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还是『回归常识』 ?

2015-03-16 21:01子宜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边边角角百宝箱常识

子宜

好多词语,你用,我用,他用,似乎无可挑剔,似乎就是真理。但是一琢磨,就会发现原本脱口而出的词语经不住反复审视,几个回合下来就会露出破绽。

“创新”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它似乎成了一个人人叫好的主旋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不喊“创新”。教育尤其如此,天天新名词,年年有口号,让身在其中的教育人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创”者,造也,即“造出一个新来”。可是很少有人问:“新,便是对的吗?”全世界每年生出多少新的病毒,谁会喜欢这个“新”呢?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创新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和别人不一样吗?教育,姑且不论技术、工具,到底是“创新”好呢,还是“回归常识”好?

由于创新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需要兀兀以穷年的求索,于是愈急,愈“新”不出来。创新不能靠文件、靠规划、靠长官意志,这是有沉痛的历史教训可为前车之鉴的,如“大跃进”、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创新,同样是需要土壤的,如鲁迅先生所说:“在未有天才之前,须有培养天才的土壤。” 如自由思想的空间,言者无罪的雅量,始终呵护学生想象力、好奇心的教育……

上面号召“创新”,又立马创不出“新”,无奈,短视者、急功好利者便瞒天过海,便以“运动式”的惯性思维对待“创新”——以旧充新的,改头换面的,新名词轰炸的,概念上兜圈子的,新瓶装旧酒的,挂羊头卖狗肉的,都出来冒充“新”了。不仅有平庸者的跟风,更有伪学者、伪专家、伪发明家的投机。

教育,不是只要创新就行,有时倒是迫切需要“返旧”;教育,创新也不是全面否定先前的教育,不是以“颠覆”为终极目的,最有意义的创新,恰恰是渐进式的改良,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回归”,这是有西欧“文艺复兴”和中国“唐宋古文运动”为佐证的。

有时,感觉造物主像个爱搞恶作剧的孩子,它把百宝箱锁起来藏在了某个角落,把钥匙扔在荒草里,让子民们一代一代苦苦追寻。有人曾问雕塑家罗丹:“你是怎样雕塑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他答曰:“其实,这座雕塑原本就在石头里,我只不过是把它周边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教育规律或许就是那个藏在那块大理石中的艺术品,周围包裹着脱离教育本真的歧路、幻象、外壳、杂草,砍掉那些骈拇枝指,剥离这些“多余的边边角角”,教育的本旨就凸显了,这岂不比笨拙的、似是而非的“创新”好一万倍。

我们是创新,还是发现?我们需要逆天,还是回归常识?

猜你喜欢
边边角角百宝箱常识
百宝箱
拼图
拼 图
哲学家的思考
百宝箱
会飞的石头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我的百宝箱
回归常识
军迷百宝箱