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网络主体意识的缺失与培育

2015-03-14 05:49冯磊
人间 2015年35期
关键词:个体群体主体

冯磊

(保定学院历史系,河北 保定 071000)

大学生群体网络主体意识的缺失与培育

冯磊

(保定学院历史系,河北 保定 071000)

主体意识是作为实践和认知主体的人的一种自觉意识,这种意识集主体地位、能力、价值于一体。主体意识作为个体对社会关系的理性认知,其对个体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能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群体网络主体意识的缺失,提出培养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要回归于“慎独”教育。

大学生群体;网络主体意识;培育

一、大学生群体网络主体意识的缺失

主体意识是作为实践和认知主体的人的一种自觉意识,这种意识集主体地位、能力、价值于一体。主体意识作为个体对社会关系的理性认知,其对个体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能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人的主体意识根据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变,但追根结底其包括个体的自由意识、主人意识、物我相分意识、自我意识、权利与责任意识等等。在个体发展中,主体意识与自我同一性紧密相连,主体意识的建立对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以及个体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借助符号或者数据进行间接性交往,诸如身份、性别、年龄等真实信息却在网络中被隐匿,在虚拟的网络中,人们自由浏览信息,大胆抒发自身言论,众多网友共同构建了一个自由而虚拟的交流平台。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满足大众交流需要的同时,也激化了网络自由与责任的矛盾,网络主体一味的追求网络权利却极度排斥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等性直接导致了网络道德的下滑,不良网络氛围弥散开来。在不良网络环境中,网络主体逐渐放弃对传统道德观念的遵守,个体责任感也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欺骗与暴力充斥在网络中,网络道德敲响了警钟。不良的网络环境挑战着传统道德理念,大众对道德的坚守遭受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在大学生群体中显露的尤为突出。大学生群体身心发展尚不健全,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不良网络思想侵入校园,那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消极影响。追根溯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下滑要归结于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的缺失,因而,学校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培养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要回归于“慎独”教育

通过对网络社会的整体性分析得知,网络活动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传统的社会道德对网络主体的约束作用难以得到实质性体现,网络道德整体性下滑,外在控制机制难以良好运行。因而,网络道德的提升在完善外在控制机制的基础上,要格外重视个体主体意识,塑造网络主体符合道德发展的人格,提升个体道德素养,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现代网络管理要完善个体内控机制的建设,强化网络主体的自控性,提升网络主体的道德主体意识和道德自律感,这种自律精神与“慎独”思想不谋而言。“慎独”教育能从思想领域提升个体对网络主体意识的认知,强化个体的自控能力,锻炼个人品质,陶冶情操,全面提升网络主体的综合素养,继而净化网络环境,促进健康网络氛围的营造。

(一)明确“慎独”教育的目的性。针对大学生的“慎独”教育旨在提升他们的网络道德自律性,唤醒他们的网络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个体发挥能动性的基础,在网络活动中网络主体意识指的是网络主体在网络系统结构中对客体进行的主观意识性活动,它表征着网络主体对网络客体的占有以及掌控。网络主体意识在网络活动中有诸如自主性、自律性、创造性以及能动性的功能,这些功能体现于具体的网络行为中,它们从多种角度体现着个体的网络的特征,以及网络行为之上的内在思想内涵。针对大学生的“慎独”教育能从思想领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完善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大学生对自身的网络地位和网络活动有科学合理的定位和认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控性,促进网络环境的和谐化发展。

(二)强化“慎独”教育的过程性。“慎独”精神是我国传统的道德理念,其对个体身心而言是极为严苛的考验,“慎独”是个体在漫长的修为过程中达到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围绕大学生开展的慎独教育要准确把握住慎始、慎言、慎行、慎隐等几点,教育过程要尊重大学生的需求,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慎独”教育强化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唤醒了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使得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有自控能力,不至于让自己的道德在网络中迷失。网络信息浩如烟秒、鱼目混杂,要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甄选“真善美”于任何人而言都是极为不易的,何况是身心发展尚不健全的大学生群体,因而,学校要加强“慎独”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辩和选择能力,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始终能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

[1]邹银凤.构建大学生网络诚信的主体性视角[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6)

[2]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1)

[3]张波,闫建芬.道德主体教育与网络文明建设[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G641

A

1671-864X(2015)12-0180-01

冯磊,男,1975年8月28日出生,河北定州人,保定学院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个体群体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何谓“主体间性”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