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鸡公山建筑群的建筑文化和艺术价值

2015-03-02 05:03
关键词:建筑群别墅建筑

甘 露

(信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信息与文化·

论鸡公山建筑群的建筑文化和艺术价值

甘 露

(信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位于河南省信阳市郊的鸡公山上目前遗存百余处风格各异的西洋式建筑及中西混合式建筑物。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交融 、渗透,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文章从鸡公山建筑群的风格、布局、造型、人文历史和园林设计等方面,来分析鸡公山建筑群特有的文化特征,阐述其艺术内涵。

鸡公山;建筑群;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鸡公山是大别山的支脉,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38公里处,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区。同时,鸡公山各个山头和山腰遗存着大量的中西式建筑,既有异域风情的教堂和阁楼,又有中式庭院和中西混合式别墅,布局自然,优雅清静,且结构形式各不相同。在鼎盛时期,鸡公山共计有中、美、英、俄、日、德、法等23个国家风格各异的别墅建筑500多栋。“桃源真有新天地,十里风飘九国旗”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也为鸡公山赢得了“万国建筑博览馆”的美誉。自1938年起,鸡公山被日本占领,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原有的建筑遭到严重破坏。至1945年11月,鸡公山建筑物被拆毁达40%,绝大多数房屋四墙孤存,门窗楼板拆窃一空,诸多公共设施被损毁,目前遗存的建筑物只剩119处,它们记载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变革,也演绎了一段建筑艺术的传奇[1]54。

一、建筑文化特征

“如果说自然是人类灵魂的来源和归宿,那么人工建筑的屋宇就应该是灵魂在尘世的家园”[2]38。中原地区的建筑多座北朝南、秦砖汉瓦、人字屋架,结构和造型较单一,仅为满足居住所需。而鸡公山上各国建筑不仅风格各异,而且因地制宜,建筑群与山体环境相协调,这大大丰富了豫南地区的建筑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风格多样,形态各异

鸡公山建筑群主要以西洋式建筑为主,且风格多样,有哥特式、罗马式、德国式、拜占庭式、合掌式等,体现出不同国家的建筑特点和浓厚的民族风格。整体具有体量适中,层数不多,布局分散,装饰素雅等特征。如1915年建于鸡公山北岗的美文学校属于哥特式风格建筑,也被称为美国大楼,当年主要用途是为了外国传教士和教徒子女就学。美国大楼是鸡公山上少有的体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建筑整体为石木混合结构,主体共分三层,一层为餐厅,二、三层为学生宿舍;建筑平面成凹槽型,两翼突出,且左右对称;建筑正面每层都设弧形拱券外廊,房屋正中筑有一座高于屋面的尖形悬钟楼,钟楼的外廊由下至上分别采用了平拱、弧形拱和尖拱的拱券形式,楼顶尖上还立一圆形球体点缀,为典型的哥特式钟楼,显得高耸而神秘。美国大楼现属广州军区疗养院所有,至今保存完好。鸡公山上哥特式风格的建筑较多,像小教堂和马歇尔楼也都属于此种风格。

距离美国大楼不远还有一幢名为瑞典大楼的欧式建筑,是瑞典安息会于1919年兴建的瑞华学校的校舍,瑞华学校专门招收长江中下游富商及欧洲各国子女就学。大楼含地下室共四层,地下室为餐厅,一层为教室,二、三层为学生宿舍。楼平面呈“工”字形,墙体以青石砌就,四面坡形屋顶,屋顶阁楼上开有用镀锌铁皮制成的虎头窗(气窗)。大楼前后分别建有两米多高的石券廊,廊内为两排青砖结构的教室,教室间的通道宽敞明亮。整个建筑看起来巍峨壮丽,和谐典雅,以致很多中国人在这里盖别墅时都纷纷仿效。此后,瑞典大楼被以一美元的价格,象征性地卖给了美文学校,在日军侵占时又遭到破坏,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修复,现为郑州铁路工人疗养院。

在鸡公山上海拔770米处有一栋北欧别墅同样非常引人注目,别墅名为揽云射月楼,此楼不仅名字诗情画意,而且也是山上少有的北欧合掌式风格建筑。揽云射月楼建筑面积266平方米,含地下室共两层。墙体较矮,由片石砌成,大屋顶、坡屋面,别具一格,屋顶两侧各筑有阁楼。室内地面铺设木地板,并装有壁炉,生活设施齐全。若从鸡公山山腰仰望此别墅,只见别墅屋顶高耸如利箭,张弓待发,若在月光或云雾朦胧之际遥望更是形象逼真,所以称之为揽云射月楼。

除了西洋式风格建筑以外,鸡公山上也有中式建筑和中西混合风格的建筑。鸡公山管理局前局长房向离在《现阶段鸡公山》一文中说:“为纪念蒋主席27年(民国27年,即公元1938年)驻节南岗,主持中原会议,特于南岗领袖防空洞附近修建‘中正亭’(逍心亭)和‘中正林’。”坐落在鸡公山南面岗岭上的中式构筑物“逍心亭”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77平方米。是典型的中式重檐八角亭,亭高12.7米,二层亭阁,顶檐高5.95米,中檐高2.5米,柱高4.3米。天棚上彩龙盘绕,灰瓦重檐,分设八只高高上翘的亭角,上下檐角起伏有致,相互呼应,使亭体显得端庄而不呆板,轻盈而不浮挑。不仅亭内有桌凳,而且亭四周设有古典依栏式长条靠椅以供游人休息。据说蒋介石在鸡公山期间,正值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侵华日军步步紧逼之际。每每听到前方失利的战报,蒋介石心中不免伤痛,因此坊间也称逍心亭为伤心亭。也由于这个政治因素,逍心亭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为了让游客更好地观景览胜,鸡公山管理局于1984年斥资重建了这座逍心亭,并保留了原有的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鸡公山上有一幢不得不说的中西混合式建筑,那就是首屈一指的 “颐庐”,颐庐的四层楼体由花岗岩砌成,长、宽、高均相等,中轴对称,方正端庄,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形式。楼门口石狮蹲像,又象征着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威严,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知去向。门楼正对地面上有三个雕刻的圆形图案,代表着“天时、地利、人和”,同时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屋顶上,构筑了两个六角形的中式覆钟塔亭,塔亭上雕刻着松树、仙鹤、梅花鹿和蝙蝠等中国传统民间图案,寓意“松鹤延年”“福”“禄”“寿”等。整个建筑显得富丽堂皇、雄伟壮观。颐庐整体除具有典型的中式风格以外,在局部又多采用西洋式建筑构件,各楼层宽大的敞开式古罗马半圆形拱券廊和圆弧状的护栏,是典型的意大利庭院式风格,而门廊立柱为具有优雅高贵气质的古希腊爱奥尼柱式。门窗上安装的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彩色玻璃,既有宗教的神秘色彩,又充满欧洲浪漫主义格调。在娇小的附楼(小颐庐)和龙腾凤舞的柏树陪衬下,颐庐更显得独具风格、鹤立鸡群,使其荣登鸡公山诸楼之首。颐庐在中国传统建筑模式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中西建筑元素在此达到了高度融合,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术。

2.依山就势,融入自然

鸡公山建筑依山就势,布局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每栋建筑按进深分层处理,设有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以充分利用空间;同时根据建筑所处位置,因地制宜,随地造型,使建筑各具形态;鸡公山建筑大多为石木和砖木结构,就地取材,采用青色花岗岩石料筑墙,不仅节约成本,而且使建筑显得古朴雅致,与大自然景色更加融合。鸡公山建筑多为西洋式别墅,几乎每栋别墅都有观景外廊和阳台,可以尽览“佛光、云海、雾凇、雨凇、霞光、异国花草、奇峰怪石、瀑布流泉”鸡公山八大自然景观,且室内设有较大的玻璃窗,又能将美景带入室内,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同苍山翠岭相融。

如有“飞机楼”之称的76号别墅,就是巧借自然来造景的实例,该楼连地下室共三层,大门入口处立有三根石柱,上方装有水泥横梁构成的棚架,类似葡萄架,形如老式飞机的飞机翅膀,故人称“飞机楼”。别墅以条形石栏围合成半封闭式的院落,庭院和山体之间形成了隔而不断的连续式空间,这使院外的树木花草可以自由地穿过虚无的围墙伸进院内。站在庭院内北望,梁柱又似一个巨大的画框,将自然美景尽收画中。

3.历史厚重,人文气息浓郁

鸡公山建筑群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当时正处于社会历史的变革动荡时期以及新旧文化的交替时期,因此建筑多与著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党派、西方传教士、洋商、军阀有关,每栋建筑都记载了一段历史。如原直系军阀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所建的颐庐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靳云鹗来鸡公山避暑,目睹鳞次栉比的洋房别墅,和外国人的趾高气扬,感到愤愤不平,下决心盖一栋楼房,要压倒山上各国的建筑,灭灭外国人的嚣张气焰,由此而修建了颐庐。在建造时,靳云鹗师长为了抵制“洋货”,建筑没有用一根“洋钉”来固定,也没有用“洋灰”来填缝,而是用糯米和石灰熬成的黏状物来填充缝隙,较大的缝隙还嵌有生铁片,石墙堆砌的平整竖直。颐庐竣工时,各地军阀均发来贺电,武汉还专门组团前来参观道贺。颐庐的名字也因建设者而起,靳云鹗,字“颐恕”,取其第一个“颐” 字,和意为茅草房的“庐”字组合,名为“颐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靳云鹗这种民族气节,也称颐庐为“志气楼”。后来颐庐曾经用作小学、中学校舍,新中国成立后也作过疗养院、电视转播站和宾馆,如今是“中国少儿手拉手夏令营营地”。

鸡公山不仅景色美不胜收,而且鸡公山故人的魅力也难以抗拒,这位故人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交名媛、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在鸡公山的建筑群中,处处留有她优雅从容的身影。美龄舞厅是宋美龄在鸡公山上的一个主要活动场所,这幢建筑坐落在鸡公山南岗的中心地带,处于别墅群的中心位置,建筑面达400平方米,是一座有着12个开间的平房,室内宽敞明亮,四周设有连为一体的封闭回廊,站在回廊里,回廊周围安装有玻璃,采光极佳,可观云海、听松涛、沐清风,因此这幢房子又被称为“玻璃房”。当年蒋介石和宋美龄经常在此与外国人举行联谊会以扩大影响,民间传说的“前线吃紧,依然歌舞”也是由此而来。其实美龄舞厅不仅仅是一个娱乐场所,宋美龄利用舞厅这个交际场所,招待各国政治家和外交使节,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一夫人”,宋美龄赋予了美龄舞厅浓厚的政治色彩和人文气息。如今,美龄舞厅已不再是一个奢华的舞厅,而成为见证中国近代政治风云变迁的历史遗存[3]39-40。

在鸡公山,宋美龄曾常住在位于山顶南岗的南德国楼内,因此这座别墅又被称为“美龄别庐”。宋美龄常居于此,并不只是因为这栋哥特式建筑有着“高大倾斜的大屋顶、线条明快的尖拱券、修长的立柱和簇柱、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更重要的是南德国楼与蒋介石的行营遥遥相望,体现出她对丈夫的牵挂和支持。

蒋介石行营背靠狼牙山,前后均是悬崖峭壁,非常险要,易守难攻。蒋介石当年在行营召开过中原会议,指挥武汉保卫战,鸡公山曾一度成为中国抗日的指挥中心。据载,蒋介石的行营原名为花旗楼,为1918年汇丰银行老板潘尔恩所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国防部征用了包括花旗楼在内的八幢汇丰银行的别墅,并将花旗楼选作蒋介石的行营。因为“西安事变”的教训,蒋介石还在行营后山修建了一个“中正防空洞”,并将防空洞的一个入口与行营底层相连。为了能承受猛烈的轰炸,中正防空洞为里外两层,呈回字形结构。外层有走廊、天窗和前后门,内层有会议室和暗室。防空洞里还有一条暗道直通前山山坳,以便于紧急情况时迅速撤离。

站在颐庐上眺望鸡公山景区,只见建筑群高低错落地掩映在绿树丛林中,只露出别墅红色的坡屋顶和钟楼的尖塔。在这些历经百年的建筑里,隐藏着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秘密,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堙没,如今只能从遗留的老别墅中感受历史的沧桑。

二、建筑艺术审美价值

1.造型丰富,注重细部处理

鸡公山建筑形态各异,有方、圆、弧、扁、菱、长、尖等多种几何形体,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造型别致,有的线条简洁流畅。屋顶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平顶、圆顶、尖顶、坡顶等,屋顶上还设有各式虎头窗,使整体建筑充满了西方浪漫主义色彩。建筑体门廊立柱多采用西方柱式,如呈曲线排列的马歇尔楼外廊的13根爱奥尼克式立柱,表现出一种柔和、典雅的女性美,而萧家避暑山庄的古罗马塔司干式门廊柱,又显示出一种男性的稳健和刚强。鸡公山建筑精致的装饰细部增加了生活的情趣,千变万化的造型创造了富有审美价值的建筑艺术。

2.园林建筑美

鸡公山上的建筑多与园林艺术交互融合。据悉,在繁盛时期,各个建筑周围都进行了绿化和园林的建造,并根据建筑物自身风格、环境因素以及主人个人喜好栽植了各种花卉植物,如法国别墅周围多种植鸢尾花,荷兰别墅前喜欢种植荷兰国花郁金香等。在公共区域还建有独立的花园以供人观赏娱乐,园内栽有各种西洋式花卉和树木,造就了异国风情的园林建筑美。而中国人居住的别墅庭院多喜栽植梅、兰、竹、菊、松、柏等中国特色的传统植物,形成一派山间原野、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至今,鸡公山上还遗留有当时的各种树木[4]17。

3.建筑群体组合美

鸡公山报晓峰与北峰遥遥相望,形成一条平缓的天际线,看起来比较呆板,而鸡公山上的建筑群虽不是整体规划建造,但因地制宜、分散布局的方式,以及形态各异的建筑造型恰巧弥补了这一缺憾。色彩艳丽、形式多样的屋顶与奇峰怪石一起重造了一条错落有致、起伏跌宕的天际线,为远景增添了动态美。建筑群与自然山体互相衬托,形成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画卷[5]365。

三、结语

鸡公山上建筑群有着较高的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我们不仅要欣赏它们的建筑美学艺术,而且要能品味它们的文化内涵;我们不仅要保护它们,而且要懂得合理的开发利用其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在基础之一,没有文化底蕴的旅游经济发展是难以想象的,不能提供较高文化品位旅游资源的旅游经济活动是难以为继的”[6]73。因此应深入挖掘鸡公山建筑群的文化内涵,并结合豫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发展,来促进鸡公山万国建筑的开发和利用。

[1] 万传琅.鸡公山近代别墅建筑简述[J].华中建筑,1998,(3):54-56.

[2]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3] 杨雅洁,雷发林.鸡公山,谁将谁遗忘[J].旅游,2004,(7):38-43.

[4] 姜传高.鸡公山近代西洋建筑[J].中国园林,1996,(1):14-18.

[5] 赵 仁,王俊红,万传琅.鸡公山近代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2(3):364-369.

[6] 余国忠,郜 慧,赵成美.信阳文化资源特征与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71-74.

(责任编辑:韩大强)

Discussing on architecture culture and artistic avlue of the building complex on Jigong Mountain

GAN Lu

(College of Fine Arts,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464000,China )

More than one hundred different western style architectures and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 buildings remain on the Jigong Mountain which lies in the suburb of Xin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Western and Chinese architecture cultures are crossed, blended and permeated in these architectures. The integration of two different cultural styles outputs the architecture products with extremely high values of culture and art. So it is very interesting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features and describe the artistic connotations included in these architectures of Jigong Mountain with some aspects, such as building style, layout, modeling, humanism history and landscape design etc.

Jigong Mountain architectural complex;historical culture;artistic value

2014-12-26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YS-026);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3-ZD-100);信阳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4-QN-028)

甘 露(1982-),女,河南信阳人,讲师,艺术硕士,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J59;Tll-8

A

1003-0964(2015)02-0112-03

猜你喜欢
建筑群别墅建筑
别墅里的暗影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景观别墅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SOPHIA别墅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WAVE别墅
袖珍公园——高密度建筑群与户外公共空间矛盾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