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诚信的现状、问题与进路

2015-03-13 10:14余玉花
关键词:商务信任诚信

余玉花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062)

现代经济是需要文化滋养的经济,其中商务诚信文化是现代经济发展最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商务诚信不仅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且赋予现代经济活动以价值的意义,使经济活动在增进财富利益的功能基础上,更具有精神享受的文化作用,而精神享受则又成为合理获利的推动力量。在某种意义上,商务诚信文化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与合理程度的标尺。中国现代经济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起始,迄今已有20多年了,中国经济已经跃上了世界前列。但是中国现代经济中的商务诚信文化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现代经济的商务诚信水平,是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文化课题,亟须加以研究。

国家重大项目“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课题组对中国现代经济活动中商务诚信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为中国经济发展增强商务诚信文化影响力提供基本信息。课题组在全国25个省市各类企业中抽取600个样本,有效样本586个,有效率为97.7%。调查对象包括各类性质的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占31.7%,民营企业占48.1%,外资企业占10.4%,合资企业占9.8%;企业规模为,大型企业占26.8%,中型企业37.4%,小型企业25.1%,微型企业4.9%,个人合伙5.8%;调查对象在企业中的身份比例分别是董事长(老板)占8.9%,经理占13.5%,管理人员占27.8%,技术人员占17.4%,员工占32.4%。①此次调查对象涉及范围较广、类别较多,能在总体上反映企业和商家商务诚信的实际状况。本研究对收集的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进行统计分析。

一、商务诚信已成为中国经济活动的文化要素

西方学者对中国经济诚信伦理多持否定态度。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只有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才能生长出现代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所需要的伦理要素,而东方文化则不具有现代经济伦理的可能性。

在韦伯看来,中国传统儒学的德性伦理只与“自我完善的目标”相关,不具有社会经济的意义。他甚至认为,中国儒学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缺乏经济交往上的信任与诚实,“零售交易似乎从来没有什么诚实可言”,“中国人彼此之间的典型的不信任,为所有的观察家所证实。”[1](P261)他认为,中国缺乏经济诚信与血缘家族的礼制密切相关,“正是家产制的财政机关,到处培养这种不诚实的作风”。[1](P263)韦伯对中国经济伦理文化的偏见在西方舆论中时有所见。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美国学者福山还是认为,在现代经济过程中,华人社会“家族色彩反而更加鲜明”,[2](P92)“华人文化对外人的极端不信任,通常阻碍了公司的制度化”。[2](P96)“中国儒家文化把家庭奉为圭臬,认为家庭优于国家,甚至优先于任何社会关系,对中国的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2](P103)

西方人士断定中国的文化无法走出家庭的束缚,从而难以建立现代经济所需要的诚信(信任)文化。我国一些学者也受这些观点的影响,对中国经济领域的诚信文化建设没有信心。但问题在于,难道中国文化土壤真的不能产生出现代经济的诚信文化吗?到底中国现代经济活动中有无诚信文化的滋润?这一切并不该由理论来决定,而是靠事实来证明。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凭借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促动和诚信文化的建设,商务诚信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经济活动的文化要素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经济活动中的商务诚信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者对于诚信的认同、诚信经商的意愿、对于诚信文化建设赞同度、对于不诚信经营活动的批判态度,以及经营主体彼此建立起来信任关系。

1.中国经济活动者认同诚信对于经济活动的价值

经济活动通常追求的是利,而诚信则属于伦理的“义”的范畴,追利者能否接纳义即接受诚信?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义利关系在传统伦理中被理解为对立的关系,认为求利则难以顾及义,甚至认为诚信之义可能会影响追利之求。但是现代经济伦理超越了义利对立的传统观念,不仅认为道德之义不必然会损害经济谋利的活动,并且主张诚信求利、诚信谋多利,故而有商务诚信之倡导。这样的现代伦理观念正逐渐渗透经济活动之中,被现代中国经济人所接受。

商务诚信的调查表明,对于诚信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我国大多数从商者是认同的。在回答“您认为企业在追求盈利的今天,强调诚信意义大吗?”这一问题,有74.7%的人选择了“很有意义,只有诚信才能带来利益”。其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诚信的认同度越高。高中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认同诚信意义的比例分别是66.7%和63.5%,而大学文化程度以上者对诚信的认同度高达79.2%。

经济活动者的诚信观念还体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赞同诚信经商。在问及“作为商家,您赞成下属哪些观点?”的5个选项中,“做生意要本本分分,言而有信”赞同率最高,达到70.1%。受访者年龄上比较,35岁以下的年轻人赞同率高于中老年人,其中18岁以下赞同率是85.7%;18岁至35岁年轻人占71.8%,均高于平均数。

从商者之所以赞同诚信经商,是他们对诚信经商的结果充满信心,从而增强了从商者的诚信观念。一项“商业活动中坚持诚信经商可能得到的结果”的6个选项中,有31%的人选择“获得信任,带来经济效益”、27.7%选择“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同行赞赏”、24.5% 选择“可能赚钱少,但无愧于良心”,三项相加为83.5%,这说明大多数的经济从商者对诚信经商的结果持积极乐观的评价,并且肯定和赞赏诚信经商对塑造企业形象的积极作用。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赚钱与良心之间,有24.5% 的人倾向于良心的选择,认为良心比赚钱更重要,即使少赚些钱,也要诚信经商,这样才对得起良心。同样令人可喜的是,18岁至35岁受访人在“可能赚钱少,但无愧于良心”这一项选择的人数都高于其他年龄段,说明诚信经商的伦理观念得到年轻人高度认同与积极的响应(图1)。

图1 “可能赚钱少,但无愧于良心”选择的年龄分布

2.中国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中的失信行为有正确的伦理批判态度

对现实中的失信现象持什么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诚信观念。就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多数从商者有明确的诚信是非观念,对失信行为给予痛斥和否定的态度。在“您如何看待企业的虚假广告宣传”的问题上,有47.3%的受访者持“非常反感,欺骗消费者”的态度;36.0%的人持“比较反感,不效仿”的态度,两项累加,反对虚假广告的占83.3%。

对于曾曝光于社会的高端品牌达芬奇家具公司将普通家具包装成意大利全进口家具的行为,应该如何看待?调查数据显示,有64.8%的人“不太认同各种造假行为”和“坚决反对任何欺骗消费者的不良商家”。真正“很羡慕达芬奇公司的经营策略”的人只有2.4%。

对于市场上时常出现的“短斤缺两”、“以次充好”的现象,受访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调查表明,受访者中有21.3%认为“不太正常,可能迫于生存压力”;20.8%的认为“不正常,有损形象”;37.2%的认为“很不正常,应该谴责”,三项相加,表示批评态度的占了79.3%。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不同规模企业呈现出的批评程度有所不同,企业规模大对市场失信行为的批评呼声高:大型企业为47.8%、中型企业为36.5%、小型企业为27.9%、微型企业为24.1%。

对于现实市场中存在的“有的企业表面态度很诚信,实际行为常常失信”的情况,受访者又是如何进行评价的呢?调查结果是,43.4%的人表示,“表里不一,欺骗性大,应曝光”;36.3%的人对此种行为评价为,“虚假,违背企业诚信精神”。也就是说,有79.7%的人选择了批判性的选项,表示他们对企业失信行为的不屑和否定的伦理态度。

3.中国经济活动者积极支持国家诚信文化建设

近些年针对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失信问题,党和政府加强诚信建设,其中不仅有诚信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而且也采用了市场监督与技术性的手段,对失信行为予以警示或惩治。如利用网络和大数据,通过现代征信手段,鼓励诚信、打击失信。又如,根据信誉程度的高低来决定贷款量的金融手段。对于这些诚信建设的举措,我国经济活动者大多数非常拥护。下面择取两项调查数据予以证实:

一项对于“政府工商部门要建立企业经营者诚信档案”的做法,有37.5%的人表示“非常赞成,将不诚信者逐出经营市场”;43.2%的人表示,“比较赞成,大家都诚信生意才好做”。两者相加,赞成者达80.7%。比较分析来看,文化程度高的赞同者多于文化程度低的。大学学历以上者赞同率高达83.9%,高中文化程度的赞同率是77.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赞同率是65.4%。可见,赞同率与文化程度高低成正比。但总体的赞同率是比较高的,即使最低的赞同率也超过了65%。进一步比较来看,“非常赞成,将不诚信者逐出经营市场”的态度在不同规模的企业是不一样的,呈现从小型企业到大型企业上升的曲线,也就是说企业规模越大其赞同率越高(图2)。

图2 “非常赞成”将不诚信者逐出经营市场的企业比例

一项对于“浙江某地对企业推出‘道德银行’诚信建设,信誉高的企业可以多贷款”的举措,76.1%的人举拥护态度,其中22.9%的人评价这一做法是“非常好的措施”;53.2%的认为,这一措施“对企业诚信有一定促进作用”;而认为“没有用的”只占了10.7%,可见大多数人认同诚信建设。有意思的是,外资企业(66.1%)对这一举措的积极评价要低于国内企业十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积极评价最高,为80.1%。民营企业积极评价的数据反映了两方面信息,一是民营企业大部分是小型企业,贷款难是这些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反映了民营企业急需贷款的渴望;二是民营企业愿意以诚信经商的行为来获得银行贷款的诚意。很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4.中国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已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

信任与诚信一样,是人们经济交往的前提条件,郑也夫指出,“信任是交换与交流的媒介”。同样信任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进行的心理基础,“信任是一种态度,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3](P19)信任与诚信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之所以能够产生信任感,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交往主体内心认为交往的对象是诚信的,值得交往与信任。而如果认为交往对象诚信度不足,一般也就打消了继续交往的愿望,即使在偶然交往或因急迫需要环境难以选择而不得不发生交往的情况下,其交往的信任度必然很低。正因如此,经济活动中人们的信任程度如何,是否足以建立起信任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济交往中商务诚信的程度。

国经济活动的信任情况如何?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在市场经济交换中已经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关系。首先,这一判断来自于商家。必须承认,身临市场的商家对市场交换过程中的信任感受最直接,对市场交换主体之间的信任程度也最有发言权。在商家看来,我国市场交易中的信任状况总体尚好。有9%的商家认为“交易双方很信任”;29.6%认为“比较信任”,45.4%的认为“一般信任”,三项合计信任感受达84%。这个数据足以推翻我国经济活动建立不起信任关系的妄断,同时也证明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任环境。

其次,还可以从社会民众对商家信任感来了解我国经济活动的信任关系。事实上,市场上的信任关系除了存在于商家之间的交换活动中之外,还大量反映在商家与消费者即社会民众的交换活动之中。社会民众对商家行为的诚信评价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中的信任关系。在超过2040余份问卷中的“您认为目前商业活动的诚信度如何?”民众选择“非常诚信”(1.0%)、“比较诚信”(16.0%)和“一般诚信”(63.3%),虽然深度诚信评价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是三项相加,达80.3%。这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数据,佐证了我国商业活动中不仅存在着诚信文化,而且商务诚信正在被大多数社会民众所认可。

这种可喜的信任趋势还反映在曾被破坏的信任关系得到相当程度的修复上。不可否认,我国市场不断有一些造假事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们的信任关系,但是经过整治,信任关系正在修复。发生于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是一件影响极坏的食品安全事件,打击了民众的信任感。不过,经过政府对奶业加大整治力度后,人们的信任感正慢慢恢复。对问题“您对中国奶业还有信心吗?”有67.6%的社会民众表示有信心。虽然数字还不太理想,但超过50%的数据已经说明信任的基础还在,相信还会慢慢提高。

二、经济活动中的诚信问题及其分析

上述调研数据充分证实了中国经济活动中商务诚信文化已经形成并正在起积极作用,而不是国外专家判断的中国不具有诚信文化土壤和可能性,也不是国内某些学者对我国市场经济诚信文化的悲观预测的那样。中国在自我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渐渐萌发出商务诚信的文化,商务诚信已成为我国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之一。

但是,中国经济活动内存商务诚信的文化因子,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活动中诚信文化已经非常成熟,不意味着诚信观念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践行,更不表明失信行为已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毋庸讳言,中国经济领域还存在不少的诚信问题,影响着诚信文化的建设,影响市场活动的有序进行,必须引起充分的关注。

1.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失信问题

经济活动中失信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些年仍有一些企业冒着天下大不韪之风险,顶风造假、破坏国家经营安全标准、冲击诚信底线,破坏市场信任关系。影响比较大的有“上海福喜事件”。上海福喜公司隶属于美国福喜公司(OSI)。美国福喜集团是一家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50多家食品加工厂的国际化食品集团,公司成立于1909年,已有一百多年的经营历史。然而就是这样一家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店,2014年上海福喜被媒体曝光将大批过期原料用于鸡肉、牛排等食品生产,原料产品供应下家为麦当劳、肯德基、华莱士餐厅等,一时这些著名的餐饮店发生食品原料危机。

相关的失信事件还有:湖南省攸县3家大米厂的“镉大米”在广州发现,使消费者惶恐不安;还有玺乐丽儿进出口(苏州)有限公司用来路不明的进口奶粉和过期奶粉作为原料,售卖号称荷兰原装进口的美素丽儿奶粉,欺骗消费者;此外被曝光的还有广西省广药子公司违法使用硫磺熏蒸的山银花及其枝叶生产药品,其出产的维C银翘片涉嫌砷、汞等金属残留,给消费者留下了用药安全隐患,同时该事件也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维C银翘片的信任度;“汇源果汁”是有名的饮料集团,但是2013年该集团和安德利、海升公司一起被曝光向果农购买“瞎果”作为果汁原料,曝出“烂果门”丑闻。

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化、新媒体的拇指化,以及现代物流的快捷化,电商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占据了商务活动半壁江山,“天猫”、“淘宝”、“支付宝”、“P2P”成为交换与消费领域耳熟能详的名词。但是电商经济在迅速突起的同时,“假货”、“违约”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连高层政府部门都不得不出面干预,可见其失信的程度不一般。

必须指出的是,近年造假事件多发生于国外在华企业或合资企业。如,2013年调查人员在北京崇文门的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中取回可食用冰块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发现,冰块菌落数量高于国家标准,而且高于马桶水箱水样品的5倍至12倍。同样被曝的还有的在沃尔玛大超市消费者所购买的“五香驴肉”里竟掺上了狐狸肉。

外国企业的失信丑闻并非偶然,在商务诚信的调查中,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的不少诚信指标都差于国内的企业。例如,在如何看待虚假广告的问题,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表示“非常反感”和“比较反感”虚假广告的数据都在80%以上,国有企业是89.3%,民营企业是82.3%;而外资企业反感虚假广告的数据是77%,合资企业是75.5%,相差10%以上。对待达芬奇冒充意大利家具的做法,外资企业选择“见怪不怪,洋品牌就是这样包装出来的”的选项最高,为45.9%;而国营企业是25.3%,民营企业是34.2%,远远低于外资企业的比例。

2.经济活动中诚信观念尚未普遍建立

经济活动客观存在的失信问题,可能有多种原因。有政府监管的漏洞,也可能是人性的贪婪与投机,而从伦理上检视,则主要在于商务活动的诚信观念尚未被普遍接受。换句话说,经济活动主体诚信观念的缺乏是失信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诚信观念缺乏体现在哪里?一是表现在诚信问题上是非不分。如前面所提到的对现实中的虚假广告“不反感”,甚至“能够理解”的受访者占到了16.7%。又如,问到“有的企业用‘无商不奸’来解释自己不诚信行为,您的态度是?”竟然有26.9%的人对企业的“无商不奸”的道德辩解表示“非常理解”和“比较理解”。其中文化程度低的比例居高,高中文化程度的是33.3%,初中文化程度的是34.6%,比大学文化程度(22.4%)的高出了11%多。

二是在观念上对商务诚信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达芬奇假冒意大利家具的欺骗行为,受访者认为“见怪不怪,很多洋品牌都是这样包装出来的”和“很羡慕达芬奇公司的经营策略”两项占33.2%,其中外资企业比例更高,为45.9%。

对于企业失信行为的评价,有18.9%的人认为“很多企业都这么做,司空见惯”、“不了解,不好说”,甚至表示“这种做法高明,可以仿效”。对于市场上出现的“短斤缺两”、“以次充好”的现象,竟有17.9%的人认为“很正常,是行业潜规则”,也就是认同这种潜规则。

而对这种潜规则认同度最高的仍是外资企业,潜规则的认同度高达29.5%。我们在另外一个提问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在“作为商家,您赞成哪些观点?”的回答中,“做生意要本本分分,言而有信”这一正面积极的回应,外资企业最低,为55.7%,合资企业是68.4%,民营企业是71.6%,国营企业是73.1%(图3)。相反,对于“做生意老实容易吃亏、受欺负”、“别人诚信,我也诚信,别人不诚信我也不诚信”、“只要能赚钱,别的都不重要”这些负面的回应,外资企业却是最高,为34.4%,合资企业24.6%,民营企业15.2%,国营企业15.1%(图4)。可见外资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是较差的,其人员的诚信认同度较低。

图3 对于“言而有信”的认同比例

图4 商家对诚信的负面回应

三是对诚信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认识不足。之所以有诚信问题上的是非不分,其根源在于无视诚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意义。还是“在商言商,无非追利”的观念影响,认为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赚钱才是第一位的。所以对问题“您认为企业在追求盈利的今天,强调诚信意义大吗?”有19.5%的人选择了“意义不大,诚信不一定带来利益”、“没意义,讲诚信可能会损害利益”和“完全没意义,讲诚信绝对损害利益”,还有5.5%的人选择了“说不清”。这部分人完全是从利益出发或者义利对立的立场来评价诚信的意义,其结果必然摒弃诚信的理念。不同性质企业持这种立场的比例依次为:合资企业25%、外资企业20.3%、民营企业18.8%、国营企业18.4%。

3.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尚不够深入与稳定

虽然中国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经济领域里已经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关系,这种现代的信任关系为诚信经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营造市场经济的伦理环境,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也必须看到,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与现代化时间不长,社会的快速转型,陌生的人际社会突然而至,现实经济生活中失信造假事例的曝光冲击,使得经济领域中的信任关系还处于一个表浅、动摇不稳定的状态。疑虑猜测、犹豫不安是现实商家交往心态的表现,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人们交往的信任感。调研数据表明,商家对市场交易的信任状态评价为“不太信任”和“很不信任”是15.8%,但更多选择是“一般信任”,占45.4%。而来自民众(消费者)的信任度则要低得多。在民众看来,19.5%的商家活动是“不太诚信”和“很不诚信”的,这个数据高于“非常诚信”与“比较诚信”的17%,说明民众对商家的信任态度比较谨慎,具有一定的保留性。因此,深化与巩固经济交往的信任关系仍是商务诚信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三、商务诚信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对于中国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商务诚信首先要抱有信心,作为诚信文化,它已经产生了落种萌发、展枝开叶的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逼出来的。现代经济的高度分工、高科技化、高流通化、高度信用化,以及媒体高度监督下的高公开性,诚信是无可避开的文化条件,它甚至是现代经济的组成部分。现代经济的诚信要求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与从业人员所认识,就此而言,中国商务诚信文化的产生无疑是对现代经济文化要求自觉认识的结果。另一方面,企业及其人员认同诚信、接受诚信文化也是经济领域诚信文化建设的结果。这里必须提及的是,商务诚信文化的推进也受益于传统诚信文化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完全如西方人所认为是排斥社会性诚信的文化。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诚信文化,而且对诚信的追求并不完全局限于家庭,也有向外开放的要求。如儒家的观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P49)中国古代也有商贾伦理,里面包含着诚信的要求。如,宋代袁采的《袁氏世范》、清代吴中孚的《商贾便览·工商切要》都提出了诚信经商的道德要求;而古代中国的儒商,更以讲究诚信著称,这些传统的诚信文化易于为国人所接受,也有助于现代商务诚信的建设。

图5 诚信文化建设开展情况

图6 “从未开展”诚信建设的企业比例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商务诚信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经济领域中的诚信文化建设仍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其困难在于,对于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没有被所有人所认识,诚信文化建设的热情往往是上热下不热。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国务院专门制定了2014年至2020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中央文明委也发布了《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提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诚信文化,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道德追求的关系,深刻认识市场经济既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又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在追逐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享有精神收益。”[5]问题在于,这些规划纲要和意见落实的情况如何呢?尤其能否在企业落实呢?据调查,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政府部门在推动商务诚信的作用并非很大。来自商家对“政府部门在推进商务诚信中的作用”的评价,认为政府部门“作用不大”、“完全没有作用”和“不好说”的占了41.1%。其次,企业本身对于商务诚信建设存在着乏力的情况。调查显示,企业“经常开展诚信文化建设”的不到三成,只有29.7%;“偶尔开展”的有39.9%;“很少开展”的是19.8%;“从未开展”的也有10.4%(图5)。从企业规模来看,小型企业诚信建设最差,“从未开展”占到了19.3%;微型企业其次差,“从未开展”为14.8%。从企业性质来看,外资企业诚信建设最差,“从未开展”高达30.5%,合资企业是14.3%,民营企业是9,7%,国营企业是4.3%(图6)。这些数据与前面的数据结合起来看,企业是否认真开展诚信文化建设与企业及其人员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有着密切关系,也说明实实在在地推动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何等重要。但是如何使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落在实处仍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关于经济领域的诚信文化建设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割裂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联系,认为经济建设是一回事,文化建设是另一回事,企业主要工作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经济活动,文化建设最多只能是点缀,因而不重视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甚至把诚信文化建设看作为一种负担。另一种是诚信文化建设理解上的误区。有的企业认识到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诚信文化对于经济活动的积极意义,但是对诚信文化的建设仅仅理解为贴贴标语、办办讲座、搞搞活动等“宣传宣传”的工作。虽然这些活动仍是必要的,但是对诚信文化建设做如此的理解是有问题的,不仅过于狭窄,而且浮于表面。

经济活动的诚信文化建设要克服上述误区,真正推动商务诚信文化建设,首先还是要提高经济活动者(企业与从业人员)商务诚信重要性的认识,看到商务诚信对于企业的盈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价值,重视企业商务诚信文化建设,把商务诚信建设列入企业建设的战略层面,而非是一项可有可无或者额外负担的事情。

其次,全面准确理解商务诚信文化的建设要义。虽然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但是文化建设并非单纯孤立进行,它不仅要有形式,也要有载体,更重要的在于内容,因而复合各类要素是现代文化一大特点与趋势。商务诚信文化必然与企业的商务活动相联系,体现在商务活动之中,同样也只有在商务活动中才能建设商务诚信文化,脱离实际的经济活动,商务诚信文化是难以建立的。

再次,精心设计商务诚信文化建设。要将商务诚信文化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建设,包括检视企业经营目标、产品与服务、企业活动制度、商务交往活动的动机与手段中的诚信度;赋予这些活动具有诚信精神与规则要求;重要的建设是对人的诚信教育与引导。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否诚信经商关键在于人。这里的人包括企业主、管理者,也包括技术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企业始终要把人的诚信教育作为商务诚信文化建设的重点。人的诚信教育固然可以与行为的奖惩等制度的执行结合起来,但更要注重诚信观念的培育。如,必要的道德学习,倡导诚信做人,从管理层带头做起的企业内部的以诚相待、对外商务的以诚待客、劳动与服务过程中的认真待事等等。通过人的诚信观念培育来塑造企业的诚信精神。

最后,政府在商务诚信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政府的责任在于营造良好经济活动的诚信环境,从外部来促进企业内部的商务诚信文化建设。从调查来看,商家对于改善“社会环境差”的呼声较高,期望政府有所作为。目前政府部门在商务诚信文化建设中的作为不够,主要体现在诚信监管不力(23.5%)和诚信引导(10.8%)有问题。对此,政府部门一是要在公共经济政策中有诚信经商的导向,因以往的公共政策没有关注到或不够注重诚信在政策中的体现,有的商务失信正是钻此空子所致,故此公共政策的诚信导向十分重要。二是政府部门要严格执法,敢于碰硬,严厉打击失信违规的经济行为,包括经济上的惩罚、取缔不良商家。三是加大诚信舆论监督力度,利用大众媒体,及时把不诚信的经商行为暴露于阳光之下,使之无处藏身。四是要加大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充分利用政府的诚信网,结合企业征信系统建设,公开诚信信息,鼓励行业内部开展诚信评比、诚信互督,促进行业形成诚信经营之风气。

注释:

①说明:本文数据皆源自国家重大项目“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课题组调研数据库。

[1]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2] 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李宛蓉,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3] 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 孔丘.论语外两种[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5] 中央文明委. 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4-08-02.

猜你喜欢
商务信任诚信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信任
商务休闲
我的商务秘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