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夫妻”为何抱怨

2015-03-03 07:40刘洪波
中外文摘 2015年23期
关键词:肇事者自由主义车祸

□ 刘洪波



“自由主义夫妻”为何抱怨

□刘洪波

一对中国夫妇在美骑行旅游出了车祸,医药费超过百万美元,陷入困境。

这对夫妇叫舒炜和王思,计划要用一年时间骑行世界,出发9天就在美国出了车祸,那是3月初。肇事者承担事故责任,但是个游民,所购保险只能赔偿1万至3万美元。美国警方用直升机将他们送到医院救治,危险期后就必须离开医院,据义工说两人医药费用至少已过百万美元,而且舒炜仍在失忆状态,王思的身体恢复也需要一年。

“为什么我们在美国撞的车美国人没钱就可以不管”,“难道中国人在美国就要被欺负吗?一对自由主义的夫妻想出去看看世界有错吗”……话里带着巨大的失望和怨尤,但逻辑并不通顺。撞人的是一个美国人而非美国,他没钱自然就赔不了,与欺负中国人无关,也扯不到“自由主义夫妻想出去看看世界”错不错。

其实,按自由主义观念,一对夫妻自己旅游,出了事自己处理,觉得不公可以去打官司而不是指望他人同情心爆发。嗔怪“难道信自由主义还信错了”,这是撒娇式的抱怨。这想法本身就是非自由主义的。这种撒娇式抱怨证明了“归顺”的未完成,没读懂自由主义,也证明抱怨者对中国文化、人情和思维的厌弃尚未如愿达成。

这对夫妇两年前在新藏线上也曾遇险,被路过的解放军救下;此次在美国,得到警方的直升机救援,继之以危急状态下的救治,生命得保。两次遇险,获得的紧急救助应属相当。

两人在新藏线遇险,有新华网的报道可查:“喀喇昆仑:5小时的生命接力救助”,新疆军区某通信团官兵冒着8级以上的风,将王思从悬崖救出并送至几十里外的医疗站。媒体上报道的是军民鱼水情,舒炜握着解放军的手说“感谢亲人子弟兵”。这样的报道,我们见到得多,不免有些厌倦。

此次在美国,救援的报道当然没有,但对求助的报道,这对夫妇的家人表示媒体歪曲了他们的意思,“本来想通过媒体找法律帮助,却被写成了捐款”,“我们从来没有提过要捐款的事”。律师也让人失望:“我们想要的法律帮助为什么这么难”,“打了很多电话给律师为什么不理我们?太忙了?还是因为拿我们1/3的赔偿金作为佣金少了”。

媒体怎样报道,律师怎样打官司,乃至肇事者事后去不去医院看望受害人,可能并不越出美国的常态。经常地,这种各各独立行事、守其边界的做法,颇受推崇。在这样的文化中习惯了,也一定能安之若素。但对这对夫妇及其家人来说,就会觉得不合情理了。

人们注意到,这对夫妇平时关注腐败、医疗、养老等社会问题。3年前,他们曾在微博上贴出一张1400多元钱的胃出血检验单,表示“我被抢了”,“天朝医院伤不起”。2年前,他们评论一条香港反腐才是真正零容忍的微博:“所以香港在世界上廉洁指数排第14,天朝140!”还曾在微博发表评论:“医院和政府榨干了病人的最后一滴血,哪怕血了(里)充满了癌细胞!”

可以说,这对三十岁左右的青年,本来既有良好的个人展望,又有积极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有着社会关切,以及与青春相伴的激越情怀。他们对中国社会的批评,哪怕过激,也不应该使其遭遇车祸受困异国被视为所谓“报应”。他们对国外社会的感受,无论“所有的人都很友好”还是在强制出院、肇事者不见踪影、媒体歪曲、律师远避下的巨大失望,都仍在浅表。

人总会在不断经历中理解社会真实,现在这对夫妇,以及读到他们故事的人,至少暂时明白,想象和书本的描摹,跟观光中的印象可能相符,与现实却往往大不相同。观光能看到无限美好,想象中世界有大同模式,这些还常用以映衬日常生活社会的问题,使问题显得更加不可忍受,但世界上实在没有完美的“主义”和“天国”。

(摘自《新民周刊》2015年第15期)

猜你喜欢
肇事者自由主义车祸
谁是肇事者
第十三章 惊险的车祸——氢能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由一起车祸引发的案例思考
澳男子穿内裤抓肇事者获赞
车祸撞没了嗅觉 怎么赔?
肇事者
至善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