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的民族情感在民族舞蹈编创中的主导作用

2015-03-07 00:00余甜甜
艺术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民间舞蹈编导

余甜甜

舞蹈编导的民族情感在民族舞蹈编创中的主导作用

余甜甜

主要从编导的民族情感出发,从如何深入体会民族生活开始,培养编导的民族情感,树立编导对于民族的情感精神。再运用编导的编创理论作为依据,分三大部分,深入剖析民族情感在编创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主导作用,并结合成功的艺术作品中民族情感的体现加以分析、说明,同时结合一些在实践中已经取得成绩的舞蹈作品,明确民族情感在编导编创民族舞蹈作品中的主导作用、社会价值以及对民族民间舞蹈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民族情感 民族精神 舞蹈编导 民族民间舞蹈

一、舞蹈编导的民族情感

近年来,随着我国舞蹈事业发展的蒸蒸日上,百花齐放,在舞蹈教学、舞台表演、多媒体舞蹈以及一些国际、国内或是区内的专业舞蹈比赛中,都纷纷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舞蹈编导和艺术家。但是,在这些普遍的现象背后,只有极少数的编导和艺术家的作品能够成功获得殊荣,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熟知。这是为什么?探究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可是,当我们回归到舞蹈作品本身发现,很多的作品缺乏精神情感,更具体来说,在一些民族民间的舞蹈作品普遍缺乏民族精神情感。

那么,什么是编导的民族精神情感?首先,我们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中,都不同程度的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情感。钟敬文在《民俗学入门》一书中提到:“民间舞蹈也是民族文化总体的一部分。”于是,我们说民族民间舞蹈不仅仅是对民族民间社会生活、风土人情高度提炼和表现,也是民族民间精神情感的反映,而民族民间精神情感对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从最初的创作上,漫长的构思上和最后的表现上起着主导的作用。

二、民族情感在民族舞蹈编创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在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也出现了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编创技法和创作手法,它不仅改变了民族舞蹈编舞中很多创作方法,也同时增添了许多创作的手段,这些新的创作方法也给民族舞蹈编导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不仅仅要求编导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而且更需要有能够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人文精神,风土人情的炽热的心,继而用这样深厚的民族情感去体现民族的时代精神,满足民族的新时期需要,表现现当代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

通常舞蹈创作时编导会根据演员的能力和特长,去设计舞蹈语汇,或是依照一定的编舞技法采用特定的形式编舞,这些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是用什么样的标准去选择合适的形式与动作,这就取决于编导的情感,因为这样的情感,所以出现这样的动作和形式,而不是简单的动作罗列,这是新时代对编导这种情感表现能力自我开发的新要求,也是每个民族舞蹈编导都应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注重编创技法的编导势必只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没有思想情感内涵的编导,舞蹈不是简单的动作罗列,更不是几个图形的拼接,舞蹈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编导就没有创作的冲动,无法迸发出创作的灵感,没有情感的主导,创作的构思就会变成一个技法的展示,舞蹈作品也就没有了艺术的生命。对于民族舞蹈编导来说,只有深入民族生活,体会民风民情,了解民族文化精神,对民族这片热土充满真诚深厚的热爱,并将这样的情感在创作过程中贯穿始终,才可能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当然编导民族情感的呈现是通过形体运动的动作符号表现出来的。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民族舞蹈编导通过自身对民族心灵内涵的情感,寻找一个个最符合最贴切情感的肢体动作符号,在整个作品中运用肢体运动规律,贯穿民族情感内涵,寻找一种切合民族精神情感本性的意义,使舞蹈作品在运动中表现更加深刻的民族情感内涵。下面我们就从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三个阶段来阐明民族情感如何在创作中发挥它的主导作用。

1.编创的艺术体验阶段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即是体验阶段。也就是说,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构成艺术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是由实际生活提供出来的,甚至连主题思想也是如此。民族民间舞蹈的生活来自于民族民间,它在民族、在民间的田间地头、高山峻岭,潺潺流水,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等等所有源自于民族民间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尤其是这其中映射出的民族精神及蕴涵的民族情感,这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体验的素材,成为我们创作的源泉,引导我们创作的灵感。

著名编导家苏自红老师曾经在我们的课堂中提及她与她的丈夫色尕老师在创作《牛背摇篮》时体验生活的过程,“那是1983年,当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那片神奇的土地时,我们被暮色下的高原牧场油画般的景象所深深打动和震撼了,从那一刻起就萌发了要创作表现藏族牧区生活的强烈欲望”。这正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苏自红老师与色尕老师在对藏族牧区生活的长期体验、理解、融汇和丰富了这些民族情感、民族精神之后,最后创作出作品《牛背摇篮》。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离不开民族民间土壤的滋养,更离不开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引导!

2.编创的艺术构思阶段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即是构思阶段。构思是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最中心环节,实质上是一个艺术形象典型化的过程,关键在与创造什么样的艺术形象以及要考虑表现什么样的生活内容并通过这些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主题即题材。那么,这些都需要依靠编导的民族情感来作为引导,最大发挥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主导作用。

著名编导家马跃老师的作品《奔腾》,他在这个作品的构思阶段选择了用各种“马步”、“抖肩”、“跳脚”等典型性蒙古族舞蹈动作作为基础,来表现和塑造蒙古族青年牧民们策马奔腾的英俊形象。这个舞蹈为三段体结构,前后两段为急促的快板,中间段落为抒情慢板。可当时他没有找到能够与蒙古族青年牧民的气质精神相符合的后段快板音乐,这样结尾就无法烘托起蒙古族牧民们马队万马奔腾的画面景象和蒙古族精神中大气滂沱的气质,终于有一天中午,在广播的录音中,听到了一曲军队的进行曲得到灵感!最后确定了《奔腾》后段快板的音乐。从中可以看出,编导的民族情感一直指引着编导对于作品构思的方方面面,从动作上到音乐上,无一不是为了体现民族的精神和情感,而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又无时不刻的始终贯穿于舞蹈的构思阶段。

3.编创的艺术传达阶段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即是传达阶段。舞蹈作品的传达与表现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体现。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及其价值的高低,只能够通过舞蹈作品最终的呈现来证实。所以,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必须由编导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作为引导,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才能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品。

由杨桂珍编导、刀美兰表演的傣族女子独舞《水》,这部作品恰似一首富有浓郁傣族生活情趣的风俗画,编导以夕阳下,一位傣族少女挑着水罐到江边取水这一傣族民间生活场景为画面;表现夕阳余辉;少女身影;秀美长发;与水嬉戏;转眼间盘起傣家少女别具一格的发结;挑起水罐,踏着霞光,向着炊烟缭绕的竹楼款款走去的美丽民俗风情。作品从表现的内容到形式都深刻地表现了傣族少女自然、朴素的精神风格,那充满傣族民间生活气息的舞蹈动作,处处可见民族的精神情感在《水》这个作品中充分地体现,而这样的民族精神情感又引导着编导的作品表现,使作品本身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三、民族情感在民族舞蹈编创中主导作用的价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舞蹈的编创不仅仅是编舞技法的运用,它更应该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情感活动的体现。它不仅仅需要编创技法,更需要在民族情感的主导作用下更好地去完成情感的表达和传递。作为编导,在努力追求高难创新的编创技法与技能的可能性的同时,始终不能忽视民族情感在民族舞蹈编创中的主导作用这一关键要素,而一个具有民族情感为主导,富含深厚民族风格并带有浓烈民族气息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才真正具备了这个民族民间的精神和灵魂,作品才真正具备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价值体现不仅仅只是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而更应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它展示在世界的舞台上,让更多观众来感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美,体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和精神不并充分体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

四、民族情感在民族舞蹈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跨越数千年流传至今依然盛行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中不断孕育着时代情感与时代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适应时代精神文化部分,会逐渐消失,而富有生机的精神文化因素,新的审美情趣,则不断发挥作用,从而增加民族民间舞蹈的时代感,使它更富有生命力。这是中国文化情感精神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体现。

五、继承为根基才能更好地探索与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承载着我国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和独具特色的情感精神,我们应该把民族民间舞蹈这珍贵的文化瑰宝不断继承下去。就如资深编导家黄素家老师所说:“我们今天创造的民族民间舞蹈,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的再创造。继承,必须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继承。”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以继承为根基,继承我们民族民间独特的民族情感,文化精神,人文风情,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发展更新更多的形式手段,通过富有特色的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情感、民族精神。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其实质就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情感精神的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编导凭借自身对民族的特殊情感并用这样的民族情感作为主导,结合编创技术技法完成民族舞蹈作品的创作,完美地表达出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民风民情,人文内涵,以民族情感作为主导,才能创作出引起观众的内心认同感的作品,使观众真正体味到编导是在用心完善,用情完美自己的艺术作品。

对于民族的情感精神,文化内涵的探索研究主导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发展,而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又浓缩着中国文化精髓的根本,显示出中华民族的魂魄,是时代的情感精神,是永远的生命跃动。

[1]郭勇健.作为艺术的舞蹈[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李胜利.艺术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2007.

[5]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

[6]汪以平.舞蹈艺术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慕羽.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舞动奇迹三十年慕[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注: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科研项目,项目名称:舞蹈编导的民族情感在民族舞蹈编创中的主导作用,项目编号:YB201401。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民间舞蹈编导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