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段“切入”式文本解读的策略

2015-03-11 04:19刘冰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黄羊九色鹿诸葛亮

刘冰

凭心而论,随着教学年段的逐步升高,尤其是到了高年段,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往往滞后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实际发展。对于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学生是可以“无师自通”的。然而不少教师却看不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摸不清学生的实际能力,依旧我行我素地在课堂上执行着固定的套路,结果却让许多环节成了“学生配合老师”的走过场。于是,“表面的增长”“虚假的问题”“多余的环节”“低效的课堂”等教学评价接踵而至。

“切入”式文本解读,旨在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过度关注老师“教什么”而忽视了学生“学什么”、过度关注老师“怎么教”而忽视了学生“怎么学”这一普遍现象,以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探索课文中实际存在的教学价值为立足点,以“问题切入”为教学契机,积极探索一条简单明了、务实高效的文本解读之路。

一、 从“词句品读”切入

《祁黄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讲述了晋国的“中军慰”祁黄羊因年老力衰,先向晋悼公推荐仇人解狐继任自己的官职,后因解狐病重无法接任,又向悼公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继任自己的官职。课文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表明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在许多课堂上,学生纷纷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质疑:祁黄羊是不是很狡猾?他其实很可能早就知道了解狐病重无法接任“中军慰”一职,而故意假惺惺地推荐他,最终目的还是要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真是名利双收啊!

尽管教师不遗余力地坚持正面引导,可还是觉得“理屈词穷”——学生的思想真是难以驾驭啊!

课文真的是那样的“是非难辨”吗?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祁黄羊说的那番话吧:

主公让我推荐能够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师:“国家安危”中的“安”字,你怎么理解?

(安全,平安,百姓安居乐业。)

师:“国家安危”中的“危”字,你怎么理解?

(危险,危急,危难,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那个战乱不止的朝代,如果国家遇到了后一种命运,在那受苦受难的人群中一定也有祁黄羊的家人和亲友啊!你说,这样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他敢拿自己家人的性命和前途开玩笑吗?

(必须举荐有真才实学的人啊!)

师:继续看后面的语句,你还有什么发现?

……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慎重”“担此重任”“压根儿就没去想”等关键词句。沿着这个方向“切入”,一个心系国家安危、心怀坦荡、秉持公正的祁黄羊形象,便会深深地映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有时候,静下心来研究课文中的具体词句,从关键词句中寻找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并以此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品读与反思,比向学生灌输一些大道理要有用得多。

二、 从“概念质疑”切入

《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出自一则佛教故事。讲述的是心地善良的九色鹿勇敢地救起了落水者调达,不求任何回报。而调达却在千恩万谢之后没能经得住利益的诱惑,向国王报告了九色鹿的行踪……

许多教师在匆匆教完生字词之后就急于让学生读文归纳:什么样的九色鹿?什么样的调达?什么样的国王……四年级的学生早已心领神会,一阵忙碌之后,他们纷纷举手发言:心地善良、聪明美丽、勇敢正直、疾恶如仇的九色鹿;见利忘义、恩将仇报、唯利是图、利益熏心、背信弃义的调达;知错能改的国一;爱慕虚荣的王后……临近结束的时候,教师还不忘进一步启发学生: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呀?学生马上回答:“我们要学习九色鹿,做一个心地善良、勇敢正直、疾恶如仇的人。不要学调达那样,见利忘义、恩将仇报、唯利是图、利益熏心、背信弃义……”

从表面上看,课文教得挺到位的。词句全都懂了,人物形象也分析到位了,道理更是背得滚瓜烂熟了。可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真的是读到心里了吗?在他们心中除了那些“人云亦云”的概念,可曾真的因为故事的内容受到过触动?这样的教学,是学生被老师教育了,还是老师被学生给“忽悠”了?

师:调达真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坏蛋吗?从他被救时的“感恩戴德”来看,他是诚心诚意心怀感激的,他也是个普通的老实人啊!

(落水的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师:那他后来为什么会变得那么可恶呢?那是因为皇榜上的利益诱惑啊!他太想得到国王许下的好处了,所以就忘掉了之前的誓言。

(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

师:现在请回过头来把课文好好读一读。然后再来想一想,我们能从调达的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一个人要能自觉抵挡各种利益的诱惑,永远都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虽然那样做是很难的,但我们一事定要努力去做!)

紧扣课文的核心价值,以对抽象概念的质疑为切入口,展开对课文的本真解读,深入理解课文,我们会发现,看似平淡的课文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三、 从“文眼捕捉”切入

《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文将“吴王伐楚”与“少年打鸟”这两个故事巧妙结合,说明了人不能一心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课文的文字很浅显,故事性与趣味性很浓,一直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平铺直叙”地导读课文,对于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往往只会照搬课文中现成的语句说大道理,而对于“利益”和“祸患”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真正地读懂读透。

师:同一篇课文中竟存在着两个小故事,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吴王、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看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显而易见的危险,在他们的眼前竟“隐伏”起来了呢?

(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师:“一心”的“一”在字典里有这样的几种基本义项:①数目,最小的整数;②同一,一样;③全,满。

你觉得在这里,哪一种义项更适合?(③全,满。)

(满脑子只想着眼前的“利益”,一点儿都没想到“祸患”。难怪那祸患“隐伏”起来了呢!)

师:让我们再回到故事的本身,从具体的词句品读中去感受,在利益的面前,祸患是怎样悄悄地“隐伏”起来的。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一样的“一心”想得到,一样的迫不及待,一样的忘乎所以。正是因为如此,那显而易见的祸患才悄悄地“隐伏”了起来。)

就这样准确地捕捉“文眼”,并对“隐伏”作深入探究,不但使“利益”与“祸患”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热情也随之得到了更好的激发。

四、 从“因果探究”切入

《三顾茅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着重讲述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并邀请他出山的经过,从而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苦渴”与诸葛亮的“才智过人”。不少教师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一味引导学生带着“尊重人才”的放大镜去课文中寻找刘备的种种善举。其实教师的意图学生早就明白了,只是这种带着“现成答案”去找“答案”的做法实在激不起他们的兴趣,所以课堂上显得没有生气。

我们何不反其道而行之,把故事放入那个时代大背景中去,从故事的因果探究入手,换一种思路去解读课文呢?

师:在那个群雄纷争的时代,谁得到了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谁无疑就具备了超强的实力。想得到诸葛亮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可为什么刘备能够成功获得诸葛亮的忠心辅佐,成就一番霸业呢?他是凭什么做到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自然会积极地从文中寻找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所作的种种努力。于是,出发前训斥张飞的不礼貌,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前等候诸葛亮睡醒,快步走进草堂,同桌吃饭,同榻睡觉……这一系列的行为细节很快被学生自主发掘出来了。

人的大脑有很多特性:“爱好新奇事物”“喜欢接受挑战”“喜欢获得成功体验”……从故事的“因果探究”切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被动接受”与“自主发现”之间,学生自然乐于选择后者。

五、 从“画面还原”切入

《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讲述了这样一段心理历程:母亲生病住院,儿子为帮母亲换床单而第一次抱了母亲。可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因为用力过猛,差一点儿仰面摔倒。此时回想自儿时起母亲就一个人承担家庭重任,实在是太能干、太辛苦了!而母亲却因为儿子的“轻轻一抱”,流下了满足的、幸福的泪水。

这是一篇故事讲述类课文,故事内容一目了然。然而,故事背后的伟大母爱与母子亲情却又是值得反复玩味、细细品读的。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展开品读?

师:请看,课文中有两幅插图,从这两幅图中你分别看到了什么?

(年轻时翻山越岭的母亲,她脸色红润,身体结实;年老时卧在病床上的母亲,她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身体衰弱不堪。)

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原本年轻健康的母亲变得如此体弱多病呢?

(除了岁月,那就是长期承担家庭的重担造成的呀!)

师: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看看生活的重担究竟是如何将母亲一步步压成了这副模样?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师:“那么重的担子”难道仅仅只是画面上看到的那副担子吗?细细研究课文,看看你还会有什么新发现?

(那是家庭生活的重担啊!那是无数个日日夜夜中,她一个人所承受的无数的辛苦与劳累啊……)

由直观的画面解读引入对生活重担的深入探索。这样的切入方式直接有效,文字的推敲、画面的还原、人格的感受、情感的酝酿,一切都可以深入人心、水到渠成。

六、 从“情理追问”切入

同样是《九色鹿》一课,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九色鹿当众斥责调达,既保护了自身,又达到了惩罚坏人的目的。那段话字字有力、句句铿锵,值得反复品读,深入体会。此时,从故事的情理追问切入,层层深入、步步推敲,定能够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

“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的时候,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师:“我”跟“他”是什么关系?

(“我”是“他”的救命恩人。)

师:“他”应当如何对“我”?

(“他”应当信守诺言,永不暴露“我”的住地。)

师:可“他”究竟干了什么?

(“他”却为了自己的好处出卖了“我”。)

师:“我”为什么要当众斥责“他”?

(保护自己,声张正义。)

师:“我”应该如何斥责“他”?你来试试!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诵读。)

沿着这样的追问思路切入,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读中感知情理,读中发展思维,读中积淀情感,读中提升人格境界。

综上,就一篇具体课文的教学而言,教师一定要审时度势、恰当取舍。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文本的教学价值出发,合理切入,有效施教。这样,我们才会越来越接近语文教学的应然状态。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黄羊九色鹿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黄羊夺冠
九色鹿
沙漠向导
母黄羊之死
抓住黎明前的一分钟
星星树
快乐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