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开启数字时代的“星辰大海”

2015-03-16 05:39邬雪艳
通信世界 2015年1期
关键词:运营商终端数字化

本刊记者 | 邬雪艳

中国移动:开启数字时代的“星辰大海”

本刊记者 | 邬雪艳

既然阻挡不了,就要顺势而为,中国移动在2015年将围绕数字化服务进行一系列颠覆性的变革,跳出传统电信运营的小圈子,向着移动互联网的大海杨帆远航。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2014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感叹。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到来,我们正处于新旧交替、五彩缤纷、未知大于已知的时代;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电信运营商的替代,是至今为止力度最大、最具颠覆性的替代。

既然阻挡不了,就要顺势而为,把握机遇,加速转型。

——中国移动董事长 奚国华

第三条价值曲线

数字化服务带来自我革命

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业务的冲击,运营商沦为管道商的趋势加剧,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电信运营商们眼前的出路只有开展互联网业务和数字化服务。也正基于此,中国移动提出了“三条曲线”的发展模式。在奚国华看来,第一条曲线是传统语音业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条价值曲线早已开始下滑,正走向结束;第二条曲线是数据流量业务,这是开始于3G时代的价值曲线,中国移动正大力发展4G,重拾流量经营;第三条曲线则是数字化服务,这是由中国移动正式提出的新价值曲线。

事实上,不论是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的电商转型,数字化服务都是重中之重,中国移动也希望通过发展和发掘网络上的承载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因此,“第三条价值曲线”,即数字化服务的真正内涵其实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与应用,这是中国移动继话音服务和流量业务之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支撑。

其实,在管道价值被充分激发和获取之后,进一步发掘内容和应用价值几乎是全球电信运营商的共同路径。因此,从目前来看,通过充分利用自有的优势,寻求在特定领域的业务突破,以探索新的收入来源,将是中国移动获取下一波增长最具可能性的选择。

不过,要发展数字化服务这条价值曲线,就意味着中国移动必须与BAT等OTT企业巨头,以及大量的互联网企业进行正面竞争,尽管在通信领域中国移动具有超强的竞争优势,但在互联网业务领域才刚起步。为了获得与对手可匹配的竞争实力,中国移动除了发挥现有的网络、用户和资金优势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与互联网业务运营相匹配的管理体制机制,以资本纽带开拓新兴业务领域,用专业化的人和模式发展新业务,避免沿袭传统的通信管理思维。

对话:工信部泰尔管理研究所战略咨询部副主任 蔡伟

《通信世界》在您看来,第三条价值其具体内涵是什么?

蔡伟:数字化服务的内涵,就是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与技术变革机遇,以数字化形式向客户提供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服务。对运营商而言,数字化服务区别于传统基础网络服务(也就是管道服务),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包括数字内容产品、车联网、可穿戴设备等。具体而言,数字化服务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市场空间大但领域分散。比如物联网的产业价值可能达上万亿元(人民币),但其囊括了众多细分领域,且不同行业的物联网特点还不一样,如车联网对实时性要求很高,而城市交通视频监控则对带宽要求很高。由于不同细分领域、不同细分区域、不同细分行业的市场空间都不一样,因此,就需要企业针对性分析,区别化看待。

二是产业格局复杂且竞争者众。比如物联网产业就分为传输层、数据处理层、感知层、应用层等,云计算也分为IaaS、PaaS、SaaS等多个层次,而每个层次都有很多企业参与价值创造,各自的商业模式、竞争优势都不一样。

三是产品与服务集成化、IT化特点显著。运营商进入数字化服务领域后,不仅要做管道,还要从管做到云,甚至端,由于数字化服务通常需要集成网络能力、平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所以需要电信运营商有较强的IT支撑能力。

《通信世界》您认为这是中国移动的新救赎么?

蔡伟:中国移动从来没有衰败过,所以也不存在是否新救赎的问题。中国移动作为一家世界级的一流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前瞻性、战略性,今天的中国移动是由其五年前的战略选择决定的,而中国移动今天的战略选择也必将决定其五年以后的市场地位。虽然目前电信运营商继话音业务衰退之后,迎来了流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但是从全球来看,运营商流量的增长主要是用于弥补话音的下降,对公司总体收入增长的驱动力还不够。因此,中国移动要想在未来获取长足的增长,就必须及早布局新的领域。事实上,全球领先运营商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新业务布局,比如日本的NTT docomo积极布局云服务,韩国的SKT积极布局B2B业务等。

因此,数字化服务虽是中国移动当前的战略选择,但最终做成什么样,还要取决于数字化产业发展态势、数字化服务需求演变趋势和中国移动能力匹配情况。

《通信世界》如果要发展数字化服务,中国移动还需要进行哪些变革与之匹配?

蔡伟:从上面谈到的数字化服务的几大特点来看,中国移动还需要重点做好三件事情。

首先要看得准。面对纷繁众多的细分市场和领域,中国移动要能够建立起敏锐、精准的战略分析和识别能力,并找准自己的市场和业务定位,看得到的市场不叫市场,拿得到的市场才叫市场。

其次要站得住。面对错综复杂的产业格局和竞争环境,中国移动要能够结合自身的网络运营优势和属地化服务优势,快速明确自身进入数字化服务领域的竞争优势;同时,由于在数字化服务领域,竞争特点呈显著的生态圈特性,因此中国移动还需要快速建立自己的产业生态圈,争当生态圈盟主。

最后要做得来。中国移动现有的体制机制多适用于运营全网化和电信级产品,因此,面对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集成化、IT化特点,中国移动需要改革现有体制机制,既要有全集团性的集中化研发,具备基础产品能力的创新机构,又要有具备领域属性、行业属性甚至地域属性的差异化产品组合与设计,精准化市场开拓和维系,贴身式维护与服务等,而这些配套服务都需具备灵活快速的响应能力和强大的IT支撑系统。

互联网公司化

咪咕文化独立生存就是成功

数字化服务这条新价值曲线,在目前看来的确是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特性的正确路径,是传统电信运营商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切入口。但方向对了,最终效果如何,还要看具体怎么运作。从目前中国移动的举措看,最重要的管理机制上变革已经在推进了,即在各大互联网基地上建立起来的咪咕文化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咪咕文化”)。

以往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业务探索上,多采用基地模式,但最终大都难以为继。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基地模式基本还是用通信运营的方式管理移动互联网业务,这就造成了管理机制僵化、决策速度慢、市场反应迟滞等现象,使得运营商的互联网业务在面对机制灵活的OTT企业时,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从而逐步被市场边缘化。

如今,作为一家为拥抱移动互联网而成立的公司,咪咕文化是中国移动在数字内容领域集产品运营、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子公司,使其惟一运营实体,下设五个独立的子公司,分别为咪咕音乐、咪咕视频、咪咕阅读、咪咕游戏、咪咕动漫。中国移动表示,集团公司将重点只关注战略管控、资本运作、业务协同三个方面,而五大子公司将分别在五个数字领域进行深度专业化运营。

但截止目前,据中国移动公布的资料,咪咕文化仅仅只是将基地转变为公司化的法人实体,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建立以董事会为主导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引入互联网人才和管理文化等方面均未见任何迹象。如果咪咕文化是通过公司制真正引入现代企业治理架构和模式,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基地模式面临的问题;但如果仍然是中国移动独家控股,管理模式和文化仍沿袭集团模式,那么相关部门对大型央企的监管要求仍将毫无保留地传递到新公司,类似外部互联网公司灵活的决策机制和强激励模式将难以有效建立,最终导致新成立的咪咕文化将只是一个空架子,从而很难改变中国移动基地模式下的种种困境。

对话:和君咨询高级分析师 张桂玲

《通信世界》在您看来,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运营商基地模式的最终失败?

张桂玲:严格来说,运营商的基地模式虽然谈不上成功,但也不能算是失败。基地模式有利于集中资源发展新兴业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为中国移动的移动互联网战略推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由于基地模式仍处于运营商体制内,越来越难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方式,使得基地的同类业务被互联网企业打压得已无退路,难以支撑中移动深度参与的互联网业务运营的梦想。因此,进行公司制的市场化改造成为基地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由之路,也是惟一出路。

《通信世界》就目前中国移动公布的运营模式来看,咪咕文化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张桂玲:咪咕文化对中国移动而言意义重大,中国移动希望能借助咪咕文化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拼出一片新天地,产生新增收入。但是咪咕文化能否真正起作用,还需要看中国移动的决心和魄力,公司化能否真正解决基地模式下的管理困境,要看其能否真正在运营商的“大环境”内建造一个完全市场、互联网化的“小环境”。

我认为,咪咕文化只要能够在市场上独立生存下来就是成功。从内部支撑来看,虽然咪咕文化独立运作,但终究还是集中国移动的力量来发展业务,包括原有的业务积累、资金支撑以及运作过程中的政策倾斜等,这些力量支撑咪咕文化的存活显然不成问题。但这绝不是中国移动想要看到的结果,咪咕文化是否成功,还要看其是否能在市场中独立生存下来。因此,咪咕文化需要快速适应内部变化和外部反应,不仅要进行基地收编,还要彻底与原有运营模式割裂,形成自己独立的业务创新能力、运营能力、市场推广能力。在目前互联网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也许咪咕文化需要经历几次波折后,才会真正的打开属于自己的天地。

《通信世界》在具体运营中,咪咕文化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环节?

张桂玲:首先,在运营和组织架构建设上,中国移动目前只做到了省公司之间的分割,还需要按照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在体制、股权、人才、薪酬等方面进行同步改革。

其次,优化决策流程需迅速响应市场变化,KPI制定要更灵活、更贴近互联网企业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并逐渐培养互联网企业自由、创新、灵活的基因。

再次,在业务运营中,需寻找机会打开市场,在中国移动的现有互联网业务中,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阅读等业务,市场竞争激烈但集中度低,可利用中国移动丰厚的资金后盾或扩大运营规模或者收购,寻找机会出线。

最后,专业的互联网公司已经飞速发展了若干年,咪咕文化的前身可追溯至十几年前,但咪咕文化要想独立运作并获得一席之地,就要充分利用中国移动现有的资源开辟新的业务领域,依托移动4G网络开发新型的高速移动互联网业务,这是其他互联网公司不具备的。

总之,说易行难,中国移动若想在互联网业务的大蛋糕中分得一块,需要拿出做的决心和放手的魄力,但决心容易下,放手太难。

终端营销

终端营销重在聚焦合纵

2014年,中国移动打了一个漂亮仗,截至今年11月,已经累计发展8000多万用户,覆盖了超过300个的国内城市,销售了2.4亿部终端,包括1亿部4G手机和1.4亿部3G手机,中国移动预计到今年年底可以建成70万4G基站。正是基于2014年的成绩,中国移动的2015营销目标是:新增终端2.5亿部,其中4G终端2亿部,4G用户数累计达2.5亿户。

相比往年以及竞争对手,中国移动2015年的终端营销策略明显呈现出“聚焦”与“合纵”的特点,无论是营销资源投入、合作伙伴选择,还是营销策略的导向等,均以发展4G为目标,从原来广泛的用户维系和价值提升转向以4G为抓手实现综合价值的提升,希望以领先的4G留住用户、维系价值、提升收入等。同时,中国移动还提出了面向合作伙伴构建新型营销服务的举措,并通过金融手段激活产业力量,从以往依靠企业力量转向依靠产业的聚合力。

中国移动这种调整,显然与其所处的内外环境变化密不可分。一方面在目前国内移动通信市场越来越趋于饱和、新增用户的市场空间已经难以支撑中国移动增长的情况下,存量用户的维系和流量价值提升是就成为中国移动的营销核心;另一方面,经过一年的布局和快速发展,中国移动已一扫3G时代的颓势,建立了基于TD-LTE的4G领先优势,而中国移动下一步显然是要将这种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再加上国资委对通信运营商营销费用的硬性管控,种种条件使得中国移动的资源使用更加聚焦,并从依靠企业发展转向撬动产业帮其发展。

《通信世界》您认为中国移动的这种调整主要是基于何种原因?

程德杰:首先,运营商的终端直接补贴政策对于终端销售的拉动力已经下降,在国资委新的考核体系以及“营改增”背景下,巨额终端补贴将对经营利润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借助第三方金融资源降低成本,引入新的营销渠道合作共赢,成为中国移动2015年的终端营销新策略。

其次,进入4G时代后,流量和内容对客户吸引力已经逐步超越价格,对营销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4G时代的全面开启,将带来大批的二次购机客户。把握这一趋势,不仅可以带来终端销售的提升,更能够吸引新用户和维系老用户。

最后,经过2014年的努力,中国移动在4G网络覆盖和建设上已经拔得头筹,前期终端集采对于终端产业链的导向性作用已经初步显现,支持中国移动网络的4G多模终端已成为市场主流,网络和终端芯片已经形成良性生态。在中国移动2014年4G获得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这种终端策略的调整是必然且及时的。

对话:四川通信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程德杰

《通信世界》在您可预见的2015年竞争形势下,如何评价这种策略?

程德杰:重视第三方金融渠道,既可以扩大营销渠道,又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形成行业共生的良性生态;二次购机和换机用户将成为中国移动的主要客户群,照顾这部分客户会对终端销售起到促进作用,并且有助于提升用户黏性;通过内容定制和流量业务创新开拓终端销售,其效果取决于内容质量的提升,而开拓第三方内容开发与合作,是该策略成败的关键。

对话:德国电信咨询公司咨询总监 谭炎明

《通信世界》中国移动推广RCS的目的是什么?

谭炎明:中国移动推广RCS有应对OTT类应用的冲击和挑战的作用,但更多地是为了迎合全IP时代的业务发展趋势,从多网并行的业务支撑逐步向纯数据网络业务支撑转型,以降低网络维护的复杂度和业务运行成本;另外,全IP网络的业务在变革传统业务商务模式的同时,也有可能提升业务收入。中国移动推广RCS的最大价值不是建立一个与微信等OTT企业直接正面PK的业务,而在于其在新的业务发展环境下对传统业务模式的变革,在于建立全新的管理逻辑和业务思维。

《通信世界》国际运营商推广RCS鲜见成功,中国移动要如何保障RCS的顺利推进?

谭炎明:从全球来看,RCS仍处于部署的早期探索阶段,尚未真正进入规模运营期,因此谈不上所谓成功与否,但基于全IP网络的业务承载却是全球大部分运营商的共识。

中国移动推行RCS依然有着试水和破冰的示范效应,一方面要消除传统业务商业模式下形成的习惯性运营思维,另一方面需要协同产业合作伙伴建立规模化运营的远景蓝图,让合作伙伴和用户等都能逐步理解和接受RCS下的运营规则,以便形成新的通信业务运营态势。

就目前来看,全球还没有建立成功RCS运营的标杆,无论是欧美的RCS探索者还是中国移动,都需要在这种新业务规则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融合通信

融合通信不为OTT

2014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最受业界关注的就是中国移动“三新·和”手机的发布。中国移动表示,2015年将大力推动融合通信(RCS),并为此特定制了“三新·和”手机,这种新型的“三新·和”手机在保持用户原有通信习惯不变的同时,可为用户提供基于数据网络传输的通话服务,可将传统的语音、短消息等业务全部数据化,而在数据网络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则自动切换至传统网络。这开启了传统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的“新常态”,是中国移动流量经营的重要举措,将会带动其他运营商的相应举措,比如,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部分4G套餐,已经开始采取语音和流量混合计价方式。

不少业内认为这是中国移动针对微信类OTT应用的对抗性举措。事实上,虽然中国移动的RCS与微信有着业务上的部分替代性,但是如果将这二者作为直接替代产品,则是小瞧了微信,也小瞧了中国移动的RCS。微信的核心产品是“朋友圈”,不管是语音通话、还是支付等,都是基于“朋友圈”打造的一个生活平台。而中国移动推出RCS的初衷并不是对抗微信的免费通话,也是为了打造一个平台,一个实现第三条价值曲线的平台,不管是新通话、新消息,还是新联系,其实质还是运营商的基础服务,但是通过新平台,可以将这些功能融合,并且,在客户习惯了这个平台后,还可以继续叠加更多的功能应用,最终成为中国移动推行数字化服务的大平台。不过,由于国际电信运营商在推进RCS方面并没有成功路径可循,中国移动推进RCS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其数字化服务的整体布局。

猜你喜欢
运营商终端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GSM-R手持终端呼叫FAS失败案例分析
数字化制胜
取消“漫游费”只能等运营商“良心发现”?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换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