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2015-03-10 05:59何利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9期
关键词:下肢产后血栓

何利敏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何利敏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产妇, 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6例。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对比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 生活质量评分为(91.34±2.06)分;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91%, 生活质量评分为(61.47±4.8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确切, 可显著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效果

当前, 随着我国高龄产妇比例不断升上及其饮食结构的变化,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呈现出不断升上的态势。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产后严重并发症之一, 如果血栓发生脱落现象, 并跟随血流至产妇肺部, 可引发急性肺栓塞, 威胁产妇生命。因此, 给予产妇有效护理干预, 减少或者避免其产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对于改善产妇预后有重要意义[1]。本院为探索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9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以分组对照法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9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产妇年龄26~41岁, 平均年龄(34.67±4.31)岁;剖宫产44例,自然分娩48例;小学及与以下38例, 初中至高中42例, 专科及以上12例;排除合并高危妊娠病变患者和静脉血栓家族史患者, 92例产妇均对本组研究知情同意。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6例。两组患者年龄、分娩方式和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 其主要护理干预措施包括:①基本护理。因产妇分娩后体质相对虚弱, 出汗量比较大, 因此护理人员需嘱咐患者卧床静息, 并给予皮肤清洁处理, 抬高产妇患肢, 使其高于心脏30°, 同时保持其膝关节弯曲15°左右。此外, 禁止在产妇膝下垫枕, 做好患肢防寒保暖工作, 及时监测其患肢温度、颜色等。②心理护理干预。产妇因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 导致其睡眠质量较差, 加上担忧患肢残废, 为产妇带来较大心理压力, 导致其情绪低落, 且合并忧郁、烦躁等情绪, 容易受刺激。护理人员要增加与产妇的沟通, 明确产妇心理状态, 给予其心理疏导。③抗凝以及溶栓护理。a.护理人员要在给药前, 明确患者是否合并出血疾病史。b.在用药过程中, 要注意坚持其是否存在切口渗血、阴道流血或者全身出血现象, 并详细记录其给药途径、药名、剂量等。c.静脉穿刺时要确保止血带的捆扎松紧适宜。监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常规等, 观察其是否发生皮下淤血和便血等现象。在稀释尿激酶时, 要避免其剧烈震荡, 稀释完毕后立即应用。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用药指导、体征监测和日常生活护理, 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 包括乳腺炎、皮下淤血、阴道流血、感染等, 同时使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估产妇护理后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分越高, 表示产妇生活质量越高, 反之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9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

2.2 两组产妇护理后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产妇生活质量评分为(91.34±2.06)分, 对照组产妇生活质量评分为(61.47±4.8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拴形成, 是产妇最为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之一, 其与血液高凝固性相关。另外, 产妇分娩后活动量减少, 导致血液循环的速度降低, 影响下肢深静脉通畅,也容易引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临床上对于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通常采用抗凝药物以及溶栓治疗, 同时还需给予产妇有效合理的护理干预, 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本组研究对观察组产妇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其中基本护理可提高产妇产后舒适度, 缓解其静脉牵拉, 并能有效预防小腿部位静脉回流受到影响[3]。心理护理干预则能减轻产妇心理负担, 提高产妇睡眠质量, 并提升治疗信心以及护理依从性[4]。抗凝以及溶栓护理可保障产妇药物治疗效果, 提升其用药安全度, 预防其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5]。

本组研究中结果提示, 行针对性护理的观察组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生活质量评分较高, 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 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理想, 有助于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是产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产妇的首选护理方法。

[1]宋燕. 综合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现代实用医学, 2014, 26(7):911-913.

[2] 毛莉 .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分析.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 10(3):84-85.

[3] 蔺来霞, 党云芳 . 循证护理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6):102-103.

[4] 付玲 .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分析.中外医疗, 2013, 32(14):161-162.

[5] 邹莉, 戴璐 . 剖宫产1120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24):601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164

2015-06-10]

453400 河南宏力医院

猜你喜欢
下肢产后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