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态教育考察及其在我国农村生态教育中的借鉴**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0018)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5-03-10 00:54严鸿雁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9期
关键词:农村

●严鸿雁

美国生态教育考察及其在我国农村生态教育中的借鉴**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001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严鸿雁

摘要:发源于美国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教育指的是启发个体以相互联系的视角去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旨在引导个体在生态保护中采取正确行动的活动过程。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农民生态参与不足有很大关系。在我国农民群体中开展生态教育,可以帮助农民确立生态价值观,提升生态参与的积极性和技能,最终促进生态保护运动自下而上开展,解决农民生态参与不及时、生态参与无序等问题。农民生态教育的实施,则要借鉴美国经验,根据生态思想道德培养规律、生态参与目的、农村开展生态教育的基础条件来进行。

关键词:美国生态教育;农村;生态价值观;生态参与

严鸿雁/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西方早期的工业化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生态破坏史。20世纪中叶以来,生态环境问题就犹如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人类面前,不过在西方兴起的生态保护运动以及发源于美国的生态教育及时阻止了生态的进一步恶化。遗憾的是我国未能打破经济发展伴随环境破坏的魔咒,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取得的。近年来,经过经济发展转型以及城市环境保护运动的高涨,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快,农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却又急剧膨胀。如何解决我国的农村生态问题?国外生态保护的经验说明,生态危机的抑制,不仅需要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制度层面上生态环境法规的制定,更需要在思想道德层面上进行生态价值引导和生态参与教化。我国农民生态知识的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生态维权行动的迟缓、生态参与渠道的欠缺是农村生态问题的重要成因。因此,本文考察美国的生态教育做法,为我国在农村有效开展生态教育并加强农村生态保护提供借鉴。

一、美国生态教育考察

(一)美国生态教育的提出及其目标

生态教育思想萌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生态教育先驱者贝尔·斯泰普首次指出:“生态环境教育就是培养拥有生物自然界知识、知道如何解决生态问题,并具有投身生态运动动机的公民。”[1]生态教育的前身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咨询委员会把可持续发展教育定义为一种终生学习的过程,培养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与人文修养,以及承诺参与负责任行动的世界公民。美国生态教育思想的出现,不是教育者坐在象牙塔里杜撰出来的,一个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现实的、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上个世纪中叶,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而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不少学者都认为是人的观念和精神出现了问题。生态教育者大卫·奥尔指出,生态破坏反映了工业社会以来人们的信念、价值偏爱顺序和忠诚体系的混乱和支离破碎,人们追求消费至上、物质享乐,自然资源理所当然成为人们达到这一目的的牺牲品,成为人类榨取的对象。但这种不断膨胀的人的欲求,并非为人的正常生存所需。[2]人类的贪欲需要控制,解决生态问题不仅仅在于发展科技、改变政策,也必须从人自身上找原因,生态教育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生态教育在于帮助大众树立生态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价值观,主动克制自己的行为,建立一种自觉自愿地使其行为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的意识和习惯,积极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教育的宏观目标是在全社会贯彻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是推动生态环境教育的根本动力所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落脚于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这种行动的付诸实施要靠生态教育来推动。人的行为本身受意识支配,而事实是一个个体即使有丰富的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未必就一定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地作出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一个个体如果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但缺乏生态环境科学知识,也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生态教育的微观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生态环境素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价值观、具备生态环境知识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技能。

(二)美国生态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美国生态教育者认为,生态教育的任务是增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幸福及本土生态的完善,而非单向度的提高受教育者的社会和职业竞争力。“工业化的教育模式假设人是自利的的个体,在占有资源的过程中彼此竞争,疏离了个体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疏离反过来承认对地球的剥夺以及其他所有形式的剥夺的合法性。”[3]而生态教育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模式,教育首先要启发受教育者以相互联系的视角去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关注人类行为对自然的长期效应。基于这种任务,美国生态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生态环境形势教育、人与自然关系教育、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进行生态环境形势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分析当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了解生态环境形势,分析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严峻后果。人与自然关系教育则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促使人们反思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学会尊重自然和敬重生态规律,形成正确的自然价值观。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道德关系教育,是生态参与教育的灵魂,这种教育通过揭示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价值与意义,加深人们对地球环境有限性的认识,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改变为倡导“生态中心”的伦理观,培养保护生态的自觉意识和价值观。

第二,生态环境法治教育。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生态环境法治教育使人们熟悉和掌握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进行生态环境维权的能力,这是生态参与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美国的生态教育运动开始较早,除了具有健全的法制体系外,美国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生态参与意识,其生态保护运动自下而上开展,如果出现生态环境问题,通常是由民间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或向议会游说以通过立法,实现对生态破坏的治理、控制、补偿,使得现代美国社会的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防治。

第三,生态环境学基础知识传授。准确把握生态规律是个体认识并参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依据,也是形成现代生态环境意识、正确决策生态参与行为的基础。与传统应试教育不同的是,生态教育更注重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有美国学者把这些知识归结为慢速知识,认为快速知识集中于解决问题,慢速知识首先避免产生问题。快速知识关注的是个体对利益的追求,而慢速知识事关社区的繁荣。[4]

二、生态教育在我国农村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我国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遭遇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农村工业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农民生活污染等使得农村生态系统破坏令人触目惊心,遍布全国的各种“癌症村”、蔓延到农村的雾霾都是绝好的例证。而我国农村生态问题的形成,与农民生态伦理低下、缺乏环境知识不无关系,这也说明有效开展生态教育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据《北京科技报》报道,2002年北京希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落户北京顺义区后王庄村,建厂生产聚丙烯酰胺,并在村中直接排放被污染的工业废水。一段时间后村民发现,本村死于癌症的人数逐渐增多,才开始组织环境污染调查小组,调查公司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5]但这种生态参与已经过迟。生态环境破坏一般具有不可恢复性和危害后果出现的滞后性。生态参与的最大意义在于有效地防止生态环境损害行为的发生,采取自我保护措施,但这需要以认识相关行为的环境影响为前提。再如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与我国农民的生态环境素质较低有很大关系,一些农民往往做出一些无意识、不自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乱伐树木、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焚烧秸秆、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等,上述种种行为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促使农村生态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肤浅,一心所想就是如何从自然中占有资源、取得利益,没有保护生态、尊重生态规律的意识,这说明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应成为农民生态保护的重点。总之,通过生态教育引导农民的行为对农村生态改善产生影响,在农村生态保护中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农村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一直处于“公有地”的悲剧状态。环境违法行为即便破坏了农村生态系统,因生态利益具有整体性,也难以说哪个主体的权益受到侵害,导致农村生态资源被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由物品,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业污染竞相攀升却无人问津就源于此。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尽管我国确立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但是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6]而生态参与有利于“解决生态保护中的利益冲突、建立信任,促进环保立法的实施。”[7]只有通过农村生态教育,培养农民群体善待环境的态度和责任心,志愿为获得良好生活环境质量而努力,具有维护生态权益的意识和采取措施维护家园的积极性,并参与监督政府履行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职责,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色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模式,这种生态保护模式更易于出现突击性的效果,但却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个人参与意识。实践中许多农民不仅对农村生态保护漠不关心,甚至自身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就成为环境污染的源头。城镇化之后的农村成为“菜篮子”和粮食基地,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的工业本身在城镇化进程中也以粗放式经营为主,有学者就指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企业的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落后的甚至被淘汰的对环境有明显不利影响的技术的大扩散”。[8]农民由于受科技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影响,其传统资源观念及社会价值取向受到了冲击,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把生产力看成是掠夺、征服自然的能力,我国农民并未形成新型的生态观念,在农民群体树立正确生态观的有效途径就是开展农民生态教育。

三、我国农村生态教育的实施——基于美国的经验

农村生态教育的实施,是教育主体为实现生态参与教育的目的、传递生态参与教育内容,在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过程中采用各种方式、运用各种手段的过程。现代意义上的西方生态教育起缘于美国,而美国在长期的生态教育中,一直多管齐下,在教育形式上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在教育方法上,一方面坚持综合教育方法,采取教学、调查、研讨、参观、讲座、观看视频等方法,打破课堂界限,让生态教育渗透到人们学习、工作、生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坚持多渠道传播生态教育内容和理念,把教学搬到自然中进行是西方常用的一种方法,让个体在生态环境中学习、体悟,建立起与自然的亲密感情。在美国有很多农场、野生动物园、植物园等校外的生态环境教育场所,供各个学校的学生进行户外学习使用。[9]我国农民生态参与教育如何借鉴美国的经验,笔者认为,应结合生态参与教育的特征、内容和被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依据符合思想道德培养规律的教育实施方法

生态参与教育在本质上属于思想教育,解决的是个体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问题。美国学者奥尔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工业化社会里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思想、眼光、价值优先顺序的紊乱。”[10]因此生态参与教育实施方法要充分体现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要采取能够提升个体自身道德素质的措施和有效途径。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传授,道德表现状况依靠的是主体的自律意识,因此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依靠确立信念和培养行为习惯、陶冶情感等环节实现。对于农民来说,更多缺乏的是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为培养农民的良好生态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态参与行为,农民生态参与教育过程要与农民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体验培育生态道德习惯和意识。为此要深化生态农村建设,把生态教育寓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民旧的不符合生态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广大农民从生态农村建设中获得利益,激发其主动形成先进的生态参与观念。比如要发展生态农业来促进农民生态参与,生态农业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绿色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如山东省德州齐河县推广“原生态种植”,大力在市场上宣传通过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的农产品,叩开了农民的致富门。[11]这种实践活动,使得农民自愿在农业生产的生态保护上身体力行,其生态参与道德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选择符合生态保护目的的教育实施方法

生态教育实施方法的选择要符合生态教育的目的,即提升受教育者生态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要求,即提升公众生态环境素养。美国学者认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直接来源于自身经历的社会现实,美国生态教育者倡导的生态教学路径,是营造一个文化、语言及思维的生态教育环境,他们甚至认为学校的建筑风格也是一种具体化的教育思想。[12]我国在提升农民生态参与的积极性方面,树立一个有益于生态保护的社会环境非常重要。农民生态参与是为了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公共利益,当个体农民对重大生态破坏事件进行举报、提供重大线索时,应对参与人员予以奖励,使参与生态保护的个体积极性得到肯定,就会激发更多的人员参与生态保护。如果在农民生态参与过程中,环境保护部门等机构的公职人员有违法行为的,比如予以打击报复的,要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保护农民在农村土地用途规划、资源开发中生态保护的积极参与。在提升农民生态参与的能力方面,学校、基层政府要聘请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利用开办讲座等形式,向农村学生、村民传授普及土地、森林、草原、环境保护等法律规范,让更多的农民知晓法律赋予的生态知情权、生态公益诉权等权利,学会利用生态参与的听证等形式,[13]合法合理地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执行。

(三)选择符合农村农民实际情况的教育实施方法

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美国与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并不一致,我们在借鉴美国生态教育时要对其进行改造,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法要考虑教育实施的社会基础。农民生态参与教育要考虑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以及开展教育的条件。农民群体的科技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接受教育的水平也相对较差,而农村生态教育资源不足,缺乏可以用于教育宣传的现代媒体手段,缺乏用于开展成人教育的校舍、场所,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注重教育内容的通俗性、易懂性以及教育实施手段的便捷性。比如,教育过程要循序渐进,坚持从基础生态知识入手,培养农民基本生态认知,基层政府可以通过集中播放电影视频来开展生态状况和生态危机后果的教育,增强农民的生态危机感和保护自身生活环境的责任心;政府部门要加大农村现代化信息系统建设的投资力度,为扩大宣传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同时可以通过张挂生态保护宣传挂图、制作村头板报、张贴宣传标语、发放新农村生态保护读本等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生态知识信息。针对教育资源条件欠缺的情况,除了可依托乡镇的中小学对农村的中小学生进行生态课堂教育外,还要尝试改造乡镇农业科技服务站,建立集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和生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机构,利用该平台加大生态知识和生态科技的推广,提高农民生态参与意识。通过干预农民生态思想道德、培养农民良好生态习惯、传授农民生态学基本知识和依法进行生态参与的能力,以最终提高农民的综合生态环境素质,这是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农村居民生态伦理素养的一条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Stapp,W.B,et al.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69,(1).

[2][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潘嘉芬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5.

[3]Snauwaert,Dale T. Wendell Berry,Liberalism,and Democratic Theory: Implications for the Rural School [J].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1990,(4).

[4]Paul Shepard.Man in the Landscape: A Historic View of the Esthetics of Nature. Althens [M].Georgi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2,27.

[5]陈永杰,胡珉琦.北京顺义“癌症村”调查:超高患癌率究竟源于何因[N].北京科技报,2009-12-29.

[6]李仙娥,郝奇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路径[J].生态经济,2015,(4).

[7]Beierle,Thomas C. &Cayford,Jerry. Democracy in Practice: Pu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s [M]. Washington,DC: Resource for the Future,2002,74.

[8]郑易生.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2,(2).

[9]季海菊.高校生态德育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47.

[10]David W. Orr. Earth in Mind: On Education,Environment,and the Human Prospect[M].Washington,DC:Island Press,2004,45.

[11]侯刚,崔志华.“原生态种植”叩开农民致富门[N].德州日报,2009-10-20.

[12]Paul Shepard.Man in the Landscape: A Historic View of the Esthetics of Nature. Althens [M].Georgi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2,27.

[13]Rowe,Gene.& Frewer,Lynn J. Public Participation Method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J].Science,Technology,& Human Values,2000,(1).

(责任编辑:冯永刚)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们的新农村
我们的新农村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今日新农村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愿多出现这样的农村好报道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初探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