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西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证分析

2015-03-12 11:53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郭雪琪
中国商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专业评价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郭雪琪

2015年,中国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外贸人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国内外已有研究却缺乏以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为实证的分析,本课题创新性地选择国际经济与贸易优势学科高校——西南财经大学为实证研究对象,选取学院领导、任课教师为访谈对象并对近五年国贸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能力自我测评,着力研究该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现状并对院校人才培养方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就业能力内涵的不同定义

在就业能力研究的历史沿革中,其概念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和复杂,由单一的概念演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研究体系。

Jacquelyn P.Robinson(2000)认为就业能力也可称为工作预备能力,是指那些对于个体获得、保持和做好某项工作所必备的能力,包括保证个体与其同事、上司和谐相处以及做出合理且关键决策的能力。Ronald W.Mcquaid和Colin Lindsay(2005)提出了一个就业能力更为广泛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包含了影响个体就业能力的内容和一系列因素,除包含个体因素(就业技能和态度,寻求工作的能力)之外,还包含个人情况和外部因素[1]。

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它是直接反映高校办学效益、大学生竞争能力、社会市场对高校评价及其毕业生择取标准的评价参数。谢志远(2005)认为就业能力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他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1]。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们对就业能力的内涵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当然与就业能力自身的复杂性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学者们思考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的关系。

1.2 国内外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综述

本文从构成就业能力因子(维度)角度对国内外学者的已有模型成果进行分类比较。

三维多以大学生寻求就业的特点为起点,对这些特点进行解释从而得出三个因子。胡芳和邵海燕认为,为了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专业人才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优秀的普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以及具有潜在价值的人拥有的特殊素质能力[2]。其次,楼锡锦、吴丽玉、周树红则认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是重大的影响就业能力的三大因素[3]。国外也有部分学者或机构将就业能力分为三个要素,其中,加拿大会议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基本技能、个人管理技能和团队合作技能三个部分。另外,Law,Wong ffamp; Mobley 认为个人适应能力、职业身份和个体与市场的交互共同组成了就业能力[4]。

四维更多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知识与模型引入,典型代表为USEM模型。

1.3 当前国贸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研究概况

国外没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因此针对国贸人才就业能力的研究寥寥无几。国内院校虽设有此专业,但针对其就业能力的研究多集中在高职学生上,而针对国贸本科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却十分有限。当然,也有部分国内学者曾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

郑金彪、张玫、王芳(2014)在探究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时,就从学生自身竞争力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革专业学生考核方式、举办专业相关竞赛及实践活动等提升就业能力的策略[5]。而曾妙(2014)经过对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认为高校在国贸专业的课程模块设置上不合理,因而从课程与企业需求的相关性着手,提出改革原有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提升就业能力[6]。肖黎、冯志坚、刘纯阳(2010)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国贸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不足之处,比如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7]。

可以看出,国贸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国内外对这个问题尽管有一些研究,但并没能形成统一认识。而且很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出发,甚至得出一些并不十分统一的结论。由此说明,本文基于实证的对国贸人才就业能力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 访谈调研

近年来,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的号召,深彻转变教学范式,在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国际化理念和先进人文思想基础上,强化专业理论基础学习,突出应用技术训练,在学生培养上以第一、二、三课堂为主线。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整体较好,在全国相关专业中名列前茅,长期拥有较好的口碑。毕业生经过学校的课堂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能够较快适应工作,能够冷静分析并运用已具备知识解决问题,具有较好的经济管理、电脑技术、中英文沟通交流、科学研究、自主学习等重要就业相关能力,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扎实的专业功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使他们有极大的可能性在专业工作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但部分初入企业的毕业生自我定位偏高,对工作预期偏高,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其应具备的踏实与勤奋有一定程度的欠缺。虽然毕业生对于新工作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在工作设计与规划及问题思考方面,毕业生不能很全面思考问题并且出于长远考虑来作出决策和制订解决方案,眼光稍显局限,在工作领域的突破与创新上还有待提高。

3 数据调研

3.1 就业能力测评理论基础

3.1.1 USEM模型概述

简易的就业能力模型由奈特(Knight)最先提出,他将就业能力视为个人品质、各种技能和学科理解的有机结合[8]。2004年,奈特和约克合作,通过进一步扩展、修订上述模型,形成了就业能力研究领域最著名并广为引用的USEM模型[9]。该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由专业知识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通用和专业技能(Skills)、自我效能(Efficacy beliefs)和元认知(Meta-cognition)四大要素组成,这四项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对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1.2 USEM模型构成要素含义

学科理解力(U)指高校学生通过高校的系统培养所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素养以及对专业知识间关系的理解能力;技能(S)指高校学生就业时所需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统称,主要是反映大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体现;自我效能感(E)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自信心,它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及一系列行动;元认知(M)指人对于自己所进行和从事的活动的认识,其实质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识,并选择有效认识策略的控制及执行。对大学生而言,元认知能力主要是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并求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具体表现在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两个方面。

3.2 研究方法——就业能力自我测评

3.2.1 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向西财国贸专业近五年的本科毕业生发放电子及纸质问卷共150份,回收143份,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为93.33%。有效受访者的分布特征为男性60人,占43%,女性80人,占57%;应届毕业生42人,占30%,毕业1~2年毕业生62人,占44%,毕业3~4年毕业生36人,占26%;读研或出国深造者32人,占23%,求职或待业者39人,占28%,职场新人49人,占35%,企业中层管理者20人,占14%。

3.2.2 研究工具

本次调研将调查问卷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研究借助USEM模型,基于其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内涵、范围,以2011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NCSS)”课题组基于USEM模型的问卷设计为基本框架,结合西南财经大学国贸专业的具体情况,形成了最终的测评表,见表1。

表1 就业能力结构与调查题目对应关系

该量表采用Likert五级量表, 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一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3.2.3 统计方法

本研究统计处理主要为基本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Excel、SPSS 17.0完成。

3.3 统计结果

所获140份有效样本信息统计分类结果呈现如表2、表3、表4、表5。

表2 就业能力各题目调查结果统计

表3 不同性别就业能力各题目调查统计

表4 不同毕业年份就业能力各题目调查统计

?

表5 不同入职年份就业能力各题目调查统计

3.3.1 学科理解力

(1)学习方法的适切性。“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题项,总体均值为4.24,方差为0.39,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比例为95.1%,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身在本科教育期间掌握了合适的学习方法,认可了自身学习方法的适切性。从表3、表4、表5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毕业年份及入职年份的受访人群在评价自身学习方法上,态度并无较大差异。

(2)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系统掌握经济与管理学知识以及国贸专业基本理论”题项,总体均值为3.96,方差为0.448,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比例为79.3%,没有选择非常不同意的人,说明大多数学生肯定了大学学习有助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18.9%),说明理论学习不扎实的学生仍在国贸专业本科教育中占一定的比例。

从表4中可以看出,女生在该题目中没有选择负面评价的人,表明女生相对于男生在自身对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上更为自信;而在另外两个维度上,不同人群的选择并无较大差异。

两题综合分析说明国贸专业本科生较为认同自身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切性,但是对于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则存在不扎实的人群。

3.3.2 技能

(1)国贸实务操作技能的掌握。“掌握了国贸实务操作技能”题项,总体均值为3.31,方差为1.259,选择正面评价的比例为56.2%,本题负面评价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其他题项。说明学生总体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持有不确定甚至负面的态度。

从性别的维度来讲,女生对实务操作技能正面评价(63.4%)多于男生(46.8%),表明女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牢固或持有相对更肯定的态度;而随着毕业年份的延长,对专业技能掌握的正面评价比例也逐渐降低(表5中,应届毕业生正面评价为67.2%,1~2年毕业生正面评价为62.5%,3~4年毕业生正面评价为47.1%),表明尽管总体评价并不高,但是近年来的评价相较以往已逐步提升。

(2)各类通用技能的掌握。“具备各类通用技能”题项,总体均值为4.07,方差为0.511,正面评价人数为93.2%,表明大多数学生对通用技能的掌握状况良好。

从表4中可以看出,男生相对女生对各类通用技能的掌握更为熟练(男生正面评价比例为96.3%,女生正面评价比例为89.8%);近年的毕业生相对3~4年前的毕业生能掌握更多的通用技能(如表5中所示,3~4年毕业生正面评价比例为89.3%,低于近年毕业生);企业中层管理者在其所属类群中对通用技能的掌握相对更好。两题综合分析说明,专业技能的培养仍是国贸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的短板,是高等教育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3.3.3 个人特质

(1)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具备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题项,总体均值3.73,方差为0.473,正面评价所占比例为77.5%,有20.5%的人不确定自身交往能力的强弱,总体来说国贸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足够重视。

从表4可看出,男生对自身人际交往能力更自信,正面评价比女生高出10%左右;近年毕业生相较往年人际交往能力也在逐渐加强,表明学生对该能力培养重视程度在逐年加强。

(2)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题项,总体均值为4.23,方差为0.583,正面评价所占比例为94.4%,没有选择“非常不同意”的人,表明学院及国贸专业学生非常注重该方面能力的培养,且在此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自信。在三个不同维度,人群选择均无较大差异。

综合判断,目前国贸专业毕业生普遍对人际交往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为重视,通过大学学习,这两项能力总体能够得到提升和加强。这进一步证实了大学期间的学习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是能力的强化。

3.3.4 元认知

(1)学习兴趣的习得。“本科的学习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题项,总体均值为3.61,方差为0.468,正面评价比例63.9%,有32.5%选择“不确定”,表明虽然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本科教育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仍有1/3左右学生对自己学习兴趣的习得表示不确定,暗示很可能本科教育没有使他们从内心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和研究方向,因而兴趣并不十分浓厚。且我们可以看到,从三个维度上来看,对自身学习兴趣模棱两可者都占有相似比例(30%~40%之间)。

(2)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本科学习使我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题项,总体均值为4.19,方差为0.395,正面评价所占比例为94%,表明大多数学生经过本科学习形成了自身明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三个维度来看,不同人群在该题项上的选择并无明显差异。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目前该群体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适切的学习方法、通用能力的掌握、人际交往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高校尚未达成科学化的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在专业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方面仍需加大工夫,且从侧面反映出学院职业生涯的预期与规划也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

4.1 保持通识教育良好势头,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通过访谈调研中获得的关于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反馈以及数据调研的检验,发现国贸专业的本科生的确在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几方面有着不错的成绩,因此在通识教育上学院应当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和发展。

此外,不可否认的是,学院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其应当从贸易相关企业广泛搜集人才市场实践能力新要求和最新就业信息反馈,结合更加多元化的专业能力培养途径,使国贸专业学生核心技能得以全方面提升,真正做到培养与需求的适配性。

4.2 加强学习兴趣培养,营造多元创新氛围

数据调研中通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信息能够表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国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帮助和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仍需要更加创新的、实践性的课外比赛或活动的引入,让学生真正接触和感受到所学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未来研究或工作的兴趣方向,也为职业规划的有效性打下基础。

4.3 丰富职业规划课程,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学院目前在大一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希望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输入行业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职业规划。但是从数据反馈可以看出,直到毕业很多国贸专业学生仍对自己的学习兴趣模棱两可,可见在大一时学生很可能尚未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十分明确的兴趣方向或者说学生那时对自身价值观和世界观等都不甚了解。因此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可能为时尚早,在学生对自我以及职业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发了解之后,再开设课程的效果方能事半功倍,再辅助以更多途径的就业指导,相信学生的就业能力会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从访谈反馈中,我们也可发现该专业人才就业规划目光短浅,亟须提升。

本文样本量的选取并不充足,导致所得数据可能存在误差,若能取得更全面、更有代表性的数据,研究结论将更具借鉴意义。

[1] 徐峰.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上海4所高校的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07).

[3] 楼锡锦,吴丽玉,周树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07).

[4] K.S.Law,C.Wong,W.H.Mobley.Toward a Taxonomy of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

[5] 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32).

[6] 曾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相关性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8).

[7] 肖黎,冯志坚,刘纯阳.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岗位及其就业能力结构分析[J].职业时空,2011,6(12).

[8] Knight,P.(2001).Employability and Assessment.Skills plus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fourth Colloquium,October.

[9] Yorke,M.,ffamp; Knight,P.T.(2004).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Higher Education Academy,York,4-5.

[10] 王东兴.基于USEM模型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

猜你喜欢
毕业生专业评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