校教育,期待它能力挽狂澜,成为‘卫道士’”。[1]在人性物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再次让人们失望了,它的作用不是力挽狂澜,而是推波助澜,可以说学校成了物化人性的再生产机构,加剧着我们时代的物欲症。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首先,学校向青少年们灌输的道德规范是一种脱离生活上升为理性的道德概念,它只是一种抽象的行为规定,并不能透过人的心灵把这种规定通过人的行为而表现出来。我们在和孩子的接触中,经常看到孩子会有这样的疑惑:老师,我知道助人为乐之后应该快乐,可为什么我把自己的好东西给了急需它的伙伴以后,我并不快乐呢?我把东西给了别人,我就没有了啊。其次,现代社会的孩子自主自律能力较差,他们习惯于被动听从、强制认同,而缺少自由的空间和自主判断选择的余地,这样长此以往,成就了一批“口头上的君子,行动上的小人”。最后,学校对于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还只限制在讲解阶段,并为让孩子们深入到社会这个大群体中加以锻炼。爱因斯坦说过,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这就要求中学教育要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中学生转型的关键时期,学校既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也要为学生走上社会后履行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道德基础。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僵化、教条

当下小学德育的实施,大多数采用的是“道理说教法”。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在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因为这种方法实施起来简便快捷,论理直截了当,但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的空洞、虚假且不切实际的口头教育,这种方法并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也不能帮助学生辨别和抵制形形色色的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更新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思想精华

(一)“重义轻利”的德育价值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奠定了以义与利来界分君子与小人的基础。义和利的关系有两重含义:一是道德与功利何者为重、为第一位;一是指什么是至善,即道德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持什么样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孔子对利是有所肯定的,承认“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但君子要把义放在首位,孔子的标准是道义。《礼记·大学》中指出“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善,财善则民聚。”这种先取义,后取利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重视道德的思想,主张以一定的道德原则来约束物质利益的取舍和分配的思想,对于今天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融于生活”的道德教育内容

孔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道德教育内容是道德教育的根本,道德教育要从人们的生活经验中选取教育内容,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能使学生适应生活、获得经验,进而得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以行为本。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孔子曰:“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起来,言行一致。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灵活多变”的道德教育方法

古代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至今仍闪耀着生命光彩的道德教育方法。其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首先,启发诱导法。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循循善诱”;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道德教育要使青少年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青少年道德情感,并付诸道德实践,使青少年形成一种道德习惯。其次,因材施教法。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于不同的个体,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同学需要以批评的手段加以克制,有的同学需要以表扬的手段加以鼓励。第三,礼乐结合法。通过音乐进行道德教化是儒家教育的一贯主张,音乐不仅具有美育的功能,而且是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它对丰富现代道德教育的形式,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第四,以身作则法。孔子在教育中非常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品行给同学们做示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的尊敬和膜拜。

三、基于传统道德文化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路径

(一)修身正心——树立正确德育价值观

儒家认为,人性是人的道德完善的基础,要实现人的道德完善,培养理想人格,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有主体内在追求、能进行自我创造的人。”[2]由于教育的误导以及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更注重物质、金钱、权力这些外在需求,而不再去关心自己的内在灵魂,当一个人的精神和行动都由金钱和财富来决定和之配的时候,这也就丢失了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因此,从本体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重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修身正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脚踏实地、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引导,让学生由心而发、内外兼修,成为一个合格的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

(二)知行结合——完善道德教育内容

我们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传统教育有着丰富的道德内容:“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忠孝节义”的做人标准、“善恶有报”的社会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美德……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中所主张、维护的人间道德。这些主张不仅重视个人修养,也体现了个人修养在生活中的发展,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个人修养在实践生活中得以运用的体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应注意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良好配合,如若学校对学生们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学生们就会迷失方向。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要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学生接触到的人、事、物,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具体行为中养成良好的品行。

(三)多管齐下——采用多种道德教育方法

古人在道德教育方法上的探索和实践上,为现代学校德育方法的实际运用提供了许多启示。长久以来,学校在德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的是灌输法,这种方法陈旧、简单、生硬,即使对学生的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难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引起的逆反心理,并不能达到教育工作者所预期的教育效果。“新形势下,我们借鉴传统的德育方法,应注意把品德教育与知识传授密切结合起来,把德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3]当然,对于现代学教育中的“直接灌输法”的作用我们并不能否认,它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老师直接而理智的传授教育内容的时候,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此外,还要注意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学习是建立在兴趣规律的基础上,那这种学习就充满了休闲色彩,或者说是与休闲融为一体的”。[4]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总之,想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应该多管齐下,灵活运用各种道德教育方法,通过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德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现代人性道德体现出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反叛和超越;另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以巨大的历史惯性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让传统道德文化塑造现代道德人。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55.

[2]鲁洁.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08,20(9):3.

[3]林五星.传统德育方法的现代借鉴[J].教学与管理,2008,(10):64-65.

[4]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76.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价值观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