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音倒序词的语音变化和语义特点

2015-03-08 08:05段益民
现代语文 2015年33期
关键词:倒序音变双音

□段益民



双音倒序词的语音变化和语义特点

□段益民

摘要:双音倒序,如“粮食—食粮”等的两个语素组合,可能会产生轻声、儿化、轻声兼儿化等音变。这些音变往往同词的意义、词性、色彩有一定的联系。双音倒序词的意义涉及语素义的联系、语素义和词义的联系、词义同词义的联系等方面,具体的意义类型又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因而,双音倒序词具有各种复杂的语义特点。

关键词:双音倒序词语音变化语义特点

双音倒序词指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双音词倒序后变成另一个双音词,但并非同素反序词,因为同素反序词倒序后语音不能产生变化。如果双音倒序词倒序之后语音产生了变化(如某字变成轻声)那么倒序前后只是同形语素而不是同一语素。如“子孙”的“子(zǐ)”和“孙子”的“子(zi)”,只是同形语素,不是同一语素。所以本文的双音倒序词比同素反序词范围大,并包括了同素反序词。

一、双音倒序词的语音变化

(一)音变的形式

双音倒序词约有18%,倒序前后在口语中末一音节发生语音变化,这种情况可分三类:

1.轻声

一组双音倒序词发生轻声音变时,可以一个词也可以两个词都发生变化,还可以某词有轻声和非轻声的异读。例如:

(1)食粮 shíliáng(名)——粮食 liángshi(名)

(2)唠叨 láo dao (动)——叨唠 dāo lao (动)

例(1)仅“粮食”末一音节读轻声,例(2)则“唠叨”“叨唠”两个词末一音节都读轻声。又如:

例(3)、例(4)中的“定规”“兄弟”都有轻声和非轻声的异读,但前词“规定”读非轻声,“弟兄”读轻声。

2.儿化

一组双音倒序词如有儿化,往往仅其中一个词发生儿化音变,这个词也可以有儿化和非儿化两种异读。如:

例(5)(6)仅“肉冻”“药丸”发生儿化音变。其中,“药丸”有儿化和非儿化的异读。

3.轻声兼儿化

个别情况下,同一个词既可读轻声又可读儿化的情况,同一组词也可以一读轻声一读儿化。如:

例(7)“热闹”有异读:作为形、动的“热闹”不发生音变,作为名词的“热闹”既读轻声又读儿化。例 (8)一组词中“膏药”读轻声,“药膏”有儿化和非儿化的异读。

(二)音变的功能

双音倒序词的音变和词的意义、词性、色彩都有一定的联系。从意义来看,一组双音倒序词中如果某词语音发生了变化,其意义一般也同另一词产生差异,只在个别情况下两词的意义才完全相同,如例(2)“唠叨”“叨唠”两词都表示“说话没完没了”。有时,两词意义完全不同,如:“眼白 yǎn bái(名)——白眼 bái yǎnr(名)”。前者指“白眼珠儿”;后者指“露出眼白,表示鄙视或厌恶”。大部分情况下,两词是义项多少的区别,如例(4)“兄弟——弟兄”都可表示“哥哥和弟弟”,但“兄弟”的轻声读法(xiōng di)还可表示另外三种意义,即:“弟弟”“年龄比自己小的男子”“男子对辈份相同的人或对众人说话时的谦称”。另外,轻声和非轻声的异读,往往也造成意义的不同。如:

例(9)中,“找寻”的异读都为动词,但非轻声读法表示“找”,轻声读法表示“故意挑毛病”。例(10)“言语”的非轻声读法为名词,指“说的话”;轻声读法为动词,指“开口、回答、招呼”等。

从词类来看,大部分双音词倒序音变后,词类完全不变,如例(1)(2)(4)(5)(6)等。有时,两词词类有同有异,有多有少,如例(3)(7)(8)(10)等。一般情况下,没有两词倒序前后词类完全不同的情况。轻声的音变对词类变化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如例(9)“找寻”轻声和非轻声的异读词类相同,例(10)“言语”轻声和非轻声的异读词类不同;但名词儿化后一般都是名词,如例(7)(8)等。

从语言色彩来看,部分双音词倒序音变和感情、时代、地域、语体色彩的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非儿化词倒序音变成儿化词后,“儿化词”都带有“小称”“爱称”的感情色彩。如:

(11)卷烟 juǎn yān(名)——烟卷 yān juǎnr(名)

两词都可指“香烟”,但时代色彩不同:非儿化词“卷烟”用于“五四”前后,儿化词“烟卷”用于过去和现在。再如:

两词都可指“花椰菜”,但地域色彩不同:“花菜”是南方方言词汇,“菜花”是普通话词汇。另如:

(13)星火 xīng huǒ(名)——火星 huǒ xīngr(名)

两词都可指“微小的火”,但语体色彩不同:非儿化词“星火”多用于书面语,儿化词“火星”多用于口语。另外,除了表“微小的火”外,“火星”还可表某一星球。

二、双音倒序词的语义特点

双音倒序词的意义涉及到语素义,语素义和词义,词义和词义等诸多关系。

(一)双音倒序词语素义的关系

双音倒序词两个语素能倒序构词,在于两个语素的意义关系也有独特之处。粗略地说,这种关系可分5类:

1.相同关系,两个语素表示的意义相同。如“士兵——兵士”中的两语素“士”和“兵”都可指军人,意义相同。又如“担负——负担”中的两语素“担”和“负”都可指“承担”(责任、费用等),意义也相同。

2.相近关系,两个语素表示的理性意义大体一致,但二者有色彩褒贬、语义轻重等差别。如“逃窜——窜逃 ”中的“逃”和“窜”意义相近,但“逃”为中性语素,“窜”为贬义语素。又如“健康——康健”中的“康”和“健”两语素意义相近,但“健”比“康”语义重。

3.相反、相对关系,两个语素矛盾、对立,相反关系的两个语素非此即彼,无中间现象;相对关系则非此不一定为彼,可有中间现象。如“主宾——宾主”,“主”和“宾”两语素意义相反,非“宾”即“主”。又如“凶吉——吉凶”,“凶”和“吉”两语素意义相对,但还有介乎二者的中间现象。

4.相关关系,两个语素意义密切相关,或表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或表同一范畴内两个密切联系、彼此依存的事物或现象。如“背脊——脊背”中的“脊”和“背”,两语素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背”中有“脊”)。又如“姓名——名姓”中的“姓”和“名”,两语素是同一整体(人物的名称)中密切联系的两个部分。

5.相异关系,两个语素意义完全不同。如“猫熊——熊猫”中的“猫”和“熊”两语素各表一种哺乳动物。又如“黄金—金黄”中的“黄”和“金”,一表颜色一表事物,彼此都是相异关系。

双音倒序词倒序前后语素义的变化可分三种情况:

1.语素义完全不变。如“雄雌——雌雄”中的“雄”和“雌”,“叫喊——喊叫”中的“叫”和“喊”,倒序前后意义完全不变。

2.语素义有细微变化。这类变化主要指倒序前后“语素共义”和“语素变义”所产生的差异。一般来说,词典中所归纳的语素义叫“语素共义”,而在构词中产生了变化的语素义叫“语素变义”。

双音倒序词中语素共义和语素变义的联系有两种:

第一种是语素共义和语素变义有关联。如“菜蔬——蔬菜”中“菜”的语素共义是“供食用的草本食物”,但“菜”在“菜蔬”中还可指“供食用的鱼肉等荤菜”,而作为语素共义的“菜”(草本植物)和语素变义的“菜”(鱼肉类),二者的关联是用途相同——都供人食用。

第二种是语素共义和语素变义有种属关系。如“炉”在“火炉”和“炉火”中指炉子。作为“炉火”意义的“炉”可指“煮饭的煤炉或炼铁的大炉子”,这是语素共义;但作为“火炉”的“炉”指“以煤炭为燃料作饭、烧水的器具”,即“煤炉”,这是语素变义。“炉火”的“炉”(共义)和“火炉”的“炉”(变义)二者构成种属关系。

3.语素义完全不同。如“才干”中的“干”表示“办事的能力”,“干才”中的“干”表示“有才能的(人)”,语素义完全不同。

(二)双音倒序词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

词义解释往往包括词的语素义(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

根据以上因素的有无,双音倒序词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可分4种:

1.词义、两个语素义三者相同,如:躲藏——藏躲=躲=藏。

2.词义等于两语素义之和,如:同异——异同=同+异。

3.词义等于语素义的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如:“雄雌——雌雄”,本指生物的性别,引申为胜负。又如:“秋收——收秋”,二者义为“收获秋季成熟的庄稼”。“收获”为“收”的语素义,“秋”为“秋季成熟的庄稼”的借代义,以“时间”(庄稼成熟之时)代“事物”(庄稼)。再如:“暴风——风暴”,可以指规模大而气势猛烈的事件或现象。此词义是用语素义“风”“暴”的比喻义构成的,以自然现象喻社会现象。

4.一个语素义和词义相等,另一个语素失去了意义。如“女儿”指对父母而言的女孩子。语素“女”即表示整个词的意义(“女孩子”的词义还需加上隐含义“对父母而言”),而语素“儿”在此虚化为语缀,失出了原义。(“儿女”为另一种关系)。

(三)双音倒序词词义的区别和联系

一组双音倒序词倒序前后的意义联系有三种情况:其一为意义全同,这类在功能上往往有某些差异;其二为意义部分相同,这类往往是义项多少的差别;其三为意义全异,这类往往有某种逻辑联系。

1.意义全同

意义全同的双音倒序词其功能差异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频率高低不同。如:“直率——率直”,都表示“直爽、心地坦白,行动、言语没有顾忌”,但“直率”常用,“率直”不常用。

2)适应对象不同。如:“斗争——争斗”,二者作动词时,都可表示“矛盾着的双方互相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但“争斗”对象为人、势力;“斗争”对象除此外,还可包括自然、疾病等。

3)时代色彩不同。如:“安慰——慰安”,都可表示“使人心情安适”,但“慰安”多见于“五四”前后的作品,而“安慰”则沿用至今。

4)语体色彩不同。如:“叨唠——唠叨”,都表示“说起来没完没了,使听者厌烦”,但“唠叨”书面语、口语都可用,而“叨唠”一般用于口语。

5)地域色彩不同。如:“篱笆——笆篱”,都指“用竹子或树枝等编成的遮拦的东西”,但“篱笆”是普通话,“笆篱”是方言。

有时,一组双音倒序词可以具有不同的色彩差别。如“挣扎—扎挣”,“挣扎”是普通活,可用于书面语、口语;“扎挣”是方言,只用于书面语。二者既有地域色彩又有语体色彩的差别。

2.意义部分相同

意义部分相同的双音倒序词,往往是一个词义项较少,而另一个词义项较多。二者相同的往往是本义,不同的是某词另有引申义或比喻义。如:

(14)粮食(名)——食粮(名)

“粮食”“食粮”都是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的统称。但“食粮”还比喻精神方面的必需品,如“精神食粮”等。

(15)刷洗(动)——洗刷(动)

“刷洗”“洗刷”都表示用刷子等蘸水洗,或把脏东西放在水中清洗。但“洗刷”还表示“清除耻辱、污点、罪名”等引申义。

以上两例意义有差别,词性和功能都相同;但也可能倒序前后词性、意义和功能都有差异。如:

(16)识见(名)——见识(名、动)

“识见”“见识”都表示“知识和见闻”(名词),但“见识”还表示“接触事物,扩大知识面”(动词)的意思。

3.意义全异

意义全异的双音倒序词有五种逻辑关系。

1)因果关系。一组双音倒序词中,某词是另一词产生的原因,而另一词则是此词的结果。如:“奶羊——羊奶”,“奶羊”(原因)产生了“羊奶”(结果),无“奶羊”则无“羊奶”。

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组双音倒序词中,一个表整体,一个表部分。如:“儿女——女儿”,“儿女”表示整体(指对父母而言的直系晚辈),而“女儿”则表示整体中的一部分。

3)种属关系。一组双音倒序词中某词表“种”,另一词表“属”。如:“土壤——壤土”,“土壤”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是“种”;而“壤土”指“细沙和粘土含量比较接近的土壤”,是“属”。

4)比喻关系。一组双音倒序词,某个词是在另一个词的基础上用比喻手法构成的。如:“黄米——米黄”,“米黄”是在“黄米”的基础上倒序后用比喻手法构成的,即像“米”一样“黄”,“米”表示“黄”的程度。

5)相关关系。一组双音倒序词两词联系密切,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如:“灯油——油灯”,二者都指照明物质,关系密切相关。

6)全异关系。一组双音倒序词倒序前后很难找出其逻辑联系,这类词在意义全异的同素词中占大多数,如:“号外——外号”“文盲——盲文”等。

三、结语

双音倒序词包括倒序前后语音产生变化的和不产生变化的两种,语音不产生变化的又叫同素反序词,语音产生变化的基本上变成轻声、儿化或轻声兼儿化。因为双音倒序词的语素都是实语素,所以产生音变后语义并未虚化,但大都和音变前的意义、词性、色彩有一定的差异。

双音倒序词的语义十分复杂,因为涉及到两个语素义的联系、语素义和词义的联系、倒序前后词义同词义的联系等方面。具体的意义类型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

双音倒序词是因汉语作为语言单位的语素和作为书写符号的汉字基本对应而形成的。因此,研究双音倒序词的语音变化和语义特点,对于认识汉语语序在构词中的作用,对于探讨词语倒序和语音变化、语义内容、语法功能、语言色彩的联系,都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佟慧君编著.常用同素反序词辩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段益民.论同素词的词类与结构、词义、功能的关系[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3]周殿福.艺术语言发声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段益民广东广州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基础部510990)

猜你喜欢
倒序音变双音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对外汉语教材中语流音变的注音与编排研究
解答数列求和问题的三种方法
郑樵“双音并义不为假借”平议
类比出新意
——由倒序相加想到倒序相乘
曾侯乙编钟双音原理解析
西夏语人称呼应类动词的双音化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汉语单数人称代词音变式的功能演变及性质
巧用倒序逆推法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