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怎么诊治“大城市病”

2015-03-03 07:40
中外文摘 2015年23期
关键词:莫斯科巴黎交通

□ 中 青



国外怎么诊治“大城市病”

□中青

北京正在设法医治日趋严重的“大城市病”,采取的路径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一些非首都功能等,以达到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交通、环境和产业结构的目的。“大城市病”是个世界性难题。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了解:国外大城市如东京、莫斯科、巴黎、新加坡、雅加达,他们是怎么面对这个难题的。

东京:面向未来的城市建设理念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是政治、经济与文化中枢,又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大型城市之一。东京面临着环境压力过大、老龄少子化严重等“大城市病”的沉重课题,但通过基于面向未来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努力,空气污染等环境结构性问题基本解决,东京在整体上展现出城市环境优良、社会运转有序、经济繁荣活跃、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的面貌和气息。据公开资料,2014年度东京的GDP为7923亿美元,加上周边地区的“首都圈”则为1.52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

有关东京未来的城市建设,东京都知事舛添要一曾表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以筹办2020年奥运会为机遇,创造出无比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商业环境,令所有人都发自内心地感到,东京是‘世界都市第一’。”

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东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有大规模投入。但在“造城”方面显然十分谨慎,而是十分注重挖掘城市潜在空间与潜能,对交通网络和设施进行精细化补充和完善。目前,东京正在推进三条通往“东京天空门户”羽田机场的环形道路的修建,到2020年将有九成开通。以东京车站和涩谷车站为中心的交通干线扩容工程也在稳步推进,建成后,将在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等方面发挥巨大成效。

在市中心与经济设施集中的临海区域之间,东京还将建成有效应用氢能源的快速公交系统(BRT)。舛添要一认为,1964年第一条新干线的开通,促使日本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氢能源快速公交系统的建成,将使东京进入氢能源社会。

日本国土交通省去年7月发布了《国土规划2050》,汇集了日本政府面向2050年制定的国土建设理念和战略。其中,因应少子老龄化不断加剧问题而提出的关键词是:“紧凑网络”。

所谓“紧凑网络”,是指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实际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将城市功能集约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效地向区域居民提供完善的行政、医疗福利及商业等方面的服务;同时,通过各区域之间的网络互动,使得区域整体确保一定程度的人口规模,通过“紧凑网络”的形式,促进人口和信息的高密度交流,形成能够掀起技术革新的区域结构。

“紧凑网络”的理念,目前已经在东京都内诸多区域得到贯彻落实。而在未来,东京连接名古屋的磁悬浮铁路“中央新干线”、连接城际与海外的ICT信息通讯技术项目完成之后,东京将进一步带动日本城市向“紧凑网络”方向发展。

东京当前城市建设集中,打造“智能城”是重要的价值取向。比如在一些社区,正逐步引入“区域能源管理系统(AEMS)”,通过网络将分布在社区周边的办公楼、商业设施、宾馆和住宅等设施,与电力公司的系统电力、区域内的太阳能发电及蓄电池等电源设备连接在一起,构建成一个个“智能城”。

“智能城”的构建,可对区域的能源使用进行一元化管理,对各个设施的能源使用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从区域全局的角度有效地进行发电、蓄电、供电调节,削减整个区域的用电峰值。其目的,是要真正实现节能减排,进而长久维持城市空气清洁。

“大巴黎改造计划”或让巴黎第三次变身

巴黎正进行一项雄心勃勃的“大巴黎改造计划”。通过这一投资额高达1000亿欧元的计划,法国希望将巴黎现有的地铁规模增加一倍,并期待这一计划每年为“大巴黎”地区创造600亿欧元的公共收入。

去年11月,法国生态、可持续发展和能源部负责交通、海洋和渔业事务的国务秘书阿兰·维达利斯来华访问期间,曾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巴黎改造计划”中,公共交通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每天在法兰西大区搭乘公共交通的乘客超过850万人,人们每天花在路上的平均时间已从60年前的10分钟攀升至如今的80分钟;法兰西大区以全法国10%的交通路网承担着40%的交通流量。

据悉,在“大巴黎改造计划”中,仅地铁改造的投资就高达270亿欧元。地铁增改工程预计将在2017年动工,2030年全部完工,届时,巴黎的地铁规模将翻一番,从200多公里增加至400余公里,新建地铁站70个。另外,还将有60亿欧元将用于已有线路的升级和改造。这项工程完成后,将可以使90%的大区居民居住在离地铁站2公里以内的区域。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也将有助于缩小法兰西大区内部不同区域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

除了修路,还要建房。在未来25年内,大巴黎地区计划共新建超过150万套住房。这些新建住房的选址和建设都将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尽量与办公、学校、文化和其他各功能区域临近,以方便居民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控制污染;同时将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式。

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也是“大巴黎改造计划”的出发点和目标。法兰西大区占法国经济总量的30%。据估计,大型工程建设、公共交通网的扩展和升级换代,将每年创造1.5万个就业岗位。另据法兰西大区工商会预计,到2030年,“大巴黎改造计划”将为大区带来每年600亿欧元的公共收入;2015~2020年的地方经济增速将从1.5%增加到2%,2020~2030年的增速将从2%提高到2.5%,2030年以后达到3%。

莫斯科:建新城欲摘“世界堵城”帽子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表示,将尽量在市郊的新奥加廖沃总统官邸办公;总理梅德韦杰夫放弃乘车改乘直升机上班。这是为什么?因为莫斯科太堵了!

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自2010年10月上任以来,一直在设法治堵,采取的措施有:重新启动地铁建设开建新线路、新地铁站和公交换乘枢纽;开设收费停车场;提高违章罚款金额,违规行为罚金从300卢布提高至3000卢布;设立公交汽车专用道;购买新式电车,重新启用一些电车线路;等等。这些措施有一定效果,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仍在继续恶化,“只是恶化速度比前任市长尤里·卢日科夫在任时缓慢了一点儿”。

为从根本上解决莫斯科的“大城市病”,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俄罗斯和莫斯科市决定大动干戈、“双管齐下”:建设新城区、建设绕城高速。

2012年7月1日,俄政府决定从莫斯科西南郊的莫斯科州划拨16万公顷的土地并入莫斯科市,在这片土地上建设号称“新莫斯科”的新城区。索比亚宁认为这对解决莫斯科拥堵这一老大难问题至关重要。他解释说:“近200万人每天奔向市中心上班,然后是下班。为什么会堵车?就因为一切都太集中了,商业、办公、政府机关、教育机构,全都集中在市中心。”索比亚宁表示,在莫斯科新区建成后,莫斯科市政府将成为首批搬迁的政府机关。

根据莫斯科市建委的规划,为避免市民每天上下班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市政府计划将莫斯科大环内现有的1150万人口减少到850万~900万,其他人将迁往新区。新区将分为三个地带,最靠近莫斯科老城区的是市属及联邦行政机关,其次是科研、教育和医疗单位等,然后是公园和休闲设施。

建立“莫斯科新区”并搬迁联邦行政机构这一构想,最早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于2011年6月提出的。计划目前正在稳步推进,该项目到今年7月1日恰好实施3周年。莫斯科新区发展局局长弗拉基米尔·日德金前不久表示,“莫斯科新区”计划进展顺利。该计划将投入1800亿卢布,其中大部分依靠企业融资和投资,剩余部分由国家预算保证。

为了疏解中转车辆对莫斯科交通造成的影响,俄政府计划在莫斯科州修建“莫斯科州中央环线”,减少莫斯科市大环路上行驶车辆。这项工程的总造价将高达3000亿卢布。

“优秀”的新加坡科技制胜

相比之下,新加坡作为全球大城市中交通状况的佼佼者,其“智能交通处理系统”(ITS)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新加坡公路道路面积占其国土总面积的12%,基础设施状况良好。另一方面,因为国土面积狭小,新加坡政府早就认识到,通过扩建公路基础设施缓解交通拥堵,并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通过高效的管理手段提高现有道路的使用效率,才是更实际有效的解决问题办法。

新加坡“智能交通处理系统”在提高交通效率方面功不可没。该系统包含三项子系统:电子道路收费系统、高速公路检测建议系统及陆地交通专家计划。

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是借助安装在道路上的短程无线电收费系统,对安装在车内的智能缴费卡进行扣费操作。一旦车辆进入安装了该收费系统的路段,系统将自动收费,车辆无需减速。该系统的目的在于,通过收取高昂的拥堵费减少进入拥堵路段的汽车数量。

高速公路检测建议系统,主要负责向操作控制中心提供交通状况实时数据。该系统可以发现进入高速公路的摩托车,并向其发出警示信号,提醒其驶离交通干道。该系统还要求出租车安装一种能够实时检测路况并向操作控制中心传递信号的GPS系统,以确保操作控制中心及时掌握城市交通状况。

陆地交通专家计划,则旨在增加民众与交通部门间的互动。该计划通过收集民众对交通状况及交通改进措施的意见,不断完善“智能交通处理系统”,确保该系统能够及时应对城市交通中新出现的问题。

在“智能交通处理系统”的帮助下,新加坡成为世界大城市中交通状况最理想的国家。据统计,新加坡城市干路的平均车速达到了每小时27公里;东京和伦敦分别只有每小时11公里和每小时16公里,雅加达此项数据只有每小时5公里。

(摘自《现代青年》2015年第9期)

猜你喜欢
莫斯科巴黎交通
莫斯科第一届宠物狗节
巴黎之爱
繁忙的交通
《巴黎私厨》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车“游”
小小交通劝导员
谁缔造了如今的巴黎
第三只眼看莫斯科
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