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循证护理应用于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的效果

2015-03-10 05:59务永勤方晓霞殷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9期
关键词:循证气道通气

务永勤 方晓霞 殷玲

分析循证护理应用于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的效果

务永勤 方晓霞 殷玲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应用于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100例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方式, 比较两组新生儿吸痰间隔时间及吸痰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吸痰间隔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且吸痰效果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方式可以有效延长患儿吸痰的间隔时间, 提高吸痰效果, 减少因护理方式不当对患儿产生的不良刺激, 有效提高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的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新生儿;循证护理;气道;管理

呼吸衰竭在临床上为常见的一种新生儿急危病症之一,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各种突发的急性肺部病变导致出现严重的气体交换障碍, 致使出现急性的CO2潴留或者是急性缺氧等,引发一系列代谢障碍和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2]。在治疗过程中, 保持患儿呼吸道的通畅, 强化呼吸道的管理,是对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本文就100例呼吸衰竭的新生儿为本次研究对象, 采用循证护理的护理方式, 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新生儿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 女42例, 年龄最小出生后2 h, 最大出生后3 d,其中经鼻气管插管36例, 经口插管64例。采取同步间歇指令进行加压力支持通气58例;采取压力支持和呼气末正压进行通气的42例, 其中呼气末正压(PEEP)为0.294~0.980 kPa, PSV为0.782~1.768 kPa, 时间均为3~12 d。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 女24例, 年龄最小出生后3 h, 最大出生后2 d。对照组男32例, 女18例, 年龄最小出生后2.5 h, 最大为出生后3 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方式, 具体包括:①提出循证问题。例如:患儿的吸痰时间及其频率是否一样, 吸痰管操作的优化等。②收集并且列出证据。围绕循证问题, 查阅相关文献寻找证据。③评估证据。a.缩小评估范围;b.筛选相关的题录并且查找出原文;c.批判性地阅读全文, 例如找到有5篇参考文献中提出呼吸护理中患儿吸痰的次数、吸痰频率等;d.使用证据, 就是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结合临床实践, 分析并整理出实际的指导实践方法。④循证实施。a.无菌操作:护理人员应严格遵照无菌操作的规范, 在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等操作中要严格洗手;b.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和消毒制度: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清洁, 每日用消毒液拖地, 对物品进行擦拭。c.正确吸痰:及时清除患儿产生的分泌物,掌握好其吸痰的指征。在患儿痰鸣音、呼吸机导管的压力加大、血氧饱和度有效降低时, 可以进行吸痰, 吸痰前根据患儿痰液部位, 由上至下吸引。

1.3 判定标准 优:吸痰效果彻底, 双肺未出现痰鸣音,吸痰后SpO2于30 s之内迅速上升, 上升至90%以上;良:双肺间痰鸣音有效减少, 吸痰后SpO2于30 s之内上升至85%~90%;中:双肺间的痰鸣音比较轻, 吸痰后SpO2于30 s之内上升至80%~85%之间;差:双肺间痰鸣音较多, 吸痰后SpO2于30 s之内很难上升至80%, 吸痰时伴有剧烈呛咳等。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吸痰间隔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吸痰间隔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吸痰间隔时间比较(±s, h)

表1 两组新生儿吸痰间隔时间比较(±s, h)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吸痰间隔时间观察组 50 4.92±1.51对照组 50 2.48±1.02

2.2 两组患儿的吸痰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吸痰效果优良率92.0%高于对照组的7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吸痰效果比较(n, %)

3 小结

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 以真实、合理的护理实践方式—循证护理得以广泛开展, 该护理方式以科学实践作为护理基础, 将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新型的护理模式转变, 是近几年来护理实践发展的新趋势[3]。

通过循证护理方式, 巧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充分利用现有科学研究资源, 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对患儿造成的不利因素[4]。本次研究表明, 观察组患儿吸痰间隔时间明显要长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吸痰效果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2.0%和72.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采用循证护理方式可以有效延长吸痰间隔时间, 提高吸痰效果, 减少吸痰次数, 有效减少因护理方式不当对患儿造成的额不良刺激, 进一步提高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的护理质量, 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1]杨玉梅, 张静.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道管理的循证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36):36-37.

[2]李少媚.循证护理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11):160-162.

[3]杨玉梅, 张静.循证护理在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江苏医药, 2010, 36(7):868.

[4]邓明映.循证护理在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中外医疗, 2013, 32(22):137-13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171

2015-05-11]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护理部

猜你喜欢
循证气道通气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循证护理》稿约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84例儿童气道异物诊治分析
不通气的鼻孔
芎归六君子汤减少COPD大鼠气道黏液的高分泌
循证护理在ICU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