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2015-03-08 09:44李清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8期
关键词:核苷干扰素乙型肝炎

李清芬

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李清芬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采用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乙型肝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4例, 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 观察组采用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 随访1年, 观察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肝功能(HBeAg转阴率、抗-HBe转阳率、HBV-DNA转阴率以及ALT复常率)指标和肝纤维化(HA、PCⅢ、LN、IVC复常率)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乙型肝炎;干扰素;核苷类药物;临床疗效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发, 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 对人体许多器官造成损害的疾病[1], 传染率高, 危害性严重, 少数患者甚至会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 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为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治疗方法, 本院选取68例乙型肝炎患者, 采用单独治疗和联合治疗两种治疗方式, 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6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4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6例, 年龄32~56岁, 平均年龄(41.34±5.16)岁, 病程6~14年;观察组中男15例, 女19例,年龄33~58岁, 平均年龄(42.15±4.38)岁, 病程7~1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给予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500万U ,1次/d, 连续15 d注射,3次/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给予患者口服核苷类药物阿德福韦酯10 mg,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8周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随访1年, 观察两组患者HBeAgz转阴率、抗-HBe转阳率、HBV-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和HA、PCⅢ、LN、IVC复常率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指标变化 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抗-HBe转阳率、HBV-DNA转阴率、ALT复常率指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肝纤维化指标变化 观察两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HA、PCⅢ、LN、IVC复常率指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n(%)]

3 讨论

乙型肝炎也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 主要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 会对人体众多器官造成损害, 传染范围广, 危害性大,成为当今世界上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的卫生问题, 威胁到人类生命安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为乏力、体力不支、精神不济、失眠多梦, 伴有肝区疼痛、肝脾肿大等症状, 且许多患者会出现肝掌, 手掌表面充血发红, 无名指第二关节掌面会有明显压痛感[2], 若缺少规范治疗, 患者病情易演变为肝硬化或肝衰竭, 并由于内分泌失调表现为肝病面容, 面色黝黑、晦暗, 少数患者还会出现蜘蛛痣。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类型和病原学不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抗乙肝病毒治疗, 主要治疗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两种, 干扰素属于广谱抗病毒药物, 其根本疗效不在于抑制病毒或杀毒, 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菌蛋白, 从而达到抗乙肝病菌复制的作用, 其药物类型分为α-(白细胞)型、β-(成纤维细胞)型和Y-(淋巴细胞)型三种, 能够增强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活力, 达到免疫调节作用, 增强抗病毒能给力, 调节患者免疫功能, 但是干扰素价格昂贵, 治疗乙型肝炎患者不良反应较多, 限制临床疗效。核苷类药物是一种水溶性成分, 具有广泛生理活性[3], 分类广泛, 能够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的HBV病毒复制扩散, 治疗乙型肝炎效果良好, 但是核苷类药物在给予患者用药时, 患者易产生耐药性, 甚至会出现停药反跳现象[4], 在临床试验中单独使用治疗效果有限。本次试验本院采取干扰素联合核苷药物对乙型肝炎进行治疗, 干扰素是当前环境下治疗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 抗病毒能力强, 阿德福韦酯作为核苷类药物的一种, 能够与脱氧腺苷三磷酸底物进行竞争, 减缓乙肝病毒DNA链条延长, 抑制HBV-DNA活性, 对患者肝脏功能进行免疫调节, 两种药物之间相互补充, 既弥补了单独使用干扰素药物治疗高ALT水平乙肝患者临床疗效不佳的缺陷, 也降低了单独使用核苷类药物造成患者耐药性、停药反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保证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 采用干扰素单独治疗和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综合治疗两种方法进行分组对比治疗,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得到有效改善, 患者的HBeAgz转阴率、抗-HBe转阳率、HBV-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和HA、PCⅢ、LN、IVC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吴元凯.核苷类药物治疗肝衰竭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HBV-DNA定量动态变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099.

[2]翁彭剑. 慢性HBV感染患者核苷类药物治疗后相应突变位点检测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1):92-94.

[3]朱晓虹.2005-2010年我院抗乙型肝炎病毒核苷类药物应用分析.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8):1459.

[4]张国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耐核苷类药物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101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77

2014-12-24]

454150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感染科

猜你喜欢
核苷干扰素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舌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治疗猪病毒性疾病中干扰素应用
金蝉花中5种核苷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RP-HPLC法同时测定猴头菌片中5种核苷
HPLC法同时测定新疆贝母中3种核苷类成分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肝靶向干扰素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