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15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

2015-03-08 02:57张晓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7期
关键词:血液学浆细胞骨髓瘤

张晓娟

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15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

张晓娟

目的分析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 联合沙利度胺、地塞米松以及表柔比星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内浆细胞量、血清M蛋白量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12例是初治患者,3例为多次复发患者。其中初治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3.33%;多次复发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67%。15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其骨髓内浆细胞量、血清M蛋白量以及β2-微球蛋白的数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时,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但在治疗时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密切监测, 以免对患者造成多重伤害。

硼替佐米;多发性骨髓瘤;联合化疗;疗效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 其肿瘤细胞主要由骨髓中的浆细胞突变而来。在发病阶段, 患者因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过度合成, 导致机体出现贫血、溶骨性损伤、肾脏损伤以及其他血液类疾病, 对人体危害较大[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5例2010年5月~2013年5月来本院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其中男9例, 女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73±10.28)岁, 其中初治患者12例, 多次治疗的患者3例。根据多发性骨髓瘤国际分期体系(ISS)对患者进行临床分期, 其中Ⅰ期患者2例、Ⅱ期患者8例、Ⅲ期患者5例。除此之外, 患者在籍贯、职业、学历、家族遗传史以及以往病史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次分析中15例均采用联合化疗方案, 即以硼替佐米为主, 联合沙利度胺、地塞米松以及表柔比星的化疗方案。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 医护人员将方案的详细内容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15例患者, 患者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其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在患者治疗的第1、4、8、11天进行硼替佐米静脉滴注治疗, 每次用量在1.0~1.3 mg/m2, 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多发, 耐受度较低的情况, 应酌情为患者延长给药时间, 选择治疗的第1、8、15、22天进行。沙利度胺采用口服的方式,每天晚上服用, 药物起始剂量为50~100 mg,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增加至150~200 mg, 如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减少给药量。地塞米松亦采用口服的方法,20 mg/d, 分别于治疗的1~4 d和8~11 d给药。表柔比星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给药剂量为10 mg/m2,1次/d, 在治疗的1~4 d给药。28 d为1个化疗疗程,15例患者中最长接受4个疗程的治疗, 最短接受2个, 平均疗程为(3.17±0.28)个。

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同时, 还应该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控, 对栓塞以及骨质不良等情况进行预防。其中低分子肝素抗凝剂可以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 对栓塞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双磷酸盐类药物对骨质破坏和疼痛的缓解有着较好的作用, 应在患者化疗的同时使用, 采用每月1次的治疗方法[2-4]。

1.3 评价标准[5-8]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疗效评价标准, 将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分为五个等级。完全缓解(CR):血尿免疫固定电泳阴性, 并至少持续6周时间;没有任何软组织浆细胞瘤的表现和骨髓内浆细胞≤5%。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CR):血尿蛋白电泳阴性, 但免疫固定电泳阳性或者M蛋白量下降≥90%, 以及尿M蛋白水平≤0.1 g/24 h。部分缓解(PR):血清M蛋白量下降≥50%,以及尿M蛋白水平下降≥90%或者≤0.2 g/24 h;影像学检测浆细胞瘤缩小至原来的50%以下。疾病稳定(SD):不符合CR、VGCR、PR、PD标准者。疾病进展(PD):血尿M蛋白增加≥25%;骨髓浆细胞百分比绝对值增加≥10%;明确出现新的骨病或者软组织浆细胞瘤或现有骨病和软组织浆细胞瘤大小的明确增加;出现仅由浆细胞瘤增殖性疾病造成的高钙血症。其中完全缓解、非常好的部分缓解以及部分缓解均属治疗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15例患者中有12例是初治患者,3例为多次复发患者。其中初治患者中VGCR4例、PR4例、SD2例、PD2例, 治疗有效率达83.33%;而多次复发患者中VGCR1例、PR1例、PD1例, 治疗有效率达66.67%。

2.2 相较治疗前, 患者治疗后骨髓内浆细胞量、血清M蛋白量以及β2-微球蛋白值均有明显下降, 并向正常值靠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15例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内浆细胞量、血清M蛋白量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变化情况对比(±s)

表1 15例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内浆细胞量、血清M蛋白量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变化情况对比(±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分类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骨髓内浆细胞量(%) 41.68±16.21 16.37±3.72血清M蛋白量(g/L) 66.71±26.28 28.17±12.21 β2-微球蛋白(g/L) 9.53±2.94 4.08±1.63

2.3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4例患者出现Ⅱ度骨髓抑制,2例患者出现Ⅰ度消化道反应,1例患者出现带状疱疹,1例患者出现双下肢麻木加重, 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 无因治疗不良反应无法耐受治疗者。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目前还无法根治的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药物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本次分析中采用的是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 其在治疗效果上十分显著, 患者症状缓解较快。但在治疗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类不良反应, 诸如恶心、胸闷、呕吐、头晕、四肢麻木、栓塞以及脑梗死等现象也同样需要医护人员提高关注度, 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时刻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监控, 保证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 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 保证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患者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一般表现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常规, 加强护理, 预防感染, 必要时给予患者输注红细胞、血小板悬液, 防止严重贫血, 致命性大出血。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多, 普遍表现为呕吐、腹泻、腹胀等症状, 但一般症状较轻, 患者可以自行缓解。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以四肢麻木或疼痛为主, 若程度严重, 须停止治疗, 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该类不良反应。带状疱疹出现的几率较低, 本次分析中仅有1例患者并发带状疱疹, 发病部位为背部, 经过抗病毒治疗后病情缓解。对于严重泌尿系统不良反应进行治疗时, 必要时应采用透析疗法, 并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变化更改透析治疗方案[9]。

[1]熊梅, 王昭, 魏娜, 等.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沙利度胺及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35例.白血病·淋巴瘤,2011,20(1):29-31.

[2]宋萍, 于亚平, 翟勇平.多发性骨髓瘤新药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现代肿瘤医学,2010,18(7):1437-1438.

[3]岑海燕, 施文瑜, 徐梦麒, 等.硼替佐米方案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1):61-63.

[4]王宙政, 韩艳霞, 胡蓓莉, 等.202例多发性骨髓瘤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47-348.

[5]陈建霖, 董丽华, 郭小卫, 等.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癌28例临床观察.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3(2):89-90.

[6]黄晓晖.硼替佐米及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3(1):36-37.

[7]钟玉萍, 陈世伦, 李新, 等.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分析.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9,17(1):214-215.

[8]王志愿, 孙玲, 井延涛. VAD与VT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实用肿瘤杂志,2011,26(4):403-404.

[9]李春溟, 陆化, 吴汉新, 等.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40例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分析.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18(6):1511-1514.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bortezomib based chemotherapy regimen in the treatment of15 multiple myeloma cases

ZHANG Xiao-juan.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Zhengzhou City People’s Hospital, Zhengzhou450003,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bortezomib based chemotherapy regimen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MethodsA total of15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received bortezomib based chemotherapy, with combination of thalidomide, dexamethasone and pharmorubicin. Detailed records and analysis were made on marrow plasmocyte volume, serum M protein volume, and changes of β2-microglobul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Among the15 patients, there were12 cases of initial treatment and3 cases of repeated recurrence.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for initial cases was83.33%, and that for recurrent cases was66.67%. All cases had obviously lowered values of marrow plasmocyte volume, serum M protein volume, and β2-microglobulin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bortezomib based chemotherapy regimen can remarkably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in treating multiple myeloma. Close monitoring is needed during treatment on patients’ adverse reactions, in order to avoid multiple traumas.

Bortezomib; Multiple myeloma; Combined chemotherapy; Curative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005

2014-12-19]

450003 郑州人民医院血液内科

猜你喜欢
血液学浆细胞骨髓瘤
临床血液学检验规范化培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骨髓涂片联合活组织检查浆细胞数量对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甲状腺髓外浆细胞瘤超声表现1例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以喉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颅内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基于血液学细胞形态学技能学习的轻游戏教学软件开发探索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