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设计

2015-03-13 08:13孙延波张大臣
化学教与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塑料瓶氢氧化钠实验设计

孙延波 张大臣

(1 山东省滕州市官桥中学 山东 滕州 277500;2 山东省滕州市教学研究室 山东 滕州 277500)

在我们所使用的现行教材中,有关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设计方案,有的实验过程不够简捷,有的操作步骤不够合理,有的证明依据不够严密,可能导致对实验结果产生错误的理解,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改进,以求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价值。

实验一: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250 mL 的烧杯,调节天平平衡。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慢慢倾倒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倾倒的过程中气体会扩散,并且倾倒的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到“天平倾斜” 的现象不明显,使得实验现象的可信度降低。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1 所示。

改进后的实验设计:把充有空气的气球放入烧杯中,将导气管管口伸入到烧杯的底部,然后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随着二氧化碳的通入,可以观察到气球慢慢升起,悬浮在烧杯里。

改进后的优点:

图1

1.改进后的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成功率高。

2.增强了实验的可信度和可见度。

3.便于制作和操作, 可以作为学生实验来进行,提高学生实验的探究兴趣。

实验二: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向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可以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得瓶内的气压减小,所以瓶子变瘪。

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用塑料瓶采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塑料瓶不易稳定放置;二是需要二氧化碳的量较大,收集时间较长。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2 所示。

改进后的实验设计:

图2

1.向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适量水,盖上玻璃片,充分振荡,将集气瓶倒置过来,可以观察到玻璃片没有掉下来。

改进后的实验效果能更好地说明,由于瓶内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使得瓶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产生的压力能够托住玻璃片,不至于掉下来。对这个实验学生充满了好奇, 增强了实验的可信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用注射器吸入10 mL 二氧化碳气体再吸收10 mL蒸馏水,然后用橡皮塞堵上针眼,充分振荡。发现注射器中气体量减少了。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更是直观地表示出二氧化碳气体溶解了多少。

3.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于水中,轻轻晃动试管,可以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个实验简单易行,也能说明气体溶于水,学生乐于尝试。

实验三: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因为CO2通入到NaOH 溶液中无明显反应现象,那么怎么证明CO2与NaOH 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

我们通常采用的实验方案是: 将CO2通入到NaOH 溶液中,证明生成了新物质Na2CO3,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就证明CO2与NaOH 发生了反应。

但是这个实验方案的设计,在逻辑上还是严密性不足。理由如下:因为CO2也能与NaOH 溶液中的H2O 反应生成H2CO3, 同样含有CO32-,那么如何证明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 这就需要消除H2CO3的影响。

我们将实验过程做了以下改进: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冷却到室温,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就证明CO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改进后的这个实验方案排除了干扰, 变得更加逻辑严密、步骤完整,可以获得准确的结论。

也可以设计下面的实验,更直观地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向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直接加入两药匙氢氧化钠固体,迅速拧紧瓶盖,充分摇晃。过一会,可以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 并能感受到塑料瓶发热变烫。再向塑料瓶中加入盐酸,又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这个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能充分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你喜欢
塑料瓶氢氧化钠实验设计
神奇的气压
不同的温度
有趣的放大镜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哪个凉得快?
无字天书
塑料瓶的涅槃
快艇
氢氧化钠-氟硅酸铵改性HZSM-5催化甲醇制丙烯
微波与氢氧化钠共处理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