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汤对肝瘀血疗效的分析

2015-03-10 05:59乌兰图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9期
关键词:瘀血肝细胞肝功能

乌兰图娅

膈下逐瘀汤对肝瘀血疗效的分析

乌兰图娅

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对肝瘀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64例肝瘀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2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实验组给予口服膈下逐瘀汤的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来直接比较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肝瘀血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肝瘀血;膈下逐瘀汤;肝功能;疗效

中医辨证治疗是指医生在判断患者病情时, 先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情, 而后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分辨病症所属,最后按照患者自身生理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1]。肝瘀血是指血液回流到肝脏的过程中受阻, 导致血液淤积在肝静脉,给静脉周围的肝细胞造成压迫, 最终导致肝细胞由于营养不良和供氧不足等坏死, 从而导致肝细胞纤维化病变, 造成肝硬化。膈下逐瘀汤具有活血逐瘀, 行气止痛之疗效。本研究拟以中医辨证疗法对肝瘀血患者加以治疗, 并通过与西药治疗加以对比, 来选择最佳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来本院接收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瘀血患者64例。年龄39~52岁。纳入条件:经中医诊断为肝脾血瘀型, 其具体症状表现为胁下刺痛并有积块、腹壁青筋外露、舌质暗紫且存在瘀症斑点;不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自愿参加本研究。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2例。两组患者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卧床休息, 不参加剧烈运动, 注意合理膳食, 不食用过油食物加重肝脏负担,饮食以清淡口味为主。患者宜适量摄入蛋白质、注意低糖和低脂肪, 不可过饱, 多食新鲜瓜果蔬菜, 同时还需注意限制热量的摄入。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包括: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1.5 g, 和多稀脂酰胆碱注射液10 ml, 1次 /d, 两种药物均与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溶解后静脉滴注。对于并发型炎症的患者, 采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还接受中医辨证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包括: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习惯, 根据病症辨证加减膈下逐瘀汤处方。实验组口服膈下逐瘀汤, 2次/d,早晚煎服, 以服用6个月为1个疗程。具体处方如下:川芎6 g, 柴胡10 g, 丹皮10 g, 乌药10 g, 五灵脂10 g, 香附10 g, 桃仁10 g, 丹参10 g, 赤芍10 g, 枳壳10 g, 当归10 g, 炙鳖甲25 g,元胡10 g。辨证加减, 具体措施如下:气滞患者加片姜黄10 g、佛手各10 g;舌苔白腻患者加陈皮和法半夏各15 g;黄疸型患者加茵陈和郁金各10 g。取处方量生药以300 ml冷水煎煮为120 ml汤药, 去沉淀, 取上清服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研究以6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前后检查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肝纤维化指标Ⅳ型胶原(CIV)、层粘连蛋白(LN)。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LT、AST指标和CIV、LN指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ALT (U/L) AST (U/L) CIV (µg/L) LN (µg/L)实验组 32 治疗前 74.35±17.21 69.78±16.56 167.4±49.5 421.3±211.6治疗后 31.26±13.94a 32.95±11.93a 95.6±32.6a 159.7±139.6a对照组 32 治疗前 75.18±18.09 70.25±18.42 166.3±50.1 409.4±228.4治疗后 42.37±15.49 43.02±12.99 139.4±44.2 342.6±184.6

3 讨论

中医辨证论治是根据经典处方, 辅以对患者身体状况的分析,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2]。与西医相比, 其具体优势包括:①药物均为中草药, 副作用较小, 安全有效;②以整个机体为整体, 治疗更加彻底, 它着眼于整个机体, 从而从根本扭转病因;③药效缓和, 中医药药效较为缓和, 对机体造成的负作用小。

肝瘀血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是缓慢的, 是细胞长期受压和营养不足的结果, 最终将导致肝细胞纤维化病变, 造成肝硬化[3]。过去观点认为肝细胞纤维化病变和肝硬化是不可逆的过程, 现代医药的发展使得肝硬化的逆转成为可能。如今,许多研究运用蛋白质组学和基因重排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中西医结合往往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中医认为肝细胞病变是由于湿热阻滞和瘀血阻络导致的脉道不通造成, 其发病关键是血瘀气滞, 因此治疗之关键在于活血行气。根据中医的观点很多时候调理往往比治疗症状更加重要。在膈下逐瘀汤处方中, 川芎、赤芍和当归温润有效,具有活血养血之功效;同时, 五灵脂、桃仁和红花则有逐瘀破血之效, 可帮助消除肝部积血和血块。

综上所述,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 采用加减膈下逐瘀汤进行治疗, 能获得西医治疗达不到的满意效果。由此,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肝瘀血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1] 谢生根.《医林改错》逐瘀汤临床应用举隅.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0(11):705-706.

[2] 张先华, 刘光瑜.膈下逐瘀汤治疗肝硬化瘀血内结型患者24例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7):227-228.

[3] 武荣芳.膈下逐瘀汤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陕西中医, 2007, 28(11):1564-156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194

2015-05-29]

025450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医院感染科肝病科室

猜你喜欢
瘀血肝细胞肝功能
肝脏脾植入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